基督教懷恩堂-Grac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 首頁-Home
  • 關於我們-About Us
  • 講道錄音-Sermons
  • 團契活動-Fellowship
    • 照片-Pictures
    • 讚美詩-Anthems
  • 教會刊物-Publications
    • 懷恩堂分享 -GCCC Sharing
    • 懷恩季刊 -GCCC Quarterly Journal >
      • 2021 Q1
      • 2020 Q4
      • 2020 Q3
      • 2020 Q2
      • 2020 Q1
      • 2019 Q4
      • 2019 Q3
      • 2019 Q2
      • 2019 Q1
      • 2018 Q4
      • 2018 Q3
      • 2018 Q2
      • 2018 Q1
      • 2017 Q4
      • 2017 Q3
      • 2017 Q2
      • 2017 Q1
      • 2016 Q4
      • 2016 Q3
      • 2016 Q2
      • 2016 Q1
      • 2015 Q4
      • 2015 Q3
      • 2015 Q2
      • 2015 Q1
      • 2014
    • 疫情分享 -Covid-19 Sharing
  • 特別聚會/活動-Programs/Events
  • 英文事工-English Ministry
  • 聯絡我們-Contact
  • English Ministry Photos
  • Vacation Bible School Gallery
  • Videos and Downloads
  • Children/Youth "The Prayer"
  • Sermons by Request
  • Blog
  • Christmas 2019
  • Chinese New Year 2020
  • Combined Service Sermons
  • Leadership Webinar
  • Sunday School
  • Teaching Hebrews Material

2018 第一季(繁體)

7/6/2018

 
 編者的話
每出一期季刋神都叫我們學習信靠祂。我感謝同工在每次截稿前都為有足夠的文章祈禱。感謝神垂聽我們的禱告;本期季刋也有多篇文章,而且內容都很不相同。
 米迦勒的“第二個字母”跟讀者分享希伯來文第二個字母的趣事。魏秋的“2017年中國福音大會分享”記錄她的一些得着和看到: 要把福音傳到萬國。蔣曦的“有關2017福音大㑹的分享”敍述她得着很多,並跟大家分享三個基本關係的破裂與修復。國棟的“在試煉中成長、感恩、得勝”分享太太文娟今回第二次懷孕時的學習。Ginny、Michelle、小苗的“雅各書二章的分享”繼續將三人閲讀和交流,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她們對經文的領受。于蓮的“感恩及思念”短述她在于先生回天家後,她的難過心情及家人、弟兄姐妹對她的安慰。黃家慶的“宗教新聞及歷史”指出不同宗教的衝突和仇恨,並用它們去對比耶穌給我們的和平。Ran的“事奉的分享”敍述他近半年來参予教會事奉的感受和得着。Joelle的“多哥短宣的滙報信”分享她一個多月的宣教體驗,並意識到她對亞洲的愛(Joelle是懷恩堂支持的一對宣教士夫婦的小女兒)。秋姊妹的“隨手記錄”寫出自己遠離主後怎樣活在罪中,直至回到教會才有喜樂。蒼靈的“基督徒藝術家"討論基督徒藝術家如何對上帝的認識、頌讚,和傳達祂的信息。
我鼓勵弟兄姐妹踴躍投稿,經常記下在生活上經歷神的祝福、保守、教訓和引導,並以此在下期季刋中來跟大家分享。
 今年受難節和復活節是在3月30日和4月1日。請大家一起背熟這兩節經文:
羅5:8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約11:25 “耶穌對她説: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

​宗教新聞及歷史

黃家慶
宗教常在新聞中出現, 很多是不好的消息,例如恐怖活動,迫害等。有人說歷史上很多不好的事都是由宗教引起的, 特別是宗教戰爭。
 「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那裏來的呢?」這是雅各書4:1a的問題。 雅各是初期教會的領袖,他寫信給散居各地的猶太基督徒,他們面對很多的試煉 (1:1-2) 及試探 (1:13) 。他們中間甚至有「......苦毒的嫉妒和分爭......自誇......說謊」(3:14), 「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在何處有嫉妒、分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3:15,16) 。
 不同的宗教之間可以有衝突,甚至宗教中不同派別也可以有衝突,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及基督教徒之間就曾有多年的紛爭。 但無神主義的共產黨也可以殺害很多不同派別的人, 納粹黨也可借宗教之名殺害很多人。所以這些分爭其實是由於苦毒和嫉妒。甚至佛教徒也可以攻擊回教徒,回教徒也可以殺害基督徒。 這些都是錯誤的信仰極端,所以正確的信仰非常重要,正確的心態更不可少。
 雅各書3:17,18說,「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雅各是主耶穌的弟弟,他聽過耶穌所講的,也看過耶穌所作的。耶穌死而復活之後他成為初期教會的領袖。
 耶穌沒有為自己去鬥爭,祂反而為我們而死,給我們帶來與神及人的和平,祂也教導我們使人和睦。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馬太福音五:9)
​

“基督徒”藝術家? ​

蒼靈我在不同的文化藝術展常碰到人家問我一個問題,"你是藝術家嗎?” 或是“舞者嗎?” 我在聊談間會跟人家提到我也是一個基督徒藝術協㑹的舞蹈部門負責人,一般人就問另一個問題,“那你是基督徒藝術家嗎?” 究竟“基督徒藝術家”一詞跟“藝術家”有何分別?我想從近代廣義來説, “基督徒藝術家”的作品是表達對上帝的認識,對祂的頌讚和去傳達祂的信息。

Michelangelo 的“亞當的創造”描繪了創世記上帝賦予第一個人亞當的生命。他後期的另一個經典作品“最後的審判”描述基督第二次的降臨和上帝對全人類的審判,畫中描繪人類的靈魂往上升或往下降。然而“最後的審判”惹來不少的争議,因畫中的描述跟啓示錄不完全一様;在他去世以後人們作了一些修改,基本上還是保存原作,但審判的意識仍使人感到非常震撼。由此可見,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加上自己的感受、想像和創作力去描述或演譯對上帝的認識。另一幅名畫是Leonardo da Vinci 的“最後的晚餐”, 描述約翰福音(13:21-36)所記載耶穌在被賣那一夜跟十二個門徒一起用飯的一幕。在耶穌告訴門徒他將會被出賣時,畫中的猶大跟其他門徒的反應不一様。這些細節並沒有記載在聖經裏,但藝術家將聖經的故事以畫筆描繪時, 夾入個人的領會是不能避免的。藝術作品, 無論是繪畫、音樂、詩歌、舞蹈、詩詞、電影、戲劇等,若能夠將信息帶出來,引導人歸向上帝,没有扭曲聖經的意思,就可以將信息傳達到人心, 這部作品甚至可稱作能叫人感到扎心的作品。這是上帝藉藝術家去見證祂的創造、救贖、公義和審判。我們不要太執着一些細節,若這些細節並沒有跟聖經抵觸,可以嘗試著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基督徒藝術。
 
中英文聖經也有不同的版本,比較普遍的中文譯本是和合本和新譯本。我們在教主日學時也常讀不同的翻譯本,有些不同的翻譯無傷大雅,有些意思是相反。這也反映翻譯者也有個人對經文的領受。我們相信聖經無誤,但是經過人手抄寫和翻譯,錯漏也是難免的,但上帝默示的内容是無誤的,絶不能因人的錯漏而抹煞聖經的權威性。只要是真理純正,不高舉人的作為,不走極端或異端,我相信神是會悦納我們去頌讚和傳掦衪的。至於用什麽工具或媒體做福音預工或做傳福音的工作,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方程式。我們那位創造主,是一切創作的源頭,祂讓藝術家用他們的恩賜去榮耀祂。
 
前一陣子,我們有一個讚美隊的退修會,大家在討論和分享時,有兩位姐妹分享詩歌能打動她們的心弦,讓她們更能親近上帝。除了以詩歌頌讚外,詩篇150篇提到擊鼓跳舞讚美祂。舊約有多處經文提到以舞蹈去讚美上帝的作為,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是出埃及記15:19-21,女先知米利暗在上帝以海水淹没法老的大軍時,領婦女們拿鼓跳舞歌頌耶和華。大衛王在撒母耳記下6:14穿着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他實在因約櫃能運進大衛城而歡呼雀躍,欣然起舞。在新约路加福音15:22-27的浪子回家時,大家為失而復得的兒子慶祝宴樂跳舞。然而在馬可福音6:20-28,希羅底的女兒在希律生日的筵席上跳舞,結果一舞將約翰的頭斬掉了。同様是在慶祝的環境中跳舞,可是一個是喜劇收場,另一個是悲劇告終。


舞蹈是中性的,其他藝術媒體也多屬中性。它可以是榮耀、頌讚和感恩的管子,叫人更敬畏和親近上帝;亦可以成是魔鬼的工具叫人墮落和叛逆上帝。早期的教會起源於猶太人,他們將舞蹈歸入慶祝耶穌為彌賽亞的一部分,這叫Messianic Dance. 通常男女老幼圍一個圓圏一起跳舞,特別在三大個節日(Pesach,Shavuot & Sukkot)的時候。 當時外邦人成為基督徒後,也跳這種圓圈舞,跟猶太人的基督徒一起敬拜讚美上帝。Messianic Dance 是有步法和基本的動作,但我相信大衞王在耶和華面前跳的是發自內心的隨意感動的舞(improvisational worship dance) , 這可以説是跳“靈”舞,以心靈和誠實的心,用肢體動作(舞蹈)去讚美敬拜神。至於米利暗之舞是隨意感動還是已編下的動作,聖經没有説明,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去敬拜衪,包括舉手投足,翩翩起舞。
 
今天有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有其強烈的意識,可針對政治、倫理、社會文化、唯美主義、諷刺時事、純粹娱樂。 毎一個作品背後,有創作者的信仰,有些是很明顯的,有些比較隱晦;創作者用其藝術的工具,傳播其信息。所以對於一個“基督徒”藝術家,人就很自然聯想到他(她)所唱的歌,所演的劇目,所跳的舞,所畫的畫,所寫的詩,所制作的電影的內容必然與上帝、基督和聖經有關,這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不是刻意地將上帝、基督或經文加插在作品中。搞藝術的人通常有豐富的靈感,當信仰是他們的生活時,生活就是信仰,這兩者相連時,這就很自然在他們的作品中流露上帝、基督和聖經的影響力,能在作品中傳達神的信息。
 
傳達者需要有好的溝通能力,寫劇本需要有好的文筆,唱歌的需要有好的歌喉,畫師需要有好的功底等。 出埃及記31:1-6, “......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様的工......” ; 歴代志上25:7, “他們和他們的弟兄學習頌讚耶和華;善於歌唱的......” 。 換句話説,這是一群比較專業的事奉者。
 
藝術只是一個工具去傳達神的信息,所以這不能忽略人的需要,藉藝術去打動人的心門,做鬆土和撤種的工作;去引導人願意接受或尋求真理。舞台演出傳福音也是這様,不能只將福音內容如教課一般講述,要敏感地明白傳福音對象所面對的攔阻和挣扎。若有些人因為一幕的演出,一首詩歌,一幅畫能引起共鳴,那心靈之窗便打開了,上帝就會成就祂的事工。藝術家是上帝手中的泥,祂是窑匠; 當一個創作品有影響力,能打動人心,領人歸主時,"基督徒"藝術家知道自己不過是上帝手的工, 能夠謙卑地說阿們。我們以詩90:17作禱文,"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袮堅立我們的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袮堅立。" 
 
我在不同的文化藝術展常碰到人家問我一個問題,"你是藝術家嗎?” 或是“舞者嗎?” 我在聊談間會跟人家提到我也是一個基督徒藝術協㑹的舞蹈部門負責人,一般人就問另一個問題,“那你是基督徒藝術家嗎?” 究竟“基督徒藝術家”一詞跟“藝術家”有何分別?我想從近代廣義來説, “基督徒藝術家”的作品是表達對上帝的認識,對祂的頌讚和去傳達祂的信息。


Michelangelo 的“亞當的創造”描繪了創世記上帝賦予第一個人亞當的生命。他後期的另一個經典作品“最後的審判”描述基督第二次的降臨和上帝對全人類的審判,畫中描繪人類的靈魂往上升或往下降。然而“最後的審判”惹來不少的争議,因畫中的描述跟啓示錄不完全一様;在他去世以後人們作了一些修改,基本上還是保存原作,但審判的意識仍使人感到非常震撼。由此可見,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加上自己的感受、想像和創作力去描述或演譯對上帝的認識。另一幅名畫是Leonardo da Vinci 的“最後的晚餐”, 描述約翰福音(13:21-36)所記載耶穌在被賣那一夜跟十二個門徒一起用飯的一幕。在耶穌告訴門徒他將會被出賣時,畫中的猶大跟其他門徒的反應不一様。這些細節並沒有記載在聖經裏,但藝術家將聖經的故事以畫筆描繪時, 夾入個人的領會是不能避免的。藝術作品, 無論是繪畫、音樂、詩歌、舞蹈、詩詞、電影、戲劇等,若能夠將信息帶出來,引導人歸向上帝,没有扭曲聖經的意思,就可以將信息傳達到人心, 這部作品甚至可稱作能叫人感到扎心的作品。這是上帝藉藝術家去見證祂的創造、救贖、公義和審判。我們不要太執着一些細節,若這些細節並沒有跟聖經抵觸,可以嘗試著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基督徒藝術。
 
中英文聖經也有不同的版本,比較普遍的中文譯本是和合本和新譯本。我們在教主日學時也常讀不同的翻譯本,有些不同的翻譯無傷大雅,有些意思是相反。這也反映翻譯者也有個人對經文的領受。我們相信聖經無誤,但是經過人手抄寫和翻譯,錯漏也是難免的,但上帝默示的内容是無誤的,絶不能因人的錯漏而抹煞聖經的權威性。只要是真理純正,不高舉人的作為,不走極端或異端,我相信神是會悦納我們去頌讚和傳掦衪的。至於用什麽工具或媒體做福音預工或做傳福音的工作,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方程式。我們那位創造主,是一切創作的源頭,祂讓藝術家用他們的恩賜去榮耀祂。
 
前一陣子,我們有一個讚美隊的退修會,大家在討論和分享時,有兩位姐妹分享詩歌能打動她們的心弦,讓她們更能親近上帝。除了以詩歌頌讚外,詩篇150篇提到擊鼓跳舞讚美祂。舊約有多處經文提到以舞蹈去讚美上帝的作為,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是出埃及記15:19-21,女先知米利暗在上帝以海水淹没法老的大軍時,領婦女們拿鼓跳舞歌頌耶和華。大衛王在撒母耳記下6:14穿着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他實在因約櫃能運進大衛城而歡呼雀躍,欣然起舞。在新约路加福音15:22-27的浪子回家時,大家為失而復得的兒子慶祝宴樂跳舞。然而在馬可福音6:20-28,希羅底的女兒在希律生日的筵席上跳舞,結果一舞將約翰的頭斬掉了。同様是在慶祝的環境中跳舞,可是一個是喜劇收場,另一個是悲劇告終。


舞蹈是中性的,其他藝術媒體也多屬中性。它可以是榮耀、頌讚和感恩的管子,叫人更敬畏和親近上帝;亦可以成是魔鬼的工具叫人墮落和叛逆上帝。早期的教會起源於猶太人,他們將舞蹈歸入慶祝耶穌為彌賽亞的一部分,這叫Messianic Dance. 通常男女老幼圍一個圓圏一起跳舞,特別在三大個節日(Pesach,Shavuot & Sukkot)的時候。 當時外邦人成為基督徒後,也跳這種圓圈舞,跟猶太人的基督徒一起敬拜讚美上帝。Messianic Dance 是有步法和基本的動作,但我相信大衞王在耶和華面前跳的是發自內心的隨意感動的舞(improvisational worship dance) , 這可以説是跳“靈”舞,以心靈和誠實的心,用肢體動作(舞蹈)去讚美敬拜神。至於米利暗之舞是隨意感動還是已編下的動作,聖經没有説明,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去敬拜衪,包括舉手投足,翩翩起舞。
 
今天有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有其強烈的意識,可針對政治、倫理、社會文化、唯美主義、諷刺時事、純粹娱樂。 毎一個作品背後,有創作者的信仰,有些是很明顯的,有些比較隱晦;創作者用其藝術的工具,傳播其信息。所以對於一個“基督徒”藝術家,人就很自然聯想到他(她)所唱的歌,所演的劇目,所跳的舞,所畫的畫,所寫的詩,所制作的電影的內容必然與上帝、基督和聖經有關,這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不是刻意地將上帝、基督或經文加插在作品中。搞藝術的人通常有豐富的靈感,當信仰是他們的生活時,生活就是信仰,這兩者相連時,這就很自然在他們的作品中流露上帝、基督和聖經的影響力,能在作品中傳達神的信息。
 
傳達者需要有好的溝通能力,寫劇本需要有好的文筆,唱歌的需要有好的歌喉,畫師需要有好的功底等。 出埃及記31:1-6, “......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様的工......” ; 歴代志上25:7, “他們和他們的弟兄學習頌讚耶和華;善於歌唱的......” 。 換句話説,這是一群比較專業的事奉者。
 
藝術只是一個工具去傳達神的信息,所以這不能忽略人的需要,藉藝術去打動人的心門,做鬆土和撤種的工作;去引導人願意接受或尋求真理。舞台演出傳福音也是這様,不能只將福音內容如教課一般講述,要敏感地明白傳福音對象所面對的攔阻和挣扎。若有些人因為一幕的演出,一首詩歌,一幅畫能引起共鳴,那心靈之窗便打開了,上帝就會成就祂的事工。藝術家是上帝手中的泥,祂是窑匠; 當一個創作品有影響力,能打動人心,領人歸主時,"基督徒"藝術家知道自己不過是上帝手的工, 能夠謙卑地說阿們。我們以詩90:17作禱文,"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袮堅立我們的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袮堅立。"

在試煉中成長、感恩、得勝​

國棟
在試煉中成長、感恩、得勝
從我2015年復活節受洗以來,一直都在承蒙主耶穌的保守,凡事都非常順利,而我也深刻地知道,在我們進入天堂與主耶穌見面之前,必然要經歷諸多的考驗,這正如使徒行傳14章22節所記載的:“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接下來我想與大家分享在這段時間裡的成長、感恩、得勝的經歷。
在2017年7月份我知道太太文娟懷孕的消息,非常的興奮,我們家又多了一個成員,這也是主耶穌所喜悅的(創世記9:7 你們要生養眾多,在地上昌盛繁茂)。我太太也非常開心,我們一起喜悅了一整天。第二天,我太太略顯焦慮,因為我們在生第一個寶寶Chris時候,家人辦理美國簽證沒有通過,那麼到時候生第二個寶寶,如果來美簽證還是通不過,怎麼辦?是啊,生第一個寶寶的時候我們自己照顧,加上教會姐妹的幫助,勉強可以應付,到時候我們有兩個寶寶,大寶不到兩歲,二寶剛出生,太太還要坐月子,該如何是好?一想到這些,我的心馬上懸了起來,但想到剛懷孕的太太,我裝著若無其事地和她說,“沒事,到時候總有解決的辦法,我們禱告,主耶穌一定會給我們安排的,我們就服從、順服就好了。”其實,之前家人辦理美國簽證時候,我們也一直都有禱告,但是主耶穌沒有給我們所求的,因此這一次我對家人來美簽證沒有多大把握,心中非常忐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這件事情就像一個陰影在我心中,每每想到此,都很無助。然而我也都有向主耶穌禱告,誠摯地與主耶穌交流,希望主耶穌幫助我們,看顧我們的需要,讓家人來美簽證順利通過,解決我們的困難,讓我們二寶順利出生,讓太太坐好這個月子(這也可能是太太最後一次坐月子)。與此同時,我也全力準備家人來美簽證的資料。在家人辦理簽證這一天,我心情極度緊張,辦理簽證前一刻,在最後一次與家人通過電話後,我一直默默地祈禱;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遲遲都沒有家人的消息,此時的我已經不抱希望,開始安慰太太,就在此時,岳父通過微信告知,“通過了”。這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對於我們,來的太不容易了。
感謝主,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主給了我們所求的,滿足了我們的需要。我們第一次生寶寶的時候,可能主耶穌為了試煉我們,沒有應允我們所求,但是我們一家人同心協力,從照顧新生寶寶中學會了成長,增進了夫妻之間的感情。看著寶寶在自己的身邊一天天長大,心中充滿了感恩。現在每每回憶起來陪伴寶寶一起成長的每一天,我和太太都感謝主耶穌,祂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得到磨練、成長。我們也非常感恩,學會了在逆境中成長,學會了順服──順服神的旨意並從中得勝。這一次,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實在是力不從心,雖然我們不抱希望,但是神卻記念我們,家人辦理簽證及入關過程都非常順利,主滿足了我們所求,真是感謝主!
現在我們一家人和父母在一起,準備迎接二寶的出生,全家其樂融融。感謝主,感謝主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事情,感謝主給我們機會得到操練,讓我們全家一起在試煉中成長、學會順服,學會感恩。主的恩典夠我用!神的道路最美好,我們永遠信靠他。
​

感恩及思念​

于蓮
要過年了,大家都帶著愉快的心情準備新年的到來,而我的心情卻萬分的難過,這是多麼不同的新年!
時間過得真快,我先生維烈去世快七個月了。 我一直不敢相信,他再也不回來了。 這段時間幸虧我姊姊及姊夫每天來照顧我, 每個週末兒子媳婦帶著孫子孫女來看我, 教會兄弟姐妹, 有的到家裡,有的打電話來安慰我, 讓我感到溫暖, 更感受到愛, 這愛是從神而來的, 讓我知道我們同是神的兒女, 我們同是一家人。
去年六月廿七日維烈在睡夢中逝世, 實在太突然, 使我措手不及, 一時沒辦法接受, 內心失去了分寸。出殯、追思禮拜在一星期之後舉行。 感謝神, 感謝教會兄弟姐妹參加,來幫忙, 使得那天喪禮能夠很順利地完成, 相信他在天之靈也會感謝大家對他的愛。
弟兄姐妹的愛讓我知道要堅強起來, 儘快回到教會, 同大家一起敬拜神, 求神牽著我的手走前面的路, 直到我回天家和他重聚。 感謝神, 感謝教會兄弟姐妹。
​​

有關2017福音大會的分享​

蔣曦1/27/2018
弟兄姐妹們好,我叫蔣曦,現在是西北大學的學生。去年年底我和魏秋姐妹一起去參加了12/27-30為期四天三夜的福音大會。感謝神讓我們在這個大會中有很多的收穫,並給我們這個機會把我們這些收穫分享給大家。求神保守我接下去的分享,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蒙神悅納。
 
我今天分享的三個點都是圍繞一個詞“關係”。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基本關係有三個:人和神的關係,人和自己的關係,以及人和他人的關係。可以這樣說,我們人所有一切不幸的來源就在於這三個關係的破裂。當然,破裂的後果有很多種不同的體現方式,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舉個例子,“上癮”。我這裡不是指嗑藥那種上癮,而是泛指一切特別深的不良嗜好。這是福音大會中一位叫喻馬克弟兄所分享的專題。專題中,喻馬克弟兄說,“成癮”其實與壓力密不可分,而壓力的最大來源就是關係的缺失,就是我剛剛說的那三個基本關係的缺失。我們和神的關係的破裂,是罪性的結果。這是最大的關係的缺失。請看創世紀2:17。第二個則是人和自己的關係的破裂。請看羅馬書7:18-19: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而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的破裂,可以參考馬太福音15:19。因著這些從心裡發出的,我們很容易會傷害他人,也會被別人所傷害。而當我們這三個關係都健康的時候,老我、世界、和魔鬼對我們的誘惑和謊言都不再具有效力了。那怎麼去修復破碎的關係呢?
 
修復關係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我在這裡特別想要分享的是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自己不需要什麼條件就可以去做的,就是讀經。這裡我借用D.A. CARSON博士在主題信息中的關於申命記的17:14-20的分享。這段經文雖然對象說的是王,但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適用的。我們需要去讀經。讀聖經,讓我們會敬畏神的話,會變得謙虛,會不偏離神的誡命。其實讀經所得的不僅僅這些。當我們讀經的時候,我們是在思想神的話語的,箴言23:7a :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所以當我們讀經,我們思考神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就在經歷神的同在,我們在更新自己的生命,也在更加深入地發展著我們和神的關係。
 
當我們修復了與神破裂的關係,我們和神的關係的下一個階段就不僅僅是我們需要向神所求,而是我們主動去做神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那就是“讓萬民做我的門徒”。在福音大會的最後幾場信息都是以宣教為主題。其中最感動我的是一位叫李崇德(Francis Julius Fitzwilliam)的牧師。他在1902年出生。 25歲開始在雲南省西部的今騰沖,到少數民族中間宣教。李崇德牧師不僅傳福音,還非常注重培訓當地傈僳族傳道人和義工,除彌補宣教工作人手之不足外,更要幫助傈僳族教會自立和自養。而且,李崇德也很關注對其它少數民族的宣教工作,並向富能仁監督提議,准許他到景頗族去傳福音。從1935年開始,到1939年底,光領受主餐的人數就已近300人之多。在李崇德年齡尚未滿38歲的時候,他因為傳道耽誤了治療傷寒,遺下妻子和未滿11歲的兒子。這次李崇徳牧師的孫子,現在也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也來到福音大會上,分享他所知道的爺爺的一些事情,並且說他現在繼續當年他的爺爺所做的事,繼續在雲南服侍。很難想像這麼年輕的美國傳教士願意去中國內陸傳福音,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就是為了為主得著更多的生命,這是何等的一種獻上。其實我們在這世上走這一遭,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得救,更是為了神的國在地上的建立。我在最後跟大家分享一首歌,生命聖詩,第253首《豈可空手回天家》:
 
兩手空空歸回天家,難道這樣見主面?
從無一日為主作工,全無寶珍獻主前?
今日離世我不懼怕,因主耶穌拯救我,
但我想到空手見主,雙眉緊鎖心難過。
追憶昔日光陰虛度,不能挽回悔恨遲,
我今願獻全身全心,欣然遵主旨意行。
願眾信徒振奮堅立,殷勤作工在白晝,
當趁黑夜尚未來臨,拯救靈魂不稍休。
​

​2017 年中國福音大會 分享

魏秋
今天非常感謝大家,讓我們來分享一點得著。
逢年過節,全世界都有個回家看看,陪陪家人的習俗。我想,作為天父的孩子,去福音大會就像是回家過年過節了幾天,沉浸在家裡面,很幸福。
福音大會的主要信息是“耶穌並他釘十字架”。我個人最有收穫的,有四堂信息。
第一個是D A Carson 牧師講回歸聖經。一個是形式上的回歸,一個是內容上的回歸。形式上回歸聖經,是指我們要有行動,去讀,去抄寫,去渴慕和思想,這就像是以色列人裡面有智慧的那些人一樣。但只讀是不夠的,稀里糊塗地讀也不行,我們要抓到重點,就是在聖經的內容和真理上,緊緊抓牢不讓步。福音有實質,有信條,那就是基督的復活和拯救,不可在真理上有半點虧缺。福音不是為了讓大家生活更舒服,也不是為了給人道德教訓,福音是為救人脫離罪的。
Carson 博士對聖經的強調,激發了我和曦曦的讀經慾望,我們當天回到賓館就開始讀。感謝神,我回家之後也一直在讀。我記得我十二三歲的時候,不是很讀得懂聖經,常常覺得寫舊約的人想像力太豐富,不是很實際的,新約里耶穌說話又太難懂,當時就想,不急,我二十五歲之前肯定能讀完一遍聖經,還有十多年呢。結果我二十五歲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讀完過一遍,我才意識到,如果一件事情不去做,再過十年後,也不會完成。讀聖經這樣的事,再也不能拖了。感謝主,我現在的讀經終於有了很快的進展,真的感謝神。
第二堂和第三堂對我啟發比較大的信息,是張麟至牧師的幾場講座。張麟至牧師追根溯源,用歷史神學的角度,剖析了很多觀念是怎樣發展成型的,我們又應當怎樣去看待和取捨這些觀念。另外,張麟至牧師也在提倡一個觀點或者說是一個行為,就是將靈修與教義結合在一起,有教義的框架,靈修就不會走偏,有靈修的滋潤,對教義的學習就不會變得乾巴巴的。我很感謝福音大會讓我接觸到歷史神學,這次打開了眼界,覺得非常有意思。
第四堂信息,是陳維恩牧師的傳道經歷。
陳維恩夫婦,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們一起去到了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國,這個國家有860個民族和語言,佔世界語言總數量的十分之一,多是原始群落,幾十年前還有食人族。
陳維恩牧師選了一個有大約1500人的小島傳福音。這個小島與世隔絕,島上的人,沒有文字,沒有醫療,沒有學校,沒有太陽能,簡言之,就是沒有我們所習慣的文明。
陳維恩牧師一家和另外兩個牧師家庭一起,先是花了三年的時間,學習了這個族的語言,並且按照語言學的規則,為他們創造了文字,然後將文字教授給族人。除了文字之外,他還把醫療、安全的航行規則、太陽能、一些島上沒有的衣物食物等等帶給了這些族人。這使得族人的生活更安全,有了更多的保障,有了文字,也意味著他們將會有書寫的文化和歷史。
牧師設計好文字之後,就把聖經簡短地翻譯過去,並且用演戲劇的方式,給這些人講了聖經故事,把福音傳給這些人。另外,牧師也指導這些人的日常生活和倫理道德。很多族人聽到後,主動向神悔罪,也主動改變了敗壞的生活作風,他們說自己像是遇到了亮光,耶穌就是他們的救主。在幻燈片裡說這些話的人,眼睛裡面,都隱隱約約閃著光。我看著他們,深受感動。
我為陳維恩牧師的行為感到震撼,我想,他開啟了島上的文明,這個島的後代如果書寫歷史,陳維恩牧師肯定要名垂史冊了。但是後來,我追問自己,這些族人眼中的光芒,是文字或者文明帶來的嗎?我想,不,陳維恩牧師的貢獻,最大的並不是帶去了文明,而是帶去了福音,帶去了生命的光。文明是好的,但是如果沒有福音,在文明的美國,人還是要吃喝自己的罪性,在文明不是很先進,但有福音的一個太平洋小島,人們卻也是兩眼放光的,平安喜樂的。無論是在深山曠野,還是密林中,身為人,如果能夠認識神,讚美神,都是可喜可賀的。
另外,從陳維恩牧師的講述中,使我感到震撼的是聖經對人性的描述,是多麼的精準和普世的適用性。島上的人,之前完全沒有受到過文明的影響,精確地反應出了人類最原始的,最深層次的本性。雖然他們的文明不先進,但他們在人性上與我們一模一樣,犯的罪跟我們差不多,做的好事兒也差不多,一群人中有好人有壞人,有溫柔的有剛硬的,一模一樣。所有的人,天性裡都有兩面,一面是神的良善,一面是人的罪性。文明把我們變得更聰明一點,文明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部分程度上,文明也為我們建立了法律機構和國家制度把我們約束起來,讓我們看起來不像島上的人那樣野蠻,但是我們內在的罪性,卻是文明洗刷不去的,從神而來的平安和喜樂,卻是我們靠知識、理性,追尋不到的。島上的人需要福音,而每一個文明世界裡面的人,也迫切需要這樣的福音。
所以,我今天想說的就是,文明很重要,但比起文明,我們人類,更加迫切需要的是福音,每個人都是如此。感謝神,希望我們可以把他的福音傳到萬國,也用言行傳給身邊不信的人。
​

隨手記錄​

秋姊妹    2018年3月11
最近心裡的罪折騰得我有點疲倦。聖經詩篇十六2「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換句話說,在神以外,我的心找不到任何好處。每天活在罪裡,心裡就充滿了嫉妒、焦慮、不安、怨恨、不滿足等。這些情緒反應在外面,就是嘴裡說出苦毒的話。
感謝主,我和丈夫甫弟兄都是信主的,都能互相體諒,有時候人因為與生俱來的罪,如果不活在主耶穌的愛裡,就會口不擇言,說出傷害彼此感情的話,所以,每當這時,我們兩人就互相提醒對方主耶穌的教導,而不是兩人繼續互相埋怨,真的感謝主!我們也清楚,自從回國後,我們一直處於非常忙碌的狀態,工作、家庭都需要適應新的環境,親近神的時間非常有限,罪就這樣迎頭攻擊我們。
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中,不親近主,離教會遠了,屬世的罪就多了。對金錢的追逐,與人的競爭,生活的壓力讓人充滿抱怨,靈裡也生不出溫暖,自己就自怨自艾地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心裡這麼想,嘴裡就會不小心說出來。
拖拖拉拉了幾個月,我終於在今天帶著寶寶和媽一起去教會了,甫弟兄因為房子的事情,沒有能夠去。牧師今天的講道就是關於“話語”的,對於今天的講道,我感覺就是神藉著牧師在和我說話。因為我最近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工作上,都說了一些不該說或者不合適的話,靈裡很不平安。是啊,有毒的話就像是匕首,會把自己做的所有功都白費,聖經告訴我們,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 。阿們!
有些人說,說了不應該說的話(罵人的話,污穢的話等等),就說不是我的錯,是人家逼我說了有罪的話,我被逼得沒辦法了啊。可是你看,你去擠葡萄,擠出來的是甜的汁,你去擠檸檬,擠出來的就是酸的。所以,說出有罪的話,不是看你是不是被逼的,而是看出你心裡的狀態。一個真正有愛的人,一個真正愛主的人,遇到逼迫也會說出有智慧的話,去化解問題。
在家庭裡,這一點反應得最明顯,每每我說了不該說的話,都還好像很有道理,說“都是被你們逼成這樣的啊,你們不講道理啊”。可是,自己的內心裝滿了罪,沒有太多美好的地方;嘴裡說出什麼話,完全是自己的原因,其實和別人有沒有逼你沒關係。心裡有主,有平安、喜樂,神的智慧就在我們身上加多了,遇到不順,就有智慧去化解,而不是去抱怨,甚至口出惡言。
我認識到離開主的時間裡,自己身上的罪和遇到試探時的軟弱,很少能夠活出主耶穌的樣子。感謝主,祂沒有放棄我,讓我靈裡還有感動和感覺,能夠願意回到主的面前,回到教會,懺悔自己,找回神的愛,感謝主的恩典!
2018年3月11日,今天我去教會了,感覺很喜樂!
​

雅各書二章的分享

作者:,Ginny, Michelle, 小苖
    我們是"愛在這裡"姐妹查經小組中的三人小分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每月兩次的查經之餘,一起閱讀雅各書,分享個人領受。
    繼上次季刊,我們這次將雅各書第二章的內容分成了兩個部分,交流記錄如下:
第一部分
(新譯本雅各書2:1-13)我的弟兄們,你們既然對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有信心,就不應該憑 外貌待人。如果有一個手戴金戒指、身穿華麗衣服的人,進入你們的會堂;又有 一個衣衫襤褸的窮人,也進去了。你們就看重那穿華麗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個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說:“坐在我的腳凳下邊。”這不是你們對人有歧視,成了心懷惡意的審判官嗎?我親愛的弟兄們,請聽: 神不是揀選了在世上被認為貧窮的人嗎?這些人卻在信心上富足,而 且是承受 神的國的人。這國是 神應許賜給愛他的人的。然而你們卻侮辱窮人。其實,那些欺壓你們,拉你們上法庭的,不就 是富足的人嗎?難道不是他們褻瀆那召你們的尊名嗎? (或譯:“難道不是他們毀謗 你們蒙召的美名嗎?”)你們若照著聖經所說“要愛人如己”這話,去完成這至尊的律法,你 們就作對了。如果你們憑外貌待人,就是犯罪,律法就要裁定你們是犯法的。因為凡是遵守全部律法的,只要在一條上失足,就違犯所有的了。就像那說“不可姦淫”的,也說“不可殺人”;你縱然不姦淫,卻殺 人,還是犯法的。你們既然按著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應照著這律法說話行事。因為對不行憐憫的人,審判他們的時候就沒有憐憫;憐憫勝過審判。
 
Michelle
讀完這段經文,感觸很深。神叫我們不要以貌取人,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差別對待別人,在神眼裡我們都是祂的兒女,不分高低貴賤。然而神往往可以特別揀選卑微、無能、軟弱的人,甚至在我們人眼裡看來是差到極點的人;神親自向他們顯現,讓他們來認識神,經歷神,神在他們身上行“不可能”的事,叫他們從不能變為能,神破碎他們,又重新建立他們,並抬高他們。我們要在信心上做富足的人, 當我們高舉神名的時候,神也叫我們被高舉。
第13節很觸動我,“因為對不行憐憫的人,審判他們的時候就沒有 憐憫;憐憫勝過審判。”
一直聽講神是公義的神,是會施行審判的神,然而從沒注意到過這句 “憐憫勝過審判”。
 
小苗
按外貌區別對待周圍的人,這種現像在社會中很普遍。但雅各告訴我 們,神從不偏心待人,所以按外貌待人,是上帝所不喜悅的。當我們 按著外貌去審視待人,就是內心失去了愛,自以為是,而不是用上帝 的愛去對待別人。耶穌對待貧窮或是富貴,健康或是疾病的人們, 態度都是一致的。約翰福音第13章裡面耶穌說:“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上帝安慰卑微的人,讓自以為 是的人羞愧。神是不徇私的,所有人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樣被愛的,不會因為貧窮而少愛,也不會因為富足而多愛。
 
Ginny
謝謝姐妹們的分享,非常認同大家的看法。以貌取人實在是社會上一個普遍的現像。我稍補充一下對第一節的分享。雅各說的那“榮耀的主耶穌”是指祂是那將要再來的王和審判官,這跟後面8至13節是互相回應的。第一,我們的主是不偏待人的, 祂接納我們的本相,以祂的愛來拯救我們。第二,我們常常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換句話說,我們也以自己的標準去審判其他人。第三,因我們沒有可能完全守到所有律法,所以當我們犯律法上的任何一條,包括做不到愛人如己時,我們在律法上也被審判。所以耶穌說: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成全律法。這個就是猶太人跟信基督的分別,律法是好的,但人是不可能完全守到所有的教訓,所以耶穌基督的恩典和愛完成了律法。小苗引經文關於耶穌給門徒的一條新的命令,說到彼此相愛,後一節,即約13:35,是“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章是耶穌臨上十字架前對門徒的一些吩咐。聖經說愛能遮蓋一切的罪過,這跟Michelle分享那段最後看到憐憫勝過審判是相關的。還未到主再來審判的時候,神給我們很多悔改的機會,神有充滿恩典和憐愛,但到那日在審判台前,公義必要判斷我們,那也是平等對待我們,不論富貴貧賤,有能無能等,都要面對最終的審判。求主幫助我們信靠祂的人,每一天學習以愛和憐憫去待人。
第二部分
(和合本雅各書2:14-26)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 神的朋友。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們從別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樣因行為稱義嗎?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小苗
雅各用身體來比喻信心,並用靈魂來比喻行為。身體沒有靈魂是無生命的,無用的,沒有價值的。因此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沒有效果 的,毫無價值的。明顯地,這是虛假的信心,並不是真正的,能使人得救的信心。反思我們的信心:是否願意像亞伯拉罕一樣,將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獻給神?是否願意像喇合一樣,背棄世界,向基督效忠?
 
Ginny
非常認同小苗以上的一段分析和分享。在這裡針對信心行為的一致,真正信主的基督徒是能夠在他們的行為上看到他們的信仰。第16節是指有些信徒將信心和行為分割。因為當時可能有些信徒在經濟上有困難,是需要主內肢體的支援,而他們卻對有需要的人說:平平安安......穿暖......吃飽,動嘴不動手。馬太福音25:35-40 :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這裡的重點是要做一個有生命的基督徒。 21-25的舊約例子可能被人誤會是提倡以行為得救和稱義。這似乎跟加拉太書2:16有衝突:16 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 乃是因信耶穌基督, 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 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 不因行律法稱義; 因為凡有血氣的, 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對以上經文,大家怎様理解呢?還有一節,第19節說的那一句跟18和20節的關係,作者的思路究竟想跟大家說什麼呢?
 
Michelle
14-26節的經文主要在告訴我們一句話:沒有信心的行為是死的,就像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一樣。這一點我很有體會,我覺得自己是個熱心腸的人,願意給別人我可以給的幫助,這樣做對于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其實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感覺很溫暖。信主以後,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在為神做事,在服侍神; 但其實往往最後發現被服侍的是我們自己。這也就是為什麼神說: 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我們要相信什麼呢?我們要相信神是信實的,祂的恩典夠我們每一個人用。我很喜歡詩篇23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感謝主一直放有這麼一顆信心在我裡面, 我一直覺得主使我的福杯滿溢,因為滿溢,取之不盡,所以我能,我也願意給予別人幫助。
我覺得信心沒有行為,可能還是因為信心不夠;覺得自己行出去,就是自己有損失了,不夠了。所以才給不出去,行不出來,沒有行為。
當然,人都是有軟弱的時候,就拿我自己來說,我舉目無親,沒有 人可以幫助我的時候,也會很沮喪。但神有一句話,一直紮根在我的心裡:“你的門閂(門閂或作:鞋)是銅的,鐵的。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命記33:25 )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可以遇到很多挫折、困難時,繼續抬頭向上舉目。我相信這是神的信實。

 
Ginny
Michelle, 你是最後分享這段經文的,也是寫得最詳細的,而且能結合你的生活。我認同能夠幫助別人是對我的一種祝福, 並不覺得是負擔,反而越做越開心。
補充雅各書2:18,19,20. 18節講到信心和行為的分割論,我想真正有生命的信徒是會言行一致的。不會像廣東話說:得過「講」字(只是嘴巴說說但沒有實際行動)。 19節提到“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 這裡提到鬼魔也信神,也知道衪是宇宙中的獨一真神,然而,鬼魔只是畏懼祂的權能和將來的審判,但仍然不順服神。可能作者想強調信心不是單單頭腦上的認識,乃是跟行為上的改變有關係。我們不單要讀神的話,也要行神的話。 20節一針見血,對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的直言:嚴肅指責了虛浮或沒有真正信心的信徒。
我們三個人在此期間,有時也會忙于其他事情忙,沒時間甚至忘記在微信群裡分享,但只要其中一人提醒,另外的人就會馬上擠出時間來參與。所以成立閱讀小組,不僅能從他人的分享中獲得新的知識,新的理解,也可以相互督促。求神繼續保守我們!
​

多哥短宣的滙報信 ​

親愛的朋友和家人,
 
感謝你們為我非洲之行的忠心祈禱和支持!爲我延遲給你們我的最新消息表示歉意! 我們都安全返回美國, 没有任何麻煩。在前去的途中,我們只丢失一件行李,後來這行李被找回和歸還。
這次旅程是我一生難忘和難以想像的經歷。我們有機會看到許多在美國可能無法看到的東西。我們輪換地在醫院、手街室、藥店、診所和產科的護士站参觀;看到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許多事情在那裡是截然不同的,這不僅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特別是在醫院裡,這真的讓我謙卑下來!例如病人的記錄,他們是用纸張,而不是像我們在美國用電腦來作記錄的。
對我而言,這次旅程的一些主要的方面是能夠看到每個病人的家庭都積極参與他們的護理,因為他們的文化是以家庭為中心。如果病人無法支付大額的醫療費,他們會找家人(父母,兄弟姐妹,阿姨叔叔等),他們必會想到辦法去支付醫療費。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如果一個家庭成員去世,即使在醫院裡面也有很多悲傷和哀嚎。
我的旅程的另一個特別的感受是看到來自不同文化、部落語言和宗教的眾多人士,他們在診所和醫院外面的長凳上帶著傷口,坐輪椅,拄拐杖,或坐在墊子上,還有其他疾病的人,等候接受護理。 它讓我想起當年為了得到耶穌醫治而長途跋涉來的人們,耶穌是怎麼樣待他們的。我們實際上能夠幫助照顧這些病者讓我肅然地感到自己的不配,謙卑之心油然而生! 這是我決定成為護士的主要原因之一:看到需要醫療幫助的人能夠幫助他們,並且與他們分享耶穌的愛。
最後我想分享的一件事,在去多哥之前,我想上帝可能會呼召我回到這𥚃或是非洲的其他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對我來説很陌生,文化完全不同。(我有一個錯誤的心態,以為上帝總是放我們在不舒服的環境中,好叫我們學習信靠祂。)我想最後我會愛上多哥的人民和非洲的文化,然而我沒有這種感覺;而是意識到我多麽愛亞洲和那𥚃的人,並且很想回到那裡服侍。多哥的一位短期宣教士讓我重新評估了我對長期宣教的看法,告訴我上帝有時用祂給我們的愛心和渴望去更好地服侍祂的子民。結果與我最初的想法和期望相反,但我相信上帝可以呼召我去我以為不能回去的地方。因我已經很熟悉亞洲的語言和文化。
我還有更多我喜歡的故事要跟大家分享,因時間的緣故,我便在此停筆。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這次的旅程,請跟我聯络!
「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立比書‧第二章:9-11
 再次感謝你們的支持和祈禱。
 願神祝福你們,
 Joelle Schreiber
​

​事奉的分享

Ran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有幸在GCCC中有更多的服事,在此我要感謝教會的領導長者給我有這些機會。我相信我正在發掘自己更多的個人領導、組織能力來了解教會服事背後的角色和功能。
最近的經歷是在去年10月底的秋季音樂節上我擔任青年圑契的司會。 今年我在兩次英文主日崇拜中擔任主席,並且擔任近期農曆新年晚會的主持人。在我提到的所有事件中,都不需要我講很多話,平常我也不是會講很多話的那種人。在我主持的所有聚會裡,我從來都沒覺得有壓力要我說過多的話。這是我從不擔心領導和指導別人的主要原因,我覺得事情都在我的控制之下。
另一方面,我覺得我可以做得更好 - 無論是更有趣,更豐富,還是更多參與。 有些時候,我認為和我一起服事的其他人做得更好:讓人們歡笑、讓他們感興趣或讓他們參與進來。 這種感覺是否會變成嫉妒?我想不會。觀察了在我之前的其他人在教堂的服事之後,我注意到幾乎從來沒有一個人得到比另一個人更多的認可。無論他們的角色或參與程度是小或大,會眾似乎對所有服事的人都同樣感激。 對於像我在某些特定領域上覺得不如人的來說,這是我想要的那種態度。我了解我的領導和激勵的能力可能次於其他人,我試圖在服事過程中謙卑自己,並承認我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繼續為教會服務讓我不再懷疑自己的能力,或懶散不做事。 我之前和現在都相信,教會的事工主要是按照上帝給你的才能和恩賜去彼此服侍,並作出貢獻。單憑這種想法足以平息我背後無能為力的不安全感,或在我的貢獻背後的任何自豪感,以及對他人能力的任何嫉妒,並且足以支持我未來在這個教會中繼續服侍。
​

第二個字母​

我們在幼兒年代學漢語拼音,開始學的是 bo (B) , po (P) , mo (M) ,fo (F) , 先學的字母B, 原來是羅馬字母ABCD裡 的第二個, 也是希臘字母alpha, beta, gamma, delta裡 的第二個, 也是希伯來文的alef, bet, gimel, dalet裡的第二個。字母表英文是alphabet, 與希臘文或希伯來文的頭兩個字母發音有關。我們漢語拼音以B開始,可是你們知道嗎--
聖經的頭一個字母也是B(bet)((ב聖經的頭一卷書創世記的希伯來名叫Breisheet(在起初),也是以ב (B) 開始,猶太經典塔爾木的頭一卷書Brachot(祝福們)也是以ב (B) 開始。連塔爾木每本書的頁數也以ב (B,第二頁) 開始計算。
 漢語拼音以B開始的原因,我不知道, 但是聖經和猶太經典以ב (B)第二個字母 開始的原因,據說是因為造物主自己才能算是第一。書是被造物, 所以書的開始只能算第二。
 這個字母ב 讀Bet 或Beit。他 ב))  長得像一個空位,和Bayit( בית ) 房子的讀音很像。讀過聖經的人在不知不覺中讀過這個字母很多次。很多地名與Bayit( בית (房子有關, 中文音譯成“伯”。
 例如:
伯利恆=Beit lechem בית לחם=麵包房, 是大衛和彌賽亞出生的地方。
伯特利=Beit El=House of God , 是雅各夢見天梯的地方。
 伯大尼=Beit Oniah = House of suffering, 是新約馬大、馬利亞、拉撒路居住過的地方。
 另外兩個常用的詞與這個字母有關: Ber是井, 中東水源重要, 所以有地名如: 別是巴=Ber Sheva=well of oath=誓約井;Bat是女兒, 例如大衛娶的拔示巴=Bat Sheva=daughter of oath=誓約的女兒,這些都也以這個字母ב 開始。
 這個字母ב 也可以作為介詞讀作B, 是“在”(at, in)的意思 。聖經開始說, In the beginning (在起初),......
 因為這句話希伯來語是Breisheet=B(in 在)+reisheet (beginning 起初),所以這本創世紀就被猶太人稱作Breisheet。
 這個介詞B在希伯來語聖經裡寫得比較大。這點很奇怪, 因為希伯來語沒大小寫,也不像現代人那樣因為是一章的開始就寫個大號字母。
希伯來是從右向左的,看上去是                                               所有正式的經卷上都這麼寫。聽猶太拉比說,這個ב三面封住了,只有一面開口,具體說是上下右封住了,左方開著口。這象徵隱含的意思, 是聖經希望讀者不要太注重探索天堂(上方)的細節,不要太注重探索地獄(下方)的細節, 也不要太注重探索創世前(右方)的細節,而要著眼在左邊開始展開說的聖經裡的話語。

我當然不反對以上這種解釋,但我有個人的看法,我認為聖經以大號的 ב 開始,也象徵大的祝福, 因為B也是Blessing的首個字母。希伯來語的ברכה=Brachah=Blessing=祝福, 這也以ב起首。創世記有很多祝福, 創世記的一大主題就是祝福:有造物主創世後對亞當夏娃的祝福,有洪水後對挪亞子孫的祝福,有對亞伯拉罕搬家後的祝福,有對亞伯拉罕割禮後的祝福,有對亞伯拉罕獻以撒後的祝福,有在飢荒時對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祝福,有以撒的兒子雅各裝成哥哥騙取的祝福,有對雅各逃難時夢見天梯後的祝福, 有與雅各摔跤天使的祝福, 有雅各對收留他的埃及法老的祝福, 有雅各交叉雙手對孫子們以法蓮、瑪拿西的祝福,有雅各離世前對十二個兒子們的祝福。聖經是關於祝福的書。約書亞記1章8節說: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 讓我們好好學習這本書, 支取裡面的祝福。



Comments are closed.

首頁

關於我們

講道錄音

團契活動

        教會刊物

特別聚會/活動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15
  • 首頁-Home
  • 關於我們-About Us
  • 講道錄音-Sermons
  • 團契活動-Fellowship
    • 照片-Pictures
    • 讚美詩-Anthems
  • 教會刊物-Publications
    • 懷恩堂分享 -GCCC Sharing
    • 懷恩季刊 -GCCC Quarterly Journal >
      • 2021 Q1
      • 2020 Q4
      • 2020 Q3
      • 2020 Q2
      • 2020 Q1
      • 2019 Q4
      • 2019 Q3
      • 2019 Q2
      • 2019 Q1
      • 2018 Q4
      • 2018 Q3
      • 2018 Q2
      • 2018 Q1
      • 2017 Q4
      • 2017 Q3
      • 2017 Q2
      • 2017 Q1
      • 2016 Q4
      • 2016 Q3
      • 2016 Q2
      • 2016 Q1
      • 2015 Q4
      • 2015 Q3
      • 2015 Q2
      • 2015 Q1
      • 2014
    • 疫情分享 -Covid-19 Sharing
  • 特別聚會/活動-Programs/Events
  • 英文事工-English Ministry
  • 聯絡我們-Contact
  • English Ministry Photos
  • Vacation Bible School Gallery
  • Videos and Downloads
  • Children/Youth "The Prayer"
  • Sermons by Request
  • Blog
  • Christmas 2019
  • Chinese New Year 2020
  • Combined Service Sermons
  • Leadership Webinar
  • Sunday School
  • Teaching Hebrews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