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12月25日圣诞节是公众假期,然而有些人都不明白或不相信圣诞节是庆祝主耶稣基督在两千多年前降生为人的大日子。多少人享受这日子和这段时间的假期去开派对,去购物,出埠旅游等各种不同的活动,却不接受圣诞节原来的意义。感谢神,在圣诞前夕或来临期间,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预备去记念和庆祝主耶稣的诞生。
盼望今期季刋的文章能让读者明白基督徒的信仰和信徒的生活是与主相连的。
苍灵从「耶稣的家谱与你我有何关系」一文探讨祂是人类的救主,只有借着祂我们才能与神和好。周雨白的「感恩是敬虔的操练」道出人对感恩的匮乏,很容易忘恩负义,假若没有知恩的心,便不能有真正感恩的心。切慕虽然信主和受洗不久,他写「神的爱永不变」,感觉到自己的罪数不完,然而神对他的爱是何等深厚!小苖、Ginny、Michelle 的三人组结束了「雅各书第五章的分享」的稿文;三人组接着读约伯记,Sophia也刚好在读约伯记,四人便互相交流读经的心得。 Sophia 一口气读完约伯记,写下「约伯记读后感」。三人组分享了「约伯记1-5章交流篇」。 Sophia 的另一篇「弹琴的苦与乐」分享了她弹琴心路历程,她对弹琴从恨至爱体会到神的带领和恩典。米迦勒的「新天新地的对话」结束了两兄弟对千禧年的讨论,讲述到得救的人,是会盼望主再来的日子。 Pastor Wilson’s 「Who’s Watching the Preacher?」讨论不同的讲道方法,结论是听道的人要留心去听。
我深信你们若是愿意寻求真理,又愿意谦卑地放下一些旧有的观念来看真理的话,你会认识真理,明白真理,接受真理。愿耶稣基督的平安、喜乐和爱在圣诞节期间更加临到你们身上。以马内利(神与你同在)!
盼望今期季刋的文章能让读者明白基督徒的信仰和信徒的生活是与主相连的。
苍灵从「耶稣的家谱与你我有何关系」一文探讨祂是人类的救主,只有借着祂我们才能与神和好。周雨白的「感恩是敬虔的操练」道出人对感恩的匮乏,很容易忘恩负义,假若没有知恩的心,便不能有真正感恩的心。切慕虽然信主和受洗不久,他写「神的爱永不变」,感觉到自己的罪数不完,然而神对他的爱是何等深厚!小苖、Ginny、Michelle 的三人组结束了「雅各书第五章的分享」的稿文;三人组接着读约伯记,Sophia也刚好在读约伯记,四人便互相交流读经的心得。 Sophia 一口气读完约伯记,写下「约伯记读后感」。三人组分享了「约伯记1-5章交流篇」。 Sophia 的另一篇「弹琴的苦与乐」分享了她弹琴心路历程,她对弹琴从恨至爱体会到神的带领和恩典。米迦勒的「新天新地的对话」结束了两兄弟对千禧年的讨论,讲述到得救的人,是会盼望主再来的日子。 Pastor Wilson’s 「Who’s Watching the Preacher?」讨论不同的讲道方法,结论是听道的人要留心去听。
我深信你们若是愿意寻求真理,又愿意谦卑地放下一些旧有的观念来看真理的话,你会认识真理,明白真理,接受真理。愿耶稣基督的平安、喜乐和爱在圣诞节期间更加临到你们身上。以马内利(神与你同在)!
耶稣的家谱与你我有何关系?
苍灵
苍灵
> 马太福音是新约圣经的第一卷书,虽然有些硏究圣经的学者说马太福音并不是最先写的, 但肯定是初期教会最多引用的福音书。我们看一下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所记载的耶稣家谱。
> 按犹太人的传统,家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耶稣的家谱跟祂是否就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有着直接的关系。旧约圣经晓喻的受膏者是大卫的子孙。神借先知对大卫说:「10我必为我民以色列选定一个地方,栽培他们,使他们住自己的地方,不再迁移;凶恶之子也不像从前扰害他们,11并不像我命士师治理我民以色列的时候一样。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敌扰乱。并且我耶和华应许你,必为你建立家室。12你寿数满足,与你列祖同睡的时候,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13 他必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16 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撒母耳记下7: 10-13,16) 圣经又预言祂的降生, 「6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祂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7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以赛亚书9:6-7)圣经预言祂生在伯利恒, 「2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祂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迦书5:2)。以赛亚书53章清楚预言祂的受难是要替我们舍身代罪。
> 马太福音的1章1节「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是从亚伯拉罕开始记载到耶稣。路加福音却倒叙记载 (从耶稣开始直到亚当) 。 3章23-38节「38以挪士是塞特的儿子;塞特是亚当的儿子;亚当是神的儿子。」 亚伯拉罕相信耶和华是独一的神,神在创世记12:1-3应许他和犹太人的民族成为大国。路加写耶稣的家谱追溯到创世的第一个受造的人亚当。马太1:1-16和路加3:23-38福音所记载耶稣的家谱是大卫的后裔,在大卫之前的家谱名字稍有不同。然而在大卫之后却有很大的差异,究竟圣经的记载是否有所冲突?当我们细看时便能明白这两卷福音书所写的名字是互相补足的。
> 第一:申命记25:5-6吩咐兄弟要娶自己兄弟的寡妇作为妻子为他存留后代。所以这些名字有所不一样也有其可能性。
> 第二:马太写的是从大卫儿子所罗门的后裔的家谱至约瑟(雅各所生的儿子)。希腊文用begot 是指生的意思。
> 第三:路加写的是从大卫儿子拿单的后裔至约瑟(希里的儿子)。那么约瑟有两个不同的父亲吗?
> 圣经没有记载耶稣母亲马利亚有兄弟,希里是马利亚的父亲。犹太人的家谱是以父亲的那边为准,所以约瑟作为马利亚的丈夫自然继承了希里的族谱和产业。
> 第四:马太记载耶稣家谱的耶哥尼雅,因他的恶行被神所诅咒而导至他的后代不能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犹大(耶利米书22:24-30 ),所以约瑟家谱的后裔是不能接承大卫王权的。
> 第五:「雅各生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马太福音1:16)这段经文并没有说约瑟是耶稣的父亲。约瑟是耶稣在地上合法的父亲。路加福音3:23 下半节从希腊文直接翻译成“being son, as supposed, of Joseph - of Heli”. 中文和合本翻译为“依人看来,他是约瑟的儿子;约瑟是希里的儿子”。
> 马太福音1:18-24 记载了童女怀孕生子,借圣灵怀孕在第18和20节出现,应验了以赛亚书7:14「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童女怀孕在当时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她腹中所怀的耶稣是透过圣灵感孕,不是从血气所生的,乃是从父神所生,耶稣是神的儿子。
> 耶稣本为神,并与神同等,在创世之先,祂早己与神同在。约翰福音1:1-5,「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3 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4 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衪本为神子,甘愿降卑从马利亚而生,成为婴孩,在地上有父母亲,作为人子,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1:14 ,「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祂来是为了拯救我们。人类的罪性是从创世记3章开始的,亚当和女人违背神的吩咐,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神因而咒诅引诱女人的蛇,以肚子行走,创世记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 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 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 你要伤他的脚跟。」有些解经家分析女人(单数:一个女人)的后裔(也是单数)是指耶稣基督,祂与蛇的后裔(也是单数)会彼此为仇。创世记3:16-17 说神也让女人受到生产之痛楚,男人要终身劳苦才得糊口。这些的艰难都是犯罪后带来的后果。
> 无论你是否相信神或圣经,你能否可以说:「我无罪」?我曾经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以下是我所归纳的一些回答:
> 怎能完全无罪?
>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 我是个好人,但也有做错的事的时候。
> 你问的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有罪?
> 人多多少少都有犯小罪吧。
> 我不相信宗教,我不觉得自己有罪。
> 你为什么问我是否无罪?
> 你怎样定罪的标准?
> 假若你问别人同一个问题的话,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回答。
> 亚当和夏娃在犯罪以后,被耶和华赶出伊甸园。人类跟耶和华的关系从此便破裂了,因罪阻隔了神与人本来完美无缺的关系。
> 在路加福音1:30-33 节,天使跟马利亚说到耶稣:「32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33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没有穷尽。」 歴代以来,不少帝国兴起威振万邦,然而还是衰微败落,歴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帝位王权能延续到永远没有穷尽。新旧约圣经很清楚说明有这様的一个国,这一个是神的国度,是一个不会朽坏和永在的国。耶稣基督要作王并不是犹太人所期望的地上君王去推翻当时罗马政府的政权;祂的国度是要叫信祂的人得永生,借着祂钉死在十字架的血,叫人能与神和好,重修起初在创世时的和谐完美关系。
> 马太福音记载的家谱是跟你我息息相关的。犹太人一般以父亲的家谱为准,但马太福音家谱有四个女人:他玛氏,喇合氏,路得氏(摩押人),乌利亚的妻子(改嫁大卫)。这些女人中有妓女,有外邦人,有犯淫乱的,她们都不是尊贵王朝的后代。圣经记载,人类从犯罪堕落开始至今,罪根是无法拔除的。亚伯拉罕,又称为多人之父和多国之父,曾经輭弱小信而撒谎。大卫王犯淫乱和杀人的罪。从古至今,人与生俱来的罪性不断从历史上一幕一幕的重演。耶稣的家谱让我们看到神的救赎计划中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约翰福音3:16:「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救恩不是为一个民族预备,乃是赐给万邦万族万民的。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接受救恩,不论贫富,在高位或低位,有学问与无学问等等,都可以白白得着耶稣成为个人的救主。
> 假若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完全无罪,无可指摘,那我相信你己经踏出了第一步,趁着圣誔节基督徒庆祝主耶稣基督的降生,你愿意打开心门去探索耶稣是谁吗?祂跟你生命有何关系呢?罗马书5:6-8:「6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7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8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 按犹太人的传统,家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耶稣的家谱跟祂是否就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有着直接的关系。旧约圣经晓喻的受膏者是大卫的子孙。神借先知对大卫说:「10我必为我民以色列选定一个地方,栽培他们,使他们住自己的地方,不再迁移;凶恶之子也不像从前扰害他们,11并不像我命士师治理我民以色列的时候一样。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敌扰乱。并且我耶和华应许你,必为你建立家室。12你寿数满足,与你列祖同睡的时候,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13 他必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16 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撒母耳记下7: 10-13,16) 圣经又预言祂的降生, 「6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祂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7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以赛亚书9:6-7)圣经预言祂生在伯利恒, 「2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祂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迦书5:2)。以赛亚书53章清楚预言祂的受难是要替我们舍身代罪。
> 马太福音的1章1节「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是从亚伯拉罕开始记载到耶稣。路加福音却倒叙记载 (从耶稣开始直到亚当) 。 3章23-38节「38以挪士是塞特的儿子;塞特是亚当的儿子;亚当是神的儿子。」 亚伯拉罕相信耶和华是独一的神,神在创世记12:1-3应许他和犹太人的民族成为大国。路加写耶稣的家谱追溯到创世的第一个受造的人亚当。马太1:1-16和路加3:23-38福音所记载耶稣的家谱是大卫的后裔,在大卫之前的家谱名字稍有不同。然而在大卫之后却有很大的差异,究竟圣经的记载是否有所冲突?当我们细看时便能明白这两卷福音书所写的名字是互相补足的。
> 第一:申命记25:5-6吩咐兄弟要娶自己兄弟的寡妇作为妻子为他存留后代。所以这些名字有所不一样也有其可能性。
> 第二:马太写的是从大卫儿子所罗门的后裔的家谱至约瑟(雅各所生的儿子)。希腊文用begot 是指生的意思。
> 第三:路加写的是从大卫儿子拿单的后裔至约瑟(希里的儿子)。那么约瑟有两个不同的父亲吗?
> 圣经没有记载耶稣母亲马利亚有兄弟,希里是马利亚的父亲。犹太人的家谱是以父亲的那边为准,所以约瑟作为马利亚的丈夫自然继承了希里的族谱和产业。
> 第四:马太记载耶稣家谱的耶哥尼雅,因他的恶行被神所诅咒而导至他的后代不能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犹大(耶利米书22:24-30 ),所以约瑟家谱的后裔是不能接承大卫王权的。
> 第五:「雅各生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马太福音1:16)这段经文并没有说约瑟是耶稣的父亲。约瑟是耶稣在地上合法的父亲。路加福音3:23 下半节从希腊文直接翻译成“being son, as supposed, of Joseph - of Heli”. 中文和合本翻译为“依人看来,他是约瑟的儿子;约瑟是希里的儿子”。
> 马太福音1:18-24 记载了童女怀孕生子,借圣灵怀孕在第18和20节出现,应验了以赛亚书7:14「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童女怀孕在当时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她腹中所怀的耶稣是透过圣灵感孕,不是从血气所生的,乃是从父神所生,耶稣是神的儿子。
> 耶稣本为神,并与神同等,在创世之先,祂早己与神同在。约翰福音1:1-5,「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3 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4 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衪本为神子,甘愿降卑从马利亚而生,成为婴孩,在地上有父母亲,作为人子,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1:14 ,「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祂来是为了拯救我们。人类的罪性是从创世记3章开始的,亚当和女人违背神的吩咐,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神因而咒诅引诱女人的蛇,以肚子行走,创世记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 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 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 你要伤他的脚跟。」有些解经家分析女人(单数:一个女人)的后裔(也是单数)是指耶稣基督,祂与蛇的后裔(也是单数)会彼此为仇。创世记3:16-17 说神也让女人受到生产之痛楚,男人要终身劳苦才得糊口。这些的艰难都是犯罪后带来的后果。
> 无论你是否相信神或圣经,你能否可以说:「我无罪」?我曾经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以下是我所归纳的一些回答:
> 怎能完全无罪?
>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 我是个好人,但也有做错的事的时候。
> 你问的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有罪?
> 人多多少少都有犯小罪吧。
> 我不相信宗教,我不觉得自己有罪。
> 你为什么问我是否无罪?
> 你怎样定罪的标准?
> 假若你问别人同一个问题的话,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回答。
> 亚当和夏娃在犯罪以后,被耶和华赶出伊甸园。人类跟耶和华的关系从此便破裂了,因罪阻隔了神与人本来完美无缺的关系。
> 在路加福音1:30-33 节,天使跟马利亚说到耶稣:「32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33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没有穷尽。」 歴代以来,不少帝国兴起威振万邦,然而还是衰微败落,歴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帝位王权能延续到永远没有穷尽。新旧约圣经很清楚说明有这様的一个国,这一个是神的国度,是一个不会朽坏和永在的国。耶稣基督要作王并不是犹太人所期望的地上君王去推翻当时罗马政府的政权;祂的国度是要叫信祂的人得永生,借着祂钉死在十字架的血,叫人能与神和好,重修起初在创世时的和谐完美关系。
> 马太福音记载的家谱是跟你我息息相关的。犹太人一般以父亲的家谱为准,但马太福音家谱有四个女人:他玛氏,喇合氏,路得氏(摩押人),乌利亚的妻子(改嫁大卫)。这些女人中有妓女,有外邦人,有犯淫乱的,她们都不是尊贵王朝的后代。圣经记载,人类从犯罪堕落开始至今,罪根是无法拔除的。亚伯拉罕,又称为多人之父和多国之父,曾经輭弱小信而撒谎。大卫王犯淫乱和杀人的罪。从古至今,人与生俱来的罪性不断从历史上一幕一幕的重演。耶稣的家谱让我们看到神的救赎计划中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约翰福音3:16:「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救恩不是为一个民族预备,乃是赐给万邦万族万民的。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接受救恩,不论贫富,在高位或低位,有学问与无学问等等,都可以白白得着耶稣成为个人的救主。
> 假若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完全无罪,无可指摘,那我相信你己经踏出了第一步,趁着圣誔节基督徒庆祝主耶稣基督的降生,你愿意打开心门去探索耶稣是谁吗?祂跟你生命有何关系呢?罗马书5:6-8:「6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7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8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弹琴的「苦」与「乐」
Sophia
Sophia
小时候,我是一个假小子。不喜欢穿裙子,不喜欢扎头发,不喜欢布娃娃,只喜欢刀枪棍棒。妈妈担心我长大以后不会具有淑女气质,在我7岁的时候,把我送去学钢琴。我的妈妈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我除了每周在老师那里上两节钢琴课(每节课1小时) ,妈妈还规定我weekday在家练习弹琴的时间:每天一个半小时;周末上午两小时,下午一小时,晚上一小时。每逢放暑假和寒假,弹琴的时间那就更多。冬天,为了要让指头练得更加灵活,练琴前,先把双手浸在冰冷刺骨的水里,一直到了基本麻木没有感觉的时候,才去练习。在这种高强度的练习下,我弹琴的水平进步很快,经常代表学校、市和地区去参加比赛。但我的内心对练琴只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恨”,“恨之入骨”。
1997年,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因为自己优异的钢琴比赛成绩,我被重点高中以特招生的名额录取。也就是这年,我对妈妈说“从今天开始,不要叫我再弹琴,我也不会再摸琴。如果你敢逼我再弹琴,我就把钢琴砸了,我如果做不到的话,我就不姓蒋。” 这架1989年买的钢琴,从1997年的那天开始,彻底终结了它的使命。孤零零的立在房间的角落。这架琴所剩的用途就是衣架。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路走下来,我也真的再也没有碰过这架琴,心里也没有一丝的留念。
大学毕业后,我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工作,2008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当时觉得客厅的摆设还差点什么,转念一想“摆上一架钢琴绝对显得有档次”。第二天,我就到了琴行买了架钢琴。人生中的第二架钢琴就这样诞生了,很不幸的是,它的作用只是“家具”。在2013年出国前,我没有弹过它一次,结果以6000人民币的价钱贱卖了,心里也是没有半点不舍与留念。用我妈妈的话说“钢琴家用的琴都没有你多。”
曾经以为这辈子和钢琴彻底绝缘了,我再也不会想去弹奏。可是,没想到神让我第一次从内心里发现钢琴的优美,让我从心里喜欢上了钢琴。每当听到司琴演奏赞美诗歌的时候,我的内心不住地激动,可是我知道现在的自己已经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弹琴了。曾经发誓不再弹琴的我,现在心里十分的难受,不住地想“如果当时继续练习下去该有多好”。今年2月初,我下定决心要从头开始把1997年丢弃的东西重新捡回来。人生的第三架琴就这样诞生了,可是这次买琴的心情是十分的欢喜与激动。
重新学琴的过程对我来说挑战很大。 20年过去了,手指早已僵硬,读谱能力也退化。但是,我觉得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左手配和弦了。我从小学习的是古典钢琴,离开了全谱,就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始。但是,因为心里被一种力量激励着,我就自己上网查资料学习。第一次自己左手配和弦完成的曲目是“奇异恩典”。那段时间,我的人生处于挣扎状态,十分煎熬。因为自己的不顺服,作了很多不讨神喜悦的事情,一度让我羞愧到无法面对神。每天晚上,我弹着奇异恩典,不住地泪流满面。我小时候练琴的时候,每分每秒备受煎熬,如今弹琴内心却充满着喜乐。东西都是一样的,但变化的是我的内心。因为圣灵的感动,让我充满着喜乐,从琴声中找回了内心的安宁、平静,让我感受到了神的大能、怜悯和恩典。
通过学琴的事情,我发现神的带领真的是很神奇。其实,早在1997年神的恩典就通过钢琴赐给我了──被重点高中作为特长生录取。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钢琴的缘故,我是不会有这个机会的。 20年之后,神又通过琴声让我重新燃起了学琴之热情。 20年前我无法明白学琴的目的是什么;20年后我明白了原来之前的学琴是为了将来某天能够更好的把自己摆上事奉神,彰显神的荣耀;现在只有加倍学习,更多地把自己的能力用出来,才能不枉费神的恩典。
1997年,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因为自己优异的钢琴比赛成绩,我被重点高中以特招生的名额录取。也就是这年,我对妈妈说“从今天开始,不要叫我再弹琴,我也不会再摸琴。如果你敢逼我再弹琴,我就把钢琴砸了,我如果做不到的话,我就不姓蒋。” 这架1989年买的钢琴,从1997年的那天开始,彻底终结了它的使命。孤零零的立在房间的角落。这架琴所剩的用途就是衣架。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路走下来,我也真的再也没有碰过这架琴,心里也没有一丝的留念。
大学毕业后,我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工作,2008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当时觉得客厅的摆设还差点什么,转念一想“摆上一架钢琴绝对显得有档次”。第二天,我就到了琴行买了架钢琴。人生中的第二架钢琴就这样诞生了,很不幸的是,它的作用只是“家具”。在2013年出国前,我没有弹过它一次,结果以6000人民币的价钱贱卖了,心里也是没有半点不舍与留念。用我妈妈的话说“钢琴家用的琴都没有你多。”
曾经以为这辈子和钢琴彻底绝缘了,我再也不会想去弹奏。可是,没想到神让我第一次从内心里发现钢琴的优美,让我从心里喜欢上了钢琴。每当听到司琴演奏赞美诗歌的时候,我的内心不住地激动,可是我知道现在的自己已经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弹琴了。曾经发誓不再弹琴的我,现在心里十分的难受,不住地想“如果当时继续练习下去该有多好”。今年2月初,我下定决心要从头开始把1997年丢弃的东西重新捡回来。人生的第三架琴就这样诞生了,可是这次买琴的心情是十分的欢喜与激动。
重新学琴的过程对我来说挑战很大。 20年过去了,手指早已僵硬,读谱能力也退化。但是,我觉得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左手配和弦了。我从小学习的是古典钢琴,离开了全谱,就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始。但是,因为心里被一种力量激励着,我就自己上网查资料学习。第一次自己左手配和弦完成的曲目是“奇异恩典”。那段时间,我的人生处于挣扎状态,十分煎熬。因为自己的不顺服,作了很多不讨神喜悦的事情,一度让我羞愧到无法面对神。每天晚上,我弹着奇异恩典,不住地泪流满面。我小时候练琴的时候,每分每秒备受煎熬,如今弹琴内心却充满着喜乐。东西都是一样的,但变化的是我的内心。因为圣灵的感动,让我充满着喜乐,从琴声中找回了内心的安宁、平静,让我感受到了神的大能、怜悯和恩典。
通过学琴的事情,我发现神的带领真的是很神奇。其实,早在1997年神的恩典就通过钢琴赐给我了──被重点高中作为特长生录取。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钢琴的缘故,我是不会有这个机会的。 20年之后,神又通过琴声让我重新燃起了学琴之热情。 20年前我无法明白学琴的目的是什么;20年后我明白了原来之前的学琴是为了将来某天能够更好的把自己摆上事奉神,彰显神的荣耀;现在只有加倍学习,更多地把自己的能力用出来,才能不枉费神的恩典。
约伯记1-5章交流篇
作者:小苖,Michelle, Ginny (三人组分)
作者:小苖,Michelle, Ginny (三人组分)
LXM
就第一章我有一个小问题,12节,为什么耶和华要同意撒但?是和撒但打赌,证明自己对?还是听信撒但的谗言,要考验约伯的信心?
Michelle
读完第一章,我很受感动,约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家人,还能俯伏跪拜耶和华。称“耶和华的名是应当被称颂的”。约伯在耶和华眼中被看为义人,他远离恶事。一般人真的就像撒但口中说的那样:只要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便转头立马背弃、怨恨神了。但约伯和神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约伯信靠神,神也相信即便把约伯交在撒但的手里,无论经受什么样的灾祸,约伯不会背弃神。所以就允许撒但对约伯下手。
另外,get一个小小的Point,在1:16 给约伯报信的人,说是“上帝从天上降下火来,把羊群和仆人都吞灭了”。所以,撒但行恶事,是为了拆毁人和神的链接,但是,约伯经历失去所有的,却仍然口里称“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还有就是,发生了这一切,约伯的反应是“撕裂外袍、剃了头……”是不是想表达自己剩下最后的气息就在这里,如果是耶和华神要收取一切,我就在这里等你来的意思呢?他这样做是否有怒气向着神呢?
Ginny
神是不会因为撒但的䜛言而加害约伯的。神是全知的,祂清楚知道约伯对祂的信心。在旧约里提到撕裂外袍、剃了头等都是表达极大痛苦悲伤的心情,这节经文表达到人性方面的感受,在突然其来的大灾难中,那种自然的反应是很正常;然而约伯因着对神的认识,他能伏在地上下拜并说出“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信心。这提醒我一件事,一切所有的──包括财宝、家人、才华、恩赐都是属神的。所以神有完全的主权去赏赐和收取。
LXM
我奇怪的就是:神既然已经知道约伯的信心,那么就不必要试炼了。那神又为什么让撒但如此对待虔诚的信徒?
Ginny
撒但是质疑约伯对神的信心是因为神给他的祝福,撒但以为约伯会背弃神,但神知道约伯最终是不会背弃祂的,所以容许撤但加害于他,你要继续读到结尾的时候才能明白约伯在这个试炼中的得着。你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因觉得天父拿自己的孩子与撒但打赌,譲孩子吃苦,孩子本身没有犯错,是“大人”之间用孩子来证明谁是对的..... . 然而,这个给约伯的试炼是炼净他单一的信心,当一切都拿走,包括遭受肉身的痛苦时,他仍能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跟随祂。这卷书我看过好多遍,我的结论是约伯的榜样会帮助在困苦中的肢体有信心走下去。神知道每一个儿女所能承受的,这种试炼㑹临到那些能借此荣耀神是信实的肢体。我还记得当年我的前夫离开时,我也不明白神的旨意,一个人带一个小婴孩,上班上学,生活很困苦。神跟我说:「难道有我不足够吗?我所取去的东西,我以自己来代替。」当年重读约伯记,更觉真实,我自己只是受一点苦楚,不要埋怨,好好讃美神,神让我有能力工作、读书和带孩子。我在苦难中成熟,对其他人受苦难时也特别有同情心。我们不是神,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神要恩待谁便恩待谁。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神确实将最好的给儿女们,包括借苦难去经历祂。
Ginny
约伯记第二章第三节和合本翻译成“激动”,原文是推动。所以用“激动”不是很贴切的。约伯骂妻子那一段很有意思。坚持在逆境中不犯罪,是很难得的。那三个朋友在这时侯只是陪他,没有说话。这个值得我们学习,有时候人在极其伤痛时,只需要有好朋友在身旁。
Michelle
我读完了第二章,有点生气,撒但日日夜夜在神面前控告我们,无论有罪的、无罪的。约伯好冤枉,在第一章经历了一天之间失去所有财产和亲人的时候,他坚持了自己的纯正,不犯罪,也不妄加评论神。到了第二章,撒但便开始攻击他的肉体,使他身体大大受苦,即便这样约伯仍然不以口犯罪,只是安静地坐在炉灰中,安静是一种力量。再看看自己,经常为了一丁点儿大的事火冒三丈,我要努力学习、锻炼安静的力量,很多时候安静更Powerful,我们彼此鼓励、彼此扶持一起走天路真是美好。
Ginny
撒但常常提醒我们的跌倒或做错的事等,数算我们的罪过,譲我们觉得自责或惭愧,因而阻隔我们跟神通行无阻的交通; 但神是会赦免我们的过犯,叫我们重新站起来,只是我们不要一犯再犯去利用神的恩典和饶恕,没有一个真正悔改的心。
LXM
其实前两章我都不是很喜欢,看得很困惑,不能理解神为什么这么做。他什么都知道,但他还是因为撒但的话,让约伯遭受那些。他知道撒但的险恶用心,但他仍然因为这样一个堕落天使的话,默许它对他虔诚的信徒实施那些恶行。其实我本来打算先保留这些意见的,我现在提出这些想法。
Ginny
LXM ,有困惑是正常反应。 Michelle 也说看完第二章很生气。你不用保留意见,尽管说吧。我们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的,因大家的心路歴程不一样。
Michelle
LXM, Ginny 快读第三章!解恨了!约伯的小宇宙终于在第三章爆发了!
看起来在第三章约伯都在诅咒自己的生日,实际也是表达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身体的痛苦,使他厌恶自己的生命,不该活着!这一段咒诅的话,一定是史上第一毒辣诅咒! ! ! (长见识了)但是即便约伯如此如此的痛苦不堪,也没有说一句神的坏话、谩骂。在这里提问,是约伯不敢吗?
我当时怎么选了一卷这么难理解的书? !只知道约伯记主要讲苦难,我也想看看圣经里的人物,整本圣经那么重要,约伯记着重成为了一卷书,很好奇约伯。没想到……我们还是把它努力读完吧,用自己的观念来讨论、分享,最后再一起查看网络资料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LXM
约伯曾勇敢地宣告:「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伯2:10),如今却反自己咒诅生辰,可见伟大圣人在苦境中也说荒唐可笑的话。
人在苦难中看不见意义或出路时,他的理解力顿时大降,在无法投诉之时,便转向神发泄。
人在苦难时觉得生命不值得留恋,这等心情是极令人同情的,很多人自杀也基于此故,但人在苦难中能像约伯般不放弃神,这信念更难能可贵。
我个人觉得:约伯可能认为自己遭受这些是因为被神放弃了,虽然他不知道什么原因。
Michelle
嗯,有道理
LXM
其实我也是想通读一遍约伯记再说,我今天看了后面一章,他朋友说的话更是......
Michelle
先别说出来,我还没看. 等Ginny说完第三章,我再往后看。
Ginny
LXM,是的,在第二章中,约伯确是很有信心说:难到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但到第三章,肉身的痛苦继续地折磨他时,他人性的一面表露无遗,他懐疑神放弃他也是有其道理的。他虽然没有正面埋怨神,但有passive aggressive 的表现。先诅咒自己出生。我们一生的年日都在神的手里。约伯在第三章所说的一堆“真实”发泄的话其实也在说神为什么让他出娘胎...... 然后提到求死,这就是痛不欲生。第25、26节深深道出约伯的挣扎。第三章对一般读者是能够有所共鸣的,约伯也毕竟是一个人。这也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吐吐苦水时仍能学习跟随神,虽然我们也有可能跟约伯一样不明白why? 另一些人会因苦难跌倒,离弃神,就如撤但所说,人跟随神是因为祝福而已,今天也有很多信徒是带着这个观念来教会的。
Michelle
我今天读了第四、第五两章,因为这两章是以利法对约伯说的一段话,连着读完比较好。但是……这约伯记,我怎么越看越生气了。感觉以利法是一个在属灵上也是很有追求的人,但看到好友约伯遭受如此劫难时,却能说一堆“风凉话”来说教,句句不离神,但是却没有从约伯的角度出发来劝解约伯,以利法不知道神和约伯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觉得他不可以去臆断约伯的言行。将此应用到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平日里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只可说劝解、造就人的话,而没有资格权利去批评、评论别人是否有做对或做错。这是别人自己要向神交的账。
但是在5:17的经文有亮光,“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因为他打破,又缠裹;他击伤,用手医治。”所以在苦难临到的时候,我们不要放弃,相信神就是爱,在爱里没有惧怕。
LXM
以利法作为约伯的好朋友,在听到约伯的厌世求死之言后,用自己的经历来劝戒约伯。这个行为本身没有问题。但他自以为是地认定了苦难是神对罪的惩罚,约伯受极大的苦难,肯定是犯了滔天大罪。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控告约伯因犯罪而招到刑罚。其实从第3和4节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约伯人品的认可,但后面他也没有问约伯是否犯了罪,犯了什么罪,而是直接就给他判了刑。这样的朋友我只能呵呵了!
Ginny
四章和五章这里提醒我们不要妄下判断,因我们不知道神的计划。最初这几个朋友只在那里陪约伯,给他支持。他们听到约伯求死, 以利法便以自己对神的理解去认定约伯是因犯罪而招致神对他的刑罚;他太快下了判断,并且鼓励约伯招认。他所说的有关神的话在神学上是没有问题的,唯独是自以为是,坐上了神的位置去看约伯。我想他是好意的,但缺乏属灵的智慧去看约伯的灾害。我们以他作借镜,不做这样的朋友。若真的因罪跌倒的弟兄姐妹,我们也尽力用爱心去挽回,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
附加,以利法以为约伯认罪便会免去灾害,参 5:17
待续
就第一章我有一个小问题,12节,为什么耶和华要同意撒但?是和撒但打赌,证明自己对?还是听信撒但的谗言,要考验约伯的信心?
Michelle
读完第一章,我很受感动,约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家人,还能俯伏跪拜耶和华。称“耶和华的名是应当被称颂的”。约伯在耶和华眼中被看为义人,他远离恶事。一般人真的就像撒但口中说的那样:只要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便转头立马背弃、怨恨神了。但约伯和神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约伯信靠神,神也相信即便把约伯交在撒但的手里,无论经受什么样的灾祸,约伯不会背弃神。所以就允许撒但对约伯下手。
另外,get一个小小的Point,在1:16 给约伯报信的人,说是“上帝从天上降下火来,把羊群和仆人都吞灭了”。所以,撒但行恶事,是为了拆毁人和神的链接,但是,约伯经历失去所有的,却仍然口里称“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还有就是,发生了这一切,约伯的反应是“撕裂外袍、剃了头……”是不是想表达自己剩下最后的气息就在这里,如果是耶和华神要收取一切,我就在这里等你来的意思呢?他这样做是否有怒气向着神呢?
Ginny
神是不会因为撒但的䜛言而加害约伯的。神是全知的,祂清楚知道约伯对祂的信心。在旧约里提到撕裂外袍、剃了头等都是表达极大痛苦悲伤的心情,这节经文表达到人性方面的感受,在突然其来的大灾难中,那种自然的反应是很正常;然而约伯因着对神的认识,他能伏在地上下拜并说出“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信心。这提醒我一件事,一切所有的──包括财宝、家人、才华、恩赐都是属神的。所以神有完全的主权去赏赐和收取。
LXM
我奇怪的就是:神既然已经知道约伯的信心,那么就不必要试炼了。那神又为什么让撒但如此对待虔诚的信徒?
Ginny
撒但是质疑约伯对神的信心是因为神给他的祝福,撒但以为约伯会背弃神,但神知道约伯最终是不会背弃祂的,所以容许撤但加害于他,你要继续读到结尾的时候才能明白约伯在这个试炼中的得着。你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因觉得天父拿自己的孩子与撒但打赌,譲孩子吃苦,孩子本身没有犯错,是“大人”之间用孩子来证明谁是对的..... . 然而,这个给约伯的试炼是炼净他单一的信心,当一切都拿走,包括遭受肉身的痛苦时,他仍能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跟随祂。这卷书我看过好多遍,我的结论是约伯的榜样会帮助在困苦中的肢体有信心走下去。神知道每一个儿女所能承受的,这种试炼㑹临到那些能借此荣耀神是信实的肢体。我还记得当年我的前夫离开时,我也不明白神的旨意,一个人带一个小婴孩,上班上学,生活很困苦。神跟我说:「难道有我不足够吗?我所取去的东西,我以自己来代替。」当年重读约伯记,更觉真实,我自己只是受一点苦楚,不要埋怨,好好讃美神,神让我有能力工作、读书和带孩子。我在苦难中成熟,对其他人受苦难时也特别有同情心。我们不是神,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神要恩待谁便恩待谁。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神确实将最好的给儿女们,包括借苦难去经历祂。
Ginny
约伯记第二章第三节和合本翻译成“激动”,原文是推动。所以用“激动”不是很贴切的。约伯骂妻子那一段很有意思。坚持在逆境中不犯罪,是很难得的。那三个朋友在这时侯只是陪他,没有说话。这个值得我们学习,有时候人在极其伤痛时,只需要有好朋友在身旁。
Michelle
我读完了第二章,有点生气,撒但日日夜夜在神面前控告我们,无论有罪的、无罪的。约伯好冤枉,在第一章经历了一天之间失去所有财产和亲人的时候,他坚持了自己的纯正,不犯罪,也不妄加评论神。到了第二章,撒但便开始攻击他的肉体,使他身体大大受苦,即便这样约伯仍然不以口犯罪,只是安静地坐在炉灰中,安静是一种力量。再看看自己,经常为了一丁点儿大的事火冒三丈,我要努力学习、锻炼安静的力量,很多时候安静更Powerful,我们彼此鼓励、彼此扶持一起走天路真是美好。
Ginny
撒但常常提醒我们的跌倒或做错的事等,数算我们的罪过,譲我们觉得自责或惭愧,因而阻隔我们跟神通行无阻的交通; 但神是会赦免我们的过犯,叫我们重新站起来,只是我们不要一犯再犯去利用神的恩典和饶恕,没有一个真正悔改的心。
LXM
其实前两章我都不是很喜欢,看得很困惑,不能理解神为什么这么做。他什么都知道,但他还是因为撒但的话,让约伯遭受那些。他知道撒但的险恶用心,但他仍然因为这样一个堕落天使的话,默许它对他虔诚的信徒实施那些恶行。其实我本来打算先保留这些意见的,我现在提出这些想法。
Ginny
LXM ,有困惑是正常反应。 Michelle 也说看完第二章很生气。你不用保留意见,尽管说吧。我们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的,因大家的心路歴程不一样。
Michelle
LXM, Ginny 快读第三章!解恨了!约伯的小宇宙终于在第三章爆发了!
看起来在第三章约伯都在诅咒自己的生日,实际也是表达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身体的痛苦,使他厌恶自己的生命,不该活着!这一段咒诅的话,一定是史上第一毒辣诅咒! ! ! (长见识了)但是即便约伯如此如此的痛苦不堪,也没有说一句神的坏话、谩骂。在这里提问,是约伯不敢吗?
我当时怎么选了一卷这么难理解的书? !只知道约伯记主要讲苦难,我也想看看圣经里的人物,整本圣经那么重要,约伯记着重成为了一卷书,很好奇约伯。没想到……我们还是把它努力读完吧,用自己的观念来讨论、分享,最后再一起查看网络资料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LXM
约伯曾勇敢地宣告:「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伯2:10),如今却反自己咒诅生辰,可见伟大圣人在苦境中也说荒唐可笑的话。
人在苦难中看不见意义或出路时,他的理解力顿时大降,在无法投诉之时,便转向神发泄。
人在苦难时觉得生命不值得留恋,这等心情是极令人同情的,很多人自杀也基于此故,但人在苦难中能像约伯般不放弃神,这信念更难能可贵。
我个人觉得:约伯可能认为自己遭受这些是因为被神放弃了,虽然他不知道什么原因。
Michelle
嗯,有道理
LXM
其实我也是想通读一遍约伯记再说,我今天看了后面一章,他朋友说的话更是......
Michelle
先别说出来,我还没看. 等Ginny说完第三章,我再往后看。
Ginny
LXM,是的,在第二章中,约伯确是很有信心说:难到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但到第三章,肉身的痛苦继续地折磨他时,他人性的一面表露无遗,他懐疑神放弃他也是有其道理的。他虽然没有正面埋怨神,但有passive aggressive 的表现。先诅咒自己出生。我们一生的年日都在神的手里。约伯在第三章所说的一堆“真实”发泄的话其实也在说神为什么让他出娘胎...... 然后提到求死,这就是痛不欲生。第25、26节深深道出约伯的挣扎。第三章对一般读者是能够有所共鸣的,约伯也毕竟是一个人。这也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吐吐苦水时仍能学习跟随神,虽然我们也有可能跟约伯一样不明白why? 另一些人会因苦难跌倒,离弃神,就如撤但所说,人跟随神是因为祝福而已,今天也有很多信徒是带着这个观念来教会的。
Michelle
我今天读了第四、第五两章,因为这两章是以利法对约伯说的一段话,连着读完比较好。但是……这约伯记,我怎么越看越生气了。感觉以利法是一个在属灵上也是很有追求的人,但看到好友约伯遭受如此劫难时,却能说一堆“风凉话”来说教,句句不离神,但是却没有从约伯的角度出发来劝解约伯,以利法不知道神和约伯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觉得他不可以去臆断约伯的言行。将此应用到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平日里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只可说劝解、造就人的话,而没有资格权利去批评、评论别人是否有做对或做错。这是别人自己要向神交的账。
但是在5:17的经文有亮光,“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因为他打破,又缠裹;他击伤,用手医治。”所以在苦难临到的时候,我们不要放弃,相信神就是爱,在爱里没有惧怕。
LXM
以利法作为约伯的好朋友,在听到约伯的厌世求死之言后,用自己的经历来劝戒约伯。这个行为本身没有问题。但他自以为是地认定了苦难是神对罪的惩罚,约伯受极大的苦难,肯定是犯了滔天大罪。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控告约伯因犯罪而招到刑罚。其实从第3和4节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约伯人品的认可,但后面他也没有问约伯是否犯了罪,犯了什么罪,而是直接就给他判了刑。这样的朋友我只能呵呵了!
Ginny
四章和五章这里提醒我们不要妄下判断,因我们不知道神的计划。最初这几个朋友只在那里陪约伯,给他支持。他们听到约伯求死, 以利法便以自己对神的理解去认定约伯是因犯罪而招致神对他的刑罚;他太快下了判断,并且鼓励约伯招认。他所说的有关神的话在神学上是没有问题的,唯独是自以为是,坐上了神的位置去看约伯。我想他是好意的,但缺乏属灵的智慧去看约伯的灾害。我们以他作借镜,不做这样的朋友。若真的因罪跌倒的弟兄姐妹,我们也尽力用爱心去挽回,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
附加,以利法以为约伯认罪便会免去灾害,参 5:17
待续
《约伯记》读后感
Sophia
Sophia
学习完《约伯记》后,我有一个很大的思考,就是在不知道为何受苦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苦难,是弃掉背离神或是更加信靠神?
约伯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可是撒但认为,人都是有罪性的,都是极度自私自利的,约伯敬畏神的动机无非是希望从神那里获得好处。在神的允许下,撒但对约伯进行了第一次的攻击。第一次的攻击使约伯一天之内就失去了全部财产和儿女。约伯面对这样的惨境,虽然怀着极大的悲痛,但仍然伏在地上下拜称颂神,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试想,平凡如此的我们,当我们转瞬间失去亲人、财产、事业──所有我们视为尤其重要的一切的时候,我们是会怨天尤人,长吁短叹,颓然放弃?还是会像约伯那样说出"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可是撒但并不会因第一次的试探失败而选择收手。他认为约伯在第一次试探中能仍然保持对神的敬畏,是因为外在损失的打击力度不够;撒但相信一旦涉及到肉身的痛苦,约伯必定会放弃神。神再次允许(在不取其性命的前提下)撒但展开了对约伯的第二次攻击。撒但想要借着对约伯肉身的折磨从而彻底地摧毁他的意志力。约伯的妻子在经历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信心尽失。她劝约伯弃绝神,但约伯却责备她愚顽,约伯认为神能赐福也能降祸。撒但败下阵来,无论是身体外的攻击还是身体内的折磨,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以口犯罪。
然而,神对约伯信心的考验却还没有结束,因为神还有更深的工要做在约伯身上。神并没有马上让约伯肉体的折磨退去,也没有回答约伯的问题,“为什么受苦”。神而是间接地让约伯的三个朋友车轮战似的轮番上阵来对付约伯,三大回合的辩论争锋相对地从第4章一直持续到31章。在持续的辩论中,三个朋友盲目地谴责让约伯感受到了不被朋友理解的痛苦和绝望。约伯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费劲气力地为自己的无辜做申诉,就开始埋怨神,向神发泄不满的情绪,认为神待他不公平,使他的生活得不到安息,充满患难等等。然而,就在约伯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神派以利户登场了。以利户借着里面的灵做了气势澎拜的发言。约伯的三个朋友认为约伯受苦是因为犯罪,但以利户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责备约伯在受苦时却犯罪---在受苦时显示出了骄傲和自义,而不以神为义,并向神发出了埋怨。神借着以利户来帮助约伯重新把信心转向神,而不是把眼界一直停留在目前的苦难上,不是一直去问为什么。借着以利户我们看到了我们所信的这位神是一位拯救的神(33章),公义的神(34章),神使人夜间歌唱(35章),神的作为奇妙无法测度( 36-37章)。
最后,神打破了沉默,从旋风中向约伯说话。在神与约伯的两次对话中,神就像一位慈父那般,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在帮助自己的孩子从各方面角度去更好地认识他。从对话中展示出来神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不禁赞叹神的创造奇妙完美,智慧无法测度,他是一位全能掌权者。神有着满满的怜悯与慈爱,他连狮子、小乌鸦、野山羊、母鹿、野驴、野牛、鸵鸟等等一系列受造物都看顾,更何况约伯,更何况我们这些照着他形象造的人呢?神对我们更是眷顾有加。
约伯听完了神的话,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更加认识到了他所信的这位神是何等的伟大。约伯懊悔,之前是以自己为义,替自己鸣不平,现在却是厌恶自己和自己说过的话,承认自己先前的无知,在神面前悔改,并且顺服地为伤害过自己的那三个朋友祈祷,最终得到了更多的祝福。
自始至终,神并没有向约伯揭露他受苦的真相。其实,很多时候神是不需要将我们受苦的原因解释给我们听,因为这是神的权柄。神明白在经历苦难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坚定地信靠他,双眼只仰望他。因为神应许我们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利米书29:11)。
苦难和试炼都是神所允许的──为了更好地造就我们,让我们的生命得到茁壮成长,为了让我们经过试炼之后,各个犹如精金一般可以反射神的荣耀。苦难只是人生的片段,获得最终的荣耀才是生命的目的。不信者与信者都遭遇各种苦难与折磨。不同之处在于,不信者靠着自己属世的血气作垂死的挣扎,结局很有可能就是奄奄一息,苟延残喘;而信者选择坚定不移地信靠神。“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做刚强的人。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所以,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以弗所书6: 10-13)。当我们更深地经历神的时候,我们就能像约伯那样发自肺腑地说出“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约伯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可是撒但认为,人都是有罪性的,都是极度自私自利的,约伯敬畏神的动机无非是希望从神那里获得好处。在神的允许下,撒但对约伯进行了第一次的攻击。第一次的攻击使约伯一天之内就失去了全部财产和儿女。约伯面对这样的惨境,虽然怀着极大的悲痛,但仍然伏在地上下拜称颂神,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试想,平凡如此的我们,当我们转瞬间失去亲人、财产、事业──所有我们视为尤其重要的一切的时候,我们是会怨天尤人,长吁短叹,颓然放弃?还是会像约伯那样说出"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可是撒但并不会因第一次的试探失败而选择收手。他认为约伯在第一次试探中能仍然保持对神的敬畏,是因为外在损失的打击力度不够;撒但相信一旦涉及到肉身的痛苦,约伯必定会放弃神。神再次允许(在不取其性命的前提下)撒但展开了对约伯的第二次攻击。撒但想要借着对约伯肉身的折磨从而彻底地摧毁他的意志力。约伯的妻子在经历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信心尽失。她劝约伯弃绝神,但约伯却责备她愚顽,约伯认为神能赐福也能降祸。撒但败下阵来,无论是身体外的攻击还是身体内的折磨,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以口犯罪。
然而,神对约伯信心的考验却还没有结束,因为神还有更深的工要做在约伯身上。神并没有马上让约伯肉体的折磨退去,也没有回答约伯的问题,“为什么受苦”。神而是间接地让约伯的三个朋友车轮战似的轮番上阵来对付约伯,三大回合的辩论争锋相对地从第4章一直持续到31章。在持续的辩论中,三个朋友盲目地谴责让约伯感受到了不被朋友理解的痛苦和绝望。约伯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费劲气力地为自己的无辜做申诉,就开始埋怨神,向神发泄不满的情绪,认为神待他不公平,使他的生活得不到安息,充满患难等等。然而,就在约伯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神派以利户登场了。以利户借着里面的灵做了气势澎拜的发言。约伯的三个朋友认为约伯受苦是因为犯罪,但以利户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责备约伯在受苦时却犯罪---在受苦时显示出了骄傲和自义,而不以神为义,并向神发出了埋怨。神借着以利户来帮助约伯重新把信心转向神,而不是把眼界一直停留在目前的苦难上,不是一直去问为什么。借着以利户我们看到了我们所信的这位神是一位拯救的神(33章),公义的神(34章),神使人夜间歌唱(35章),神的作为奇妙无法测度( 36-37章)。
最后,神打破了沉默,从旋风中向约伯说话。在神与约伯的两次对话中,神就像一位慈父那般,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在帮助自己的孩子从各方面角度去更好地认识他。从对话中展示出来神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不禁赞叹神的创造奇妙完美,智慧无法测度,他是一位全能掌权者。神有着满满的怜悯与慈爱,他连狮子、小乌鸦、野山羊、母鹿、野驴、野牛、鸵鸟等等一系列受造物都看顾,更何况约伯,更何况我们这些照着他形象造的人呢?神对我们更是眷顾有加。
约伯听完了神的话,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更加认识到了他所信的这位神是何等的伟大。约伯懊悔,之前是以自己为义,替自己鸣不平,现在却是厌恶自己和自己说过的话,承认自己先前的无知,在神面前悔改,并且顺服地为伤害过自己的那三个朋友祈祷,最终得到了更多的祝福。
自始至终,神并没有向约伯揭露他受苦的真相。其实,很多时候神是不需要将我们受苦的原因解释给我们听,因为这是神的权柄。神明白在经历苦难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坚定地信靠他,双眼只仰望他。因为神应许我们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利米书29:11)。
苦难和试炼都是神所允许的──为了更好地造就我们,让我们的生命得到茁壮成长,为了让我们经过试炼之后,各个犹如精金一般可以反射神的荣耀。苦难只是人生的片段,获得最终的荣耀才是生命的目的。不信者与信者都遭遇各种苦难与折磨。不同之处在于,不信者靠着自己属世的血气作垂死的挣扎,结局很有可能就是奄奄一息,苟延残喘;而信者选择坚定不移地信靠神。“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做刚强的人。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所以,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以弗所书6: 10-13)。当我们更深地经历神的时候,我们就能像约伯那样发自肺腑地说出“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新天新地的对话(三)
(米迦勒)11/14/2018
(米迦勒)11/14/2018
(新天新地是两兄弟,他们在继续讨论圣经,关于天国是在天上还是地上的问题。 上回新地说他觉得世界会更美好,新天问他有关的圣经根据。)
新地: 跟你说是先知书里面的。你等一下我在手机里找一找。
新天:你找吧,我可觉得先知书里说的,都是讲地球要怎么毁灭的事情。
新地: 你是说新约启示录里面的预言吗?
新天:不光是新约,旧约讲到主的日子不也是这样吗?你看我手机上的这儿,以赛亚书13章,六到九节:
“你们要哀号,因为主的日子临近了! 这日来到,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所以人手都必软弱;人心都必消化。他们必惊惶悲痛;愁苦必将他们抓住。他们疼痛, 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彼此惊奇相看,脸如火焰。主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
新地: 你看以赛亚书第十一章,同样也是六到九节,你看看,“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
再看看以赛亚书第六十五章20-25节所说的。
“其中必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因为我民的日子必像树木的日子。我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他们必不徒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
新天: 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在说天堂呢?
新地: 怎么可能是说天堂呢?上面还有动物还有栽种葡萄园,还有劳动,还有小孩儿吃奶,还有生产, 这地方的"生产",你可以发现原文是"生小孩儿"的意思。新约里不是说,在天堂里没有婚娶,怎么会有生小孩儿的事情呢?
新天: 好吧,即使你说这个是在地上的一个乐园,那么大概也应该是先经过灾难以后才有的乐园吧。
这些只是旧约里的说法吗?新约里有没有说类似的事情?
新地:我看新约里对应于这个的,大概指的是千禧年的事情。
因为这很明显说的是在地上的事情,启示录里的千禧年那一段也是讲的在地上的事情,也可能指的是后面讲的新耶路撒冷,如果新耶路撒冷也是在地上的话。你看看这些经文......
新天:我觉得这不太像是讲新耶路撒冷,因为在那里没有死亡,应该也没有结婚嫁娶的事情,生小孩啊什么的。
新地: 是啊, 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这可能是千禧年的时候,地上的千禧年。
新天:所以千禧年有新的小孩出生?
新地: 是啊,不是我们看到以赛亚书这么说的吗,如果那段话真的说的是千禧年,那千禧年就会有小孩出生。
新天:那么根据启示录,会有人在千禧年之前复活吗?
新地:会啊。其实启示录里说那些复活的圣徒会在那里做王,就是管理,和基督一起管理这地。(参启示录廿: 4-6)
新天: 那么在地上复活的人还会再生小孩吗?
新地:也许有可能吧?因为很多殉道的圣徒生前没有结过婚或者没有生过小孩,他们也许复活后在千禧年有结婚生小孩儿的机会。
新天:这怎么可能呢?
新地:这个和我看到的一个犹太人反对耶稣是基督的说法有关系。犹太人相信,基督,或者他们的弥撒亚,应该是一个人,没有神性。他们用的证据是,以西结书所讲到的新造的圣殿,在那里还有个新地的王,他需要为自己献上赎罪祭,也会结婚生小孩儿,而且, 主还警告他和他的后代,不要欺压他的百姓。所以这个王,就是他们等着的弥赛亚。他们等的这个弥赛亚显然不是耶稣,因为耶稣是没有罪的,而且也不结婚。
新天:哪有这样的说法,我怎么不记得看到过?
新地: 你看以西结书,第四十五章中的这两节:
21正月十四日,你们要守逾越节,守节七日,要吃无酵饼。 22当日,王要为自己和国内的众民预备一只公牛作赎罪祭。
你再看第四十六章的这几节:
16王若将产业赐给他的儿子,就成了他儿子的产业,那是他们承受为业的。 17倘若王将一分产业赐给他的臣仆,就成了他臣仆的产业。到自由之年仍要归与王。至于王的产业,必归与他的儿子。 18王不可夺取民的产业,以致驱逐他们离开所承受的。他要从自己的地业中,将产业赐给他儿子,免得我的民分散,各人离开所承受的。
新天:我也很困惑,怪不得犹太人不相信耶稣。那么我们怎么向他们解释呢?
新地:我以前也很困惑,直到我看到启示录说的一个很奇怪的话,即启二十二章第十六节。这节经文在论耶稣时,说他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
基督怎么可能既是大卫的后代又是他的前辈呢?这不是一个不被犹太人所接受的新约里出现的新说法吗?
我后来才发现启示录的作者约翰的旧约根底很深,这个说法,其实在旧约里就有根据了,它也是在以赛亚书里,以赛亚书第十一章,第一节说,“从耶西的本(原文作"墩")必发一条,从他生的枝子必结果实。”
同章第十节说到,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荣耀。
这里说的是弥赛亚。你看他又是耶西的枝子又是耶西的根。而耶西就是大卫的爸爸,这在撒母耳记里面讲得很清楚的。弥赛亚就是基督。一个是希伯来文,一个是希腊文而已。所以你看基督又是大卫的枝子又是大卫的根。
新天:这个听上去太妙了,但又太难理解了。
新地:是的,圣经极其奇妙,从来不是乱说的。即使看上去很奇怪的话,也不是随便说说的,而且新旧约都是一致的。看上去很奇怪的话,里边一定有他很深刻的很重要的意思。比如以下以西结书说的这段话,我看到就突然恍然大悟了。你看以西结书第三十七章第二十四至二十五节:
24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众民必归一个牧人。他们必顺从我的典章,谨守遵行我的律例。 25他们必住在我赐给我仆人雅各的地上,就是你们列祖所住之地。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并子孙的子孙,都永远住在那里。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直到永远。
新天:你说的好像很有意思,但是,我刚刚想起来,福音书里边不是曾经说过耶稣回答有关复活的问题时,曾经说到,复活的人,就像天使,也不娶,也不嫁吗?那么以西结里边的王,如果是复活的大卫,他怎么会生儿子呢?另外以赛亚书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如果是千禧年的话,那些千禧年复活的圣徒,他们有又怎么会"生儿子,奶孩子"呢?
另外, 启示录写到,复活的圣徒们不会死,不会有第二次死。那为什么以赛亚书里还讲到百岁死的人还算是孩童呢?所以你说以赛亚书里边和以西结书里边说的理想社会是不是像千禧年?想这些东西虽然有意思,但是想得太多了,只要疏忽了一个小漏洞,就可能是全盘错的。
新地: 你这个问题真好,我以前没想过。很可能是这些结婚生小孩的,是千禧年的时候世界上还活着,没有死过的人。那个以西结书里边说的王的儿子,那大概是当时活着的大卫后裔吧。这些复活的圣徒在那时候大概要负责教导这些在世界上没有死过的还活着的人,教导他们福音,也协助维持正义的秩序。
新天:你说的这些和我们争论天国在地上还是在天上有什么关系?
新地:我说的这些虽然有很多不确定的,但至少可以证明圣经明确应许地上将来会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新天:你说的这些,好像有道理。不过千禧年什么时候来,谁都不知道。
新地:圣经所说的,给我的感觉是我们需要相信这些都是很快会来到,但没有人能预测具体的日子时辰。
犹太人有一种观念就是一日如千年。他们说造物主六天造天地万物,第七天安息,这象征世界从创世开始会有六千年,第七个千年就是对应于安息日,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那个新约里的千禧年是一千年吗? 为什么不是一万年呢?因为这对应于有安息日的一天,因为圣经有"一日如千年"的说法,摩西在诗篇90篇说:
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
新天:那么现在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 离千禧年还有多远呢?如果千禧年对应于周末,我们现在是礼拜几了呢?
新地: 按犹太人的一种说法。犹太历今年是五千七百七十九年。这也就是说很快那六千年就要过去,那第七千年的千禧年就快要到来了。如果用犹太人周五晚上开始安息日来比方的话,现在已经刚过周五的中午了。按他们的习惯,这是预备日,为过好安息日作准备的最紧张的时间开始了。
当然,这些只有最传统的犹太人,相信六日创世的人中的一小部分人相信。那5779年也是他们按字面历代圣经人物的寿命加起来而算出来的。现代基督徒不那么字面地相信,所以千禧年也可能还远着呢,不过基督徒又必须相信耶稣说的“我必快来”。也许犹太人的字面说法会帮助我们有紧迫感。
新天:那你是担心呢,还是盼望呢? 不是说“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吗?
新地:我还是很盼望的。千禧年国度是美好的。“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争。”(赛二4 )
这种祥和的景像,更延及自然界的生物:
“豺狼必与绵羊同居,豹子与山羊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主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赛十一6~9 )
新天:主来的日子为什么是大而可畏呢?千禧年国度之前,世上为什么会有灾难?
新地:首先这个灾难是为了除掉罪。我们刚才看的以赛亚书第十三章第九节说的:“主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从长远来看这对世界是好的,除掉罪,美好的世界才会来到。
圣经里先知的预言,按照犹太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预言好的事情,一种是预言坏的事情。预言好的事情如果这个事情没有发生,他们说这个先知就是假先知,但是犹太人认为一个先知如果预言了一个坏的事情没有发生的话,这个先知不一定是假先知,因为有可能是因为人类的悔改就让这个坏事情被避免了,因为神愿意怜悯真心悔改的人,这个坏的结局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约拿的故事里面,约拿就预言尼尼微大城在四十天里就要毁灭,但是当他们全城的人都认罪悔改的时候,这个灾难就免除了,而约拿仍然是真先知。同样,说到"主的日子"的这些预言,我个人认为,如果整个人类悔改的话,“主的日子” 的 灾难可能就不发生,而这并不是说圣经里的这个预言不是先知的预言。
新天: 你提到约拿的例子,当时是因为全城的人悔改,因而避免被灭。但300多年后,他们还是因罪大恶极而灭亡。这说明人类罪性的延续性很强,因而最终末后的日子还是会来到。
还有启示录对末后的预言,虽然我们不一定都理解得十分正确,但要相信这些预言一定都会成就。而且到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就像你说过的以赛亚书11章所提到的,“因为认识主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赛 11:9)
愿祂让我们在祂的国中有份!
新地: 阿们!
新地: 跟你说是先知书里面的。你等一下我在手机里找一找。
新天:你找吧,我可觉得先知书里说的,都是讲地球要怎么毁灭的事情。
新地: 你是说新约启示录里面的预言吗?
新天:不光是新约,旧约讲到主的日子不也是这样吗?你看我手机上的这儿,以赛亚书13章,六到九节:
“你们要哀号,因为主的日子临近了! 这日来到,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所以人手都必软弱;人心都必消化。他们必惊惶悲痛;愁苦必将他们抓住。他们疼痛, 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彼此惊奇相看,脸如火焰。主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
新地: 你看以赛亚书第十一章,同样也是六到九节,你看看,“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
再看看以赛亚书第六十五章20-25节所说的。
“其中必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因为我民的日子必像树木的日子。我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他们必不徒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
新天: 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在说天堂呢?
新地: 怎么可能是说天堂呢?上面还有动物还有栽种葡萄园,还有劳动,还有小孩儿吃奶,还有生产, 这地方的"生产",你可以发现原文是"生小孩儿"的意思。新约里不是说,在天堂里没有婚娶,怎么会有生小孩儿的事情呢?
新天: 好吧,即使你说这个是在地上的一个乐园,那么大概也应该是先经过灾难以后才有的乐园吧。
这些只是旧约里的说法吗?新约里有没有说类似的事情?
新地:我看新约里对应于这个的,大概指的是千禧年的事情。
因为这很明显说的是在地上的事情,启示录里的千禧年那一段也是讲的在地上的事情,也可能指的是后面讲的新耶路撒冷,如果新耶路撒冷也是在地上的话。你看看这些经文......
新天:我觉得这不太像是讲新耶路撒冷,因为在那里没有死亡,应该也没有结婚嫁娶的事情,生小孩啊什么的。
新地: 是啊, 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这可能是千禧年的时候,地上的千禧年。
新天:所以千禧年有新的小孩出生?
新地: 是啊,不是我们看到以赛亚书这么说的吗,如果那段话真的说的是千禧年,那千禧年就会有小孩出生。
新天:那么根据启示录,会有人在千禧年之前复活吗?
新地:会啊。其实启示录里说那些复活的圣徒会在那里做王,就是管理,和基督一起管理这地。(参启示录廿: 4-6)
新天: 那么在地上复活的人还会再生小孩吗?
新地:也许有可能吧?因为很多殉道的圣徒生前没有结过婚或者没有生过小孩,他们也许复活后在千禧年有结婚生小孩儿的机会。
新天:这怎么可能呢?
新地:这个和我看到的一个犹太人反对耶稣是基督的说法有关系。犹太人相信,基督,或者他们的弥撒亚,应该是一个人,没有神性。他们用的证据是,以西结书所讲到的新造的圣殿,在那里还有个新地的王,他需要为自己献上赎罪祭,也会结婚生小孩儿,而且, 主还警告他和他的后代,不要欺压他的百姓。所以这个王,就是他们等着的弥赛亚。他们等的这个弥赛亚显然不是耶稣,因为耶稣是没有罪的,而且也不结婚。
新天:哪有这样的说法,我怎么不记得看到过?
新地: 你看以西结书,第四十五章中的这两节:
21正月十四日,你们要守逾越节,守节七日,要吃无酵饼。 22当日,王要为自己和国内的众民预备一只公牛作赎罪祭。
你再看第四十六章的这几节:
16王若将产业赐给他的儿子,就成了他儿子的产业,那是他们承受为业的。 17倘若王将一分产业赐给他的臣仆,就成了他臣仆的产业。到自由之年仍要归与王。至于王的产业,必归与他的儿子。 18王不可夺取民的产业,以致驱逐他们离开所承受的。他要从自己的地业中,将产业赐给他儿子,免得我的民分散,各人离开所承受的。
新天:我也很困惑,怪不得犹太人不相信耶稣。那么我们怎么向他们解释呢?
新地:我以前也很困惑,直到我看到启示录说的一个很奇怪的话,即启二十二章第十六节。这节经文在论耶稣时,说他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
基督怎么可能既是大卫的后代又是他的前辈呢?这不是一个不被犹太人所接受的新约里出现的新说法吗?
我后来才发现启示录的作者约翰的旧约根底很深,这个说法,其实在旧约里就有根据了,它也是在以赛亚书里,以赛亚书第十一章,第一节说,“从耶西的本(原文作"墩")必发一条,从他生的枝子必结果实。”
同章第十节说到,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荣耀。
这里说的是弥赛亚。你看他又是耶西的枝子又是耶西的根。而耶西就是大卫的爸爸,这在撒母耳记里面讲得很清楚的。弥赛亚就是基督。一个是希伯来文,一个是希腊文而已。所以你看基督又是大卫的枝子又是大卫的根。
新天:这个听上去太妙了,但又太难理解了。
新地:是的,圣经极其奇妙,从来不是乱说的。即使看上去很奇怪的话,也不是随便说说的,而且新旧约都是一致的。看上去很奇怪的话,里边一定有他很深刻的很重要的意思。比如以下以西结书说的这段话,我看到就突然恍然大悟了。你看以西结书第三十七章第二十四至二十五节:
24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众民必归一个牧人。他们必顺从我的典章,谨守遵行我的律例。 25他们必住在我赐给我仆人雅各的地上,就是你们列祖所住之地。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并子孙的子孙,都永远住在那里。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直到永远。
新天:你说的好像很有意思,但是,我刚刚想起来,福音书里边不是曾经说过耶稣回答有关复活的问题时,曾经说到,复活的人,就像天使,也不娶,也不嫁吗?那么以西结里边的王,如果是复活的大卫,他怎么会生儿子呢?另外以赛亚书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如果是千禧年的话,那些千禧年复活的圣徒,他们有又怎么会"生儿子,奶孩子"呢?
另外, 启示录写到,复活的圣徒们不会死,不会有第二次死。那为什么以赛亚书里还讲到百岁死的人还算是孩童呢?所以你说以赛亚书里边和以西结书里边说的理想社会是不是像千禧年?想这些东西虽然有意思,但是想得太多了,只要疏忽了一个小漏洞,就可能是全盘错的。
新地: 你这个问题真好,我以前没想过。很可能是这些结婚生小孩的,是千禧年的时候世界上还活着,没有死过的人。那个以西结书里边说的王的儿子,那大概是当时活着的大卫后裔吧。这些复活的圣徒在那时候大概要负责教导这些在世界上没有死过的还活着的人,教导他们福音,也协助维持正义的秩序。
新天:你说的这些和我们争论天国在地上还是在天上有什么关系?
新地:我说的这些虽然有很多不确定的,但至少可以证明圣经明确应许地上将来会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新天:你说的这些,好像有道理。不过千禧年什么时候来,谁都不知道。
新地:圣经所说的,给我的感觉是我们需要相信这些都是很快会来到,但没有人能预测具体的日子时辰。
犹太人有一种观念就是一日如千年。他们说造物主六天造天地万物,第七天安息,这象征世界从创世开始会有六千年,第七个千年就是对应于安息日,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那个新约里的千禧年是一千年吗? 为什么不是一万年呢?因为这对应于有安息日的一天,因为圣经有"一日如千年"的说法,摩西在诗篇90篇说:
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
新天:那么现在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 离千禧年还有多远呢?如果千禧年对应于周末,我们现在是礼拜几了呢?
新地: 按犹太人的一种说法。犹太历今年是五千七百七十九年。这也就是说很快那六千年就要过去,那第七千年的千禧年就快要到来了。如果用犹太人周五晚上开始安息日来比方的话,现在已经刚过周五的中午了。按他们的习惯,这是预备日,为过好安息日作准备的最紧张的时间开始了。
当然,这些只有最传统的犹太人,相信六日创世的人中的一小部分人相信。那5779年也是他们按字面历代圣经人物的寿命加起来而算出来的。现代基督徒不那么字面地相信,所以千禧年也可能还远着呢,不过基督徒又必须相信耶稣说的“我必快来”。也许犹太人的字面说法会帮助我们有紧迫感。
新天:那你是担心呢,还是盼望呢? 不是说“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吗?
新地:我还是很盼望的。千禧年国度是美好的。“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争。”(赛二4 )
这种祥和的景像,更延及自然界的生物:
“豺狼必与绵羊同居,豹子与山羊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主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赛十一6~9 )
新天:主来的日子为什么是大而可畏呢?千禧年国度之前,世上为什么会有灾难?
新地:首先这个灾难是为了除掉罪。我们刚才看的以赛亚书第十三章第九节说的:“主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从长远来看这对世界是好的,除掉罪,美好的世界才会来到。
圣经里先知的预言,按照犹太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预言好的事情,一种是预言坏的事情。预言好的事情如果这个事情没有发生,他们说这个先知就是假先知,但是犹太人认为一个先知如果预言了一个坏的事情没有发生的话,这个先知不一定是假先知,因为有可能是因为人类的悔改就让这个坏事情被避免了,因为神愿意怜悯真心悔改的人,这个坏的结局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约拿的故事里面,约拿就预言尼尼微大城在四十天里就要毁灭,但是当他们全城的人都认罪悔改的时候,这个灾难就免除了,而约拿仍然是真先知。同样,说到"主的日子"的这些预言,我个人认为,如果整个人类悔改的话,“主的日子” 的 灾难可能就不发生,而这并不是说圣经里的这个预言不是先知的预言。
新天: 你提到约拿的例子,当时是因为全城的人悔改,因而避免被灭。但300多年后,他们还是因罪大恶极而灭亡。这说明人类罪性的延续性很强,因而最终末后的日子还是会来到。
还有启示录对末后的预言,虽然我们不一定都理解得十分正确,但要相信这些预言一定都会成就。而且到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就像你说过的以赛亚书11章所提到的,“因为认识主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赛 11:9)
愿祂让我们在祂的国中有份!
新地: 阿们!
雅各书第五章交流篇
作者:小苖,Michelle, Ginny (三人组分)
作者:小苖,Michelle, Ginny (三人组分)
1. 嗐!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咷,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 2. 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 3.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 4.工人给你们收割庄稼,你们亏欠他们的工钱,这工钱有声音呼叫,并且那收割之人的冤声,已经入了万军之主的耳了。 5.你们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当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 6.你们定了义人的罪,把他杀害,他也不抵挡你们。
7.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8. 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 9.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 10.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 11.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
12.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13. 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 14.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 15. 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16.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17. 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 18. 他又祷告,天就降下两来,地也生出土产。
19.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20. 这人就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Ginny
1至6节和下一段7至20节是一个对比。这些富足的人,只沉醉于会朽坏的财宝上。第一节到第三节狠狠的警告他们将来的下场。这等人只看当前积财宴乐,享受地上的美福,忽视了天国的财宝。第4和6节指责他们欺压工人,甚至杀害,妄定义人的罪。这段经文让我看到富有的人,所谓有财有势,他们被自己的优裕环境所娇养,不单看不到低下层的人的困苦争扎,无怜悯,无爱心,还加上欺压人,在弱势群体中取利,这不就是现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像吗?某些法案,很多时候都保障富有的,因他们有钱,声音够大,以上压下...... 然而仍有一小群很富裕的信徒不是这样的,我们为这等真信徒感谢神;因他们能感恩一切美善都是从上头而来的,当神祝福我们,使我们生活无忧,丰衣足食,我们应当怎様去祝福别人呢?因神所赐的,是叫我们做好的管家,这也包括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很多时候,那些自己经济环境还是勉勉强强的人,反而会向别人伸出同情之手。看世界和世人,很容易叫人失望,所以我们要定晴仰望神,常提醒自己: 虽然不是那恶财主(没有财主的条件),但不要因我的行为羞辱了神的名。
LXM
这几节经文可以提醒我们在处理财务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首先,积攒财富可以成为一种自私的浪费行为。雅各在第一节就很严厉的警告了那些富足人。第二和第三节具体讲了那些富足人在处理财富上出现的第一个问题:他们在这末世时代只知道积攒财富,而且这些财富已经坏了、蛀了及生锈了,这表明这些富足人不善用资源而成为浪费。其实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家中集聚了许多资源,却没有好好使用,最后这些资源都坏掉而浪费了,例如那些我们买了却从未穿过的衣服,尝了却不喜欢的食物,以及为孩子买的,却又闲置在角落里。这种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呢? 在神面前,这种行为被视为不义,长了锈的钱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
第四节雅各指责富足人克扣工人应得的工资以自肥。我们在处理财富时应注意,像这种以欺压穷人的手法来致富的是神所不喜悦的,这也可以泛指那些靠不诚实的手段得到财富。
第五节雅各继而指责富足人生活奢华: 贵重的珠宝,讲究的服饰,丰富的美食和富丽堂皇的居所。当周遭有这么多人未得温饱,他们怎么可以用财富来娇养自己?这节提醒我们不要为富不仁。
第六节雅各指责富足人定了义人的罪,并把他杀害。义人应是用来代表无辜的老百姓。富足人用诬告、中伤、威胁的话来定他们的罪,逼迫他们工作过量,又克扣他们的工资,结果便害死了他们。这提醒我们不能靠不法手段积攒财富
Michelle
读完上面这段经文,让我联想起两处经文: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19-21 和合本)
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 ”(路加福音 12:33-34 和合本)
我觉得主耶稣是想表达不要过度积攒地上的财宝,因为当我们看地上的财物过于看神的时候,就容不下属天的赏赐了。神在起初创造世界的时候,就要我们管理全地,但我们还是要警醒、警醒、再警醒,那恶者是日夜在控告我们的,我们不能因那仇敌的控告而跌倒,耶稣基督是我们的至宝,我们的眼目当要单单定睛在祂身上。求神保守我们的心思意念,抓住我们的心,夺回我们的眼睛。在这暂时寄居的这段日子,我们也要做主家中的好管家。因为赏赐的是耶和华,当主特别在财物上赏赐某些儿女的时候,我们要小心,不要因为财大而气粗,更不能欺压弱小群体。当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合理地分配金钱,要记住这金钱是让我们去管理的,而不是让我们成为金钱的奴仆。
LXM
雅各用“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作为例证,告诉我们如何持定忍耐的盼望。在雅各时代,以色列地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收入。一个农夫一家生命的存亡都依靠农作物的收成,而农作物的收成却依靠天降雨水。这个地区主要是在秋天和春天降雨,6-9月差不多是不会下雨的,而9-10月的雨水称为秋雨。秋雨过后,地得着滋润,若软了,农夫就可以耕地、播种。第二年3-4月的雨水称为春雨。春雨对于当年的收成是否丰富起关键作用。春雨之后不久,庄稼就结实,很快农夫就可以收割了。为什么农夫这样耐心地等待秋雨春雨呢?因为他们有地里宝贵的出产为盼望。
农夫可以忍耐等候正常的收成,基督徒更应该耐心地等候主的再来,即使是在艰难中,也要坚定地仰望主,带着“主必快来”的盼望,去忍耐等候。
“主的再来”对基督徒是一项激励,同时也是一个警告。因为主再来不单是要赏赐人,同时也要审判人。雅各忠告我们: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在试炼中,神在观看我们如何站立得稳。如果我们在试炼中抱怨他人,其实就是在抱怨神,神将会审判我们。
问题是,我们在遇到家庭困难,工作不顺利等试炼的时候,我们的解决方法往往是论断、责备、怪罪人,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甚至用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越是亲密的人越是受到伤害)。
我们要记得:不要埋怨,相反,要用言语去祝福别人并寻求等候神的带领。 “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 : 1-3)这是医治埋怨的良药。
在试炼中缺乏忍耐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起誓。这里的起誓指的是不假思索地用主的名字或其它名字来证明自己的话是真实可信的。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出20:7)经文也禁止我们说一些并不需要或是诅咒的话,例如“天地为证”、“神明在上”、“天啊”等。
Michelle
小小补充一下,经文的11节提到“约伯的忍耐”,每次读到约伯记的时候,心里都特别感动,感动约伯受了那么多的苦难,旁人都无法理解他,甚至有人指责他......他和神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约伯受苦虽然是出于撒但的攻击,但神也允许这些苦难临到约伯身上,这杯是神量了又量的,也是对他信心的考验。所以弟兄姊妹们,当我们遇到生命里的难处时,就该好好思想约伯,不要害怕恐惧眼前暂时的困苦,因为那些与我们在主里的永恒相比,真的算不了什么,我们要忍耐、忍耐、再忍耐; 相信等到主再来时,必定有天上的冠冕为我们预备着。我们也要像约伯一样说出“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看见你”
Ginny
雅5:14-15 这两节经文在讲关于病、祷告、信心之间的关系。 14 节指出长老在教会的事奉包括探访和为病者祷告。至于用油去抹病者,那油究竟是否有医治的功用,这里没有说清楚。圣经提到用油抹一般是在特别的典礼中的:膏立王或祭司。新约提过油抹是以珍那达香膏膏抹耶稣。我的理解是,雅各书中的那油的象徴意义超过医治的意思。长老是应该为病者祷告的。 15节“出于信心......叫他起来”这信心是指对神主权的信心,相信神若愿意,那病的人会好起来。有些人误解到,有信心祈求,治病便能成就,若是病人不能好过来,那是祈祷的人信心不够。这种说法,不合逻辑;因为医治的权柄仍是在主的手中。15节下半句说,“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圣经多处提到有些人的病是因为犯罪的原故,约翰福音第5章说到那病了38年的人,耶稣对他说5:14 「...... 你己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这也是说主能赦免那病人,让他得着医治。 16节接下去讲到彼此认罪,互相代求... 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动效的;这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后注:我们读完雅各书,便读约伯记,三人的交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问题。因约伯记有42章,我们开始读时是细读,后来便快读结束了约伯记,现在读彼得前书。
7.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8. 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 9.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 10.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 11.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
12.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13. 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 14.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 15. 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16.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17. 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 18. 他又祷告,天就降下两来,地也生出土产。
19.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20. 这人就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Ginny
1至6节和下一段7至20节是一个对比。这些富足的人,只沉醉于会朽坏的财宝上。第一节到第三节狠狠的警告他们将来的下场。这等人只看当前积财宴乐,享受地上的美福,忽视了天国的财宝。第4和6节指责他们欺压工人,甚至杀害,妄定义人的罪。这段经文让我看到富有的人,所谓有财有势,他们被自己的优裕环境所娇养,不单看不到低下层的人的困苦争扎,无怜悯,无爱心,还加上欺压人,在弱势群体中取利,这不就是现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像吗?某些法案,很多时候都保障富有的,因他们有钱,声音够大,以上压下...... 然而仍有一小群很富裕的信徒不是这样的,我们为这等真信徒感谢神;因他们能感恩一切美善都是从上头而来的,当神祝福我们,使我们生活无忧,丰衣足食,我们应当怎様去祝福别人呢?因神所赐的,是叫我们做好的管家,这也包括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很多时候,那些自己经济环境还是勉勉强强的人,反而会向别人伸出同情之手。看世界和世人,很容易叫人失望,所以我们要定晴仰望神,常提醒自己: 虽然不是那恶财主(没有财主的条件),但不要因我的行为羞辱了神的名。
LXM
这几节经文可以提醒我们在处理财务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首先,积攒财富可以成为一种自私的浪费行为。雅各在第一节就很严厉的警告了那些富足人。第二和第三节具体讲了那些富足人在处理财富上出现的第一个问题:他们在这末世时代只知道积攒财富,而且这些财富已经坏了、蛀了及生锈了,这表明这些富足人不善用资源而成为浪费。其实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家中集聚了许多资源,却没有好好使用,最后这些资源都坏掉而浪费了,例如那些我们买了却从未穿过的衣服,尝了却不喜欢的食物,以及为孩子买的,却又闲置在角落里。这种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呢? 在神面前,这种行为被视为不义,长了锈的钱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
第四节雅各指责富足人克扣工人应得的工资以自肥。我们在处理财富时应注意,像这种以欺压穷人的手法来致富的是神所不喜悦的,这也可以泛指那些靠不诚实的手段得到财富。
第五节雅各继而指责富足人生活奢华: 贵重的珠宝,讲究的服饰,丰富的美食和富丽堂皇的居所。当周遭有这么多人未得温饱,他们怎么可以用财富来娇养自己?这节提醒我们不要为富不仁。
第六节雅各指责富足人定了义人的罪,并把他杀害。义人应是用来代表无辜的老百姓。富足人用诬告、中伤、威胁的话来定他们的罪,逼迫他们工作过量,又克扣他们的工资,结果便害死了他们。这提醒我们不能靠不法手段积攒财富
Michelle
读完上面这段经文,让我联想起两处经文: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19-21 和合本)
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 ”(路加福音 12:33-34 和合本)
我觉得主耶稣是想表达不要过度积攒地上的财宝,因为当我们看地上的财物过于看神的时候,就容不下属天的赏赐了。神在起初创造世界的时候,就要我们管理全地,但我们还是要警醒、警醒、再警醒,那恶者是日夜在控告我们的,我们不能因那仇敌的控告而跌倒,耶稣基督是我们的至宝,我们的眼目当要单单定睛在祂身上。求神保守我们的心思意念,抓住我们的心,夺回我们的眼睛。在这暂时寄居的这段日子,我们也要做主家中的好管家。因为赏赐的是耶和华,当主特别在财物上赏赐某些儿女的时候,我们要小心,不要因为财大而气粗,更不能欺压弱小群体。当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合理地分配金钱,要记住这金钱是让我们去管理的,而不是让我们成为金钱的奴仆。
LXM
雅各用“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作为例证,告诉我们如何持定忍耐的盼望。在雅各时代,以色列地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收入。一个农夫一家生命的存亡都依靠农作物的收成,而农作物的收成却依靠天降雨水。这个地区主要是在秋天和春天降雨,6-9月差不多是不会下雨的,而9-10月的雨水称为秋雨。秋雨过后,地得着滋润,若软了,农夫就可以耕地、播种。第二年3-4月的雨水称为春雨。春雨对于当年的收成是否丰富起关键作用。春雨之后不久,庄稼就结实,很快农夫就可以收割了。为什么农夫这样耐心地等待秋雨春雨呢?因为他们有地里宝贵的出产为盼望。
农夫可以忍耐等候正常的收成,基督徒更应该耐心地等候主的再来,即使是在艰难中,也要坚定地仰望主,带着“主必快来”的盼望,去忍耐等候。
“主的再来”对基督徒是一项激励,同时也是一个警告。因为主再来不单是要赏赐人,同时也要审判人。雅各忠告我们: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在试炼中,神在观看我们如何站立得稳。如果我们在试炼中抱怨他人,其实就是在抱怨神,神将会审判我们。
问题是,我们在遇到家庭困难,工作不顺利等试炼的时候,我们的解决方法往往是论断、责备、怪罪人,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甚至用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越是亲密的人越是受到伤害)。
我们要记得:不要埋怨,相反,要用言语去祝福别人并寻求等候神的带领。 “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 : 1-3)这是医治埋怨的良药。
在试炼中缺乏忍耐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起誓。这里的起誓指的是不假思索地用主的名字或其它名字来证明自己的话是真实可信的。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出20:7)经文也禁止我们说一些并不需要或是诅咒的话,例如“天地为证”、“神明在上”、“天啊”等。
Michelle
小小补充一下,经文的11节提到“约伯的忍耐”,每次读到约伯记的时候,心里都特别感动,感动约伯受了那么多的苦难,旁人都无法理解他,甚至有人指责他......他和神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约伯受苦虽然是出于撒但的攻击,但神也允许这些苦难临到约伯身上,这杯是神量了又量的,也是对他信心的考验。所以弟兄姊妹们,当我们遇到生命里的难处时,就该好好思想约伯,不要害怕恐惧眼前暂时的困苦,因为那些与我们在主里的永恒相比,真的算不了什么,我们要忍耐、忍耐、再忍耐; 相信等到主再来时,必定有天上的冠冕为我们预备着。我们也要像约伯一样说出“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看见你”
Ginny
雅5:14-15 这两节经文在讲关于病、祷告、信心之间的关系。 14 节指出长老在教会的事奉包括探访和为病者祷告。至于用油去抹病者,那油究竟是否有医治的功用,这里没有说清楚。圣经提到用油抹一般是在特别的典礼中的:膏立王或祭司。新约提过油抹是以珍那达香膏膏抹耶稣。我的理解是,雅各书中的那油的象徴意义超过医治的意思。长老是应该为病者祷告的。 15节“出于信心......叫他起来”这信心是指对神主权的信心,相信神若愿意,那病的人会好起来。有些人误解到,有信心祈求,治病便能成就,若是病人不能好过来,那是祈祷的人信心不够。这种说法,不合逻辑;因为医治的权柄仍是在主的手中。15节下半句说,“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圣经多处提到有些人的病是因为犯罪的原故,约翰福音第5章说到那病了38年的人,耶稣对他说5:14 「...... 你己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这也是说主能赦免那病人,让他得着医治。 16节接下去讲到彼此认罪,互相代求... 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动效的;这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后注:我们读完雅各书,便读约伯记,三人的交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问题。因约伯记有42章,我们开始读时是细读,后来便快读结束了约伯记,现在读彼得前书。
感恩是敬虔的操练
周雨白
周雨白
“好人有好报”反映了世人一厢情愿的善恶价值观,但是若人们行善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感恩,又有多少人愿意坚持他们的善心而不崩塌呢?唯有以耶稣基督舍己之爱为源头,我们的善心才不致缺乏。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活在这爱里的,便得了感恩的秘诀。
你们当晓得耶和华是神!我们是他造的,也是属他的;我们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场的羊。
当称谢进入他的门;当赞美进入他的院。当感谢他,称颂他的名。
因为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他的信实直到万代。
(诗篇100:3-5)
引言
在美国,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又到了。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这是仅次于圣诞-新年长假的重要节日。在我看来,感恩节如此受欢迎则是要归功于美国人对于火鸡的情有独钟,以及堪比国内“双十一”的“黑色星期五”采购日。不过,当人们沉浸在抢购的狂热之中时,感恩节设立的初衷却在逐渐被人遗忘。显而易见的是当人们生活在物质供应极度富足的环境中,面对一桌可以轻易获得的丰盛食物,就很难察验到当年清教徒到达北美大陆面对第一年的大丰收,所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喜乐。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圈,感恩都是为人称道的美德。中国儒家思想自古就非常看重感恩的品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教导广为传颂。可是这样美好的德行在当今的社会中却无比缺乏,太多的事例让我们看到,那些朴素的善行得不到应有的感恩和最基本的尊重。曾经有两个中学生看到摔倒的老妇人就去帮助她,结果老妇人反而诬蔑他们推倒了她,并且顺势讹诈一笔巨额的医药费。幸好现场有视频监控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切,这才让两位初涉世道的少年脱身。
当今感恩的匮乏很大程度归因于“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的这种潜在的“社会经验”。义演歌手丛飞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当他病重住院治疗期间,无法继续在经济上资助别人的时候,那些曾经收过捐款的家庭纷纷沉默,甚至有人打电话质问丛飞,表达不满:“啥时候病好可以出来继续挣钱?”他去世之后,连葬礼都是在社会的捐助下进行的。好人似乎得不到好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封闭了自己的内心,由于行善的高额代价,他们的行为准则开始奉行“好事不可做尽,爱心不可全发”。冷漠代替感恩在人与人之间竖立高墙,不再有感恩,不再有爱心,也不再有信任。
为什么一个曾经教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老文明会产生“升米养恩,斗米养仇”的社会?为什么我们的国度拥有如此崇高的感恩之道,却无法帮助我们塑造美好的人性?固然人人都知道良善的品行,并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是人心常常是贪婪的,也是悖逆的,更是会轻易忘却的,内心的私欲使得人在面对自己益处的时候,良善的约束力就大大地遭到破坏。 “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7:18)”圣经里教导我们,没有人可以依靠行为称义,感恩也是一样。
忘恩
遗忘所受恩惠,滋生悖逆之心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中实在是比比皆是,就连神的选民以色列人曾经也是如此。他们蒙神的施恩拯救,结束了在埃及为奴的日子,过红海逃离了法老军队的追杀,却在旷野里拜金牛犊,不断地发怨言,居心悖逆,甚至想要自立首领回到他们为奴之地。那一代以色列人行事狂傲,丝毫不纪念神在他们中间的作为,最终全部倒毙在旷野,只有二人能够进入神为他们预备的应许之地。然而,面对如此叛逆的子民,神还是大施怜悯,从没有撇弃他们。白昼,云柱引导他们行走;黑夜,火柱照亮他们的道路。神也赐下良善的灵教训他们,降下吗哪给他们吃饱,供应洁净的泉源为他们解渴。在旷野四十年,神养育着他们,使他们一无所缺。 (尼希米记9:19-21)同样,当他们的子孙凭着神的应许征服迦南,在这片流奶与蜜之地安居之后,这些人再次渐渐遗忘神的恩典,不听从祂的诫命,干犯祂的典章,乃至数百年间几乎都没有过逾越节。神的话语如此临到先知何西阿:“我曾在旷野干旱之地认识你。这些民照我所赐的食物得了饱足;既得饱足,心就高傲,忘记了我。”(何西阿书13:5-6)
三千多年以来, 我们并没有比摩西时代悖逆的以色列人做得更好。感恩节的由来见证了神对第一代北美移民的怜悯和恩典,并使用了原住民印第安人去帮助那群敬虔的清教徒种植各种农作物,在经历了一个严酷的冬天之后,终于在第二个年头喜获丰收。可就是这群清教徒的子孙,当他们在北美广袤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却开始大肆驱赶、迫害印第安人,并且抢夺他们的产业。这段悲剧的历史,和我们今天“升米养恩,斗米养仇”的心态,并没有什么不同。人人都知道感恩,但很多人却没有学会感恩。因为要学会向人感恩,首先要懂得学会向上帝感恩。
耶稣曾经医治了十个长大麻疯的病人,却只有一个人回来感谢祂(路加福音17:11-19)。那个回来道谢的撒马利亚人是蒙福的,因为他的感恩使他的肉体和灵魂得到了双重医治。可是为什么有九个人没有向耶稣感恩呢?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肉体的医治。一旦肉体治愈了,他们的贪心就会想要更多物质上的满足,在他们眼里,耶稣医治大麻疯的作为只是“小恩小惠”。这就是为什么在耶路撒冷城门口高喊着“和散那”迎接耶稣的人群和之后想要把祂钉在十字架的犹太人可能是同一群人。若只追求世上的享乐和荣耀,人心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感恩的心就会渐渐丧失,就像那些钉死耶稣的犹太人,只求一个带领他们四处征战的君王,就不会明白弥赛亚在这世上的所作所为,并且丝毫不会纪念耶稣对他们的恩惠怜悯。同样,倘若我们仅看重物质财富施恩于人,却不懂得造就他们灵里的生命,时间一久,他们很容易遗忘我们当初的恩惠。于是就有“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的情况出现,我们的善心也会遭受背弃。保罗在罗马书的开头就指出,没有向神心存感恩是极其惨淡的属灵景况:“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马书1:21-22)
知恩
一切感恩的缘由来自神,依靠圣灵与神连接,感恩的心才不会枯干。神是信实的,祂以无限的良善对待所创造的万物。主耶稣让我们看到祂的良善: 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马太福音5:45)然而,因为罪进入了我们的世界,就让外部的世俗环境与神隔绝,很多人一生被苦难击打,为不公正的对待而丧失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世人难免看不到神的公义,因为他们的眼目见多了不义的言行; 向我们的邻舍持守感恩的心,显得颇为艰难。可是我们这位慈爱怜悯的神并非不能察验我们这样的软弱,圣经也记载了在患难和跌倒中,有人对神的良善持守信心和感恩的例子,这给了我们充足的盼望。先知耶利米一生被人误解羞辱,并经历了故国的衰败,外敌入侵的战乱,受尽了难以想像的苦难,可是他自始至终坚信神的公义和良善,并写信安慰被掳去巴比伦的犹太人:“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利米书29:11)”约伯在神的眼里是个义人,因为撒但的试探而遭受极大的灾祸,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和儿女之后,他依然向神怀着感恩的心:“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1:21)
因此,在患难中持守感恩的心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其最大的秘诀乃是知足,正如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教导:“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书6:6)保罗的一生都甘愿为主背负十字架,随时随地都身处患难当中,然而他为福音事工留下的足迹遍布了整个罗马帝国,给无数教会的信徒带去了安慰和信心。保罗始终铭记主耶稣对他的怜悯和救恩,主耶稣不仅没有因为保罗曾经逼迫教会的罪而撇弃他,反而呼召保罗成为祂所重用的使徒。保罗的心是知足的,因为他知道主的恩典能够覆庇他所遭遇的一切患难,主的爱永远不会与他隔绝。他靠主大大地喜乐,无论在什么景况下都可以知足,知道怎样处贫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随事随在,保罗都得了秘诀,靠着那加给他力量的,什么都能做。 (腓立比书4:10-13)
保罗所说的“那加给他力量的”,乃是处事行为的内在泉源。感恩常常通过人们的外在行为彰显,而泉源是来自耶稣基督无尽的爱,叫我们的善心不致缺乏。耶稣爱我们,把自己给了我们。我们心怀感恩,把自己给别人。我们依靠这份爱,便胜了这个世界,战胜了使我们产生诸多忧愁的贪婪、冷漠、自私、骄傲、争竞。因着耶稣的爱(为了罪人在十字架上舍了自己,向死而生,胜过了世间的一切),我们被那超乎万有之上的爱所连结,不再被罪的权势辖制。美国ABC电视台在2000年播出的一档法庭直播节目,有一位来自罗德岛(Providence, RI)市政法院的首席法官,名叫弗兰克-卡普里奥(Frank Caprio)。在他审理的一起违规停车罚单的过程中,被告是一名卡车司机,他出人意料地要求向法官致谢。原来在大约20年前,被告还是一名不良少年,因为超速和酒驾几乎每个月都会光顾卡普里奥的法庭。在某一次的庭审中,卡普里奥劝诫被告说:“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在监狱中走完一生,还是想要有所作为?”被告因为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20年来也一直对卡普里奥法官心怀感恩。法官听后深感安慰,对卡车司机说:“当你处在人生低谷中,击溃人生的并非是一次犯罪,而是不愿意重新振作的罪恶感。我作为法官,一直努力在做事情,有时候人们批评我太宽容了。我其实并不是宽容,而是在帮助他们,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感恩
使徒保罗劝慰主里的弟兄姐妹,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一切都是来自圣灵的感动(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9)。心怀感恩,便是敬虔生命的最好操练。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回忆起有生以来所受的一切恩惠和帮助,你内心的感激被重新唤起,请在感恩节这天和我献上感恩的祷告,把荣耀归给创造天地的主:
天父,感谢祢创造天地,孕育生命的大能;感谢祢掌管世界,在遍地施行公义;感谢祢在母腹中分别我们为圣,用能力覆庇我们;感谢祢不撇下任何一个属于祢的儿女,让我们从圣灵重生,获得永恒的生命;感谢祢在我们患难的时候给我们安慰,并将得胜的意念安放在我们的心中;感谢祢舍了独生的子,流出宝血遮盖世人的罪,为一切愿意悔改的人修筑道路,赐给我们清洁的心,正直的灵。祢让我们看到祢的圣洁、公义、慈爱、信实,叫一切向祢感恩的儿女,都有喜乐的盼望。因祢本为善,祢的慈爱永远长存。阿们!
你们当晓得耶和华是神!我们是他造的,也是属他的;我们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场的羊。
当称谢进入他的门;当赞美进入他的院。当感谢他,称颂他的名。
因为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他的信实直到万代。
(诗篇100:3-5)
引言
在美国,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又到了。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这是仅次于圣诞-新年长假的重要节日。在我看来,感恩节如此受欢迎则是要归功于美国人对于火鸡的情有独钟,以及堪比国内“双十一”的“黑色星期五”采购日。不过,当人们沉浸在抢购的狂热之中时,感恩节设立的初衷却在逐渐被人遗忘。显而易见的是当人们生活在物质供应极度富足的环境中,面对一桌可以轻易获得的丰盛食物,就很难察验到当年清教徒到达北美大陆面对第一年的大丰收,所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喜乐。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圈,感恩都是为人称道的美德。中国儒家思想自古就非常看重感恩的品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教导广为传颂。可是这样美好的德行在当今的社会中却无比缺乏,太多的事例让我们看到,那些朴素的善行得不到应有的感恩和最基本的尊重。曾经有两个中学生看到摔倒的老妇人就去帮助她,结果老妇人反而诬蔑他们推倒了她,并且顺势讹诈一笔巨额的医药费。幸好现场有视频监控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切,这才让两位初涉世道的少年脱身。
当今感恩的匮乏很大程度归因于“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的这种潜在的“社会经验”。义演歌手丛飞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当他病重住院治疗期间,无法继续在经济上资助别人的时候,那些曾经收过捐款的家庭纷纷沉默,甚至有人打电话质问丛飞,表达不满:“啥时候病好可以出来继续挣钱?”他去世之后,连葬礼都是在社会的捐助下进行的。好人似乎得不到好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封闭了自己的内心,由于行善的高额代价,他们的行为准则开始奉行“好事不可做尽,爱心不可全发”。冷漠代替感恩在人与人之间竖立高墙,不再有感恩,不再有爱心,也不再有信任。
为什么一个曾经教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老文明会产生“升米养恩,斗米养仇”的社会?为什么我们的国度拥有如此崇高的感恩之道,却无法帮助我们塑造美好的人性?固然人人都知道良善的品行,并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是人心常常是贪婪的,也是悖逆的,更是会轻易忘却的,内心的私欲使得人在面对自己益处的时候,良善的约束力就大大地遭到破坏。 “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7:18)”圣经里教导我们,没有人可以依靠行为称义,感恩也是一样。
忘恩
遗忘所受恩惠,滋生悖逆之心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中实在是比比皆是,就连神的选民以色列人曾经也是如此。他们蒙神的施恩拯救,结束了在埃及为奴的日子,过红海逃离了法老军队的追杀,却在旷野里拜金牛犊,不断地发怨言,居心悖逆,甚至想要自立首领回到他们为奴之地。那一代以色列人行事狂傲,丝毫不纪念神在他们中间的作为,最终全部倒毙在旷野,只有二人能够进入神为他们预备的应许之地。然而,面对如此叛逆的子民,神还是大施怜悯,从没有撇弃他们。白昼,云柱引导他们行走;黑夜,火柱照亮他们的道路。神也赐下良善的灵教训他们,降下吗哪给他们吃饱,供应洁净的泉源为他们解渴。在旷野四十年,神养育着他们,使他们一无所缺。 (尼希米记9:19-21)同样,当他们的子孙凭着神的应许征服迦南,在这片流奶与蜜之地安居之后,这些人再次渐渐遗忘神的恩典,不听从祂的诫命,干犯祂的典章,乃至数百年间几乎都没有过逾越节。神的话语如此临到先知何西阿:“我曾在旷野干旱之地认识你。这些民照我所赐的食物得了饱足;既得饱足,心就高傲,忘记了我。”(何西阿书13:5-6)
三千多年以来, 我们并没有比摩西时代悖逆的以色列人做得更好。感恩节的由来见证了神对第一代北美移民的怜悯和恩典,并使用了原住民印第安人去帮助那群敬虔的清教徒种植各种农作物,在经历了一个严酷的冬天之后,终于在第二个年头喜获丰收。可就是这群清教徒的子孙,当他们在北美广袤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却开始大肆驱赶、迫害印第安人,并且抢夺他们的产业。这段悲剧的历史,和我们今天“升米养恩,斗米养仇”的心态,并没有什么不同。人人都知道感恩,但很多人却没有学会感恩。因为要学会向人感恩,首先要懂得学会向上帝感恩。
耶稣曾经医治了十个长大麻疯的病人,却只有一个人回来感谢祂(路加福音17:11-19)。那个回来道谢的撒马利亚人是蒙福的,因为他的感恩使他的肉体和灵魂得到了双重医治。可是为什么有九个人没有向耶稣感恩呢?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肉体的医治。一旦肉体治愈了,他们的贪心就会想要更多物质上的满足,在他们眼里,耶稣医治大麻疯的作为只是“小恩小惠”。这就是为什么在耶路撒冷城门口高喊着“和散那”迎接耶稣的人群和之后想要把祂钉在十字架的犹太人可能是同一群人。若只追求世上的享乐和荣耀,人心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感恩的心就会渐渐丧失,就像那些钉死耶稣的犹太人,只求一个带领他们四处征战的君王,就不会明白弥赛亚在这世上的所作所为,并且丝毫不会纪念耶稣对他们的恩惠怜悯。同样,倘若我们仅看重物质财富施恩于人,却不懂得造就他们灵里的生命,时间一久,他们很容易遗忘我们当初的恩惠。于是就有“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的情况出现,我们的善心也会遭受背弃。保罗在罗马书的开头就指出,没有向神心存感恩是极其惨淡的属灵景况:“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马书1:21-22)
知恩
一切感恩的缘由来自神,依靠圣灵与神连接,感恩的心才不会枯干。神是信实的,祂以无限的良善对待所创造的万物。主耶稣让我们看到祂的良善: 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马太福音5:45)然而,因为罪进入了我们的世界,就让外部的世俗环境与神隔绝,很多人一生被苦难击打,为不公正的对待而丧失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世人难免看不到神的公义,因为他们的眼目见多了不义的言行; 向我们的邻舍持守感恩的心,显得颇为艰难。可是我们这位慈爱怜悯的神并非不能察验我们这样的软弱,圣经也记载了在患难和跌倒中,有人对神的良善持守信心和感恩的例子,这给了我们充足的盼望。先知耶利米一生被人误解羞辱,并经历了故国的衰败,外敌入侵的战乱,受尽了难以想像的苦难,可是他自始至终坚信神的公义和良善,并写信安慰被掳去巴比伦的犹太人:“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利米书29:11)”约伯在神的眼里是个义人,因为撒但的试探而遭受极大的灾祸,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和儿女之后,他依然向神怀着感恩的心:“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1:21)
因此,在患难中持守感恩的心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其最大的秘诀乃是知足,正如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教导:“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书6:6)保罗的一生都甘愿为主背负十字架,随时随地都身处患难当中,然而他为福音事工留下的足迹遍布了整个罗马帝国,给无数教会的信徒带去了安慰和信心。保罗始终铭记主耶稣对他的怜悯和救恩,主耶稣不仅没有因为保罗曾经逼迫教会的罪而撇弃他,反而呼召保罗成为祂所重用的使徒。保罗的心是知足的,因为他知道主的恩典能够覆庇他所遭遇的一切患难,主的爱永远不会与他隔绝。他靠主大大地喜乐,无论在什么景况下都可以知足,知道怎样处贫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随事随在,保罗都得了秘诀,靠着那加给他力量的,什么都能做。 (腓立比书4:10-13)
保罗所说的“那加给他力量的”,乃是处事行为的内在泉源。感恩常常通过人们的外在行为彰显,而泉源是来自耶稣基督无尽的爱,叫我们的善心不致缺乏。耶稣爱我们,把自己给了我们。我们心怀感恩,把自己给别人。我们依靠这份爱,便胜了这个世界,战胜了使我们产生诸多忧愁的贪婪、冷漠、自私、骄傲、争竞。因着耶稣的爱(为了罪人在十字架上舍了自己,向死而生,胜过了世间的一切),我们被那超乎万有之上的爱所连结,不再被罪的权势辖制。美国ABC电视台在2000年播出的一档法庭直播节目,有一位来自罗德岛(Providence, RI)市政法院的首席法官,名叫弗兰克-卡普里奥(Frank Caprio)。在他审理的一起违规停车罚单的过程中,被告是一名卡车司机,他出人意料地要求向法官致谢。原来在大约20年前,被告还是一名不良少年,因为超速和酒驾几乎每个月都会光顾卡普里奥的法庭。在某一次的庭审中,卡普里奥劝诫被告说:“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在监狱中走完一生,还是想要有所作为?”被告因为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20年来也一直对卡普里奥法官心怀感恩。法官听后深感安慰,对卡车司机说:“当你处在人生低谷中,击溃人生的并非是一次犯罪,而是不愿意重新振作的罪恶感。我作为法官,一直努力在做事情,有时候人们批评我太宽容了。我其实并不是宽容,而是在帮助他们,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感恩
使徒保罗劝慰主里的弟兄姐妹,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一切都是来自圣灵的感动(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9)。心怀感恩,便是敬虔生命的最好操练。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回忆起有生以来所受的一切恩惠和帮助,你内心的感激被重新唤起,请在感恩节这天和我献上感恩的祷告,把荣耀归给创造天地的主:
天父,感谢祢创造天地,孕育生命的大能;感谢祢掌管世界,在遍地施行公义;感谢祢在母腹中分别我们为圣,用能力覆庇我们;感谢祢不撇下任何一个属于祢的儿女,让我们从圣灵重生,获得永恒的生命;感谢祢在我们患难的时候给我们安慰,并将得胜的意念安放在我们的心中;感谢祢舍了独生的子,流出宝血遮盖世人的罪,为一切愿意悔改的人修筑道路,赐给我们清洁的心,正直的灵。祢让我们看到祢的圣洁、公义、慈爱、信实,叫一切向祢感恩的儿女,都有喜乐的盼望。因祢本为善,祢的慈爱永远长存。阿们!
神的爱永不变
切慕
切慕
什么是爱?神就是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13:4-8)。
神的爱总是不离不弃,且永远不变,祂的恩典更是无处不在。人算什么呢,神哪,祢竟顾念他?我们算什么,祢竟如此的爱我们!当我们劳累疲倦的时候,神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当我们软弱无能的时候,神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9)。当我们感到害怕恐惧的时候,神说: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慌,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以赛亚书41:10)。当我们感到孤单寂寞或感到被抛弃的时候,神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希伯来书13:5)。当我们觉得没有人爱我们的时候,没有人关心理解我们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的神,因为祂说:我爱你们(约翰福音15:9)。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的(罗马书8:38-39)。
以上是《你爱永不变》这首歌的经文旁白,我在里面加上了我非常喜欢的哥林多前书14:4-8的内容。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感觉这首歌就是写给我自己的。 2012年,我从国内老师那里听到了福音,当时心里对里面的各种理论进行嘲笑与质疑; 一直觉得我们这种受过高等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怎么能肯相信这种迷信的东西呢,也就没有把福音的信息放在心上。我出生在农村,读书是我们这类人的唯一出路,一直以来,虽说不是天资聪颖,但也还算一直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在读研的那几年,老师会经常给我们讲他所接触的福音。我渐渐地从抵触,转而希望去了解老师口中所讲的福音; 中途读过圣经,感觉太生涩难懂,没读多少就停止了。有次遇见了困难,也向神 祷告过,也没有履行与神 所订的契约; 然而蒙神的恩典,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怀恩堂教会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也因神的大能,祂赐给了我这么多信主的弟兄姐妹,使我信主没有走多少弯路。能在这里成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深刻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罪。曾经我不守信,在神面前夸下口,说如果神帮助了我,我就信主,最后神帮助了我,我却没有履行诺言;对人冷漠,不能真正的去爱一个人,总在怀疑别人,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恶;自己的虚伪,总把最好的一面装在人面前,如同戴了一个面具一样地生活………
感觉自己的罪数都数不完,然而我没有被抛弃,神 仍然爱着我,祂用祂的大能将我带到了祂面前。当我知道耶稣用祂的宝血将我们的罪洗净,我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神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愿我们刚强壮胆,转过我们的身子,面向神,因为神爱我们!
神的爱总是不离不弃,且永远不变,祂的恩典更是无处不在。人算什么呢,神哪,祢竟顾念他?我们算什么,祢竟如此的爱我们!当我们劳累疲倦的时候,神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当我们软弱无能的时候,神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9)。当我们感到害怕恐惧的时候,神说: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慌,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以赛亚书41:10)。当我们感到孤单寂寞或感到被抛弃的时候,神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希伯来书13:5)。当我们觉得没有人爱我们的时候,没有人关心理解我们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的神,因为祂说:我爱你们(约翰福音15:9)。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的(罗马书8:38-39)。
以上是《你爱永不变》这首歌的经文旁白,我在里面加上了我非常喜欢的哥林多前书14:4-8的内容。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感觉这首歌就是写给我自己的。 2012年,我从国内老师那里听到了福音,当时心里对里面的各种理论进行嘲笑与质疑; 一直觉得我们这种受过高等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怎么能肯相信这种迷信的东西呢,也就没有把福音的信息放在心上。我出生在农村,读书是我们这类人的唯一出路,一直以来,虽说不是天资聪颖,但也还算一直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在读研的那几年,老师会经常给我们讲他所接触的福音。我渐渐地从抵触,转而希望去了解老师口中所讲的福音; 中途读过圣经,感觉太生涩难懂,没读多少就停止了。有次遇见了困难,也向神 祷告过,也没有履行与神 所订的契约; 然而蒙神的恩典,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怀恩堂教会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也因神的大能,祂赐给了我这么多信主的弟兄姐妹,使我信主没有走多少弯路。能在这里成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深刻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罪。曾经我不守信,在神面前夸下口,说如果神帮助了我,我就信主,最后神帮助了我,我却没有履行诺言;对人冷漠,不能真正的去爱一个人,总在怀疑别人,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恶;自己的虚伪,总把最好的一面装在人面前,如同戴了一个面具一样地生活………
感觉自己的罪数都数不完,然而我没有被抛弃,神 仍然爱着我,祂用祂的大能将我带到了祂面前。当我知道耶稣用祂的宝血将我们的罪洗净,我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神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愿我们刚强壮胆,转过我们的身子,面向神,因为神爱我们!
Who's watching the preacher?
Pastor
Pastor
An ancient Roman satirist named Juvenal once asked the question, “Who is watching the watchers?” [lit. 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Who is guarding the guards?”] The maxim suggests that those in authority need to be accountable to someone. It inspired a classic graphic novel called Watchmen which, in turn, inspired a gory movie about super heroes gone rogue. In Christian worship, believers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usually a majority of the time, listening to sermons. Some churches are even judged on the pulpit performance of their pastors.
So, I ask the question in the title and I answer that those in the congregation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what they are being fed. This is absolutely vital because there is a disturbing trend in modern preaching. In the desire to be relevant, interesting, and admired, many pastors have strayed from the biblical text to concentrate on the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alert believers to this trend, while explaining the value of expository preaching.
First, let me describe expository preaching. Expository preaching means that the pastor seeks the message in the biblical text rather than finding a text “to fit” the “desired” or “topical” message. Expository preaching takes seriously the Spirit-inspired revelation given to the original speakers, scribes, and editors of the Bible. It doesn’t necessarily go word-by-word or verse-by-verse, but it often will. As such,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ground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literary context, the canonical context, and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f that doesn’t make sense, don’t worry, as I will define them shortly in this article.
This type of preaching (expository)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 call, “Sword Drill Sermons.” The name comes from a contest we used to have in churches a few decades ago. Youth would learn the books of the Bible and various verses by competing in a contest where, in style, they used their Bibles as an analogue to the swords in military drills. The leader would call out a scripture verse (Ephesians 3:3, for example) and the first one to find the verse would put her/his finger on the text and step forward, earning a point. Of necessity, these verses jumped all over the Bible to get the youth familiar with the books of the Bible.
What I call, “Sword Drill Sermons,” ar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 unveils a list of scripture references to deal with an issue, a problem, or a theological concept. The pastor may take people through a list of verses from the Bible, but there is no sense of what these originally meant or how they fit in the passage, book, and testament where they are found. If one is not considering the culture around the Bible, the way words were used in that culture, and how the text was relevant to that culture, one is fail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they don’t take the fact that God inspired the wor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but also, with God’s eternal perspective, to meet our need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the original audience(s).
Then,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preaching that I call, “Cheerleading Sermons.” These ar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preacher jumps on the easiest to understand portions of the text and reaffirms them loudly and confidently. The congregation isn’t challenged to dig deeper in God’s Word or to apply anything to their lives because the pulpiteer has merely led them in a “cheer” for what they already knew and what they already believed. It is okay to jump on those classic themes, but one had better pay attention to where those themes fit in the biblical text, both in the immediate passage being preached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book. If you believe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the entire Bible, you should also believe that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the placement of passages, narratives, and even entire books within the Bible. “Cheerleading Sermons” run the risk of failing the “canonical context” criterion. “Canonical context” recognizes that the Holy Spirit oversaw the context of choosing which ancient manuscripts were not just manuscripts, but inspired, and where various passages and entire books would fit into our present Bible.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also different from what I call, “Headline Sermons.” In this type of preaching, the preacher sees something in the newspaper, on television, or the web and tries to seek a text to answer the problem, condemn the situation, empathize with victims, and/or advertise a sensational sermon title to build church attendance. The problem is that emphasizing “what’s happening now” over carefully considering the complete text and context, there is a severe danger of misusing the biblical passage to mean something other than its spiritual purpose. So, by seeking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utside of the other considerations of context, the Headline Sermon usually fails eve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just being up-to-date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one is being “relevant.”
Finally,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not what I call, “Alliterative Artificiality.” These are th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preacher forces a structure on the passage in order to get three “P”s (like Purpose, Priority, Pronouncement) or three rhyming words (like Reaching, Teaching, and Preaching) into the sermon outline. I am not saying that it is always bad to use clever wording to help congregations remember the vital points of the message, but those who use this method week in and week out are likely to miss the point of the text itself because they are placing their structure on their own cleverness rather than letting the text take them where the Holy Spirit wants to take them. Often time I’ve gone into sermon preparation with what I thought was a clever illustration and outline,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 Greek moved words around to give a different emphasis or that there was a key word repeated numerous times in a passage that wasn’t translated uniforml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So, by now you are wondering what expository preaching actually accomplishes. First, expository pr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when biblical events occurred. One can’t really understand Paul’s admonition about men covering their heads without looking at what Greek society believed about head coverings. Male worshippers covered their heads in pagan worship. One can better understand Paul’s reluctance to let women take the forefront in the church if one knows that many pagan temples had “sacred prostitutes” at the front of the temple. Clearly, Paul didn’t want Christian worship confused with pagan worship.
In the Old Testament, God’s orders to kill and destroy every citizen and bit of plunder (except for Rahab’s household) when conquering Jericho are horrifying to us. But we live 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God’s truth available to us. Yet, during the conquest and settlement of Israel, survival of the pagans would have meant living in weakness. God’s people would have faced unnecessary temptation before the new faith was even established. It would also have set Israel up to persecution before they were strong enough to face it.
A sermon that doesn’t seek th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may go off the rails faster than a runaway train. I’ve heard sermons preached with fervor against fashion that didn’t understand the pagan background of Paul’s warning. I’ve heard sermons belittling women’s place in the church because they didn’t understand what Paul was really concerned about regarding the early church’s witness. And I’ve heard sermons that tried to take God to task for the brutality of the conquest accounts when the understanding for us needs to be focused on what might tempt us and where we might provoke persecution, as opposed to encouraging us to be focused on the violence. Preaching that takes these matters into consideration should pas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riterion.
Second, I confess that God gave me a wonderful gift when God allowed me to translate the text from the Hebrew, Greek and Aramaic in which the Bib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 don’t translate to show off, but to make sure I am open to the Holy Spirit by submitting to the text. Because I promised our leadership that I will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Greek and Hebrew, I print out my translation for our Sunday School classes to demonstrate my accountability. Otherwise, it would be very easy just to read commentaries or consult Bible Dictionaries instead of submitting to the text.
But even if one cannot translate the Greek and Hebrew, one can study the text closely. A pastor or preacher who reads the text more than the commentaries (or other men’s sermons), is likely to find a repetition (of words, phrases, quotations from other books of the Bible, or events) to see a theme or emphasis more clearly. Focusing on the text first may help the preacher consider important patterns. Sometimes, the biblical text is deliberately set up so that the phrases that repeat or match up to each other form an “X” pattern and underscores the key message in the pattern (usually at the center of the “X”). Translating or careful reading helps us in examining difficult phrasing. The Holy Spirit didn’t inspire passages to be “made hard to be read hard,” but rather because paying extra attention can force us to think through the text multiple times. We are less likely in this fashion to impose our own theology on the passage.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beautiful styles of writ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s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text is what I mean by the “literary context.”
Third, nearly everyone has noticed that some events are recounted in different ways at different times (or in different books) and that the placement of certain passages next to others may seem jarring to our expectations. To some people, it may seem that Genesis 1 and 2 contradict each other or that Joseph’s story is unnecessarily interrupted by the story of Judah and Tamar. Of course, human knowledge is so limited that if we had Genesis 1 without 2, we would see God much like the Deists, as creator but not relevant to everyday life. If we had Genesis 2 without 1, we would see God as so close and available to us that we would take God for granted. The Judah and Tamar story was inserted where it is to remind us that David and Christ Jesus were not in Joseph’s bloodline, but in that of Judah. A child in David’s and Christ Jesus’ ancestry was born in that story. We need that reminder and seeing it right at the start of Joseph’s story makes sense.
Sometimes, Old Testament prophecies relating to one century are placed right next to prophecies for two centuries later. Sometimes, an account has a person say the same words in different venues (a flat plain versus a mountain or in a house versus a synagogue). But if we ask ourselves why the Holy Spirit used this strange ordering (for example, Mark was likely written before Matthew, but the latter appears first in the New Testament), we won’t get caught up in unnecessary problems (and just might get new insight into what the text is actually saying). By looking at where passages and books are placed in the Bible (“canon” means rule or authority, and the Bible as it has come down to us through the inspiration of the Holy Spirit is our authority), expository preaching will pass the “canonical context” criterion.
The reas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literary context, and canonical context of a passage are important is because they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what God was originally saying, where the natural emphasis of the text should be, and what God was saying when the passage was accepted as scripture. But if the pastor/preacher stops there, all we have is a lecture. At some point, the preacher must show the common circumstances or modern equivalents thereof that we have with the biblical audience. On that basis, one can preach what the message within the text means to the modern listener. If the preacher helps us to see that, the message passes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n a more personal context,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at am I going to preach on this Sunday?”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at need should I try to meet in this sermon?”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Lord, what do You want me to get out of Your Word, this week?”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y has the Holy Spirit led me to this text at this time?”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is tempted to impose himself on the Word.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is impacted by the Word itself.
My father used to say, and I was delighted to hear recently that the great preacher, Martyn Lloyd-Jones, said the same thing. One doesn’t have a message to share with the people, unless the Holy Spirit has preached a message directly to you. With all the attention to the contexts of history, style, canon, and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there is no message until the Holy Spirit preaches it to the messenger. For me, translation and study are just the beginning of sermon preparation. I must let the text speak to me before I can speak to you. That’s expository preaching.
Who is watching the preacher? You are! Or, at least, you should be—prayerfully, carefully, and attentively.
So, I ask the question in the title and I answer that those in the congregation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what they are being fed. This is absolutely vital because there is a disturbing trend in modern preaching. In the desire to be relevant, interesting, and admired, many pastors have strayed from the biblical text to concentrate on the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alert believers to this trend, while explaining the value of expository preaching.
First, let me describe expository preaching. Expository preaching means that the pastor seeks the message in the biblical text rather than finding a text “to fit” the “desired” or “topical” message. Expository preaching takes seriously the Spirit-inspired revelation given to the original speakers, scribes, and editors of the Bible. It doesn’t necessarily go word-by-word or verse-by-verse, but it often will. As such,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ground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literary context, the canonical context, and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f that doesn’t make sense, don’t worry, as I will define them shortly in this article.
This type of preaching (expository)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 call, “Sword Drill Sermons.” The name comes from a contest we used to have in churches a few decades ago. Youth would learn the books of the Bible and various verses by competing in a contest where, in style, they used their Bibles as an analogue to the swords in military drills. The leader would call out a scripture verse (Ephesians 3:3, for example) and the first one to find the verse would put her/his finger on the text and step forward, earning a point. Of necessity, these verses jumped all over the Bible to get the youth familiar with the books of the Bible.
What I call, “Sword Drill Sermons,” ar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 unveils a list of scripture references to deal with an issue, a problem, or a theological concept. The pastor may take people through a list of verses from the Bible, but there is no sense of what these originally meant or how they fit in the passage, book, and testament where they are found. If one is not considering the culture around the Bible, the way words were used in that culture, and how the text was relevant to that culture, one is fail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they don’t take the fact that God inspired the wor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but also, with God’s eternal perspective, to meet our need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the original audience(s).
Then,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preaching that I call, “Cheerleading Sermons.” These ar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preacher jumps on the easiest to understand portions of the text and reaffirms them loudly and confidently. The congregation isn’t challenged to dig deeper in God’s Word or to apply anything to their lives because the pulpiteer has merely led them in a “cheer” for what they already knew and what they already believed. It is okay to jump on those classic themes, but one had better pay attention to where those themes fit in the biblical text, both in the immediate passage being preached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book. If you believe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the entire Bible, you should also believe that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the placement of passages, narratives, and even entire books within the Bible. “Cheerleading Sermons” run the risk of failing the “canonical context” criterion. “Canonical context” recognizes that the Holy Spirit oversaw the context of choosing which ancient manuscripts were not just manuscripts, but inspired, and where various passages and entire books would fit into our present Bible.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also different from what I call, “Headline Sermons.” In this type of preaching, the preacher sees something in the newspaper, on television, or the web and tries to seek a text to answer the problem, condemn the situation, empathize with victims, and/or advertise a sensational sermon title to build church attendance. The problem is that emphasizing “what’s happening now” over carefully considering the complete text and context, there is a severe danger of misusing the biblical passage to mean something other than its spiritual purpose. So, by seeking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utside of the other considerations of context, the Headline Sermon usually fails eve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just being up-to-date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one is being “relevant.”
Finally, expository preaching is not what I call, “Alliterative Artificiality.” These are the sermons where the pastor/preacher forces a structure on the passage in order to get three “P”s (like Purpose, Priority, Pronouncement) or three rhyming words (like Reaching, Teaching, and Preaching) into the sermon outline. I am not saying that it is always bad to use clever wording to help congregations remember the vital points of the message, but those who use this method week in and week out are likely to miss the point of the text itself because they are placing their structure on their own cleverness rather than letting the text take them where the Holy Spirit wants to take them. Often time I’ve gone into sermon preparation with what I thought was a clever illustration and outline,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 Greek moved words around to give a different emphasis or that there was a key word repeated numerous times in a passage that wasn’t translated uniforml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So, by now you are wondering what expository preaching actually accomplishes. First, expository pr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when biblical events occurred. One can’t really understand Paul’s admonition about men covering their heads without looking at what Greek society believed about head coverings. Male worshippers covered their heads in pagan worship. One can better understand Paul’s reluctance to let women take the forefront in the church if one knows that many pagan temples had “sacred prostitutes” at the front of the temple. Clearly, Paul didn’t want Christian worship confused with pagan worship.
In the Old Testament, God’s orders to kill and destroy every citizen and bit of plunder (except for Rahab’s household) when conquering Jericho are horrifying to us. But we live 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God’s truth available to us. Yet, during the conquest and settlement of Israel, survival of the pagans would have meant living in weakness. God’s people would have faced unnecessary temptation before the new faith was even established. It would also have set Israel up to persecution before they were strong enough to face it.
A sermon that doesn’t seek th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may go off the rails faster than a runaway train. I’ve heard sermons preached with fervor against fashion that didn’t understand the pagan background of Paul’s warning. I’ve heard sermons belittling women’s place in the church because they didn’t understand what Paul was really concerned about regarding the early church’s witness. And I’ve heard sermons that tried to take God to task for the brutality of the conquest accounts when the understanding for us needs to be focused on what might tempt us and where we might provoke persecution, as opposed to encouraging us to be focused on the violence. Preaching that takes these matters into consideration should pas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riterion.
Second, I confess that God gave me a wonderful gift when God allowed me to translate the text from the Hebrew, Greek and Aramaic in which the Bib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 don’t translate to show off, but to make sure I am open to the Holy Spirit by submitting to the text. Because I promised our leadership that I will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Greek and Hebrew, I print out my translation for our Sunday School classes to demonstrate my accountability. Otherwise, it would be very easy just to read commentaries or consult Bible Dictionaries instead of submitting to the text.
But even if one cannot translate the Greek and Hebrew, one can study the text closely. A pastor or preacher who reads the text more than the commentaries (or other men’s sermons), is likely to find a repetition (of words, phrases, quotations from other books of the Bible, or events) to see a theme or emphasis more clearly. Focusing on the text first may help the preacher consider important patterns. Sometimes, the biblical text is deliberately set up so that the phrases that repeat or match up to each other form an “X” pattern and underscores the key message in the pattern (usually at the center of the “X”). Translating or careful reading helps us in examining difficult phrasing. The Holy Spirit didn’t inspire passages to be “made hard to be read hard,” but rather because paying extra attention can force us to think through the text multiple times. We are less likely in this fashion to impose our own theology on the passage. The Holy Spirit inspired beautiful styles of writ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s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text is what I mean by the “literary context.”
Third, nearly everyone has noticed that some events are recounted in different ways at different times (or in different books) and that the placement of certain passages next to others may seem jarring to our expectations. To some people, it may seem that Genesis 1 and 2 contradict each other or that Joseph’s story is unnecessarily interrupted by the story of Judah and Tamar. Of course, human knowledge is so limited that if we had Genesis 1 without 2, we would see God much like the Deists, as creator but not relevant to everyday life. If we had Genesis 2 without 1, we would see God as so close and available to us that we would take God for granted. The Judah and Tamar story was inserted where it is to remind us that David and Christ Jesus were not in Joseph’s bloodline, but in that of Judah. A child in David’s and Christ Jesus’ ancestry was born in that story. We need that reminder and seeing it right at the start of Joseph’s story makes sense.
Sometimes, Old Testament prophecies relating to one century are placed right next to prophecies for two centuries later. Sometimes, an account has a person say the same words in different venues (a flat plain versus a mountain or in a house versus a synagogue). But if we ask ourselves why the Holy Spirit used this strange ordering (for example, Mark was likely written before Matthew, but the latter appears first in the New Testament), we won’t get caught up in unnecessary problems (and just might get new insight into what the text is actually saying). By looking at where passages and books are placed in the Bible (“canon” means rule or authority, and the Bible as it has come down to us through the inspiration of the Holy Spirit is our authority), expository preaching will pass the “canonical context” criterion.
The reas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literary context, and canonical context of a passage are important is because they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what God was originally saying, where the natural emphasis of the text should be, and what God was saying when the passage was accepted as scripture. But if the pastor/preacher stops there, all we have is a lecture. At some point, the preacher must show the common circumstances or modern equivalents thereof that we have with the biblical audience. On that basis, one can preach what the message within the text means to the modern listener. If the preacher helps us to see that, the message passes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n a more personal context,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at am I going to preach on this Sunday?”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at need should I try to meet in this sermon?”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Lord, what do You want me to get out of Your Word, this week?”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asks, “Why has the Holy Spirit led me to this text at this time?” The non-expository preacher is tempted to impose himself on the Word. The expository preacher is impacted by the Word itself.
My father used to say, and I was delighted to hear recently that the great preacher, Martyn Lloyd-Jones, said the same thing. One doesn’t have a message to share with the people, unless the Holy Spirit has preached a message directly to you. With all the attention to the contexts of history, style, canon, and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there is no message until the Holy Spirit preaches it to the messenger. For me, translation and study are just the beginning of sermon preparation. I must let the text speak to me before I can speak to you. That’s expository preaching.
Who is watching the preacher? You are! Or, at least, you should be—prayerfully, carefully, and atten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