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12月25日聖誕節是公衆假期,然而有些人都不明白或不相信聖誕節是慶祝主耶稣基督在兩千多年前降生為人的大日子。多少人享受這日子和這段時間的假期去開派對,去購物,出埠旅遊等各種不同的活動,卻不接受聖誕節原來的意義。感謝神,在聖誕前夕或來臨期間,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預備去記念和慶祝主耶穌的誕生。
盼望今期季刋的文章能讓讀者明白基督徒的信仰和信徒的生活是與主相連的。
蒼靈從「耶穌的家譜與你我有何關係」一文探討祂是人類的救主,只有藉著祂我們才能與神和好。周雨白的「感恩是敬虔的操練」道出人對感恩的匱乏,很容易忘恩負義,假若沒有知恩的心,便不能有真正感恩的心。切慕雖然信主和受洗不久,他寫「神的愛永不變」,感覺到自己的罪數不完,然而神對他的愛是何等深厚!小苖、Ginny、Michelle 的三人組結束了「雅各書第五章的分享」的稿文;三人組接著讀約伯記,Sophia也剛好在讀約伯記,四人便互相交流讀經的心得。Sophia 一口氣讀完約伯記,寫下「約伯記讀後感」。三人組分享了「約伯記1-5章交流篇」。Sophia 的另一篇「彈琴的苦與樂」分享了她彈琴心路歷程,她對彈琴從恨至愛體會到神的帶領和恩典。米迦勒的「新天新地的對話」結束了兩兄弟對千禧年的討論,講述到得救的人,是會盼望主再來的日子。Pastor Wilson’s 「Who’s Watching the Preacher?」討論不同的講道方法,結論是聽道的人要留心去聽。
我深信你們若是願意尋求真理,又願意謙卑地放下一些舊有的觀念來看真理的話,你會認識真理,明白真理,接受真理。願耶穌基督的平安、喜樂和愛在聖誕節期間更加臨到你們身上。以馬内利(神與你同在)!
盼望今期季刋的文章能讓讀者明白基督徒的信仰和信徒的生活是與主相連的。
蒼靈從「耶穌的家譜與你我有何關係」一文探討祂是人類的救主,只有藉著祂我們才能與神和好。周雨白的「感恩是敬虔的操練」道出人對感恩的匱乏,很容易忘恩負義,假若沒有知恩的心,便不能有真正感恩的心。切慕雖然信主和受洗不久,他寫「神的愛永不變」,感覺到自己的罪數不完,然而神對他的愛是何等深厚!小苖、Ginny、Michelle 的三人組結束了「雅各書第五章的分享」的稿文;三人組接著讀約伯記,Sophia也剛好在讀約伯記,四人便互相交流讀經的心得。Sophia 一口氣讀完約伯記,寫下「約伯記讀後感」。三人組分享了「約伯記1-5章交流篇」。Sophia 的另一篇「彈琴的苦與樂」分享了她彈琴心路歷程,她對彈琴從恨至愛體會到神的帶領和恩典。米迦勒的「新天新地的對話」結束了兩兄弟對千禧年的討論,講述到得救的人,是會盼望主再來的日子。Pastor Wilson’s 「Who’s Watching the Preacher?」討論不同的講道方法,結論是聽道的人要留心去聽。
我深信你們若是願意尋求真理,又願意謙卑地放下一些舊有的觀念來看真理的話,你會認識真理,明白真理,接受真理。願耶穌基督的平安、喜樂和愛在聖誕節期間更加臨到你們身上。以馬内利(神與你同在)!
彈琴的「苦」與「樂」
Sophia
Sophia
小時候,我是一個假小子。不喜歡穿裙子,不喜歡紮頭髮,不喜歡布娃娃,只喜歡刀槍棍棒。媽媽擔心我長大以後不會具有淑女氣質,在我7歲的時候,把我送去學鋼琴。我的媽媽是一個很嚴厲的人,我除了每週在老師那裡上兩節鋼琴課(每節課1小時),媽媽還規定我weekday在家練習彈琴的時間: 每天一個半小時;週末上午兩小時,下午一小時,晚上一小時。每逢放暑假和寒假,彈琴的時間那就更多。冬天,為了要讓指頭練得更加靈活,練琴前,先把雙手浸在冰冷刺骨的水裡,一直到了基本麻木沒有感覺的時候,才去練習。在這種高強度的練習下,我彈琴的水平進步很快,經常代表學校、市和地區去參加比賽。但我的內心對練琴只有一種想法,那就是“恨”,“恨之入骨”。
1997年,初中升高中的時候,因為自己優異的鋼琴比賽成績,我被重點高中以特招生的名額錄取。也就是這年,我對媽媽說“從今天開始,不要叫我再彈琴,我也不會再摸琴。如果你敢逼我再彈琴,我就把鋼琴砸了,我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就不姓蔣。” 這架1989年買的鋼琴,從1997年的那天開始,徹底終結了它的使命。孤零零的立在房間的角落。這架琴所剩的用途就是衣架。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路走下來,我也真的再也沒有碰過這架琴,心裡也沒有一絲的留念。
大學畢業後,我到了另外一個城市工作,2008年有了自己的房子,當時覺得客廳的擺設還差點什麼,轉念一想“擺上一架鋼琴絕對顯得有檔次”。第二天,我就到了琴行買了架鋼琴。人生中的第二架鋼琴就這樣誕生了,很不幸的是,它的作用只是“家具”。在2013年出國前,我沒有彈過它一次,結果以6000人民幣的價錢賤賣了,心裡也是沒有半點不捨與留念。用我媽媽的話說“鋼琴家用的琴都沒有你多。”
曾經以為這輩子和鋼琴徹底絕緣了,我再也不會想去彈奏。可是,沒想到神讓我第一次從內心裡發現鋼琴的優美,讓我從心裡喜歡上了鋼琴。每當聽到司琴演奏讚美詩歌的時候,我的內心不住地激動,可是我知道現在的自己已經是完全不知道怎麼去彈琴了。曾經發誓不再彈琴的我,現在心裡十分的難受,不住地想“如果當時繼續練習下去該有多好”。今年2月初,我下定決心要從頭開始把1997年丟棄的東西重新撿回來。人生的第三架琴就這樣誕生了,可是這次買琴的心情是十分的歡喜與激動。
重新學琴的過程對我來說挑戰很大。 20年過去了,手指早已僵硬,讀譜能力也退化。但是,我覺得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左手配和弦了。我從小學習的是古典鋼琴,離開了全譜,就完全不知道如何開始。但是,因為心裡被一種力量激勵著,我就自己上網查資料學習。第一次自己左手配和弦完成的曲目是“奇異恩典”。那段時間,我的人生處於掙扎狀態,十分煎熬。因為自己的不順服,作了很多不討神喜悅的事情,一度讓我羞愧到無法面對神。每天晚上,我彈著奇異恩典,不住地淚流滿面。我小時候練琴的時候,每分每秒備受煎熬,如今彈琴內心卻充滿著喜樂。東西都是一樣的,但變化的是我的內心。因為聖靈的感動,讓我充滿著喜樂,從琴聲中找回了內心的安寧、平靜,讓我感受到了神的大能、憐憫和恩典。
通過學琴的事情,我發現神的帶領真的是很神奇。其實,早在1997年神的恩典就通過鋼琴賜給我了──被重點高中作為特長生錄取。我相信,如果不是因為鋼琴的緣故,我是不會有這個機會的。 20年之後,神又通過琴聲讓我重新燃起了學琴之熱情。 20年前我無法明白學琴的目的是什麼;20年後我明白了原來之前的學琴是為了將來某天能夠更好的把自己擺上事奉神,彰顯神的榮耀;現在只有加倍學習,更多地把自己的能力用出來,才能不枉費神的恩典。
1997年,初中升高中的時候,因為自己優異的鋼琴比賽成績,我被重點高中以特招生的名額錄取。也就是這年,我對媽媽說“從今天開始,不要叫我再彈琴,我也不會再摸琴。如果你敢逼我再彈琴,我就把鋼琴砸了,我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就不姓蔣。” 這架1989年買的鋼琴,從1997年的那天開始,徹底終結了它的使命。孤零零的立在房間的角落。這架琴所剩的用途就是衣架。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路走下來,我也真的再也沒有碰過這架琴,心裡也沒有一絲的留念。
大學畢業後,我到了另外一個城市工作,2008年有了自己的房子,當時覺得客廳的擺設還差點什麼,轉念一想“擺上一架鋼琴絕對顯得有檔次”。第二天,我就到了琴行買了架鋼琴。人生中的第二架鋼琴就這樣誕生了,很不幸的是,它的作用只是“家具”。在2013年出國前,我沒有彈過它一次,結果以6000人民幣的價錢賤賣了,心裡也是沒有半點不捨與留念。用我媽媽的話說“鋼琴家用的琴都沒有你多。”
曾經以為這輩子和鋼琴徹底絕緣了,我再也不會想去彈奏。可是,沒想到神讓我第一次從內心裡發現鋼琴的優美,讓我從心裡喜歡上了鋼琴。每當聽到司琴演奏讚美詩歌的時候,我的內心不住地激動,可是我知道現在的自己已經是完全不知道怎麼去彈琴了。曾經發誓不再彈琴的我,現在心裡十分的難受,不住地想“如果當時繼續練習下去該有多好”。今年2月初,我下定決心要從頭開始把1997年丟棄的東西重新撿回來。人生的第三架琴就這樣誕生了,可是這次買琴的心情是十分的歡喜與激動。
重新學琴的過程對我來說挑戰很大。 20年過去了,手指早已僵硬,讀譜能力也退化。但是,我覺得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左手配和弦了。我從小學習的是古典鋼琴,離開了全譜,就完全不知道如何開始。但是,因為心裡被一種力量激勵著,我就自己上網查資料學習。第一次自己左手配和弦完成的曲目是“奇異恩典”。那段時間,我的人生處於掙扎狀態,十分煎熬。因為自己的不順服,作了很多不討神喜悅的事情,一度讓我羞愧到無法面對神。每天晚上,我彈著奇異恩典,不住地淚流滿面。我小時候練琴的時候,每分每秒備受煎熬,如今彈琴內心卻充滿著喜樂。東西都是一樣的,但變化的是我的內心。因為聖靈的感動,讓我充滿著喜樂,從琴聲中找回了內心的安寧、平靜,讓我感受到了神的大能、憐憫和恩典。
通過學琴的事情,我發現神的帶領真的是很神奇。其實,早在1997年神的恩典就通過鋼琴賜給我了──被重點高中作為特長生錄取。我相信,如果不是因為鋼琴的緣故,我是不會有這個機會的。 20年之後,神又通過琴聲讓我重新燃起了學琴之熱情。 20年前我無法明白學琴的目的是什麼;20年後我明白了原來之前的學琴是為了將來某天能夠更好的把自己擺上事奉神,彰顯神的榮耀;現在只有加倍學習,更多地把自己的能力用出來,才能不枉費神的恩典。
《約伯記》讀後感
Sophia
Sophia
學習完《約伯記》後,我有一個很大的思考,就是在不知道為何受苦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苦難,是棄掉背離神或是更加信靠神?
約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可是撒但認為,人都是有罪性的,都是極度自私自利的,約伯敬畏神的動機無非是希望從神那裡獲得好處。在神的允許下,撒但對約伯進行了第一次的攻擊。第一次的攻擊使約伯一天之內就失去了全部財產和兒女。約伯面對這樣的慘境,雖然懷著極大的悲痛,但仍然伏在地上下拜稱頌神,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試想,平凡如此的我們,當我們轉瞬間失去親人、財產、事業──所有我們視為尤其重要的一切的時候,我們是會怨天尤人,長吁短嘆,頹然放棄?還是會像約伯那樣說出"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可是撒但並不會因第一次的試探失敗而選擇收手。他認為約伯在第一次試探中能仍然保持對神的敬畏,是因為外在損失的打擊力度不夠;撒但相信一旦涉及到肉身的痛苦,約伯必定會放棄神。神再次允許(在不取其性命的前提下)撒但展開了對約伯的第二次攻擊。撒但想要藉著對約伯肉身的折磨從而徹底地摧毀他的意志力。約伯的妻子在經歷接二連三的打擊之後,信心盡失。她勸約伯棄絕神,但約伯卻責備她愚頑,約伯認為神能賜福也能降禍。撒但敗下陣來,無論是身體外的攻擊還是身體內的折磨,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
然而,神對約伯信心的考驗卻還沒有結束,因為神還有更深的工要做在約伯身上。神並沒有馬上讓約伯肉體的折磨退去,也沒有回答約伯的問題,“為什麼受苦”。神而是間接地讓約伯的三個朋友車輪戰似的輪番上陣來對付約伯,三大回合的辯論爭鋒相對地從第4章一直持續到31章。在持續的辯論中,三個朋友盲目地譴責讓約伯感受到了不被朋友理解的痛苦和絕望。約伯像個受盡委屈的孩子費勁氣力地為自己的無辜做申訴,就開始埋怨神,向神發洩不滿的情緒,認為神待他不公平,使他的生活得不到安息,充滿患難等等。然而,就在約伯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神派以利戶登場了。以利戶藉著裡面的靈做了氣勢澎拜的發言。約伯的三個朋友認為約伯受苦是因為犯罪,但以利戶卻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責備約伯在受苦時卻犯罪---在受苦時顯示出了驕傲和自義,而不以神為義,並向神發出了埋怨。神藉著以利戶來幫助約伯重新把信心轉向神,而不是把眼界一直停留在目前的苦難上,不是一直去問為什麼。藉著以利戶我們看到了我們所信的這位神是一位拯救的神(33章),公義的神(34章),神使人夜間歌唱(35章),神的作為奇妙無法測度(36-37章)。
最後,神打破了沉默,從旋風中向約伯說話。在神與約伯的兩次對話中,神就像一位慈父那般,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地在幫助自己的孩子從各方面角度去更好地認識他。從對話中展示出來神與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我們不禁讚歎神的創造奇妙完美,智慧無法測度,他是一位全能掌權者。神有著滿滿的憐憫與慈愛,他連獅子、小烏鴉、野山羊、母鹿、野驢、野牛、鴕鳥等等一系列受造物都看顧,更何況約伯,更何況我們這些照著他形象造的人呢?神更是眷顧有加。
約伯聽完了神的話,心靈產生了極大地震撼,更加認識到了他所信的這位神是何等的偉大。約伯懊悔,之前是以自己為義,替自己鳴不平,現在卻是厭惡自己和自己說過的話,承認自己先前的無知,在神面前悔改,並且順服地為傷害過自己的那三個朋友祈禱,最終得到了更多的祝福。
自始至終,神並沒有向約伯揭露他受苦的真相。其實,很多時候神是不需要將我們受苦的原因解釋給我們聽,因為這是神的權柄。神明白在經歷苦難的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堅定地信靠他,雙眼只仰望他。因為神應許我們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11)。
苦難和試煉都是神所允許的──為了更好地造就我們,讓我們的生命得到茁壯成長,為了讓我們經過試煉之後,各個猶如精金一般可以反射神的榮耀。苦難只是人生的片段,獲得最終的榮耀才是生命的目的。不信者與信者都遭遇各種苦難與折磨。不同之處在於,不信者靠著自己屬世的血氣作垂死的掙扎,結局很有可能就是奄奄一息,苟延殘喘;而信者選擇堅定不移地信靠神。“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做剛強的人。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以弗所書6: 10-13)。當我們更深地經歷神的時候,我們就能像約伯那樣發自肺腑地說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
約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可是撒但認為,人都是有罪性的,都是極度自私自利的,約伯敬畏神的動機無非是希望從神那裡獲得好處。在神的允許下,撒但對約伯進行了第一次的攻擊。第一次的攻擊使約伯一天之內就失去了全部財產和兒女。約伯面對這樣的慘境,雖然懷著極大的悲痛,但仍然伏在地上下拜稱頌神,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試想,平凡如此的我們,當我們轉瞬間失去親人、財產、事業──所有我們視為尤其重要的一切的時候,我們是會怨天尤人,長吁短嘆,頹然放棄?還是會像約伯那樣說出"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可是撒但並不會因第一次的試探失敗而選擇收手。他認為約伯在第一次試探中能仍然保持對神的敬畏,是因為外在損失的打擊力度不夠;撒但相信一旦涉及到肉身的痛苦,約伯必定會放棄神。神再次允許(在不取其性命的前提下)撒但展開了對約伯的第二次攻擊。撒但想要藉著對約伯肉身的折磨從而徹底地摧毀他的意志力。約伯的妻子在經歷接二連三的打擊之後,信心盡失。她勸約伯棄絕神,但約伯卻責備她愚頑,約伯認為神能賜福也能降禍。撒但敗下陣來,無論是身體外的攻擊還是身體內的折磨,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
然而,神對約伯信心的考驗卻還沒有結束,因為神還有更深的工要做在約伯身上。神並沒有馬上讓約伯肉體的折磨退去,也沒有回答約伯的問題,“為什麼受苦”。神而是間接地讓約伯的三個朋友車輪戰似的輪番上陣來對付約伯,三大回合的辯論爭鋒相對地從第4章一直持續到31章。在持續的辯論中,三個朋友盲目地譴責讓約伯感受到了不被朋友理解的痛苦和絕望。約伯像個受盡委屈的孩子費勁氣力地為自己的無辜做申訴,就開始埋怨神,向神發洩不滿的情緒,認為神待他不公平,使他的生活得不到安息,充滿患難等等。然而,就在約伯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神派以利戶登場了。以利戶藉著裡面的靈做了氣勢澎拜的發言。約伯的三個朋友認為約伯受苦是因為犯罪,但以利戶卻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責備約伯在受苦時卻犯罪---在受苦時顯示出了驕傲和自義,而不以神為義,並向神發出了埋怨。神藉著以利戶來幫助約伯重新把信心轉向神,而不是把眼界一直停留在目前的苦難上,不是一直去問為什麼。藉著以利戶我們看到了我們所信的這位神是一位拯救的神(33章),公義的神(34章),神使人夜間歌唱(35章),神的作為奇妙無法測度(36-37章)。
最後,神打破了沉默,從旋風中向約伯說話。在神與約伯的兩次對話中,神就像一位慈父那般,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地在幫助自己的孩子從各方面角度去更好地認識他。從對話中展示出來神與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我們不禁讚歎神的創造奇妙完美,智慧無法測度,他是一位全能掌權者。神有著滿滿的憐憫與慈愛,他連獅子、小烏鴉、野山羊、母鹿、野驢、野牛、鴕鳥等等一系列受造物都看顧,更何況約伯,更何況我們這些照著他形象造的人呢?神更是眷顧有加。
約伯聽完了神的話,心靈產生了極大地震撼,更加認識到了他所信的這位神是何等的偉大。約伯懊悔,之前是以自己為義,替自己鳴不平,現在卻是厭惡自己和自己說過的話,承認自己先前的無知,在神面前悔改,並且順服地為傷害過自己的那三個朋友祈禱,最終得到了更多的祝福。
自始至終,神並沒有向約伯揭露他受苦的真相。其實,很多時候神是不需要將我們受苦的原因解釋給我們聽,因為這是神的權柄。神明白在經歷苦難的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堅定地信靠他,雙眼只仰望他。因為神應許我們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11)。
苦難和試煉都是神所允許的──為了更好地造就我們,讓我們的生命得到茁壯成長,為了讓我們經過試煉之後,各個猶如精金一般可以反射神的榮耀。苦難只是人生的片段,獲得最終的榮耀才是生命的目的。不信者與信者都遭遇各種苦難與折磨。不同之處在於,不信者靠著自己屬世的血氣作垂死的掙扎,結局很有可能就是奄奄一息,苟延殘喘;而信者選擇堅定不移地信靠神。“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做剛強的人。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以弗所書6: 10-13)。當我們更深地經歷神的時候,我們就能像約伯那樣發自肺腑地說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
耶穌的家譜與你我有何關係?
蒼靈
蒼靈
馬太福音是新約聖經的第一卷書,雖然有些硏究聖經的學者説馬太福音並不是最先寫的, 但肯定是初期教會最多引用的福音書。我們看一下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所記載的耶穌家譜。
>
> 按猶太人的傳統,家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耶穌的家譜跟祂是否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有著直接的關係。舊約聖經曉喻的受膏者是大衛的子孫。神藉先知對大衛說:「10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培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不再遷移;兇惡之子也不像從前擾害他們,11並不像我命士師治理我民以色列的時候一樣。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12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13 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16 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撒母耳記下7:10-13,16) 聖經又預言祂的降生, 「6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7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以賽亞書9:6-7)聖經預言祂生在伯利恆, 「2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迦書5:2)。以賽亞書53章清楚預言祂的受難是要替我們捨身代罪。
>
> 馬太福音的1章1節「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是從亞伯拉罕開始記載到耶穌。路加福音卻倒敍記載(從耶稣開始直到亞當)。3章23-38節「38以挪士是塞特的兒子;塞特是亞當的兒子;亞當是神的兒子。」 亞伯拉罕相信耶和華是獨一的神,神在創世記12:1-3應許他和猶太人的民族成為大國 。路加寫耶稣的家譜追溯到創世的第一個受造的人亞當。馬太1:1-16和路加3:23-38福音所記載耶穌的家譜是大衛的後裔,在大衞之前的家譜名字稍有不同。然而在大衛之後卻有很大的差異,究竟聖經的記載是否有所衝突?當我們細看時便能明白這兩卷福音書所寫的名字是互相補足的。
>
> 第一:申命記25:5-6吩咐兄弟要娶自己兄弟的寡婦作為妻子為他存留後代。所以這些名字有所不一樣也有其可能性。
> 第二:馬太寫的是從大衛兒子所羅門的後裔的家譜至約瑟(雅各所生的兒子)。希臘文用begot 是指生的意思。
> 第三:路加寫的是從大衛兒子拿單的後裔至約瑟(希里的兒子)。那麼約瑟有兩個不同的父親嗎?
> 聖經沒有記載耶穌母親馬利亞有兄弟,希里是馬利亞的父親。猶太人的家譜是以父親的那邊為準,所以約瑟作 爲馬利亞的丈夫自然繼承了希里的族譜和產業。
> 第四:馬太記載耶穌家譜的耶哥尼雅,因他的惡行被神所詛咒而導至他的後代不能坐在大衞的寶座上治理猶大(耶利米書22:24-30),所以約瑟家譜的後裔是不能接承大衛王權的。
> 第五:「雅各生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從馬利亞生的。」(馬太福音1:16)這段經文並沒有説約瑟是耶稣的父親。約瑟是耶穌在地上合法的父親。路加福音3:23 下半節從希臘文直接翻譯成“being son, as supposed, of Joseph - of Heli”. 中文和合本翻譯為“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約瑟是希里的兒子”。
>
> 馬太福音1:18-24 記載了童女懷孕生子,藉聖靈懷孕在第18和20節出現,應驗了以賽亞書7:14「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内利。」童女懷孕在當時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就是她腹中所懷的耶穌是透過聖靈感孕,不是從血氣所生的,乃是從父神所生,耶穌是神的兒子。
>
> 耶穌本為神,並與神同等,在創世之先,祂早己與神同在。約翰福音1:1-5,「1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2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3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4 生命在祂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5 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 衪本為神子,甘願降卑從馬利亞而生,成爲嬰孩,在地上有父母親,作為人子,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14, 「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祂來是為了拯救我們。人類的罪性是從創世記3章開始的,亞當和女人違背神的吩咐,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神因而咒詛引誘女人的蛇,以肚子行走,創世記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 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 你要傷他的腳跟。」有些解經家分析女人(單數:一個女人)的後裔(也是單數)是指耶穌基督,祂與蛇的後裔(也是單數)會彼此爲仇。創世記3:16-17 說神也讓女人受到生產之痛楚,男人要終身勞苦才得糊口。這些的艱難都是犯罪後帶來的後果。
>
> 無論你是否相信神或聖經,你能否可以説:「我無罪」?我曾經問過很多人這個問題,以下是我所歸納的一些回答:
> 怎能完全無罪?
>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 我是個好人,但也有做錯的事的時候。
> 你問的是什麼意思?怎樣才算有罪?
> 人多多少少都有犯小罪吧。
> 我不相信宗教,我不覺得自己有罪。
> 你為什麼問我是否無罪?
> 你怎樣定罪的標準?
> 假若你問別人同一個問題的話,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回答。
> 亞當和夏娃在犯罪以後,被耶和華趕出伊甸園。人類跟耶和華的關係從此便破裂了,因罪阻隔了神與人本來完美無缺的關係。
>
> 在路加福音1:30-33 節,天使跟馬利亞説到耶穌:「32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衞的位給他。33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沒有窮盡。」 歴代以來,不少帝國興起威振萬邦,然而還是衰微敗落,歴史告訴我們没有一個帝位王權能延續到永遠沒有窮盡。新舊約聖經很清楚説明有這様的一個國,這一個是神的國度,是一個不會朽壞和永在的國。耶穌基督要作王並不是猶太人所期望的地上君王去推翻當時羅馬政府的政權;祂的國度是要叫信祂的人得永生,藉著祂釘死在十字架的血,叫人能與神和好,重修起初在創世時的和諧完美關係。
>
> 馬太福音記載的家譜是跟你我息息相關的。猶太人一般以父親的家譜為準,但馬太福音家譜有四個女人:他瑪氏,喇合氏,路得氏(摩押人),烏利亞的妻子(改嫁大衛)。這些女人中有妓女,有外邦人,有犯淫亂的,她們都不是尊貴王朝的後代。聖經記載,人類從犯罪墮落開始至今,罪根是無法拔除的。亞伯拉罕,又稱為多人之父和多國之父,曾經輭弱小信而撒謊。大衛王犯淫亂和殺人的罪。從古至今,人與生俱來的罪性不斷從歷史上一幕一幕的重演。耶穌的家譜讓我們看到神的救贖計劃中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約翰福音3:16:「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救恩不是為一個民族預備,乃是賜給萬邦萬族萬民的。每一個人都有同等的權利接受救恩,不論貧富,在高位或低位,有學問與無學問等等,都可以白白得着耶穌成為個人的救主。
>
> 假若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完全無罪,無可指摘,那我相信你己經踏出了第一步,趁着聖誔節基督徒慶祝主耶穌基督的降生,你願意打開心門去探索耶稣是誰嗎?祂跟你生命有何關係呢?羅馬書5:6-8:「6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7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8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
> 按猶太人的傳統,家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耶穌的家譜跟祂是否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有著直接的關係。舊約聖經曉喻的受膏者是大衛的子孫。神藉先知對大衛說:「10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培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不再遷移;兇惡之子也不像從前擾害他們,11並不像我命士師治理我民以色列的時候一樣。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12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13 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16 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撒母耳記下7:10-13,16) 聖經又預言祂的降生, 「6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7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以賽亞書9:6-7)聖經預言祂生在伯利恆, 「2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迦書5:2)。以賽亞書53章清楚預言祂的受難是要替我們捨身代罪。
>
> 馬太福音的1章1節「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是從亞伯拉罕開始記載到耶穌。路加福音卻倒敍記載(從耶稣開始直到亞當)。3章23-38節「38以挪士是塞特的兒子;塞特是亞當的兒子;亞當是神的兒子。」 亞伯拉罕相信耶和華是獨一的神,神在創世記12:1-3應許他和猶太人的民族成為大國 。路加寫耶稣的家譜追溯到創世的第一個受造的人亞當。馬太1:1-16和路加3:23-38福音所記載耶穌的家譜是大衛的後裔,在大衞之前的家譜名字稍有不同。然而在大衛之後卻有很大的差異,究竟聖經的記載是否有所衝突?當我們細看時便能明白這兩卷福音書所寫的名字是互相補足的。
>
> 第一:申命記25:5-6吩咐兄弟要娶自己兄弟的寡婦作為妻子為他存留後代。所以這些名字有所不一樣也有其可能性。
> 第二:馬太寫的是從大衛兒子所羅門的後裔的家譜至約瑟(雅各所生的兒子)。希臘文用begot 是指生的意思。
> 第三:路加寫的是從大衛兒子拿單的後裔至約瑟(希里的兒子)。那麼約瑟有兩個不同的父親嗎?
> 聖經沒有記載耶穌母親馬利亞有兄弟,希里是馬利亞的父親。猶太人的家譜是以父親的那邊為準,所以約瑟作 爲馬利亞的丈夫自然繼承了希里的族譜和產業。
> 第四:馬太記載耶穌家譜的耶哥尼雅,因他的惡行被神所詛咒而導至他的後代不能坐在大衞的寶座上治理猶大(耶利米書22:24-30),所以約瑟家譜的後裔是不能接承大衛王權的。
> 第五:「雅各生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從馬利亞生的。」(馬太福音1:16)這段經文並沒有説約瑟是耶稣的父親。約瑟是耶穌在地上合法的父親。路加福音3:23 下半節從希臘文直接翻譯成“being son, as supposed, of Joseph - of Heli”. 中文和合本翻譯為“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約瑟是希里的兒子”。
>
> 馬太福音1:18-24 記載了童女懷孕生子,藉聖靈懷孕在第18和20節出現,應驗了以賽亞書7:14「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内利。」童女懷孕在當時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就是她腹中所懷的耶穌是透過聖靈感孕,不是從血氣所生的,乃是從父神所生,耶穌是神的兒子。
>
> 耶穌本為神,並與神同等,在創世之先,祂早己與神同在。約翰福音1:1-5,「1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2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3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4 生命在祂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5 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 衪本為神子,甘願降卑從馬利亞而生,成爲嬰孩,在地上有父母親,作為人子,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14, 「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祂來是為了拯救我們。人類的罪性是從創世記3章開始的,亞當和女人違背神的吩咐,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神因而咒詛引誘女人的蛇,以肚子行走,創世記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 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 你要傷他的腳跟。」有些解經家分析女人(單數:一個女人)的後裔(也是單數)是指耶穌基督,祂與蛇的後裔(也是單數)會彼此爲仇。創世記3:16-17 說神也讓女人受到生產之痛楚,男人要終身勞苦才得糊口。這些的艱難都是犯罪後帶來的後果。
>
> 無論你是否相信神或聖經,你能否可以説:「我無罪」?我曾經問過很多人這個問題,以下是我所歸納的一些回答:
> 怎能完全無罪?
>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 我是個好人,但也有做錯的事的時候。
> 你問的是什麼意思?怎樣才算有罪?
> 人多多少少都有犯小罪吧。
> 我不相信宗教,我不覺得自己有罪。
> 你為什麼問我是否無罪?
> 你怎樣定罪的標準?
> 假若你問別人同一個問題的話,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回答。
> 亞當和夏娃在犯罪以後,被耶和華趕出伊甸園。人類跟耶和華的關係從此便破裂了,因罪阻隔了神與人本來完美無缺的關係。
>
> 在路加福音1:30-33 節,天使跟馬利亞説到耶穌:「32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衞的位給他。33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沒有窮盡。」 歴代以來,不少帝國興起威振萬邦,然而還是衰微敗落,歴史告訴我們没有一個帝位王權能延續到永遠沒有窮盡。新舊約聖經很清楚説明有這様的一個國,這一個是神的國度,是一個不會朽壞和永在的國。耶穌基督要作王並不是猶太人所期望的地上君王去推翻當時羅馬政府的政權;祂的國度是要叫信祂的人得永生,藉著祂釘死在十字架的血,叫人能與神和好,重修起初在創世時的和諧完美關係。
>
> 馬太福音記載的家譜是跟你我息息相關的。猶太人一般以父親的家譜為準,但馬太福音家譜有四個女人:他瑪氏,喇合氏,路得氏(摩押人),烏利亞的妻子(改嫁大衛)。這些女人中有妓女,有外邦人,有犯淫亂的,她們都不是尊貴王朝的後代。聖經記載,人類從犯罪墮落開始至今,罪根是無法拔除的。亞伯拉罕,又稱為多人之父和多國之父,曾經輭弱小信而撒謊。大衛王犯淫亂和殺人的罪。從古至今,人與生俱來的罪性不斷從歷史上一幕一幕的重演。耶穌的家譜讓我們看到神的救贖計劃中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約翰福音3:16:「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救恩不是為一個民族預備,乃是賜給萬邦萬族萬民的。每一個人都有同等的權利接受救恩,不論貧富,在高位或低位,有學問與無學問等等,都可以白白得着耶穌成為個人的救主。
>
> 假若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完全無罪,無可指摘,那我相信你己經踏出了第一步,趁着聖誔節基督徒慶祝主耶穌基督的降生,你願意打開心門去探索耶稣是誰嗎?祂跟你生命有何關係呢?羅馬書5:6-8:「6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7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8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神的愛永不變
切慕
切慕
什麼是愛?神就是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13:4-8)。
神的愛總是不離不棄,且永遠不變,祂的恩典更是無處不在。人算什麼呢,神哪,祢竟顧念他?我們算什麼,祢竟如此的愛我們!當我們勞累疲倦的時候,神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當我們軟弱無能的時候,神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9)。當我們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神說: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慌,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41:10)。當我們感到孤單寂寞或感到被拋棄的時候,神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13:5)。當我們覺得沒有人愛我們的時候,沒有人關心理解我們的時候,想一想我們的神,因為祂說:我愛你們(約翰福音15:9)。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羅馬書8:38-39)。
以上是《你愛永不變》這首歌的經文旁白,我在裡面加上了我非常喜歡的哥林多前書13:4-8的內容。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感覺這首歌就是寫給我自己的。 2012年,我從國內老師那裡聽到了福音,當時心裡對裡面的各種理論進行嘲笑與質疑; 一直覺得我們這種受過高等科學教育的“知識分子”怎麼能肯相信這種迷信的東西呢,也就沒有把福音的信息放在心上。我出生在農村,讀書是我們這類人的唯一出路,一直以來,雖說不是天資聰穎,但也還算一直順利地考上了研究生。在讀研的那幾年,老師會經常給我們講他所接觸的福音。我漸漸地從抵觸,轉而希望去了解老師口中所講的福音; 中途讀過聖經,感覺太生澀難懂,沒讀多少就停止了。有次遇見了困難,也向神 禱告過,也沒有履行與神 所訂的契約; 然而蒙神的恩典,在萬里之外的美國懷恩堂教會受洗,成為一名基督徒。也因神的大能,祂賜給了我這麼多信主的弟兄姐妹,使我信主沒有走多少彎路。能在這裡成為一個基督徒,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深刻認識到了自己身上的罪。曾經我不守信,在神面前誇下口,說如果神幫助了我,我就信主,最後神幫助了我,我卻沒有履行諾言;對人冷漠,不能真正的去愛一個人,總在懷疑別人,看到的永遠是別人的惡;自己的虛偽,總把最好的一面裝在人面前,如同戴了一個面具一樣地生活………
感覺自己的罪數都數不完,然而我沒有被拋棄,神 仍然愛著我,祂用祂的大能將我帶到了祂面前。當我知道耶穌用祂的寶血將我們的罪洗淨,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神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3:2)。願我們剛強壯膽,轉過我們的身子,面向神,因為神愛我們!
神的愛總是不離不棄,且永遠不變,祂的恩典更是無處不在。人算什麼呢,神哪,祢竟顧念他?我們算什麼,祢竟如此的愛我們!當我們勞累疲倦的時候,神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當我們軟弱無能的時候,神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9)。當我們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神說: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慌,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41:10)。當我們感到孤單寂寞或感到被拋棄的時候,神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13:5)。當我們覺得沒有人愛我們的時候,沒有人關心理解我們的時候,想一想我們的神,因為祂說:我愛你們(約翰福音15:9)。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羅馬書8:38-39)。
以上是《你愛永不變》這首歌的經文旁白,我在裡面加上了我非常喜歡的哥林多前書13:4-8的內容。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感覺這首歌就是寫給我自己的。 2012年,我從國內老師那裡聽到了福音,當時心裡對裡面的各種理論進行嘲笑與質疑; 一直覺得我們這種受過高等科學教育的“知識分子”怎麼能肯相信這種迷信的東西呢,也就沒有把福音的信息放在心上。我出生在農村,讀書是我們這類人的唯一出路,一直以來,雖說不是天資聰穎,但也還算一直順利地考上了研究生。在讀研的那幾年,老師會經常給我們講他所接觸的福音。我漸漸地從抵觸,轉而希望去了解老師口中所講的福音; 中途讀過聖經,感覺太生澀難懂,沒讀多少就停止了。有次遇見了困難,也向神 禱告過,也沒有履行與神 所訂的契約; 然而蒙神的恩典,在萬里之外的美國懷恩堂教會受洗,成為一名基督徒。也因神的大能,祂賜給了我這麼多信主的弟兄姐妹,使我信主沒有走多少彎路。能在這裡成為一個基督徒,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深刻認識到了自己身上的罪。曾經我不守信,在神面前誇下口,說如果神幫助了我,我就信主,最後神幫助了我,我卻沒有履行諾言;對人冷漠,不能真正的去愛一個人,總在懷疑別人,看到的永遠是別人的惡;自己的虛偽,總把最好的一面裝在人面前,如同戴了一個面具一樣地生活………
感覺自己的罪數都數不完,然而我沒有被拋棄,神 仍然愛著我,祂用祂的大能將我帶到了祂面前。當我知道耶穌用祂的寶血將我們的罪洗淨,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神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3:2)。願我們剛強壯膽,轉過我們的身子,面向神,因為神愛我們!
感恩是敬虔的操練
周雨白
周雨白
“好人有好報”反映了世人一廂情願的善惡價值觀,但是若人們行善無法得到應有的回報和感恩,又有多少人願意堅持他們的善心而不崩塌呢?唯有以耶穌基督捨己之愛為源頭,我們的善心才不致缺乏。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活在這愛裡的,便得了感恩的秘訣。
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
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
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詩篇100:3-5)
引言
在美國,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又到了。對於美國人民來說,這是僅次於聖誕-新年長假的重要節日。在我看來,感恩節如此受歡迎則是要歸功於美國人對於火雞的情有獨鍾,以及堪比國內“雙十一”的“黑色星期五”採購日。不過,當人們沉浸在搶購的狂熱之中時,感恩節設立的初衷卻在逐漸被人遺忘。顯而易見的是當人們生活在物質供應極度富足的環境中,面對一桌可以輕易獲得的豐盛食物,就很難察驗到當年清教徒到達北美大陸面對第一年的大豐收,所發自內心的感恩和喜樂。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文化圈,感恩都是為人稱道的美德。中國儒家思想自古就非常看重感恩的品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教導廣為傳頌。可是這樣美好的德行在當今的社會中卻無比缺乏,太多的事例讓我們看到,那些樸素的善行得不到應有的感恩和最基本的尊重。曾經有兩個中學生看到摔倒的老婦人就去幫助她,結果老婦人反而誣衊他們推倒了她,並且順勢訛詐一筆巨額的醫藥費。幸好現場有視頻監控記錄了當時發生的一切,這才讓兩位初涉世道的少年脫身。
當今感恩的匱乏很大程度歸因於“升米養恩,斗米養仇” 的這種潛在的“社會經驗”。義演歌手叢飛的經歷是一個時代的悲哀。當他病重住院治療期間,無法繼續在經濟上資助別人的時候,那些曾經收過捐款的家庭紛紛沉默,甚至有人打電話質問叢飛,表達不滿:“啥時候病好可以出來繼續掙錢?”他去世之後,連葬禮都是在社會的捐助下進行的。好人似乎得不到好報。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封閉了自己的內心,由於行善的高額代價,他們的行為準則開始奉行“好事不可做盡,愛心不可全發”。冷漠代替感恩在人與人之間豎立高牆,不再有感恩,不再有愛心,也不再有信任。
為什麼一個曾經教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老文明會產生“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的社會?為什麼我們的國度擁有如此崇高的感恩之道,卻無法幫助我們塑造美好的人性?固然人人都知道良善的品行,並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是人心常常是貪婪的,也是悖逆的,更是會輕易忘卻的,內心的私慾使得人在面對自己益處的時候,良善的約束力就大大地遭到破壞。 “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18)”聖經裡教導我們,沒有人可以依靠行為稱義,感恩也是一樣。
忘恩
遺忘所受恩惠,滋生悖逆之心的例子在人類歷史中實在是比比皆是,就連神的選民以色列人曾經也是如此。他們蒙神的施恩拯救,結束了在埃及為奴的日子,過紅海逃離了法老軍隊的追殺,卻在曠野裡拜金牛犢,不斷地發怨言,居心悖逆,甚至想要自立首領回到他們為奴之地。那一代以色列人行事狂傲,絲毫不紀念神在他們中間的作為,最終全部倒斃在曠野,只有二人能夠進入神為他們預備的應許之地。然而,面對如此叛逆的子民,神還是大施憐憫,從沒有撇棄他們。白晝,雲柱引導他們行走;黑夜,火柱照亮他們的道路。神也賜下良善的靈教訓他們,降下嗎哪給他們吃飽,供應潔淨的泉源為他們解渴。在曠野四十年,神養育著他們,使他們一無所缺。 (尼希米記9:19-21)同樣,當他們的子孫憑著神的應許征服迦南,在這片流奶與蜜之地安居之後,這些人再次漸漸遺忘神的恩典,不聽從祂的誡命,干犯祂的典章,乃至數百年間幾乎都沒有過逾越節。神的話語如此臨到先知何西阿:“我曾在曠野乾旱之地認識你。這些民照我所賜的食物得了飽足;既得飽足,心就高傲,忘記了我。”(何西阿書13:5-6)
三千多年以來, 我們並沒有比摩西時代悖逆的以色列人做得更好。感恩節的由來見證了神對第一代北美移民的憐憫和恩典,並使用了原住民印第安人去幫助那群敬虔的清教徒種植各種農作物,在經歷了一個嚴酷的冬天之後,終於在第二個年頭喜獲豐收。可就是這群清教徒的子孫,當他們在北美廣袤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卻開始大肆驅趕、迫害印第安人,並且搶奪他們的產業。這段悲劇的歷史,和我們今天“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的心態,並沒有什麼不同。人人都知道感恩,但很多人卻沒有學會感恩。因為要學會向人感恩,首先要懂得學會向上帝感恩。
耶穌曾經醫治了十個長大麻瘋的病人,卻只有一個人回來感謝祂(路加福音17:11-19)。那個回來道謝的撒馬利亞人是蒙福的,因為他的感恩使他的肉體和靈魂得到了雙重醫治。可是為什麼有九個人沒有向耶穌感恩呢?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是肉體的醫治。一旦肉體治癒了,他們的貪心就會想要更多物質上的滿足,在他們眼裡,耶穌醫治大麻瘋的作為只是“小恩小惠”。這就是為什麼在耶路撒冷城門口高喊著“和散那”迎接耶穌的人群和之後想要把祂釘在十字架的猶太人可能是同一群人。若只追求世上的享樂和榮耀,人心就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感恩的心就會漸漸喪失,就像那些釘死耶穌的猶太人,只求一個帶領他們四處征戰的君王,就不會明白彌賽亞在這世上的所作所為,並且絲毫不會紀念耶穌對他們的恩惠憐憫。同樣,倘若我們僅看重物質財富施恩於人,卻不懂得造就他們靈裡的生命,時間一久,他們很容易遺忘我們當初的恩惠。於是就有“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的情況出現,我們的善心也會遭受背棄。保羅在羅馬書的開頭就指出,沒有向神心存感恩是極其慘淡的屬靈景況:“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馬書1:21-22)
知恩
一切感恩的緣由來自神,依靠聖靈與神連接,感恩的心才不會枯乾。神是信實的,祂以無限的良善對待所創造的萬物。主耶穌讓我們看到祂的良善: 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馬太福音5:45)然而,因為罪進入了我們的世界,就讓外部的世俗環境與神隔絕,很多人一生被苦難擊打,為不公正的對待而喪失信心。在這樣的環境中,世人難免看不到神的公義,因為他們的眼目見多了不義的言行; 向我們的鄰舍持守感恩的心,顯得頗為艱難。可是我們這位慈愛憐憫的神並非不能察驗我們這樣的軟弱,聖經也記載了在患難和跌倒中,有人對神的良善持守信心和感恩的例子,這給了我們充足的盼望。先知耶利米一生被人誤解羞辱,並經歷了故國的衰敗,外敵入侵的戰亂,受盡了難以想像的苦難,可是他自始至終堅信神的公義和良善,並寫信安慰被擄去巴比倫的猶太人:“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11)約伯在神的眼裡是個義人,因為撒但的試探而遭受極大的災禍,失去了所有的財產和兒女之後,他依然向神懷著感恩的心:“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21)
因此,在患難中持守感恩的心更加顯得彌足珍貴,其最大的秘訣乃是知足。正如使徒保羅對提摩太的教導:“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6)保羅的一生都甘願為主背負十字架,隨時隨地都身處患難當中,然而他為福音事工留下的足跡遍布了整個羅馬帝國,給無數教會的信徒帶去了安慰和信心。保羅始終銘記主耶穌對他的憐憫和救恩,主耶穌不僅沒有因為保羅曾經逼迫教會的罪而撇棄他,反而呼召保羅成為祂所重用的使徒。保羅的心是知足的,因為他知道主的恩典能夠覆庇他所遭遇的一切患難,主的愛永遠不會與他隔絕。他靠主大大地喜樂,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可以知足,知道怎樣處貧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隨事隨在,保羅都得了秘訣,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什麼都能做。 (腓立比書4:10-13)
保羅所說的“那加給他力量的”,乃是處事行為的內在泉源。感恩常常通過人們的外在行為彰顯,而泉源是來自耶穌基督無盡的愛,叫我們的善心不致缺乏。耶穌愛我們,把自己給了我們。我們心懷感恩,把自己給別人。我們依靠這份愛,便勝了這個世界,戰勝了使我們產生諸多憂愁的貪婪、冷漠、自私、驕傲、爭競。因著耶穌的愛(為了罪人在十字架上捨了自己,向死而生,勝過了世間的一切),我們被那超乎萬有之上的愛所連結,不再被罪的權勢轄制。美國ABC電視台在2000年播出的一檔法庭直播節目,有一位來自羅德島(Providence, RI)市政法院的首席法官,名叫弗蘭克-卡普里奧(Frank Caprio)。在他審理的一起違規停車罰單的過程中,被告是一名卡車司機,他出人意料地要求向法官致謝。原來在大約20年前,被告還是一名不良少年,因為超速和酒駕幾乎每個月都會光顧卡普里奧的法庭。在某一次的庭審中,卡普里奧勸誡被告說:“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在監獄中走完一生,還是想要有所作為?”被告因為這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20年來也一直對卡普里奧法官心懷感恩。法官聽後深感安慰,對卡車司機說:“當你處在人生低谷中,擊潰人生的並非是一次犯罪,而是不願意重新振作的罪惡感。我作為法官,一直努力在做事情,有時候人們批評我太寬容了。我其實並不是寬容,而是在幫助他們,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
感恩
使徒保羅勸慰主裡的弟兄姐妹,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一切都是來自聖靈的感動(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9)。心懷感恩,便是敬虔生命的最好操練。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回憶起有生以來所受的一切恩惠和幫助,你內心的感激被重新喚起,請在感恩節這天和我獻上感恩的禱告,把榮耀歸給創造天地的主:
天父,感謝祢創造天地,孕育生命的大能;感謝祢掌管世界,在遍地施行公義;感謝祢在母腹中分別我們為聖,用能力覆庇我們;感謝祢不撇下任何一個屬於祢的兒女,讓我們從聖靈重生,獲得永恆的生命;感謝祢在我們患難的時候給我們安慰,並將得勝的意念安放在我們的心中;感謝祢捨了獨生的子,流出寶血遮蓋世人的罪,為一切願意悔改的人修築道路,賜給我們清潔的心,正直的靈。祢讓我們看到祢的聖潔、公義、慈愛、信實,叫一切向祢感恩的兒女,都有喜樂的盼望。因祢本為善,祢的慈愛永遠長存。阿們!
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
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
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詩篇100:3-5)
引言
在美國,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又到了。對於美國人民來說,這是僅次於聖誕-新年長假的重要節日。在我看來,感恩節如此受歡迎則是要歸功於美國人對於火雞的情有獨鍾,以及堪比國內“雙十一”的“黑色星期五”採購日。不過,當人們沉浸在搶購的狂熱之中時,感恩節設立的初衷卻在逐漸被人遺忘。顯而易見的是當人們生活在物質供應極度富足的環境中,面對一桌可以輕易獲得的豐盛食物,就很難察驗到當年清教徒到達北美大陸面對第一年的大豐收,所發自內心的感恩和喜樂。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文化圈,感恩都是為人稱道的美德。中國儒家思想自古就非常看重感恩的品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教導廣為傳頌。可是這樣美好的德行在當今的社會中卻無比缺乏,太多的事例讓我們看到,那些樸素的善行得不到應有的感恩和最基本的尊重。曾經有兩個中學生看到摔倒的老婦人就去幫助她,結果老婦人反而誣衊他們推倒了她,並且順勢訛詐一筆巨額的醫藥費。幸好現場有視頻監控記錄了當時發生的一切,這才讓兩位初涉世道的少年脫身。
當今感恩的匱乏很大程度歸因於“升米養恩,斗米養仇” 的這種潛在的“社會經驗”。義演歌手叢飛的經歷是一個時代的悲哀。當他病重住院治療期間,無法繼續在經濟上資助別人的時候,那些曾經收過捐款的家庭紛紛沉默,甚至有人打電話質問叢飛,表達不滿:“啥時候病好可以出來繼續掙錢?”他去世之後,連葬禮都是在社會的捐助下進行的。好人似乎得不到好報。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封閉了自己的內心,由於行善的高額代價,他們的行為準則開始奉行“好事不可做盡,愛心不可全發”。冷漠代替感恩在人與人之間豎立高牆,不再有感恩,不再有愛心,也不再有信任。
為什麼一個曾經教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老文明會產生“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的社會?為什麼我們的國度擁有如此崇高的感恩之道,卻無法幫助我們塑造美好的人性?固然人人都知道良善的品行,並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是人心常常是貪婪的,也是悖逆的,更是會輕易忘卻的,內心的私慾使得人在面對自己益處的時候,良善的約束力就大大地遭到破壞。 “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18)”聖經裡教導我們,沒有人可以依靠行為稱義,感恩也是一樣。
忘恩
遺忘所受恩惠,滋生悖逆之心的例子在人類歷史中實在是比比皆是,就連神的選民以色列人曾經也是如此。他們蒙神的施恩拯救,結束了在埃及為奴的日子,過紅海逃離了法老軍隊的追殺,卻在曠野裡拜金牛犢,不斷地發怨言,居心悖逆,甚至想要自立首領回到他們為奴之地。那一代以色列人行事狂傲,絲毫不紀念神在他們中間的作為,最終全部倒斃在曠野,只有二人能夠進入神為他們預備的應許之地。然而,面對如此叛逆的子民,神還是大施憐憫,從沒有撇棄他們。白晝,雲柱引導他們行走;黑夜,火柱照亮他們的道路。神也賜下良善的靈教訓他們,降下嗎哪給他們吃飽,供應潔淨的泉源為他們解渴。在曠野四十年,神養育著他們,使他們一無所缺。 (尼希米記9:19-21)同樣,當他們的子孫憑著神的應許征服迦南,在這片流奶與蜜之地安居之後,這些人再次漸漸遺忘神的恩典,不聽從祂的誡命,干犯祂的典章,乃至數百年間幾乎都沒有過逾越節。神的話語如此臨到先知何西阿:“我曾在曠野乾旱之地認識你。這些民照我所賜的食物得了飽足;既得飽足,心就高傲,忘記了我。”(何西阿書13:5-6)
三千多年以來, 我們並沒有比摩西時代悖逆的以色列人做得更好。感恩節的由來見證了神對第一代北美移民的憐憫和恩典,並使用了原住民印第安人去幫助那群敬虔的清教徒種植各種農作物,在經歷了一個嚴酷的冬天之後,終於在第二個年頭喜獲豐收。可就是這群清教徒的子孫,當他們在北美廣袤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卻開始大肆驅趕、迫害印第安人,並且搶奪他們的產業。這段悲劇的歷史,和我們今天“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的心態,並沒有什麼不同。人人都知道感恩,但很多人卻沒有學會感恩。因為要學會向人感恩,首先要懂得學會向上帝感恩。
耶穌曾經醫治了十個長大麻瘋的病人,卻只有一個人回來感謝祂(路加福音17:11-19)。那個回來道謝的撒馬利亞人是蒙福的,因為他的感恩使他的肉體和靈魂得到了雙重醫治。可是為什麼有九個人沒有向耶穌感恩呢?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是肉體的醫治。一旦肉體治癒了,他們的貪心就會想要更多物質上的滿足,在他們眼裡,耶穌醫治大麻瘋的作為只是“小恩小惠”。這就是為什麼在耶路撒冷城門口高喊著“和散那”迎接耶穌的人群和之後想要把祂釘在十字架的猶太人可能是同一群人。若只追求世上的享樂和榮耀,人心就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感恩的心就會漸漸喪失,就像那些釘死耶穌的猶太人,只求一個帶領他們四處征戰的君王,就不會明白彌賽亞在這世上的所作所為,並且絲毫不會紀念耶穌對他們的恩惠憐憫。同樣,倘若我們僅看重物質財富施恩於人,卻不懂得造就他們靈裡的生命,時間一久,他們很容易遺忘我們當初的恩惠。於是就有“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的情況出現,我們的善心也會遭受背棄。保羅在羅馬書的開頭就指出,沒有向神心存感恩是極其慘淡的屬靈景況:“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馬書1:21-22)
知恩
一切感恩的緣由來自神,依靠聖靈與神連接,感恩的心才不會枯乾。神是信實的,祂以無限的良善對待所創造的萬物。主耶穌讓我們看到祂的良善: 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馬太福音5:45)然而,因為罪進入了我們的世界,就讓外部的世俗環境與神隔絕,很多人一生被苦難擊打,為不公正的對待而喪失信心。在這樣的環境中,世人難免看不到神的公義,因為他們的眼目見多了不義的言行; 向我們的鄰舍持守感恩的心,顯得頗為艱難。可是我們這位慈愛憐憫的神並非不能察驗我們這樣的軟弱,聖經也記載了在患難和跌倒中,有人對神的良善持守信心和感恩的例子,這給了我們充足的盼望。先知耶利米一生被人誤解羞辱,並經歷了故國的衰敗,外敵入侵的戰亂,受盡了難以想像的苦難,可是他自始至終堅信神的公義和良善,並寫信安慰被擄去巴比倫的猶太人:“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11)約伯在神的眼裡是個義人,因為撒但的試探而遭受極大的災禍,失去了所有的財產和兒女之後,他依然向神懷著感恩的心:“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21)
因此,在患難中持守感恩的心更加顯得彌足珍貴,其最大的秘訣乃是知足。正如使徒保羅對提摩太的教導:“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6)保羅的一生都甘願為主背負十字架,隨時隨地都身處患難當中,然而他為福音事工留下的足跡遍布了整個羅馬帝國,給無數教會的信徒帶去了安慰和信心。保羅始終銘記主耶穌對他的憐憫和救恩,主耶穌不僅沒有因為保羅曾經逼迫教會的罪而撇棄他,反而呼召保羅成為祂所重用的使徒。保羅的心是知足的,因為他知道主的恩典能夠覆庇他所遭遇的一切患難,主的愛永遠不會與他隔絕。他靠主大大地喜樂,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可以知足,知道怎樣處貧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隨事隨在,保羅都得了秘訣,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什麼都能做。 (腓立比書4:10-13)
保羅所說的“那加給他力量的”,乃是處事行為的內在泉源。感恩常常通過人們的外在行為彰顯,而泉源是來自耶穌基督無盡的愛,叫我們的善心不致缺乏。耶穌愛我們,把自己給了我們。我們心懷感恩,把自己給別人。我們依靠這份愛,便勝了這個世界,戰勝了使我們產生諸多憂愁的貪婪、冷漠、自私、驕傲、爭競。因著耶穌的愛(為了罪人在十字架上捨了自己,向死而生,勝過了世間的一切),我們被那超乎萬有之上的愛所連結,不再被罪的權勢轄制。美國ABC電視台在2000年播出的一檔法庭直播節目,有一位來自羅德島(Providence, RI)市政法院的首席法官,名叫弗蘭克-卡普里奧(Frank Caprio)。在他審理的一起違規停車罰單的過程中,被告是一名卡車司機,他出人意料地要求向法官致謝。原來在大約20年前,被告還是一名不良少年,因為超速和酒駕幾乎每個月都會光顧卡普里奧的法庭。在某一次的庭審中,卡普里奧勸誡被告說:“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在監獄中走完一生,還是想要有所作為?”被告因為這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20年來也一直對卡普里奧法官心懷感恩。法官聽後深感安慰,對卡車司機說:“當你處在人生低谷中,擊潰人生的並非是一次犯罪,而是不願意重新振作的罪惡感。我作為法官,一直努力在做事情,有時候人們批評我太寬容了。我其實並不是寬容,而是在幫助他們,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
感恩
使徒保羅勸慰主裡的弟兄姐妹,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一切都是來自聖靈的感動(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9)。心懷感恩,便是敬虔生命的最好操練。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回憶起有生以來所受的一切恩惠和幫助,你內心的感激被重新喚起,請在感恩節這天和我獻上感恩的禱告,把榮耀歸給創造天地的主:
天父,感謝祢創造天地,孕育生命的大能;感謝祢掌管世界,在遍地施行公義;感謝祢在母腹中分別我們為聖,用能力覆庇我們;感謝祢不撇下任何一個屬於祢的兒女,讓我們從聖靈重生,獲得永恆的生命;感謝祢在我們患難的時候給我們安慰,並將得勝的意念安放在我們的心中;感謝祢捨了獨生的子,流出寶血遮蓋世人的罪,為一切願意悔改的人修築道路,賜給我們清潔的心,正直的靈。祢讓我們看到祢的聖潔、公義、慈愛、信實,叫一切向祢感恩的兒女,都有喜樂的盼望。因祢本為善,祢的慈愛永遠長存。阿們!
新天新地的對話(三)
(米迦勒)11/14/2018
(米迦勒)11/14/2018
(新天新地是兩兄弟,他們在繼續討論聖經,關於天國是在天上還是地上的問題。 上回新地說他覺得世界會更美好,新天問他有關的聖經根據。)
新地: 跟你說是先知書裡面的。你等一下我在手機裡找一找。
新天:你找吧,我可覺得先知書裡說的,都是講地球要怎麼毀滅的事情。
新地: 你是說新約啟示錄裡面的預言嗎?
新天:不光是新約,舊約講到主的日子不也是這樣嗎?你看我手機上的這兒,以賽亞書13章,六到九節:
“你們要哀號,因為主的日子臨近了! 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所以人手都必軟弱;人心都必消化。他們必驚惶悲痛;愁苦必將他們抓住。他們疼痛, 好像產難的婦人一樣,彼此驚奇相看,臉如火焰。主的日子臨到,必有殘忍、忿恨、烈怒,使這地荒涼,從其中除滅罪人。”
新地: 你看以賽亞書第十一章,同樣也是六到九節,你看看,“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
再看看以賽亞書第六十五章20-25節所說的。
“其中必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孩童,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咒詛。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
新天: 你怎麼知道這不是在說天堂呢?
新地: 怎麼可能是說天堂呢?上面還有動物還有栽種葡萄園,還有勞動,還有小孩兒吃奶,還有生產, 這地方的"生產",你可以發現原文是"生小孩兒"的意思。新約裡不是說,在天堂裡沒有婚娶,怎麼會有生小孩兒的事情呢?
新天: 好吧,即使你說這個是在地上的一個樂園,那麼大概也應該是先經過災難以後才有的樂園吧。
這些只是舊約裡的說法嗎?新約裡有沒有說類似的事情?
新地:我看新約裡對應於這個的,大概指的是千禧年的事情。
因為這很明顯說的是在地上的事情,啟示錄裡的千禧年那一段也是講的在地上的事情,也可能指的是後面講的新耶路撒冷,如果新耶路撒冷也是在地上的話。你看看這些經文......
新天:我覺得這不太像是講新耶路撒冷,因為在那裡沒有死亡,應該也沒有結婚嫁娶的事情,生小孩啊什麼的。
新地: 是啊, 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覺得這可能是千禧年的時候,地上的千禧年。
新天:所以千禧年有新的小孩出生?
新地: 是啊,不是我們看到以賽亞書這麼說的嗎,如果那段話真的說的是千禧年,那千禧年就會有小孩出生。
新天:那麼根據啟示錄,會有人在千禧年的之前復活嗎?
新地: 會啊。其實啟示錄裡說那些復活的聖徒會在那裡做王,就是管理,和基督一起管理這地。(參啟示錄廿: 4-6)
新天: 那麼在地上復活的人還會再生小孩嗎?
新地:也許有可能吧?因為很多殉道的聖徒生前沒有結過婚或者沒有生過小孩,他們也許復活後在千禧年有結婚生小孩兒的機會。
新天:這怎麼可能呢?
新地:這個和我看到的一個猶太人反對耶穌是基督的說法有關係。猶太人相信,基督,或者他們的彌撒亞,應該是一個人,沒有神性。他們用的證據是,以西結書所講到的新造的聖殿,在那裡還有個新地的王,他需要為自己獻上贖罪祭,也會結婚生小孩兒,而且, 主還警告他和他的後代,不要欺壓他的百姓。所以這個王,就是他們等著的彌賽亞。他們等的這個彌賽亞顯然不是耶穌,因為耶穌是沒有罪的,而且也不結婚。
新天:哪有這樣的說法,我怎麼不記得看到過?
新地: 你看以西結書,第四十五章中的這兩節:
21正月十四日,你們要守逾越節,守節七日,要吃無酵餅。 22當日,王要為自己和國內的眾民預備一隻公牛作贖罪祭。
你再看第四十六章的這幾節:
16王若將產業賜給他的兒子,就成了他兒子的產業,那是他們承受為業的。 17倘若王將一分產業賜給他的臣僕,就成了他臣僕的產業。到自由之年仍要歸與王。至於王的產業,必歸與他的兒子。 18王不可奪取民的產業,以致驅逐他們離開所承受的。他要從自己的地業中,將產業賜給他兒子,免得我的民分散,各人離開所承受的。
新天:我也很困惑,怪不得猶太人不相信耶穌。那麼我們怎麼向他們解釋呢?
新地:我以前也很困惑,。直到我看到啟示錄說的一個很奇怪的話,即啟二十二章第十六節。這節經文在論到耶穌時,說他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
基督怎麼可能既是大衛的後代又是他的前輩呢?這不是一個不被猶太人所接受的新約裡出現的新說法嗎?
我後來才發現啟示錄的作者約翰的舊約根底很深,這個說法,其實在舊約裡就有根據了,它也是在以賽亞書,以賽亞書第十一章,第一節說,“從耶西的本(原文作"墩")必發一條,從他生的枝子必結果實。”
同章第十節說到,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榮耀。
這裡說的是彌賽亞。你看他又是耶西的枝子又是耶西的根。而耶西就是大衛的爸爸,這在撒母耳記裡面講得很清楚的。彌賽亞就是基督。彌賽亞是希伯來文,基督是希臘文。所以你看基督又是大衛的枝子又是大衛的根。
這些復活的聖徒在那時候大概要負責教導這些在世界上沒有死過的還活著的人,教導他們福音,也協助維持正義的秩序。
新天:你說的這些 和我們爭論天國在地上還是在天上有什麼關係?
新地:我說的這些雖然有很多不確定的,但至少可以證明聖經明確應許地上將來會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新天:你說的這些,好像有道理。不過千禧年什麼時候來,誰都不知道。
新地: 聖經所說的,給我的感覺是我們需要相信這些都是很快會來到,但沒有人能預測具體的日子時辰。
猶太人有一種觀念就是一日如千年。他們說造物主六天造天地萬物,第七天安息,這象征世界從創世開始會有六千年,第七個千年就是對應於安息日,就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你想過沒有,為什麼那個新約裡的千禧年是一千年嗎? 為什麼不是一萬年呢?因為這對應於有安息日的一天,因為聖經有"一日如千年"的說法,摩西在詩篇90篇說: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
新天:那麼現在已經到了什麼時候了? 離千禧年還有多遠呢?如果千禧年對應於週末,我們現在是禮拜幾了呢?
新地: 按猶太人的一種說法。猶太曆今年是五千七百七十九年。這也就是說很快那六千年就要過去,那第七千年的千禧年就快要到來了。如果用猶太人周五晚上開始安息日來比方的話,現在已經剛過週五的中午了。按他們的習慣,這是預備日,為過好安息日作準備的最緊張的時間開始了。
當然,這些只有最傳統的猶太人(相信六日創世的人中的一小部分人)相信。那5779年也是他們按字面歷代聖經人物的壽命加起來而算出來的。現代基督徒不那麼字面地相信,所以千禧年也可能還遠著呢,不過基督徒又必須相信耶穌說的“我必快來”。也許猶太人的字面說法會幫助我們有緊迫感。
新天:那你是擔心呢,還是盼望呢? 不是說“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嗎?
新地:我還是很盼望的。千禧年國度是美好的。“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爭。”(賽二4 )
這種祥和的景像,更延及自然界的生物:
“豺狼必與綿羊同居,豹子與山羊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主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十一6~9 )
新天:主來的日子為什麼是大而可畏呢?千禧年國度之前,世上為什麼會有災難?
新地:首先這個災難是為了除掉罪。我們剛才看的以賽亞書第十三章第九節說的:“主的日子臨到,必有殘忍、忿恨、烈怒,使這地荒涼,從其中除滅罪人。”從長遠來看這對世界是好的,除掉罪,美好的世界才會來到。
聖經裡先知的預言,按照猶太人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預言好的事情,一種是預言壞的事情。預言好的事情如果這個事情沒有發生,他們說這個先知就是假先知,但是猶太人認為一個先知如果預言了一個壞的事情沒有發生的話,這個先知不一定是假先知,因為有可能是因為人類的悔改就讓這個壞事情被避免了,因為神願意憐憫真心悔改的人,這個壞的結局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約拿的故事裡面, 約拿就預言尼尼微大城在四十天裡就要毀滅,但是當他們全城的人都認罪悔改的時候,這個災難就免除了,而約拿仍然是真先知。同樣,說到"主的日子"的這些預言,我個人認為,如果整個人類悔改的話,"主的日子"的災難可能就不發生,而這並不是說聖經裡的這個預言不是先知的預言。
新天: 你提到約拿的例子,當時是因為全城的人悔改,因而避免被滅。但300多年後,他們還是因罪大惡極而滅亡。這說明人類罪性的延續性很強,因而最終末後的日子還是會來到。
還有啟示錄對末後的預言,雖然我們不一定都理解得十分正確,但要相信這些預言一定都會成就。而且到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就像你說過的以賽亞書11章所提到的,"因為認識主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11:9)
願祂讓我們在祂的國中有份!
新地: 阿們!
新地: 跟你說是先知書裡面的。你等一下我在手機裡找一找。
新天:你找吧,我可覺得先知書裡說的,都是講地球要怎麼毀滅的事情。
新地: 你是說新約啟示錄裡面的預言嗎?
新天:不光是新約,舊約講到主的日子不也是這樣嗎?你看我手機上的這兒,以賽亞書13章,六到九節:
“你們要哀號,因為主的日子臨近了! 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所以人手都必軟弱;人心都必消化。他們必驚惶悲痛;愁苦必將他們抓住。他們疼痛, 好像產難的婦人一樣,彼此驚奇相看,臉如火焰。主的日子臨到,必有殘忍、忿恨、烈怒,使這地荒涼,從其中除滅罪人。”
新地: 你看以賽亞書第十一章,同樣也是六到九節,你看看,“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
再看看以賽亞書第六十五章20-25節所說的。
“其中必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孩童,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咒詛。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
新天: 你怎麼知道這不是在說天堂呢?
新地: 怎麼可能是說天堂呢?上面還有動物還有栽種葡萄園,還有勞動,還有小孩兒吃奶,還有生產, 這地方的"生產",你可以發現原文是"生小孩兒"的意思。新約裡不是說,在天堂裡沒有婚娶,怎麼會有生小孩兒的事情呢?
新天: 好吧,即使你說這個是在地上的一個樂園,那麼大概也應該是先經過災難以後才有的樂園吧。
這些只是舊約裡的說法嗎?新約裡有沒有說類似的事情?
新地:我看新約裡對應於這個的,大概指的是千禧年的事情。
因為這很明顯說的是在地上的事情,啟示錄裡的千禧年那一段也是講的在地上的事情,也可能指的是後面講的新耶路撒冷,如果新耶路撒冷也是在地上的話。你看看這些經文......
新天:我覺得這不太像是講新耶路撒冷,因為在那裡沒有死亡,應該也沒有結婚嫁娶的事情,生小孩啊什麼的。
新地: 是啊, 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覺得這可能是千禧年的時候,地上的千禧年。
新天:所以千禧年有新的小孩出生?
新地: 是啊,不是我們看到以賽亞書這麼說的嗎,如果那段話真的說的是千禧年,那千禧年就會有小孩出生。
新天:那麼根據啟示錄,會有人在千禧年的之前復活嗎?
新地: 會啊。其實啟示錄裡說那些復活的聖徒會在那裡做王,就是管理,和基督一起管理這地。(參啟示錄廿: 4-6)
新天: 那麼在地上復活的人還會再生小孩嗎?
新地:也許有可能吧?因為很多殉道的聖徒生前沒有結過婚或者沒有生過小孩,他們也許復活後在千禧年有結婚生小孩兒的機會。
新天:這怎麼可能呢?
新地:這個和我看到的一個猶太人反對耶穌是基督的說法有關係。猶太人相信,基督,或者他們的彌撒亞,應該是一個人,沒有神性。他們用的證據是,以西結書所講到的新造的聖殿,在那裡還有個新地的王,他需要為自己獻上贖罪祭,也會結婚生小孩兒,而且, 主還警告他和他的後代,不要欺壓他的百姓。所以這個王,就是他們等著的彌賽亞。他們等的這個彌賽亞顯然不是耶穌,因為耶穌是沒有罪的,而且也不結婚。
新天:哪有這樣的說法,我怎麼不記得看到過?
新地: 你看以西結書,第四十五章中的這兩節:
21正月十四日,你們要守逾越節,守節七日,要吃無酵餅。 22當日,王要為自己和國內的眾民預備一隻公牛作贖罪祭。
你再看第四十六章的這幾節:
16王若將產業賜給他的兒子,就成了他兒子的產業,那是他們承受為業的。 17倘若王將一分產業賜給他的臣僕,就成了他臣僕的產業。到自由之年仍要歸與王。至於王的產業,必歸與他的兒子。 18王不可奪取民的產業,以致驅逐他們離開所承受的。他要從自己的地業中,將產業賜給他兒子,免得我的民分散,各人離開所承受的。
新天:我也很困惑,怪不得猶太人不相信耶穌。那麼我們怎麼向他們解釋呢?
新地:我以前也很困惑,。直到我看到啟示錄說的一個很奇怪的話,即啟二十二章第十六節。這節經文在論到耶穌時,說他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
基督怎麼可能既是大衛的後代又是他的前輩呢?這不是一個不被猶太人所接受的新約裡出現的新說法嗎?
我後來才發現啟示錄的作者約翰的舊約根底很深,這個說法,其實在舊約裡就有根據了,它也是在以賽亞書,以賽亞書第十一章,第一節說,“從耶西的本(原文作"墩")必發一條,從他生的枝子必結果實。”
同章第十節說到,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榮耀。
這裡說的是彌賽亞。你看他又是耶西的枝子又是耶西的根。而耶西就是大衛的爸爸,這在撒母耳記裡面講得很清楚的。彌賽亞就是基督。彌賽亞是希伯來文,基督是希臘文。所以你看基督又是大衛的枝子又是大衛的根。
這些復活的聖徒在那時候大概要負責教導這些在世界上沒有死過的還活著的人,教導他們福音,也協助維持正義的秩序。
新天:你說的這些 和我們爭論天國在地上還是在天上有什麼關係?
新地:我說的這些雖然有很多不確定的,但至少可以證明聖經明確應許地上將來會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新天:你說的這些,好像有道理。不過千禧年什麼時候來,誰都不知道。
新地: 聖經所說的,給我的感覺是我們需要相信這些都是很快會來到,但沒有人能預測具體的日子時辰。
猶太人有一種觀念就是一日如千年。他們說造物主六天造天地萬物,第七天安息,這象征世界從創世開始會有六千年,第七個千年就是對應於安息日,就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你想過沒有,為什麼那個新約裡的千禧年是一千年嗎? 為什麼不是一萬年呢?因為這對應於有安息日的一天,因為聖經有"一日如千年"的說法,摩西在詩篇90篇說: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
新天:那麼現在已經到了什麼時候了? 離千禧年還有多遠呢?如果千禧年對應於週末,我們現在是禮拜幾了呢?
新地: 按猶太人的一種說法。猶太曆今年是五千七百七十九年。這也就是說很快那六千年就要過去,那第七千年的千禧年就快要到來了。如果用猶太人周五晚上開始安息日來比方的話,現在已經剛過週五的中午了。按他們的習慣,這是預備日,為過好安息日作準備的最緊張的時間開始了。
當然,這些只有最傳統的猶太人(相信六日創世的人中的一小部分人)相信。那5779年也是他們按字面歷代聖經人物的壽命加起來而算出來的。現代基督徒不那麼字面地相信,所以千禧年也可能還遠著呢,不過基督徒又必須相信耶穌說的“我必快來”。也許猶太人的字面說法會幫助我們有緊迫感。
新天:那你是擔心呢,還是盼望呢? 不是說“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嗎?
新地:我還是很盼望的。千禧年國度是美好的。“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爭。”(賽二4 )
這種祥和的景像,更延及自然界的生物:
“豺狼必與綿羊同居,豹子與山羊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主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十一6~9 )
新天:主來的日子為什麼是大而可畏呢?千禧年國度之前,世上為什麼會有災難?
新地:首先這個災難是為了除掉罪。我們剛才看的以賽亞書第十三章第九節說的:“主的日子臨到,必有殘忍、忿恨、烈怒,使這地荒涼,從其中除滅罪人。”從長遠來看這對世界是好的,除掉罪,美好的世界才會來到。
聖經裡先知的預言,按照猶太人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預言好的事情,一種是預言壞的事情。預言好的事情如果這個事情沒有發生,他們說這個先知就是假先知,但是猶太人認為一個先知如果預言了一個壞的事情沒有發生的話,這個先知不一定是假先知,因為有可能是因為人類的悔改就讓這個壞事情被避免了,因為神願意憐憫真心悔改的人,這個壞的結局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約拿的故事裡面, 約拿就預言尼尼微大城在四十天裡就要毀滅,但是當他們全城的人都認罪悔改的時候,這個災難就免除了,而約拿仍然是真先知。同樣,說到"主的日子"的這些預言,我個人認為,如果整個人類悔改的話,"主的日子"的災難可能就不發生,而這並不是說聖經裡的這個預言不是先知的預言。
新天: 你提到約拿的例子,當時是因為全城的人悔改,因而避免被滅。但300多年後,他們還是因罪大惡極而滅亡。這說明人類罪性的延續性很強,因而最終末後的日子還是會來到。
還有啟示錄對末後的預言,雖然我們不一定都理解得十分正確,但要相信這些預言一定都會成就。而且到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就像你說過的以賽亞書11章所提到的,"因為認識主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11:9)
願祂讓我們在祂的國中有份!
新地: 阿們!
雅各書第五章交流篇
作者:小苖,Michelle, Ginny (三人組分)
作者:小苖,Michelle, Ginny (三人組分)
1. 嗐!你們這些富足人哪,應當哭泣、號咷,因為將有苦難臨到你們身上。2. 你們的財物壞了,衣服也被蟲子咬了。3.你們的金銀都長了銹;那銹要證明你們的不是,又要吃你們的肉,如同火燒。你們在這末世只知積攢錢財。4.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5.你們在世上享美福,好宴樂,當宰殺的日子,竟嬌養你們的心。6.你們定了義人的罪,把他殺害,他也不抵擋你們。
7. 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8. 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9. 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10.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11.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
12.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
13.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14.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15. 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16.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17. 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18. 他又禱告,天就降下兩來,地也生出土產。
19. 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20. 這人就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Ginny
1至6節和下一段7至20節是一個對比。這些富足的人,只沉醉於會朽壞的財寶上。第一節到第三節狠狠的警告他們將來的下場。這等人只看當前積財宴樂,享受地上的美福,忽視了天國的財寶。第4和6節指責他們欺壓工人,甚至殺害,妄定義人的罪。這段經文讓我看到富有的人,所謂有財有勢,他們被自己的優裕環境所嬌養,不單看不到低下層的人的困苦爭扎,無憐憫,無愛心,還加上欺壓人,在弱勢群體中取利,這不就是現今社會的一個普遍現像嗎?某些法案,很多時候都保障富有的,因他們有錢,聲音夠大,以上壓下...... 然而仍有一小群很富裕的信徒不是這樣的,我們為這等真信徒感謝神;因他們能感恩一切美善都是從上頭而來的,當神祝福我們,使我們生活無憂,豐衣足食,我們應當怎様去祝福別人呢?因神所賜的,是叫我們做好的管家,這也包括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很多時候,那些自己經濟環境還是勉勉強強的人,反而會向別人伸出同情之手。看世界和世人,很容易叫人失望,所以我們要定晴仰望神,常提醒自己: 雖然不是那惡財主(沒有財主的條件),但自己不要因我的行為羞辱了神的名。
LXM
這幾節經文可以提醒我們在處理財務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首先,積攢財富可以成為一種自私的浪費行為。雅各在第一節就很嚴厲的警告了那些富足人。第二和第三節具體講了那些富足人在處理財富上出現的第一個問題:他們在這末世時代只知道積攢財富,而且這些財富已經壞了、蛀了及生銹了,這表明這些富足人不善用資源而成為浪費。其實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也是這樣,家中集聚了許多資源,卻沒有好好使用,最後這些資源都壞掉而浪費了,例如那些我們買了卻從未穿過的衣服,嚐了卻不喜歡的食物,以及為孩子買的,卻又閑置在角落裡。這種行為會有什麼後果呢? 在神面前,這種行為被視為不義,長了銹的錢要"吃你們的肉,如同火燒"。
第四節雅各指責富足人剋扣工人應得的工資以自肥。我們在處理財富時應注意,像這種以欺壓窮人的手法來致富的是神所不喜悅的,這也可以泛指那些靠不誠實的手段得到財富。
第五節雅各繼而指責富足人生活奢華: 貴重的珠寶,講究的服飾,豐富的美食和富麗堂皇的居所。當周遭有這麼多人未得溫飽,他們怎麼可以用財富來嬌養自己?這節提醒我們不要為富不仁。
第六節雅各指責富足人定了義人的罪,並把他殺害。義人應是用來代表無辜的老百姓。富足人用誣告、中傷、威脅的話來定他們的罪,逼迫他們工作過量,又剋扣他們的工資,結果便害死了他們。這提醒我們不能靠不法手段積攢財富。
Michelle
讀完上面這段經文,讓我聯想起兩處經文: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19-21 和合本)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周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 ”(路加福音 12:33-34 和合本)
我覺得主耶穌是想表達不要過度積攢地上的財寶,因為當我們看地上的財物過於看神的時候,就容不下屬天的賞賜了。神在起初創造世界的時候,就要我們管理全地,但我們還是要警醒、警醒、再警醒,那惡者是日夜在控告我們的,我們不能因那仇敵的控告而跌倒,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至寶,我們的眼目當要單單定睛在祂身上。求神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抓住我們的心,奪回我們的眼睛。在這暫時寄居的這段日子,我們也要做主家中的好管家。因為賞賜的是耶和華,當主特別在財物上賞賜某些兒女的時候,我們要小心,不要因為財大而氣粗,更不能欺壓弱小群體。當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合理地分配金錢,要記住這金錢是讓我們去管理的,而不是讓我們成為金錢的奴僕。
LXM
雅各用“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作為例證,告訴我們如何持定忍耐的盼望。在雅各時代,以色列地區以農業為主要產業收入。一個農夫一家生命的存亡都依靠農作物的收成,而農作物的收成卻依靠天降雨水。這個地區主要是在秋天和春天降雨,6-9月差不多是不會下雨的,而9-10月的雨水稱為秋雨。秋雨過後,地得著滋潤,若軟了,農夫就可以耕地、播種。第二年3-4月的雨水稱為春雨。春雨對於當年的收成是否豐富起關鍵作用。春雨之後不久,莊稼就結實,很快農夫就可以收割了。為什麼農夫這樣耐心地等待秋雨春雨呢?因為他們有地裡寶貴的出產為盼望。
農夫可以忍耐等候正常的收成,基督徒更應該耐心地等候主的再來,即使是在艱難中,也要堅定地仰望主,帶著“主必快來”的盼望,去忍耐等候。
“主的再來”對基督徒是一項激勵,同時也是一個警告。因為主再來不單是要賞賜人,同時也要審判人。雅各忠告我們: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在試煉中,神在觀看我們如何站立得穩。如果我們在試煉中抱怨他人,其實就是在抱怨神,神將會審判我們。
問題是,我們在遇到家庭困難,工作不順利等試煉的時候,我們的解決方法往往是論斷、責備、怪罪人,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甚至用言語去傷害別人(往往越是親密的人越是受到傷害)。
我們要記得:不要埋怨,相反,要用言語
去祝福別人並尋求等候神的帶領。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 1-3)這是醫治埋怨的良藥。
在試煉中缺乏忍耐的另一種表現,就是起誓。這裡的起誓指的是不假思索地用主的名字或其它名字來證明自己的話是真實可信的。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出20:7)經文也禁止我們說一些並不需要或是詛咒的話,例如“天地為證”、“神明在上”、“天啊”等。
Michelle
小小補充一下,經文的11節提到“約伯的忍耐”,我每次讀約伯記的時候,心裡都特別感動,約伯受了那麼多的苦難,旁人都無法理解他,甚至有人指責他......他和神之間的關係特別緊密,約伯受苦雖然是出於撒但的攻擊,但神也允許這些苦難臨到約伯身上,這杯是神量了又量的,也是對他信心的考驗。所以弟兄姊妹們,當我們遇到生命裡的難處時,就該好好思想約伯,不要害怕恐懼眼前暫時的困苦,因為那些與我們在主裡的永恆相比,真的算不了什麼,我們要忍耐、忍耐、再忍耐; 相信等到主再來時,必定有天上的冠冕為我們預備著。我們也要像約伯一樣說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
Ginny
雅5:14-15 這兩節經文在講關於病、禱告、信心之間的關係。 14 節指出長老在教會的事奉包括探訪和為病者禱告。至於用油去抹病者,那油究竟是否有醫治的功用,這裡沒有說清楚。聖經提到用油抹一般是在特別的典禮中的:膏立王或祭司。新約提過油抹是以珍那達香膏膏抹耶穌。我的理解是,雅各書中的那油的象徴意義超過醫治的意思。長老是應該為病者禱告的。 15節“出於信心......叫他起來”這信心是指對神主權的信心,相信神若願意,那病的人會好起來。有些人誤解到,有信心祈求,治病便能成就,若是病人不能好過來,那是祈禱的人信心不夠。這種說法,不合邏輯;因為醫治的權柄仍是在主的手中。15節下半句說,“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聖經多處提到有些人的病是因為犯罪的原故,約翰福音第5章說到那病了38年的人, 耶穌對他說5:14 「...... 你己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這也就是說主能赦免那病人,讓他得著醫治。 16節接下去講到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動效的;這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後注:我們讀完雅各書,便讀約伯記,三人的交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問題。因約伯記有42章,我們開始讀時是細讀,後來便快讀結束了約伯記,現在讀彼得前書。
7. 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8. 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9. 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10.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11.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
12.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
13.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14.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15. 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16.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17. 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18. 他又禱告,天就降下兩來,地也生出土產。
19. 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20. 這人就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Ginny
1至6節和下一段7至20節是一個對比。這些富足的人,只沉醉於會朽壞的財寶上。第一節到第三節狠狠的警告他們將來的下場。這等人只看當前積財宴樂,享受地上的美福,忽視了天國的財寶。第4和6節指責他們欺壓工人,甚至殺害,妄定義人的罪。這段經文讓我看到富有的人,所謂有財有勢,他們被自己的優裕環境所嬌養,不單看不到低下層的人的困苦爭扎,無憐憫,無愛心,還加上欺壓人,在弱勢群體中取利,這不就是現今社會的一個普遍現像嗎?某些法案,很多時候都保障富有的,因他們有錢,聲音夠大,以上壓下...... 然而仍有一小群很富裕的信徒不是這樣的,我們為這等真信徒感謝神;因他們能感恩一切美善都是從上頭而來的,當神祝福我們,使我們生活無憂,豐衣足食,我們應當怎様去祝福別人呢?因神所賜的,是叫我們做好的管家,這也包括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很多時候,那些自己經濟環境還是勉勉強強的人,反而會向別人伸出同情之手。看世界和世人,很容易叫人失望,所以我們要定晴仰望神,常提醒自己: 雖然不是那惡財主(沒有財主的條件),但自己不要因我的行為羞辱了神的名。
LXM
這幾節經文可以提醒我們在處理財務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首先,積攢財富可以成為一種自私的浪費行為。雅各在第一節就很嚴厲的警告了那些富足人。第二和第三節具體講了那些富足人在處理財富上出現的第一個問題:他們在這末世時代只知道積攢財富,而且這些財富已經壞了、蛀了及生銹了,這表明這些富足人不善用資源而成為浪費。其實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也是這樣,家中集聚了許多資源,卻沒有好好使用,最後這些資源都壞掉而浪費了,例如那些我們買了卻從未穿過的衣服,嚐了卻不喜歡的食物,以及為孩子買的,卻又閑置在角落裡。這種行為會有什麼後果呢? 在神面前,這種行為被視為不義,長了銹的錢要"吃你們的肉,如同火燒"。
第四節雅各指責富足人剋扣工人應得的工資以自肥。我們在處理財富時應注意,像這種以欺壓窮人的手法來致富的是神所不喜悅的,這也可以泛指那些靠不誠實的手段得到財富。
第五節雅各繼而指責富足人生活奢華: 貴重的珠寶,講究的服飾,豐富的美食和富麗堂皇的居所。當周遭有這麼多人未得溫飽,他們怎麼可以用財富來嬌養自己?這節提醒我們不要為富不仁。
第六節雅各指責富足人定了義人的罪,並把他殺害。義人應是用來代表無辜的老百姓。富足人用誣告、中傷、威脅的話來定他們的罪,逼迫他們工作過量,又剋扣他們的工資,結果便害死了他們。這提醒我們不能靠不法手段積攢財富。
Michelle
讀完上面這段經文,讓我聯想起兩處經文: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19-21 和合本)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周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 ”(路加福音 12:33-34 和合本)
我覺得主耶穌是想表達不要過度積攢地上的財寶,因為當我們看地上的財物過於看神的時候,就容不下屬天的賞賜了。神在起初創造世界的時候,就要我們管理全地,但我們還是要警醒、警醒、再警醒,那惡者是日夜在控告我們的,我們不能因那仇敵的控告而跌倒,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至寶,我們的眼目當要單單定睛在祂身上。求神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抓住我們的心,奪回我們的眼睛。在這暫時寄居的這段日子,我們也要做主家中的好管家。因為賞賜的是耶和華,當主特別在財物上賞賜某些兒女的時候,我們要小心,不要因為財大而氣粗,更不能欺壓弱小群體。當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合理地分配金錢,要記住這金錢是讓我們去管理的,而不是讓我們成為金錢的奴僕。
LXM
雅各用“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作為例證,告訴我們如何持定忍耐的盼望。在雅各時代,以色列地區以農業為主要產業收入。一個農夫一家生命的存亡都依靠農作物的收成,而農作物的收成卻依靠天降雨水。這個地區主要是在秋天和春天降雨,6-9月差不多是不會下雨的,而9-10月的雨水稱為秋雨。秋雨過後,地得著滋潤,若軟了,農夫就可以耕地、播種。第二年3-4月的雨水稱為春雨。春雨對於當年的收成是否豐富起關鍵作用。春雨之後不久,莊稼就結實,很快農夫就可以收割了。為什麼農夫這樣耐心地等待秋雨春雨呢?因為他們有地裡寶貴的出產為盼望。
農夫可以忍耐等候正常的收成,基督徒更應該耐心地等候主的再來,即使是在艱難中,也要堅定地仰望主,帶著“主必快來”的盼望,去忍耐等候。
“主的再來”對基督徒是一項激勵,同時也是一個警告。因為主再來不單是要賞賜人,同時也要審判人。雅各忠告我們: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在試煉中,神在觀看我們如何站立得穩。如果我們在試煉中抱怨他人,其實就是在抱怨神,神將會審判我們。
問題是,我們在遇到家庭困難,工作不順利等試煉的時候,我們的解決方法往往是論斷、責備、怪罪人,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甚至用言語去傷害別人(往往越是親密的人越是受到傷害)。
我們要記得:不要埋怨,相反,要用言語
去祝福別人並尋求等候神的帶領。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 1-3)這是醫治埋怨的良藥。
在試煉中缺乏忍耐的另一種表現,就是起誓。這裡的起誓指的是不假思索地用主的名字或其它名字來證明自己的話是真實可信的。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出20:7)經文也禁止我們說一些並不需要或是詛咒的話,例如“天地為證”、“神明在上”、“天啊”等。
Michelle
小小補充一下,經文的11節提到“約伯的忍耐”,我每次讀約伯記的時候,心裡都特別感動,約伯受了那麼多的苦難,旁人都無法理解他,甚至有人指責他......他和神之間的關係特別緊密,約伯受苦雖然是出於撒但的攻擊,但神也允許這些苦難臨到約伯身上,這杯是神量了又量的,也是對他信心的考驗。所以弟兄姊妹們,當我們遇到生命裡的難處時,就該好好思想約伯,不要害怕恐懼眼前暫時的困苦,因為那些與我們在主裡的永恆相比,真的算不了什麼,我們要忍耐、忍耐、再忍耐; 相信等到主再來時,必定有天上的冠冕為我們預備著。我們也要像約伯一樣說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
Ginny
雅5:14-15 這兩節經文在講關於病、禱告、信心之間的關係。 14 節指出長老在教會的事奉包括探訪和為病者禱告。至於用油去抹病者,那油究竟是否有醫治的功用,這裡沒有說清楚。聖經提到用油抹一般是在特別的典禮中的:膏立王或祭司。新約提過油抹是以珍那達香膏膏抹耶穌。我的理解是,雅各書中的那油的象徴意義超過醫治的意思。長老是應該為病者禱告的。 15節“出於信心......叫他起來”這信心是指對神主權的信心,相信神若願意,那病的人會好起來。有些人誤解到,有信心祈求,治病便能成就,若是病人不能好過來,那是祈禱的人信心不夠。這種說法,不合邏輯;因為醫治的權柄仍是在主的手中。15節下半句說,“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聖經多處提到有些人的病是因為犯罪的原故,約翰福音第5章說到那病了38年的人, 耶穌對他說5:14 「...... 你己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這也就是說主能赦免那病人,讓他得著醫治。 16節接下去講到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動效的;這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後注:我們讀完雅各書,便讀約伯記,三人的交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問題。因約伯記有42章,我們開始讀時是細讀,後來便快讀結束了約伯記,現在讀彼得前書。
約伯記1-5章交流篇
作者:小苖,Michelle, Ginny (三人組分)
作者:小苖,Michelle, Ginny (三人組分)
LXM
就第一章我有一個小問題,12節,為什麼耶和華要同意撒但?是和撒但打賭,證明自己對?還是聽信撒但的讒言,要考驗約伯的信心?
Michelle
讀完第一章,我很受感動,約伯在一夜之間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家人,還能俯伏跪拜耶和華。稱“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在耶和華眼中被看為義人,他遠離惡事。一般人真的就像撒但口中說的那樣:只要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便轉頭立馬背棄、怨恨神了。但約伯和神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約伯信靠神,神也相信即便把約伯交在撒但的手裡,無論經受什麼樣的災禍,約伯不會背棄神。所以就允許撒但對約伯下手。
另外,get一個小小的Point,在1:16 給約伯報信的人,說是“上帝從天上降下火來,把羊群和僕人都吞滅了”。所以,撒但行惡事,是為了拆毀人和神的鏈接,但是,約伯經歷失去所有的,卻仍然口裡稱“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還有就是,發生了這一切,約伯的反應是“撕裂外袍、剃了頭……”是不是想表達自己剩下最後的氣息就在這裡,如果是耶和華神要收取一切,我就在這裡等你來的意思呢?他這樣做是否有怒氣向著神呢?
Ginny
神是不會因為撒但的䜛言而加害約伯的。神是全知的,祂清楚知道約伯對祂的信心。在舊約裡提到撕裂外袍、剃了頭等都是表達極大痛苦悲傷的心情,這節經文表達到人性方面的感受,在突然其來的大災難中,那種自然的反應是很正常;然而約伯因著對神的認識,他能伏在地上下拜並說出“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我希望自己有這樣信心。這提醒我一件事,一切所有的──包括財寶、家人、才華、恩賜都是屬神的。所以神有完全的主權去賞賜和收取。
LXM
我奇怪的就是:神既然已經知道約伯的信心,那麼就不必要試煉了。那神又為什麼讓撒但如此對待虔誠的信徒?
Ginny
撒但是質疑約伯對神的信心是因為神給他的祝福,撒但以為約伯會背棄神,但神知道約伯最終是不會背棄祂的,所以容許撤但加害於他,你要繼續讀到結尾的時候才能明白約伯在這個試煉中的得著。你有這樣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因覺得天父拿自己的孩子與撒但打賭,譲孩子吃苦,孩子本身沒有犯錯,是“大人”之間用孩子來證明誰是對的..... . 然而,這個給約伯的試煉是煉淨他單一的信心,當一切都拿走,包括遭受肉身的痛苦時,他仍能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跟隨祂。這卷書我看過好多遍,我的結論是約伯的榜樣會幫助在困苦中的肢體有信心走下去。神知道每一個兒女所能承受的,這種試煉㑹臨到那些能藉此榮耀神是信實的肢體。我還記得當年我的前夫離開時,我也不明白神的旨意,一個人帶一個小嬰孩,上班上學,生活很困苦。神跟我說:「難道有我不足夠嗎?我所取去的東西,我以自己來代替。」當年重讀約伯記,更覺真實,我自己只是受一點苦楚,不要埋怨,好好讃美神,神讓我有能力工作、讀書和帶孩子。我在苦難中成熟,對其他人受苦難時也特別有同情心。我們不是神,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神要恩待誰便恩待誰。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神確實將最好的給兒女們,包括藉苦難去經歷祂。
Ginny
約伯記第二章第三節和合本翻譯成激動,原文是推動 - 所以用“激動”不是很貼切的。約伯罵妻子那一段很有意思。堅持在逆境中不犯罪,是很難得的。那三個朋友在這時侯只是陪他,沒有說話。這個值得我們學習,有時候人在極其傷痛時,只需要有好朋友在身旁。
Michelle
我讀完了第二章,有點生氣,撒但日日夜夜在神面前控告我們,無論有罪的,無罪的。約伯好冤枉,在第一章經歷了一天之間失去所有財產和親人的時候,他堅持了自己的純正,不犯罪,也不妄加評論神。到了第二章,撒但便開始攻擊他的肉體,使他身體大大受苦,即便這樣約伯仍然不以口犯罪,只是安靜地坐在爐灰中,安靜是一種力量。再看看自己,經常為了一丁點兒大的事火冒三丈,我要努力學習、鍛煉安靜的力量,很多時候安靜更Powerful,我們彼此鼓勵、彼此扶持一起走天路真是美好。
Ginny
撒但常常提醒我們的跌倒或做錯的事等,數算我們的罪過,譲我們覺得自責或慚愧,因而阻隔我們跟神通行無阻的交通; 但神是會赦免我們的過犯,叫我們重新站起來,只是我們不要一犯再犯去利用神的恩典和饒恕,沒有一個真正悔改的心。
LXM
其實前兩章我都不是很喜歡,看得很困惑,不能理解神為什麼這麼做。他什麼都知道,但他還是因為撒但的話,讓約伯遭受那些。他知道撒但的險惡用心,但他仍然因為這樣一個墮落天使的話,默許它對他虔誠的信徒實施那些惡行。其實我本來打算先保留這些意見的,我現在提出這些想法。
Ginny
LXM, 有困惑是正常反應。 Michelle 也說看完第二章很生氣。你不用保留意見,儘管說吧。我們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的,因大家的心路歴程不一樣。
Michelle
LXM, Ginny 快讀第三章!解恨了!約伯的小宇宙終於在第三章爆發了!
看起來在第三章約伯都在詛咒自的生日,實際也是表達他的內心痛苦到了極點,身體的痛苦,使他厭惡自己的生命,不該活著!這一段咒詛的話,一定是史上第一毒辣詛咒! ! ! (長見識了)但是即便約伯如此如此的痛苦不堪,也沒有說一句神的壞話、謾罵。在這裡提問,是約伯不敢嗎?
我當時怎麼選了一卷這麼難理解的書? !只知道約伯記主要講苦難,我也想看看聖經裡的人物,整本聖經那麼重要,約伯記著重成為了一卷書,很好奇約伯。沒想到……我們還是把它努力讀完吧,用自己的觀念來討論、分享,最後再一起查看網絡資料吧?你們覺得怎麼樣?
LXM
約伯曾勇敢地宣告:「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伯2:10),如今卻反自己咒詛生辰,可見偉大聖人在苦境中也說荒唐可笑的話。
人在苦難中看不見意義或出路時,他的理解力頓時大降,在無法投訴之時,便轉向神發洩。
人在苦難時覺得生命不值得留戀,這等心情是極令人同情的,很多人自殺也基於此故,但人在苦難中能像約伯般不放棄神,這信念更難能可貴。
我個人覺得:約伯可能認為自己遭受這些是因為被神放棄了,雖然他不知道什麼原因。
Michelle
嗯,有道理
LXM
其實我也是想通讀一遍約伯記再說,我今天看了後面一章,他朋友說的話更是......
Michelle
先別說出來,我還沒看,等Ginny說完第三章,我再往後看。
Ginny
LXM ,是的,在第二章中,約伯確是很有信心說:難到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但到第三章,肉身的痛苦繼續地折磨他時,他人性的一面表露無遺,他懐疑神放棄他也是有其道理的。他雖然沒有正面埋怨神,但有passive aggressive 的表現。先詛咒自己出生。我們一生的年日都在神的手裡。約伯在第三章所說的一堆“真實”發洩的話其實也在說神為什麼讓他出娘胎...... 然後提到求死,這就是痛不欲生。第25、26節深深道出約伯的掙扎。第三章對一般讀者是能夠有所共鳴的,約伯也畢竟是一個人。這也幫助我們在苦難中吐吐苦水時仍能學習跟隨神,雖然我們也有可能跟約伯一樣不明白why? 另一些人會因苦難跌倒,離棄神,就如撤但所說,人跟隨神是因為祝福而已,今天也有很多信徒是帶著這個觀念來教會的。
Michelle
我今天讀了第四、第五兩章,因為這兩章是以利法對約伯說的一段話,連著讀完比較好。但是……這約伯記,我怎麼越看越生氣了。感覺以利法是一個在屬靈上也是很有追求的人,但看到好友約伯遭受如此劫難時,卻能說一堆“風涼話”來說教,句句不離神,但是卻沒有從約伯的角度出發來勸解約伯,以利法不知道神和約伯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我覺得他不可以去臆斷約伯的言行。將此應用到我們的生活,我們自己平日裡與人相處也是如此。我們只可說勸解、造就人的話,而沒有資格權利去批評、評論別人是否有做對或做錯。這是別人自己要向神交的賬。
但是在5:17的經文有亮光,“神所懲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輕看全能者的管教。因為他打破,又纏裹;他擊傷,用手醫治。”所以在苦難臨到的時候,我們不要放棄,相信神就是愛,在愛裡沒有懼怕。
LXM
以利法作為約伯的好朋友,在聽到約伯的厭世求死之言後,用自己的經歷來勸戒約伯。這個行為本身沒有問題。但他自以為是地認定了苦難是神對罪的懲罰,約伯受極大的苦難,肯定是犯了滔天大罪,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控告約伯因犯罪而招到刑罰。其實從第3和4節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約伯人品的認可,但後面他也沒有問約伯是否犯了罪,犯了什麼罪,而是直接就給他判了刑。這樣的朋友我只能呵呵了!
Ginny
四章和五章提醒我們不要妄下判斷,因我們不知道神的計劃。最初這幾個朋友只在那裡陪約伯,給他支持。他們聽到約伯求死,以利法便以自己對神的理解去認定約伯是因犯罪而招致神對他的刑罰;他太快下了判斷,並且鼓勵約伯招認。他所說的有關神的話在神學上是沒有問題的,唯獨是自以為是,坐上了神的位置去看約伯。我想他是好意的,但缺乏屬靈的智慧去看約伯的災害。我們以他作借鏡,不做這樣的朋友。若真的因罪跌倒的弟兄姐妹,我們也盡力用愛心去挽回,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軟弱的時候。
附加,以利法以為約伯認罪便會免去災害,參 5:17
待續
就第一章我有一個小問題,12節,為什麼耶和華要同意撒但?是和撒但打賭,證明自己對?還是聽信撒但的讒言,要考驗約伯的信心?
Michelle
讀完第一章,我很受感動,約伯在一夜之間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家人,還能俯伏跪拜耶和華。稱“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在耶和華眼中被看為義人,他遠離惡事。一般人真的就像撒但口中說的那樣:只要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便轉頭立馬背棄、怨恨神了。但約伯和神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約伯信靠神,神也相信即便把約伯交在撒但的手裡,無論經受什麼樣的災禍,約伯不會背棄神。所以就允許撒但對約伯下手。
另外,get一個小小的Point,在1:16 給約伯報信的人,說是“上帝從天上降下火來,把羊群和僕人都吞滅了”。所以,撒但行惡事,是為了拆毀人和神的鏈接,但是,約伯經歷失去所有的,卻仍然口裡稱“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還有就是,發生了這一切,約伯的反應是“撕裂外袍、剃了頭……”是不是想表達自己剩下最後的氣息就在這裡,如果是耶和華神要收取一切,我就在這裡等你來的意思呢?他這樣做是否有怒氣向著神呢?
Ginny
神是不會因為撒但的䜛言而加害約伯的。神是全知的,祂清楚知道約伯對祂的信心。在舊約裡提到撕裂外袍、剃了頭等都是表達極大痛苦悲傷的心情,這節經文表達到人性方面的感受,在突然其來的大災難中,那種自然的反應是很正常;然而約伯因著對神的認識,他能伏在地上下拜並說出“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我希望自己有這樣信心。這提醒我一件事,一切所有的──包括財寶、家人、才華、恩賜都是屬神的。所以神有完全的主權去賞賜和收取。
LXM
我奇怪的就是:神既然已經知道約伯的信心,那麼就不必要試煉了。那神又為什麼讓撒但如此對待虔誠的信徒?
Ginny
撒但是質疑約伯對神的信心是因為神給他的祝福,撒但以為約伯會背棄神,但神知道約伯最終是不會背棄祂的,所以容許撤但加害於他,你要繼續讀到結尾的時候才能明白約伯在這個試煉中的得著。你有這樣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因覺得天父拿自己的孩子與撒但打賭,譲孩子吃苦,孩子本身沒有犯錯,是“大人”之間用孩子來證明誰是對的..... . 然而,這個給約伯的試煉是煉淨他單一的信心,當一切都拿走,包括遭受肉身的痛苦時,他仍能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跟隨祂。這卷書我看過好多遍,我的結論是約伯的榜樣會幫助在困苦中的肢體有信心走下去。神知道每一個兒女所能承受的,這種試煉㑹臨到那些能藉此榮耀神是信實的肢體。我還記得當年我的前夫離開時,我也不明白神的旨意,一個人帶一個小嬰孩,上班上學,生活很困苦。神跟我說:「難道有我不足夠嗎?我所取去的東西,我以自己來代替。」當年重讀約伯記,更覺真實,我自己只是受一點苦楚,不要埋怨,好好讃美神,神讓我有能力工作、讀書和帶孩子。我在苦難中成熟,對其他人受苦難時也特別有同情心。我們不是神,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神要恩待誰便恩待誰。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神確實將最好的給兒女們,包括藉苦難去經歷祂。
Ginny
約伯記第二章第三節和合本翻譯成激動,原文是推動 - 所以用“激動”不是很貼切的。約伯罵妻子那一段很有意思。堅持在逆境中不犯罪,是很難得的。那三個朋友在這時侯只是陪他,沒有說話。這個值得我們學習,有時候人在極其傷痛時,只需要有好朋友在身旁。
Michelle
我讀完了第二章,有點生氣,撒但日日夜夜在神面前控告我們,無論有罪的,無罪的。約伯好冤枉,在第一章經歷了一天之間失去所有財產和親人的時候,他堅持了自己的純正,不犯罪,也不妄加評論神。到了第二章,撒但便開始攻擊他的肉體,使他身體大大受苦,即便這樣約伯仍然不以口犯罪,只是安靜地坐在爐灰中,安靜是一種力量。再看看自己,經常為了一丁點兒大的事火冒三丈,我要努力學習、鍛煉安靜的力量,很多時候安靜更Powerful,我們彼此鼓勵、彼此扶持一起走天路真是美好。
Ginny
撒但常常提醒我們的跌倒或做錯的事等,數算我們的罪過,譲我們覺得自責或慚愧,因而阻隔我們跟神通行無阻的交通; 但神是會赦免我們的過犯,叫我們重新站起來,只是我們不要一犯再犯去利用神的恩典和饒恕,沒有一個真正悔改的心。
LXM
其實前兩章我都不是很喜歡,看得很困惑,不能理解神為什麼這麼做。他什麼都知道,但他還是因為撒但的話,讓約伯遭受那些。他知道撒但的險惡用心,但他仍然因為這樣一個墮落天使的話,默許它對他虔誠的信徒實施那些惡行。其實我本來打算先保留這些意見的,我現在提出這些想法。
Ginny
LXM, 有困惑是正常反應。 Michelle 也說看完第二章很生氣。你不用保留意見,儘管說吧。我們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的,因大家的心路歴程不一樣。
Michelle
LXM, Ginny 快讀第三章!解恨了!約伯的小宇宙終於在第三章爆發了!
看起來在第三章約伯都在詛咒自的生日,實際也是表達他的內心痛苦到了極點,身體的痛苦,使他厭惡自己的生命,不該活著!這一段咒詛的話,一定是史上第一毒辣詛咒! ! ! (長見識了)但是即便約伯如此如此的痛苦不堪,也沒有說一句神的壞話、謾罵。在這裡提問,是約伯不敢嗎?
我當時怎麼選了一卷這麼難理解的書? !只知道約伯記主要講苦難,我也想看看聖經裡的人物,整本聖經那麼重要,約伯記著重成為了一卷書,很好奇約伯。沒想到……我們還是把它努力讀完吧,用自己的觀念來討論、分享,最後再一起查看網絡資料吧?你們覺得怎麼樣?
LXM
約伯曾勇敢地宣告:「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伯2:10),如今卻反自己咒詛生辰,可見偉大聖人在苦境中也說荒唐可笑的話。
人在苦難中看不見意義或出路時,他的理解力頓時大降,在無法投訴之時,便轉向神發洩。
人在苦難時覺得生命不值得留戀,這等心情是極令人同情的,很多人自殺也基於此故,但人在苦難中能像約伯般不放棄神,這信念更難能可貴。
我個人覺得:約伯可能認為自己遭受這些是因為被神放棄了,雖然他不知道什麼原因。
Michelle
嗯,有道理
LXM
其實我也是想通讀一遍約伯記再說,我今天看了後面一章,他朋友說的話更是......
Michelle
先別說出來,我還沒看,等Ginny說完第三章,我再往後看。
Ginny
LXM ,是的,在第二章中,約伯確是很有信心說:難到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但到第三章,肉身的痛苦繼續地折磨他時,他人性的一面表露無遺,他懐疑神放棄他也是有其道理的。他雖然沒有正面埋怨神,但有passive aggressive 的表現。先詛咒自己出生。我們一生的年日都在神的手裡。約伯在第三章所說的一堆“真實”發洩的話其實也在說神為什麼讓他出娘胎...... 然後提到求死,這就是痛不欲生。第25、26節深深道出約伯的掙扎。第三章對一般讀者是能夠有所共鳴的,約伯也畢竟是一個人。這也幫助我們在苦難中吐吐苦水時仍能學習跟隨神,雖然我們也有可能跟約伯一樣不明白why? 另一些人會因苦難跌倒,離棄神,就如撤但所說,人跟隨神是因為祝福而已,今天也有很多信徒是帶著這個觀念來教會的。
Michelle
我今天讀了第四、第五兩章,因為這兩章是以利法對約伯說的一段話,連著讀完比較好。但是……這約伯記,我怎麼越看越生氣了。感覺以利法是一個在屬靈上也是很有追求的人,但看到好友約伯遭受如此劫難時,卻能說一堆“風涼話”來說教,句句不離神,但是卻沒有從約伯的角度出發來勸解約伯,以利法不知道神和約伯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我覺得他不可以去臆斷約伯的言行。將此應用到我們的生活,我們自己平日裡與人相處也是如此。我們只可說勸解、造就人的話,而沒有資格權利去批評、評論別人是否有做對或做錯。這是別人自己要向神交的賬。
但是在5:17的經文有亮光,“神所懲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輕看全能者的管教。因為他打破,又纏裹;他擊傷,用手醫治。”所以在苦難臨到的時候,我們不要放棄,相信神就是愛,在愛裡沒有懼怕。
LXM
以利法作為約伯的好朋友,在聽到約伯的厭世求死之言後,用自己的經歷來勸戒約伯。這個行為本身沒有問題。但他自以為是地認定了苦難是神對罪的懲罰,約伯受極大的苦難,肯定是犯了滔天大罪,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控告約伯因犯罪而招到刑罰。其實從第3和4節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約伯人品的認可,但後面他也沒有問約伯是否犯了罪,犯了什麼罪,而是直接就給他判了刑。這樣的朋友我只能呵呵了!
Ginny
四章和五章提醒我們不要妄下判斷,因我們不知道神的計劃。最初這幾個朋友只在那裡陪約伯,給他支持。他們聽到約伯求死,以利法便以自己對神的理解去認定約伯是因犯罪而招致神對他的刑罰;他太快下了判斷,並且鼓勵約伯招認。他所說的有關神的話在神學上是沒有問題的,唯獨是自以為是,坐上了神的位置去看約伯。我想他是好意的,但缺乏屬靈的智慧去看約伯的災害。我們以他作借鏡,不做這樣的朋友。若真的因罪跌倒的弟兄姐妹,我們也盡力用愛心去挽回,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軟弱的時候。
附加,以利法以為約伯認罪便會免去災害,參 5:17
待續
Who's watching the preacher?
Pastor
Pastor
An ancient Roman satirist named Juvenal once asked the question, “Who is watching the watchers?” [lit. 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Who is guarding the guards?”] The maxim suggests that those in authority need to be accountable to someone. It inspired a classic graphic novel called Watchmen which, in turn, inspired a gory movie about super heroes gone rogue. In Christian worship, believers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usually a majority of the time, listening to sermons. Some churches are even judged on the pulpit performance of their pastors.
So, I ask the question in the title and I answer that those in the congregation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what they are being fed. This is absolutely vital because there is a disturbing trend in modern preaching. In the desire to be relevant, interesting, and admired, many pastors have strayed from the biblical text to concentrate on the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alert believers to this trend, while explaining the value of expository preaching.
First, let me describe expository preaching. Expository preaching means that the pastor seeks the message in the biblical text rather than finding a text “to fit” the “desired” or “topical” message. Expository preaching takes seriously the Spirit-inspired revelation given to the original speakers, scribes, and editors of the Bible. It doesn’t necessarily go word-by-word or verse-by-verse, but it often will. As such,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ground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literary context, the canonical context, and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f that doesn’t make sense, don’t worry, as I will define them shortly in this article.
This type of preaching (expository)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 call, “Sword Drill Sermons.” The name comes from a contest we used to have in churches a few decades ago. Youth would learn the books of the Bible and various verses by competing in a contest where, in style, they used their Bibles as an analogue to the swords in military drills. The leader would call out a scripture verse (Ephesians 3:3, for example) and the first one to find the verse would put her/his finger on the text and step forward, earning a point. Of necessity, these verses jumped all over the Bible to get the youth familiar with the books of the Bible.
What I call, “Sword Drill Sermons,” ar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 unveils a list of scripture references to deal with an issue, a problem, or a theological concept. The pastor may take people through a list of verses from the Bible, but there is no sense of what these originally meant or how they fit in the passage, book, and testament where they are found. If one is not considering the culture around the Bible, the way words were used in that culture, and how the text was relevant to that culture, one is fail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they don’t take the fact that God inspired the wor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but also, with God’s eternal perspective, to meet our need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the original audience(s).
Then,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preaching that I call, “Cheerleading Sermons.” These ar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preacher jumps on the easiest to understand portions of the text and reaffirms them loudly and confidently. The congregation isn’t challenged to dig deeper in God’s Word or to apply anything to their lives because the pulpiteer has merely led them in a “cheer” for what they already knew and what they already believed. It is okay to jump on those classic themes, but one had better pay attention to where those themes fit in the biblical text, both in the immediate passage being preached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book. If you believe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the entire Bible, you should also believe that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the placement of passages, narratives, and even entire books within the Bible. “Cheerleading Sermons” run the risk of failing the “canonical context” criterion. “Canonical context” recognizes that the Holy Spirit oversaw the context of choosing which ancient manuscripts were not just manuscripts, but inspired, and where various passages and entire books would fit into our present Bible.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also different from what I call, “Headline Sermons.” In this type of preaching, the preacher sees something in the newspaper, on television, or the web and tries to seek a text to answer the problem, condemn the situation, empathize with victims, and/or advertise a sensational sermon title to build church attendance. The problem is that emphasizing “what’s happening now” over carefully considering the complete text and context, there is a severe danger of misusing the biblical passage to mean something other than its spiritual purpose. So, by seeking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utside of the other considerations of context, the Headline Sermon usually fails eve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just being up-to-date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one is being “relevant.”
Finally,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not what I call, “Alliterative Artificiality.” These are th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preacher forces a structure on the passage in order to get three “P”s (like Purpose, Priority, Pronouncement) or three rhyming words (like Reaching, Teaching, and Preaching) into the sermon outline. I am not saying that it is always bad to use clever wording to help congregations remember the vital points of the message, but those who use this method week in and week out are likely to miss the point of the text itself because they are placing their structure on their own cleverness rather than letting the text take them where the Holy Spirit wants to take them. Often time I’ve gone into sermon preparation with what I thought was a clever illustration and outline,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 Greek moved words around to give a different emphasis or that there was a key word repeated numerous times in a passage that wasn’t translated uniforml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So, by now you are wondering what expository preaching actually accomplishes. First, expository pr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when biblical events occurred. One can’t really understand Paul’s admonition about men covering their heads without looking at what Greek society believed about head coverings. Male worshippers covered their heads in pagan worship. One can better understand Paul’s reluctance to let women take the forefront in the church if one knows that many pagan temples had “sacred prostitutes” at the front of the temple. Clearly, Paul didn’t want Christian worship confused with pagan worship.
In the Old Testament, God’s orders to kill and destroy every citizen and bit of plunder (except for Rahab’s household) when conquering Jericho are horrifying to us. But we live 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God’s truth available to us. Yet, during the conquest and settlement of Israel, survival of the pagans would have meant living in weakness. God’s people would have faced unnecessary temptation before the new faith was even established. It would also have set Israel up to persecution before they were strong enough to face it.
A sermon that doesn’t seek th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may go off the rails faster than a runaway train. I’ve heard sermons preached with fervor against fashion that didn’t understand the pagan background of Paul’s warning. I’ve heard sermons belittling women’s place in the church because they didn’t understand what Paul was really concerned about regarding the early church’s witness. And I’ve heard sermons that tried to take God to task for the brutality of the conquest accounts when the understanding for us needs to be focused on what might tempt us and where we might provoke persecution, as opposed to encouraging us to be focused on the violence. Preaching that takes these matters into consideration should pas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riterion.
Second, I confess that God gave me a wonderful gift when God allowed me to translate the text from the Hebrew, Greek and Aramaic in which the Bib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 don’t translate to show off, but to make sure I am open to the Holy Spirit by submitting to the text. Because I promised our leadership that I will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Greek and Hebrew, I print out my translation for our Sunday School classes to demonstrate my accountability. Otherwise, it would be very easy just to read commentaries or consult Bible Dictionaries instead of submitting to the text.
But even if one cannot translate the Greek and Hebrew, one can study the text closely. A pastor or preacher who reads the text more than the commentaries (or other men’s sermons), is likely to find a repetition (of words, phrases, quotations from other books of the Bible, or events) to see a theme or emphasis more clearly. Focusing on the text first may help the preacher consider important patterns. Sometimes, the biblical text is deliberately set up so that the phrases that repeat or match up to each other form an “X” pattern and underscores the key message in the pattern (usually at the center of the “X”). Translating or careful reading helps us in examining difficult phrasing. The Holy Spirit didn’t inspire passages to be “made hard to be read hard,” but rather because paying extra attention can force us to think through the text multiple times. We are less likely in this fashion to impose our own theology on the passage.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beautiful styles of writ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s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text is what I mean by the “literary context.”
Third, nearly everyone has noticed that some events are recounted in different ways at different times (or in different books) and that the placement of certain passages next to others may seem jarring to our expectations. To some people, it may seem that Genesis 1 and 2 contradict each other or that Joseph’s story is unnecessarily interrupted by the story of Judah and Tamar. Of course, human knowledge is so limited that if we had Genesis 1 without 2, we would see God much like the Deists, as creator but not relevant to everyday life. If we had Genesis 2 without 1, we would see God as so close and available to us that we would take God for granted. The Judah and Tamar story was inserted where it is to remind us that David and Christ Jesus were not in Joseph’s bloodline, but in that of Judah. A child in David’s and Christ Jesus’ ancestry was born in that story. We need that reminder and seeing it right at the start of Joseph’s story makes sense.
Sometimes, Old Testament prophecies relating to one century are placed right next to prophecies for two centuries later. Sometimes, an account has a person say the same words in different venues (a flat plain versus a mountain or in a house versus a synagogue). But if we ask ourselves why the Holy Spirit used this strange ordering (for example, Mark was likely written before Matthew, but the latter appears first in the New Testament), we won’t get caught up in unnecessary problems (and just might get new insight into what the text is actually saying). By looking at where passages and books are placed in the Bible (“canon” means rule or authority, and the Bible as it has come down to us through the inspiration of the Holy Spirit is our authority), expository preaching will pass the “canonical context” criterion.
The reas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literary context, and canonical context of a passage are important is because they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what God was originally saying, where the natural emphasis of the text should be, and what God was saying when the passage was accepted as scripture. But if the pastor/preacher stops there, all we have is a lecture. At some point, the preacher must show the common circumstances or modern equivalents thereof that we have with the biblical audience. On that basis, one can preach what the message within the text means to the modern listener. If the preacher helps us to see that, the message passes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n a more personal context,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at am I going to preach on this Sunday?”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at need should I try to meet in this sermon?”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Lord, what do You want me to get out of Your Word, this week?”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y has the Holy Spirit led me to this text at this time?”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is tempted to impose himself on the Word.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is impacted by the Word itself.
My father used to say, and I was delighted to hear recently that the great preacher, Martyn Lloyd-Jones, said the same thing. One doesn’t have a message to share with the people, unless the Holy Spirit has preached a message directly to you. With all the attention to the contexts of history, style, canon, and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there is no message until the Holy Spirit preaches it to the messenger. For me, translation and study are just the beginning of sermon preparation. I must let the text speak to me before I can speak to you. That’s expository preaching.
Who is watching the preacher? You are! Or, at least, you should be—prayerfully, carefully, and attentively.
So, I ask the question in the title and I answer that those in the congregation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what they are being fed. This is absolutely vital because there is a disturbing trend in modern preaching. In the desire to be relevant, interesting, and admired, many pastors have strayed from the biblical text to concentrate on the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alert believers to this trend, while explaining the value of expository preaching.
First, let me describe expository preaching. Expository preaching means that the pastor seeks the message in the biblical text rather than finding a text “to fit” the “desired” or “topical” message. Expository preaching takes seriously the Spirit-inspired revelation given to the original speakers, scribes, and editors of the Bible. It doesn’t necessarily go word-by-word or verse-by-verse, but it often will. As such,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ground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literary context, the canonical context, and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f that doesn’t make sense, don’t worry, as I will define them shortly in this article.
This type of preaching (expository)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 call, “Sword Drill Sermons.” The name comes from a contest we used to have in churches a few decades ago. Youth would learn the books of the Bible and various verses by competing in a contest where, in style, they used their Bibles as an analogue to the swords in military drills. The leader would call out a scripture verse (Ephesians 3:3, for example) and the first one to find the verse would put her/his finger on the text and step forward, earning a point. Of necessity, these verses jumped all over the Bible to get the youth familiar with the books of the Bible.
What I call, “Sword Drill Sermons,” ar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 unveils a list of scripture references to deal with an issue, a problem, or a theological concept. The pastor may take people through a list of verses from the Bible, but there is no sense of what these originally meant or how they fit in the passage, book, and testament where they are found. If one is not considering the culture around the Bible, the way words were used in that culture, and how the text was relevant to that culture, one is fail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they don’t take the fact that God inspired the wor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but also, with God’s eternal perspective, to meet our need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the original audience(s).
Then,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preaching that I call, “Cheerleading Sermons.” These ar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preacher jumps on the easiest to understand portions of the text and reaffirms them loudly and confidently. The congregation isn’t challenged to dig deeper in God’s Word or to apply anything to their lives because the pulpiteer has merely led them in a “cheer” for what they already knew and what they already believed. It is okay to jump on those classic themes, but one had better pay attention to where those themes fit in the biblical text, both in the immediate passage being preached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book. If you believe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the entire Bible, you should also believe that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the placement of passages, narratives, and even entire books within the Bible. “Cheerleading Sermons” run the risk of failing the “canonical context” criterion. “Canonical context” recognizes that the Holy Spirit oversaw the context of choosing which ancient manuscripts were not just manuscripts, but inspired, and where various passages and entire books would fit into our present Bible.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also different from what I call, “Headline Sermons.” In this type of preaching, the preacher sees something in the newspaper, on television, or the web and tries to seek a text to answer the problem, condemn the situation, empathize with victims, and/or advertise a sensational sermon title to build church attendance. The problem is that emphasizing “what’s happening now” over carefully considering the complete text and context, there is a severe danger of misusing the biblical passage to mean something other than its spiritual purpose. So, by seeking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utside of the other considerations of context, the Headline Sermon usually fails eve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just being up-to-date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one is being “relevant.”
Finally,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not what I call, “Alliterative Artificiality.” These are th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preacher forces a structure on the passage in order to get three “P”s (like Purpose, Priority, Pronouncement) or three rhyming words (like Reaching, Teaching, and Preaching) into the sermon outline. I am not saying that it is always bad to use clever wording to help congregations remember the vital points of the message, but those who use this method week in and week out are likely to miss the point of the text itself because they are placing their structure on their own cleverness rather than letting the text take them where the Holy Spirit wants to take them. Often time I’ve gone into sermon preparation with what I thought was a clever illustration and outline,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 Greek moved words around to give a different emphasis or that there was a key word repeated numerous times in a passage that wasn’t translated uniforml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So, by now you are wondering what expository preaching actually accomplishes. First, expository pr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when biblical events occurred. One can’t really understand Paul’s admonition about men covering their heads without looking at what Greek society believed about head coverings. Male worshippers covered their heads in pagan worship. One can better understand Paul’s reluctance to let women take the forefront in the church if one knows that many pagan temples had “sacred prostitutes” at the front of the temple. Clearly, Paul didn’t want Christian worship confused with pagan worship.
In the Old Testament, God’s orders to kill and destroy every citizen and bit of plunder (except for Rahab’s household) when conquering Jericho are horrifying to us. But we live 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God’s truth available to us. Yet, during the conquest and settlement of Israel, survival of the pagans would have meant living in weakness. God’s people would have faced unnecessary temptation before the new faith was even established. It would also have set Israel up to persecution before they were strong enough to face it.
A sermon that doesn’t seek th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may go off the rails faster than a runaway train. I’ve heard sermons preached with fervor against fashion that didn’t understand the pagan background of Paul’s warning. I’ve heard sermons belittling women’s place in the church because they didn’t understand what Paul was really concerned about regarding the early church’s witness. And I’ve heard sermons that tried to take God to task for the brutality of the conquest accounts when the understanding for us needs to be focused on what might tempt us and where we might provoke persecution, as opposed to encouraging us to be focused on the violence. Preaching that takes these matters into consideration should pas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riterion.
Second, I confess that God gave me a wonderful gift when God allowed me to translate the text from the Hebrew, Greek and Aramaic in which the Bib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 don’t translate to show off, but to make sure I am open to the Holy Spirit by submitting to the text. Because I promised our leadership that I will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Greek and Hebrew, I print out my translation for our Sunday School classes to demonstrate my accountability. Otherwise, it would be very easy just to read commentaries or consult Bible Dictionaries instead of submitting to the text.
But even if one cannot translate the Greek and Hebrew, one can study the text closely. A pastor or preacher who reads the text more than the commentaries (or other men’s sermons), is likely to find a repetition (of words, phrases, quotations from other books of the Bible, or events) to see a theme or emphasis more clearly. Focusing on the text first may help the preacher consider important patterns. Sometimes, the biblical text is deliberately set up so that the phrases that repeat or match up to each other form an “X” pattern and underscores the key message in the pattern (usually at the center of the “X”). Translating or careful reading helps us in examining difficult phrasing. The Holy Spirit didn’t inspire passages to be “made hard to be read hard,” but rather because paying extra attention can force us to think through the text multiple times. We are less likely in this fashion to impose our own theology on the passage.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beautiful styles of writ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s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text is what I mean by the “literary context.”
Third, nearly everyone has noticed that some events are recounted in different ways at different times (or in different books) and that the placement of certain passages next to others may seem jarring to our expectations. To some people, it may seem that Genesis 1 and 2 contradict each other or that Joseph’s story is unnecessarily interrupted by the story of Judah and Tamar. Of course, human knowledge is so limited that if we had Genesis 1 without 2, we would see God much like the Deists, as creator but not relevant to everyday life. If we had Genesis 2 without 1, we would see God as so close and available to us that we would take God for granted. The Judah and Tamar story was inserted where it is to remind us that David and Christ Jesus were not in Joseph’s bloodline, but in that of Judah. A child in David’s and Christ Jesus’ ancestry was born in that story. We need that reminder and seeing it right at the start of Joseph’s story makes sense.
Sometimes, Old Testament prophecies relating to one century are placed right next to prophecies for two centuries later. Sometimes, an account has a person say the same words in different venues (a flat plain versus a mountain or in a house versus a synagogue). But if we ask ourselves why the Holy Spirit used this strange ordering (for example, Mark was likely written before Matthew, but the latter appears first in the New Testament), we won’t get caught up in unnecessary problems (and just might get new insight into what the text is actually saying). By looking at where passages and books are placed in the Bible (“canon” means rule or authority, and the Bible as it has come down to us through the inspiration of the Holy Spirit is our authority), expository preaching will pass the “canonical context” criterion.
The reas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literary context, and canonical context of a passage are important is because they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what God was originally saying, where the natural emphasis of the text should be, and what God was saying when the passage was accepted as scripture. But if the pastor/preacher stops there, all we have is a lecture. At some point, the preacher must show the common circumstances or modern equivalents thereof that we have with the biblical audience. On that basis, one can preach what the message within the text means to the modern listener. If the preacher helps us to see that, the message passes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n a more personal context,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at am I going to preach on this Sunday?”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at need should I try to meet in this sermon?”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Lord, what do You want me to get out of Your Word, this week?”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y has the Holy Spirit led me to this text at this time?”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is tempted to impose himself on the Word.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is impacted by the Word itself.
My father used to say, and I was delighted to hear recently that the great preacher, Martyn Lloyd-Jones, said the same thing. One doesn’t have a message to share with the people, unless the Holy Spirit has preached a message directly to you. With all the attention to the contexts of history, style, canon, and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there is no message until the Holy Spirit preaches it to the messenger. For me, translation and study are just the beginning of sermon preparation. I must let the text speak to me before I can speak to you. That’s expository preaching.
Who is watching the preacher? You are! Or, at least, you should be—prayerfully, carefully, and atten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