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季刋在截稿前一周,我在想今期可能缺稿,因收到的文章不多。我也鼓勵那些從未投過稿的弟兄姐妹嘗試去寫。我感謝神在截稿後,仍有文章滾滾而來,這都是神感動投稿的作者們。
Wilson 牧師的“誰在看守講道者” ,分享他對解經式講道的價值觀;他另一篇“I don’t Have the Time” 講到信徒怎樣管理和如何最佳地運用時間。黃記號的“科學與宗教可以被個人所兼容”有系统思维地道出兩者是可以兼容的。米迦勒的“以撒演義”講述到以撒牛頓的科學發現和我們的信仰傳統都是源自同一個造物主。黃家慶分享查完馬太福音的感想,寫下“查馬太福音後感”。Michelle,小苗和Ginny讀完了約伯記,她們的讀經交流記録在“約伯記第5章至42章-三人組分享”。“相約在主𥚃” 是一篇從John Lu, 艷平和小苗,國棟和文娟三家人的農曆新年視頻記錄下來的。澤強的“2018年冬令會後感”分享他在大會婚姻專題講座上的學習。Laurie的“回鄕記”簡述回國之旅。陳海平的“我的信仰之路”分享他從無神論轉到有神論和成為基督徒的過程。Rachel 的“來美感悟”細述她在芝加哥三個多月的經歷和感受。雁寧的“2018年復活節福音聚會的見證”詳述她家裡的糾結;神的愛能醫治和修復破碎的關係。蒼靈的“不能預備的預備”分享神是那位預備者,在祂手上的工必然會亨通。
今期季刋文章頗多,乃是我意想不到的,為此感謝神。我盼望讀者有所得着,希望讀者也嘗試超越自己,為下期執筆投稿。
本刊文章均有作者署名。文章代表作者的立場,不一定代表本刊的立場。
Wilson 牧師的“誰在看守講道者” ,分享他對解經式講道的價值觀;他另一篇“I don’t Have the Time” 講到信徒怎樣管理和如何最佳地運用時間。黃記號的“科學與宗教可以被個人所兼容”有系统思维地道出兩者是可以兼容的。米迦勒的“以撒演義”講述到以撒牛頓的科學發現和我們的信仰傳統都是源自同一個造物主。黃家慶分享查完馬太福音的感想,寫下“查馬太福音後感”。Michelle,小苗和Ginny讀完了約伯記,她們的讀經交流記録在“約伯記第5章至42章-三人組分享”。“相約在主𥚃” 是一篇從John Lu, 艷平和小苗,國棟和文娟三家人的農曆新年視頻記錄下來的。澤強的“2018年冬令會後感”分享他在大會婚姻專題講座上的學習。Laurie的“回鄕記”簡述回國之旅。陳海平的“我的信仰之路”分享他從無神論轉到有神論和成為基督徒的過程。Rachel 的“來美感悟”細述她在芝加哥三個多月的經歷和感受。雁寧的“2018年復活節福音聚會的見證”詳述她家裡的糾結;神的愛能醫治和修復破碎的關係。蒼靈的“不能預備的預備”分享神是那位預備者,在祂手上的工必然會亨通。
今期季刋文章頗多,乃是我意想不到的,為此感謝神。我盼望讀者有所得着,希望讀者也嘗試超越自己,為下期執筆投稿。
本刊文章均有作者署名。文章代表作者的立場,不一定代表本刊的立場。
以撒演義
(米迦勒) 11/14/2018
(米迦勒) 11/14/2018
中國古代嫁娶之前,新人們先要拜天拜地拜父母。 「聖經」裡記載敬拜的對象卻高出一個層次,乃是造天造地造男女造祖先的造物主。同樣是嫁娶的事情, 「聖經」裡亞伯拉罕派僕人為他的兒子以撒到遠方娶新娘, 要僕人向造物主發誓,就把造物主稱為“天 地 的 主”( 創世紀24:3)。按中國古人的說法,天地有“天壤之別”,高低差別太大了,怎麼會有同一個主宰呢?
這個答案,因另一個也名叫以撒的基督徒科學家的經歷,第一次有了合理的說明。這位科學家名以撒姓牛頓, 是聖誕節出生的。年輕時他所就讀的英國劍橋大學,有一段時間曾因發生流行病而把學生全部遣散回家。於是以撒也回到自己的家鄉。
一天,以撒剛讀完創世紀24章中和他同名的以撒的故事,“天 將 晚 , 以 撒 出 來 在 田 間 默 想”(創世紀24:63)。於是他也來到自己家旁邊的田間休息默想,就像聖經裡的以撒那樣,“舉目一看”(創世紀24:63), 他看到傍晚天邊的一彎新月,就開始思考月亮運動的規律, 並默想造這一切的“天地的主”(創世紀24:3)。
這時,剛巧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砸在他的頭上,他撿起來,覺得果皮粗皺,不合適吃,就隨手扔到遠處。這把以撒的思緒從月亮軌道上拉開了,他不自覺地想到:“這個蘋果,我就是扔得再遠,也還是會掉回地上的”。
突然,他得到一個靈感:
“地球不是圓的嗎? 離我們遠的地面,不是平的, 而是四周逐漸沉下去的大球面。(注: 筆者上班的地方離五大湖不遠, 眺望那兒遠方的水面,很明顯能看出逐漸下沉的球面。)
“那麼,如果我扔的蘋果出手足夠快, 它下降的時候已經飛到了遠處同樣已經下沉的地面,那麼這蘋果離開遠處的地面豈不還是保持著一樣的高差?
“那麼,這蘋果就落不到地上了,它飛向遠方下沉多少,地的球面也延展到遠方下沉多少。
“這樣,這個蘋果豈不就繞著地球轉了,像月亮那樣了嗎?
“原來,地上的蘋果,和天上的月亮,雖然表面看來有天壤之別,卻竟然是按相同的規律運行的! 天地相隔雖遠,造物主卻同時是天地的主!”
以撒•牛頓忍不住哼起了教堂裡聽過的一首讚美詩:“ 我舉目觀看,祢手所造工,一切皆奇妙!”
牛頓根據他對有關地球半徑的知識,計算了遠處地表彎曲下沉的程度,等於蘋果按某個出手速度被重力拉沉的程度,發現這個出手速度大概需要每秒五英里。這後來成為了計算衛星發射速度的理論基礎。牛頓進一步發現了萬有引力: 那拉蘋果下落到地上的同一力量,也拉天上的月亮每月繞行,也拉他朋友所發現的哈雷彗星每七十多年重現在天空。如此多種不同的表現,卻源自同一個規律。
我們的信仰傳統和牛頓的科學發現頗有類似之處: 多種不同的表現,源自同一個造物主。中國古人迷信多神,所謂地上的土地爺,所謂天上的雷公電母,所謂的觀音管生育,所謂的閻羅管死亡,所謂的月下老人管愛情,所謂的關公管打仗,所謂的媽祖管航海......這些已被現代科學公認都是迷信落後的觀念。然而令人驚異的是,出現遠遠早於這些中國傳說的「聖經」, 卻宣稱所有一切都是由同一位造物主所掌管:
“祂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陰間、也使人往上升。祂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參撒母耳記上2:6 -7)
聖經裡的以撒,科學家以撒,和我們這些後輩信徒,都相信幾千年前「聖經」申命記6:4所寫的“以色列啊,你要聽。造物主我們的主,造物主為一。”(注:此照原文順序翻譯)
這個“ 一” ,原文是a-ch-d,既表示獨一, 也表示統一,無論多少種表現,皆是同一主宰。
這個“ 一” , 原文的數字(1+8+4)和“愛” a-h-v-a的數字(1+5+6+1)相等。
“ 一” 的數字和”愛“的數字之和, 等於聖經裡造物主名字的數字(y-h-v-h,10+5+6+5)
天地將要更新,造物主和祂的愛卻始終為一!
這個答案,因另一個也名叫以撒的基督徒科學家的經歷,第一次有了合理的說明。這位科學家名以撒姓牛頓, 是聖誕節出生的。年輕時他所就讀的英國劍橋大學,有一段時間曾因發生流行病而把學生全部遣散回家。於是以撒也回到自己的家鄉。
一天,以撒剛讀完創世紀24章中和他同名的以撒的故事,“天 將 晚 , 以 撒 出 來 在 田 間 默 想”(創世紀24:63)。於是他也來到自己家旁邊的田間休息默想,就像聖經裡的以撒那樣,“舉目一看”(創世紀24:63), 他看到傍晚天邊的一彎新月,就開始思考月亮運動的規律, 並默想造這一切的“天地的主”(創世紀24:3)。
這時,剛巧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砸在他的頭上,他撿起來,覺得果皮粗皺,不合適吃,就隨手扔到遠處。這把以撒的思緒從月亮軌道上拉開了,他不自覺地想到:“這個蘋果,我就是扔得再遠,也還是會掉回地上的”。
突然,他得到一個靈感:
“地球不是圓的嗎? 離我們遠的地面,不是平的, 而是四周逐漸沉下去的大球面。(注: 筆者上班的地方離五大湖不遠, 眺望那兒遠方的水面,很明顯能看出逐漸下沉的球面。)
“那麼,如果我扔的蘋果出手足夠快, 它下降的時候已經飛到了遠處同樣已經下沉的地面,那麼這蘋果離開遠處的地面豈不還是保持著一樣的高差?
“那麼,這蘋果就落不到地上了,它飛向遠方下沉多少,地的球面也延展到遠方下沉多少。
“這樣,這個蘋果豈不就繞著地球轉了,像月亮那樣了嗎?
“原來,地上的蘋果,和天上的月亮,雖然表面看來有天壤之別,卻竟然是按相同的規律運行的! 天地相隔雖遠,造物主卻同時是天地的主!”
以撒•牛頓忍不住哼起了教堂裡聽過的一首讚美詩:“ 我舉目觀看,祢手所造工,一切皆奇妙!”
牛頓根據他對有關地球半徑的知識,計算了遠處地表彎曲下沉的程度,等於蘋果按某個出手速度被重力拉沉的程度,發現這個出手速度大概需要每秒五英里。這後來成為了計算衛星發射速度的理論基礎。牛頓進一步發現了萬有引力: 那拉蘋果下落到地上的同一力量,也拉天上的月亮每月繞行,也拉他朋友所發現的哈雷彗星每七十多年重現在天空。如此多種不同的表現,卻源自同一個規律。
我們的信仰傳統和牛頓的科學發現頗有類似之處: 多種不同的表現,源自同一個造物主。中國古人迷信多神,所謂地上的土地爺,所謂天上的雷公電母,所謂的觀音管生育,所謂的閻羅管死亡,所謂的月下老人管愛情,所謂的關公管打仗,所謂的媽祖管航海......這些已被現代科學公認都是迷信落後的觀念。然而令人驚異的是,出現遠遠早於這些中國傳說的「聖經」, 卻宣稱所有一切都是由同一位造物主所掌管:
“祂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陰間、也使人往上升。祂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參撒母耳記上2:6 -7)
聖經裡的以撒,科學家以撒,和我們這些後輩信徒,都相信幾千年前「聖經」申命記6:4所寫的“以色列啊,你要聽。造物主我們的主,造物主為一。”(注:此照原文順序翻譯)
這個“ 一” ,原文是a-ch-d,既表示獨一, 也表示統一,無論多少種表現,皆是同一主宰。
這個“ 一” , 原文的數字(1+8+4)和“愛” a-h-v-a的數字(1+5+6+1)相等。
“ 一” 的數字和”愛“的數字之和, 等於聖經裡造物主名字的數字(y-h-v-h,10+5+6+5)
天地將要更新,造物主和祂的愛卻始終為一!
誰在看守講道者?
作者: Pastor Wilson
譯者: Philip Wong
作者: Pastor Wilson
譯者: Philip Wong
一位名叫Juvenal的古羅馬諷刺作家曾問過一個問題,“誰在看守那些看守者?”或者說“誰在監管那些監管者?”這樣的說法意味著那些有權位的人需要對某些人負責或交帳。這問題就是一經典圖形小說名為“看守者”(Watchmen)的靈感來源,又引發了一套關於超級英雄變成惡棍充滿血肉橫飛鏡頭的電影。在基督徒的崇拜中,信徒花很多時間,通常是大部分的時間去聽講道。甚至有些人對教會的評價是基於牧師的講道水平。
因此我以問題的形式為這篇文章的標題,而我的答案是會眾必須留心他們所受的餵養。這是絕對重要的,因為現代的講道有一個很有問題的趨勢。很多牧者由於想要切合時需,有趣味,以及受歡迎,就離開聖經而偏重經歷。本文旨在提醒信徒留意這趨勢,並解釋解經式講道的價值。
首先,讓我介紹解經式講道的意思。解經式講道的意思是牧者要在經文中找出它的信息,而不是要找適合他想要 講的信息的經文。解經式講道非常重視聖靈所默示的對原本聖經的講者、抄寫者及編輯的啟示。它不一定是逐字逐句,但大多時候通常是。因此,解經式的講道基於歷史、文學、正典及當代的處境。若現在不太清楚這些意思,請不要擔心,因為我會很快在下文解釋。
解經式講道不同於“練劍式講道”。這個名字來自幾十年前在一些教會中有的比賽。青年人會通過參加比賽來學習聖經的書卷及章節,好像軍人用刀劍一樣的操練。領遊戲者會叫出一些經節(如以弗所書3:3),第一個找到的就要將手指放在經節上然後向前踏一步,就得到一分。當然這些經文會出自聖經的各部份,使年輕人熟悉聖經不同的書卷。
我稱為“練劍式的講道”,就是牧者列出很多聖經章節來應對一個問題或一個神學觀念。雖然他引很多聖經章節,但沒有解明那些經文在那一段,在那一卷書,新約或舊約中原本意義是什麼。若人們不考慮聖經中的文化處境,在那文化處境下那些字句的用法及那經文對那時的背景的時適性,那些人就沒有達到“歷史處境”的要求。換句話說,他們沒有考慮到神在默示祂的話的時候是針對當時某一些人的需要,又同時在祂永恆的角度也針對我們的需要。
另外又有一種我稱之為“啦啦隊式”的講道。在這些講道中,牧者/講者會揀出最易明瞭的部分而大聲疾呼,會眾不需要更深的發掘神的話或將神的話在生活中應用出來,因為講者只是像帶領啦啦隊一樣,領他們歡呼他們已經知道及相信的。這也無可厚非,但我們要注意這些主題跟那段經文及那卷書的背景有什麼關係。若你相信全本聖經都是聖靈默示的,你也應該相信每一段經文,每一段情節,每一卷書在聖經中的位置都是聖靈所默示的。 “啦啦隊式”的講道很容易會不切合“正典的處境”的原則。“正典的原則”相信聖靈在整本聖經的形成過程中掌管每一抄本,每一段經文及每一卷書跟整本聖經的關係。
解經式講道也異於我稱為“頭條式講道”。在這一種講道中,講者在報紙上,電視上或網上看到一些新聞,就嘗試去找一些經文去解答一個問題,或譴責一種情況,或同情一些受害者,以致用一些講題去吸引聽眾來教會。問題是當你太著重“現狀”,而不小心地考慮整段經文及背景,你很容易會誤用聖經,離開經文原本的屬靈目的。所以你若在處境以外尋找“當代的處境” 、“頭條式講道”等,常常會達不到“當代的處境”的原則。換句話說,只是最新的並不一定意味著是“合時” 的。
最後,“解經式講道”不是我所說的“人工的修辭學。”有些牧者/講者硬將經文變成一個架構以致可以令大綱成為三個“P”(如 Purpose, Priority, Pronouncement)或三個諧音字。我並不是說使用聰明的字句來幫助會眾記住信息的要點一定是不好的,但每星期都這樣做很容易忽略了經文的原意,因為講者太注重自己的聰明而忽略了聖靈及經文的方向。很多時候我在預備講章時才發現我以為很聰明的大綱及例證或插圖並不適合,因為原文不像英文翻譯的意思或重點。
或許你現在會想“解經式講道”可以有什麼作用。首先,它注重事件發生當時的歷史處境。我們若不知道希臘社會對蒙頭的信念就不會真正明白保羅講男人蒙頭的事。在外邦人拜假神時男人是蒙頭的。我們若知道當時很多外邦神廟前面有“廟妓” ,我們就會更明白為何保羅不想讓女人在教會中太露面。很清楚的是保羅不想讓基督徒的崇拜跟外邦人的敬拜相混淆。
在舊約中,神要殺盡滅盡耶利哥城的所有人及物(除了喇合一家)的命令對我們來說是很恐怖的。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又有神幾千年的真理給了我們。但在以色列人攻佔及移進應許之地時,當地的外邦人若存活會給以色列人帶來很大的困難。在他們的信心還沒有堅定下來時,神的子民會面對很多的試探。在他們還不夠強大的時候,他們會受到很大的逼迫。
一篇不清楚這些歷史和文化處境的講道很容易會像失控的火車一樣容易出軌。我聽過一些因不明白保羅所講的外邦人的處境而激動地反對時裝的講道。我聽過一些人因不明白保羅對初期教會見證的真正關切而在講道中貶低婦女在教會裡的地位。我也聽過一些講者說神不應讓以色列人那樣殘酷地攻佔應許之地。其實我們不應該去專注那些暴力,而應該明白重點是當地的居民和事物對以色列民會帶來試探及逼迫的可能。考慮這些因素的講道就會通得過“歷史處境” 原則。
其次,我承認神賜我很好的恩賜,讓我能將聖經從希伯來文、希臘文和亞蘭文的原文翻譯過來。我翻譯不是要表現,而是要肯定我聽從聖靈的帶領,忠於經文。因為我曾對教會的領袖們承諾我會時常注意原文,我每次主日學會印出我的翻譯來表明我所負的責任;否則我可以很容易就讀解經書及聖經字典,不需要順服經文本身。
就算你不能翻譯原文,你也可以小心地研究經文。牧者/講者若多讀經文超過解經書(或他人的講章)會更可能因留意到一些重複的字、句或其他經文的引用或事情的重複發生而更清楚地看到一些主題及重點。有時經文是有意編排的,讓某些句子重複或對稱而成為“X”型,凸出一些重要的訊息(通常在“X”的中心)。翻譯或小心研讀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困難的句子。聖靈的默示不是要使經文難解難讀,但是加倍的留心會促使我們重複地思想經文。這樣我們就不會將我們自己的神學思想加進經文內。聖靈也默示美麗的文筆。留心這些經文的風格就是我所說的“文學處境”。
第三點,大多數人都會留意到有些事件在不同時間(或在不同書卷中)有不同的敘述,而我們將不同的經文比較的時候會令我們驚奇。對某些人來說,創世記第一章和第二章好像有矛盾,而約瑟的故事被猶大和他瑪的故事不必要地打斷了。當然,人類的知識是如此有限,若我們只有創世記第一章而沒有第二章的話,我們可能看神好像只是創造者而不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神。若我們只有創世記的二章而沒有一章的話,我們可能看神是很親近的而沒有敬畏之心。猶大和他瑪故事的插入,提醒我們大衛和基督耶穌的血統不是約瑟的,而是猶大的。大衛和基督耶穌的先祖中的一個嬰孩在這故事中出生了,在約瑟的故事開始之前我們需要有這一個提醒是非常合理的。
有時舊約有關某一世紀的預言會放在兩世紀之後的預言旁邊。有時候,一個人在不同的地方(在平原或在山上或在房子裡或在會堂裡)說同樣的話。但若我們問自己為什麼聖靈會這樣奇怪地編排(例如,馬可福音很可能是在馬太福音之前寫的,但馬太福音卻排在新約聖經的最前面),我們或許就不會有不必要的困擾(或許我們會更明白經文所要說的)。若我們留意看某段經文或某卷書在聖經中的位置(“正典”的意思是尺度或權威,而聖經藉聖靈默示傳給我們的就是我們的權威),那麼解經式的講道就會通得過“正典處境”的原則。
“歷史處境”,“文字處境”及“正典處境”對經文的重要性是因為這些讓我們明白神原來要說的,經文自然的重點所在,並神要在經文被接受為聖經後對我們要說的。但如果牧者/講者在這裡停下來,我們就只有一課演講。講者一定要指出我們跟聖經時期的人有什麼共通的處境。只有這樣,講者才可以指出經文的信息對現代的聽眾有何意義。若講者能幫助我們明白這一點,這信息就會通過“當代處境”的原則了。
在比較個人化的處境中,一個不用解經式的講道者會問:“我這星期日要講什麼呢?我要針對什麼需要呢?” 解經式講道者會問: “主,這星期祢要我在祢的話中得到什麼?聖靈為何引領我在這時要講這段經文?” 不用解經式的講道者很容易會想將自己的意思加在主的道理,而解經式的講者卻讓主的道影響自己。
家父曾這樣說,而我很高興最近聽到那位偉大的講道者 Marten Lloyd-Jones,也是這樣說。“一個人沒有信息可跟人分享,除非聖靈先直接傳信息給你。”就算你完全留心注意歷史、風格、正典及當代的處境,你仍需要聖靈先直接傳信息給你這傳信息的人。對我來說,翻譯及學習只是講章預備的起步。我一定先讓經文對我說話,然後我才有話可對你們說。這就是解經式的講道。
“誰在看守講道者?”你在!或者最少,你應當── 祈禱、小心、留心──看守。
因此我以問題的形式為這篇文章的標題,而我的答案是會眾必須留心他們所受的餵養。這是絕對重要的,因為現代的講道有一個很有問題的趨勢。很多牧者由於想要切合時需,有趣味,以及受歡迎,就離開聖經而偏重經歷。本文旨在提醒信徒留意這趨勢,並解釋解經式講道的價值。
首先,讓我介紹解經式講道的意思。解經式講道的意思是牧者要在經文中找出它的信息,而不是要找適合他想要 講的信息的經文。解經式講道非常重視聖靈所默示的對原本聖經的講者、抄寫者及編輯的啟示。它不一定是逐字逐句,但大多時候通常是。因此,解經式的講道基於歷史、文學、正典及當代的處境。若現在不太清楚這些意思,請不要擔心,因為我會很快在下文解釋。
解經式講道不同於“練劍式講道”。這個名字來自幾十年前在一些教會中有的比賽。青年人會通過參加比賽來學習聖經的書卷及章節,好像軍人用刀劍一樣的操練。領遊戲者會叫出一些經節(如以弗所書3:3),第一個找到的就要將手指放在經節上然後向前踏一步,就得到一分。當然這些經文會出自聖經的各部份,使年輕人熟悉聖經不同的書卷。
我稱為“練劍式的講道”,就是牧者列出很多聖經章節來應對一個問題或一個神學觀念。雖然他引很多聖經章節,但沒有解明那些經文在那一段,在那一卷書,新約或舊約中原本意義是什麼。若人們不考慮聖經中的文化處境,在那文化處境下那些字句的用法及那經文對那時的背景的時適性,那些人就沒有達到“歷史處境”的要求。換句話說,他們沒有考慮到神在默示祂的話的時候是針對當時某一些人的需要,又同時在祂永恆的角度也針對我們的需要。
另外又有一種我稱之為“啦啦隊式”的講道。在這些講道中,牧者/講者會揀出最易明瞭的部分而大聲疾呼,會眾不需要更深的發掘神的話或將神的話在生活中應用出來,因為講者只是像帶領啦啦隊一樣,領他們歡呼他們已經知道及相信的。這也無可厚非,但我們要注意這些主題跟那段經文及那卷書的背景有什麼關係。若你相信全本聖經都是聖靈默示的,你也應該相信每一段經文,每一段情節,每一卷書在聖經中的位置都是聖靈所默示的。 “啦啦隊式”的講道很容易會不切合“正典的處境”的原則。“正典的原則”相信聖靈在整本聖經的形成過程中掌管每一抄本,每一段經文及每一卷書跟整本聖經的關係。
解經式講道也異於我稱為“頭條式講道”。在這一種講道中,講者在報紙上,電視上或網上看到一些新聞,就嘗試去找一些經文去解答一個問題,或譴責一種情況,或同情一些受害者,以致用一些講題去吸引聽眾來教會。問題是當你太著重“現狀”,而不小心地考慮整段經文及背景,你很容易會誤用聖經,離開經文原本的屬靈目的。所以你若在處境以外尋找“當代的處境” 、“頭條式講道”等,常常會達不到“當代的處境”的原則。換句話說,只是最新的並不一定意味著是“合時” 的。
最後,“解經式講道”不是我所說的“人工的修辭學。”有些牧者/講者硬將經文變成一個架構以致可以令大綱成為三個“P”(如 Purpose, Priority, Pronouncement)或三個諧音字。我並不是說使用聰明的字句來幫助會眾記住信息的要點一定是不好的,但每星期都這樣做很容易忽略了經文的原意,因為講者太注重自己的聰明而忽略了聖靈及經文的方向。很多時候我在預備講章時才發現我以為很聰明的大綱及例證或插圖並不適合,因為原文不像英文翻譯的意思或重點。
或許你現在會想“解經式講道”可以有什麼作用。首先,它注重事件發生當時的歷史處境。我們若不知道希臘社會對蒙頭的信念就不會真正明白保羅講男人蒙頭的事。在外邦人拜假神時男人是蒙頭的。我們若知道當時很多外邦神廟前面有“廟妓” ,我們就會更明白為何保羅不想讓女人在教會中太露面。很清楚的是保羅不想讓基督徒的崇拜跟外邦人的敬拜相混淆。
在舊約中,神要殺盡滅盡耶利哥城的所有人及物(除了喇合一家)的命令對我們來說是很恐怖的。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又有神幾千年的真理給了我們。但在以色列人攻佔及移進應許之地時,當地的外邦人若存活會給以色列人帶來很大的困難。在他們的信心還沒有堅定下來時,神的子民會面對很多的試探。在他們還不夠強大的時候,他們會受到很大的逼迫。
一篇不清楚這些歷史和文化處境的講道很容易會像失控的火車一樣容易出軌。我聽過一些因不明白保羅所講的外邦人的處境而激動地反對時裝的講道。我聽過一些人因不明白保羅對初期教會見證的真正關切而在講道中貶低婦女在教會裡的地位。我也聽過一些講者說神不應讓以色列人那樣殘酷地攻佔應許之地。其實我們不應該去專注那些暴力,而應該明白重點是當地的居民和事物對以色列民會帶來試探及逼迫的可能。考慮這些因素的講道就會通得過“歷史處境” 原則。
其次,我承認神賜我很好的恩賜,讓我能將聖經從希伯來文、希臘文和亞蘭文的原文翻譯過來。我翻譯不是要表現,而是要肯定我聽從聖靈的帶領,忠於經文。因為我曾對教會的領袖們承諾我會時常注意原文,我每次主日學會印出我的翻譯來表明我所負的責任;否則我可以很容易就讀解經書及聖經字典,不需要順服經文本身。
就算你不能翻譯原文,你也可以小心地研究經文。牧者/講者若多讀經文超過解經書(或他人的講章)會更可能因留意到一些重複的字、句或其他經文的引用或事情的重複發生而更清楚地看到一些主題及重點。有時經文是有意編排的,讓某些句子重複或對稱而成為“X”型,凸出一些重要的訊息(通常在“X”的中心)。翻譯或小心研讀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困難的句子。聖靈的默示不是要使經文難解難讀,但是加倍的留心會促使我們重複地思想經文。這樣我們就不會將我們自己的神學思想加進經文內。聖靈也默示美麗的文筆。留心這些經文的風格就是我所說的“文學處境”。
第三點,大多數人都會留意到有些事件在不同時間(或在不同書卷中)有不同的敘述,而我們將不同的經文比較的時候會令我們驚奇。對某些人來說,創世記第一章和第二章好像有矛盾,而約瑟的故事被猶大和他瑪的故事不必要地打斷了。當然,人類的知識是如此有限,若我們只有創世記第一章而沒有第二章的話,我們可能看神好像只是創造者而不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神。若我們只有創世記的二章而沒有一章的話,我們可能看神是很親近的而沒有敬畏之心。猶大和他瑪故事的插入,提醒我們大衛和基督耶穌的血統不是約瑟的,而是猶大的。大衛和基督耶穌的先祖中的一個嬰孩在這故事中出生了,在約瑟的故事開始之前我們需要有這一個提醒是非常合理的。
有時舊約有關某一世紀的預言會放在兩世紀之後的預言旁邊。有時候,一個人在不同的地方(在平原或在山上或在房子裡或在會堂裡)說同樣的話。但若我們問自己為什麼聖靈會這樣奇怪地編排(例如,馬可福音很可能是在馬太福音之前寫的,但馬太福音卻排在新約聖經的最前面),我們或許就不會有不必要的困擾(或許我們會更明白經文所要說的)。若我們留意看某段經文或某卷書在聖經中的位置(“正典”的意思是尺度或權威,而聖經藉聖靈默示傳給我們的就是我們的權威),那麼解經式的講道就會通得過“正典處境”的原則。
“歷史處境”,“文字處境”及“正典處境”對經文的重要性是因為這些讓我們明白神原來要說的,經文自然的重點所在,並神要在經文被接受為聖經後對我們要說的。但如果牧者/講者在這裡停下來,我們就只有一課演講。講者一定要指出我們跟聖經時期的人有什麼共通的處境。只有這樣,講者才可以指出經文的信息對現代的聽眾有何意義。若講者能幫助我們明白這一點,這信息就會通過“當代處境”的原則了。
在比較個人化的處境中,一個不用解經式的講道者會問:“我這星期日要講什麼呢?我要針對什麼需要呢?” 解經式講道者會問: “主,這星期祢要我在祢的話中得到什麼?聖靈為何引領我在這時要講這段經文?” 不用解經式的講道者很容易會想將自己的意思加在主的道理,而解經式的講者卻讓主的道影響自己。
家父曾這樣說,而我很高興最近聽到那位偉大的講道者 Marten Lloyd-Jones,也是這樣說。“一個人沒有信息可跟人分享,除非聖靈先直接傳信息給你。”就算你完全留心注意歷史、風格、正典及當代的處境,你仍需要聖靈先直接傳信息給你這傳信息的人。對我來說,翻譯及學習只是講章預備的起步。我一定先讓經文對我說話,然後我才有話可對你們說。這就是解經式的講道。
“誰在看守講道者?”你在!或者最少,你應當── 祈禱、小心、留心──看守。
2018 年冬令會後感
澤強
澤強
芝加哥華人基督徒大會(Chicago Chinese Christian Conference)於2018 年12月28-31日舉行。我們教會有二十多人參加。每天日程滿滿,早上、下午、晚上都有講座,最後還有分組討論,大家都覺得收穫良多。
我個人覺得最為感動的專題講座是12/29日劉志雄長老講的“愛的協奏曲”。本來我以為他是講婚姻中如何應付各樣的問題,聽到後面才發現不是從夫妻的表面關係去分析,而是從問題的根本去講, 有種給人醍醐灌頂的感覺。
講座中,劉志雄長老讓我們反復朗誦一句話,出自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3節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
聖潔的兩層含義:
1) 分別出來歸給神。他講了不信主不得自由, 不信主的人,以為自己有自由做事,却不知自己成為魔鬼的奴隸,肉體的奴隸,慾望的奴隸。信主的人才有自由。他還講了我們的100%的奉獻(不是10%)。
2)像神。裡面的生命靠著聖靈才能夠長大。他也輕鬆幽默地講了一些看似不能做,其實可做的事情。
夫妻之間,當意識到神的旨意時,就會發現自己做的遠遠不夠, 就會發現自己多是出於人的意念,而不是出於神的意念去考慮問題。婚姻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我們幸福,而是榮耀神。當夫婦都以榮耀神為目的時,他們的婚姻也就有幸福。
哈利路亞!
我個人覺得最為感動的專題講座是12/29日劉志雄長老講的“愛的協奏曲”。本來我以為他是講婚姻中如何應付各樣的問題,聽到後面才發現不是從夫妻的表面關係去分析,而是從問題的根本去講, 有種給人醍醐灌頂的感覺。
講座中,劉志雄長老讓我們反復朗誦一句話,出自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3節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
聖潔的兩層含義:
1) 分別出來歸給神。他講了不信主不得自由, 不信主的人,以為自己有自由做事,却不知自己成為魔鬼的奴隸,肉體的奴隸,慾望的奴隸。信主的人才有自由。他還講了我們的100%的奉獻(不是10%)。
2)像神。裡面的生命靠著聖靈才能夠長大。他也輕鬆幽默地講了一些看似不能做,其實可做的事情。
夫妻之間,當意識到神的旨意時,就會發現自己做的遠遠不夠, 就會發現自己多是出於人的意念,而不是出於神的意念去考慮問題。婚姻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我們幸福,而是榮耀神。當夫婦都以榮耀神為目的時,他們的婚姻也就有幸福。
哈利路亞!
回鄉記
Laurie
Laurie
2019年的第一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登上國泰航空公司班機經香港回廣州,難以形容當時的心情,因為有七年沒有踏上故土了,非常懷念親人、同學、同事及朋友。
當我見到我的好同學從廣州開車來香港接我時,我非常感動,因為我移民來了美國,她也搬了家,我們失了聯繫幾十年,幾年前才尋回,一直都無機會相見,這次我終於回來見面了。
我們開車由深圳灣入皇崗口岸時,見到商樓大廈,一排排的绿化乾淨的馬路,我感慨地說了聲:“祖國我回來了,久違的廣州我們又見面了。”感謝神讓我有平安的腳步回來,有美好的天氣迎接我。
因為有了微信,我找到了我小學老師、同學和中學同學,我們有很好的聯誼和交通,又尋回我以前的同事和朋友,雖然這次我們相聚的時間短,但有良好的氣氛。
雖然只有三週的時間,我還是按計劃回去故鄉台山,看到僑鄉的風貌,嘗試了當地的美食,很高興見到姑姑和她的家人都非常健康,他們把我祖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非常乾淨。很感謝他們的辛勞。
主日我去了一間好特別的教會聚會,聽說了這座教堂的由來。有一位外國傳教士來到廣州,見到廣州人都去光孝寺拜拜,他就建議在光孝路中間建一座教堂來阻止愚昧人拜假神,所以這座教堂就落成了。每個主日教堂座無虛席,有長者,有帶著小孩來的年輕夫婦,也有青年人。他們用廣東話講道,普通話翻譯。願神賜福這間教會,讓神的國度得到拓展,使福音廣傳。阿們!
當我見到我的好同學從廣州開車來香港接我時,我非常感動,因為我移民來了美國,她也搬了家,我們失了聯繫幾十年,幾年前才尋回,一直都無機會相見,這次我終於回來見面了。
我們開車由深圳灣入皇崗口岸時,見到商樓大廈,一排排的绿化乾淨的馬路,我感慨地說了聲:“祖國我回來了,久違的廣州我們又見面了。”感謝神讓我有平安的腳步回來,有美好的天氣迎接我。
因為有了微信,我找到了我小學老師、同學和中學同學,我們有很好的聯誼和交通,又尋回我以前的同事和朋友,雖然這次我們相聚的時間短,但有良好的氣氛。
雖然只有三週的時間,我還是按計劃回去故鄉台山,看到僑鄉的風貌,嘗試了當地的美食,很高興見到姑姑和她的家人都非常健康,他們把我祖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非常乾淨。很感謝他們的辛勞。
主日我去了一間好特別的教會聚會,聽說了這座教堂的由來。有一位外國傳教士來到廣州,見到廣州人都去光孝寺拜拜,他就建議在光孝路中間建一座教堂來阻止愚昧人拜假神,所以這座教堂就落成了。每個主日教堂座無虛席,有長者,有帶著小孩來的年輕夫婦,也有青年人。他們用廣東話講道,普通話翻譯。願神賜福這間教會,讓神的國度得到拓展,使福音廣傳。阿們!
約伯記第5章至42章“三人组分享”
Michelle, 小苖和Ginny 讀完了约伯記,現在仍在讀彼得前後書。我們三人組是很隨意的,大家有空便分享,彼此勉勵,互相拉一把,我們好幾個月才讀完一本書卷,細水長流,慢讀去明白神的話,求主保守我們能夠持續,藉小組讀經一起學習。
Ginny
我讀完第六章,看到約伯的回答,8和9節說出他的心願,然而第10節他在痛苦中仍能踴躍,因他沒有離棄神而安慰。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是我們要學習的。祂的恩典夠我們用,在苦難和暴風雨中與我們同在。在後面他開始反問他的朋友,指出他們應當以慈愛待他,並質問他們對他不公平的指責,其實這是指以利法。
小苖
我把約伯和三友的對話看完了,好多比喻,很難懂。只理解了大概意思,如果不看解析的話,對我來說太難了。
Ginny
那就看一下解釋吧。
小苖
約伯堅信自己的無辜,因為他知道自己向神持守純正,這是他心裡的力量,心裡的安慰。但他已經無力繼續撐下去。我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走屬靈的路,唯一的盼望就是有憐憫他、同情他的人用慈愛對待他,讓他能夠繼續前行,可是他的朋友卻讓他失望了。
朋友們為了幫助約伯,就堅持要約伯跟著他們的路走,可是這路是沒有水的「詭詐」的河道,是會讓人渴死在荒野的一條死路。當我們安慰人的時候,常常過不了幾分鐘就開始幫人出主意,當心這主意也是帶人「到荒野之地死亡」。
Michelle
之前咱們讀的第四、第五章主要是以利法認為約伯遭難是因為自己的罪行惹怒了上帝,第六章約伯開始回答並反擊他的朋友,他認為自己言語行為純正,並沒有得罪我們的神,指責以利法在他如此遭受劫難時不給予安慰和代禱,像旁人一般來指責他,這實在不像一個朋友。正如小苗之前說的,一個人不能靠自己走屬靈的路,我們既為同路人就應該彼此攙扶,彼此鼓勵,在朋友跌倒,有需要的時候為他好好禱告,鼓勵他往上看: 看的是神,而不是眼前的困難、險阻。只有被神破碎了的舊生命,才能為神所用,祝福別人,成為這世上美好的見證。
Ginny
大家分享得很好。有時我們不是不能提醒別人,但先要察驗是否合神心意地去勸勉人。約伯堅持自己在神面前行為純正,他夠膽在人面前公開説在神面前無愧,那是一個很嚴謹的宣告(雖然有人認為是自以為義的表現)。約伯實在想不到自己究竟有甚麽過犯導致這様的苦難。若大家無補充便往下看第七章。
小苖
約伯一直認為是神令他這麼痛苦。我想如果真的如以利法所說,他是因為犯罪而受苦,為什麼神對他的罪斤斤計較?他這麼渺小,算什麼呢?如果他連犯了什麼罪自己也搞不清楚,那麼這個罪定必是微不足道,對神應該不構成威脅。那神為何每天鍳察和時刻試驗他呢?
約伯並非因為犯罪而受苦。但從這番話可以看出,他猜想自己犯了罪,但又不知是什麼罪,就埋怨神小器,小小的罪也要罰得那麼重。有沒有一種小孩子犯錯受罰時跟父母討價還價,撒嬌耍賴的感覺?
試想一下,假如約伯真的犯了罪,神會怎樣看,怎麼做呢?
Ginny
謝謝小苖分享。在這章我看到約伯求死,他在跟神吐哀情,非常真實。因他不明自己犯了什麼錯,在猜想自己可能因犯罪受罰,若是的話,他在問神為什麼不赦免他。15、16 和20節是約伯的申訴,其實在字裡行間,他是帶有負氣的語調,我想這也是人之常情。假若換是我的話,我早便質問神為什麽這樣對待我等等。其實神是知曉我們每個信徒光景的吧。回答小苗的問題,神有豐盛的慈愛,有憐憫,祂會赦免我們的罪,但我們先要認罪悔改,求神赦免。
Ginny
第八章是約伯的朋友聽完約伯的一段話的回應。這朋友自以為義,批判約伯,並説一大堆好像屬靈的話。他以為自己看清這事,甚至認為可能約伯的兒女犯罪等 ...... 這朋友最大的盲點是,認為人遭受苦難和痛苦是因為得罪神而受罰。這提醒我看見別的弟兄姐妹們的苦難時,要與哀哭的人同哭。即或那人真的因過犯受罰,我們也當鼓勵那人,因我們的神是慈愛,受罰過後祂仍然會寛恕和接納我們。我們看以色列人的歷史,他們一次又一次得罪神,一次又一次受罰,後又必歸回父神那裡。我過去也有過苦難,當時也覺好無奈,為什麽這事臨到我身上?感謝神,當年身邊的弟兄姐妹們沒有懷疑我是否一個不稱職的妻子,所以丈夫有外遇...... 只是看怎樣幫助我和為我祈禱。今天的社會卻有反過來説有小三的家庭,是妻子不夠吸引力,抓不住丈夫的心等等。這社會已經本末倒置, 我離題了,言歸正轉,我要提醒自己不要做比勒達,求神賜我們智慧的言語去安慰和鼓勵在苦難中的弟兄姐妹。
小苖
比勒達不明白約伯所承受的痛苦,他像以利法一樣,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用理智來思考苦難的邏輯意義,並不是站在受苦者的立場,將心比己來感受約伯的苦與痛。很多時候,我們只想逞口舌之利,只想發表自己的高見,卻忽略了受苦者的感受。
在比勒達的耳中聽來,約伯似乎在埋怨上帝的不公平,然而約伯只是不明白上帝為何以如此嚴厲方式對待他。比勒達認為約伯的信仰走偏了,他再次強調全能的上帝絕不可能不公平不公義,約伯的兒女必定是因罪而死,犯罪是人受苦的主因,他深信約伯有罪,指責他說話狂妄。
比勒達雖然是個智者,卻仍憑著傳統的經驗來評論發生在約伯身上的苦難。事實上,我們沒有資格來評論人為何遭受苦難,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當這個審判官,來替上帝伸張公平正義。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部分真理,並不是全部的真實。很多事情錯綜複雜,不是人想像中那麼單純,上帝也沒有設立我們當審判官,因此也人無須多話,說越多話,越顯出差錯。
Ginny
我還有補充,我們以有限的智慧去理解神的做法,這是常有的毛病。比勒達也很熟悉約伯,從他對約伯的一翻話也反映他頗熟神的話語。但在這事情上,他以一般性的情況去批評約伯;在舊約中,很多時候受難是神的咒詛。我們很多時候,以自己所能認識的,包括對聖經的了解,對個人的經歷,別人見證的理解,對科學、哲學、道德觀和倫理觀與理解去測度神的作為。保羅説:“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踪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祂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羅11:33-36)” 既然我們的智慧有限,只有靠信心去倚靠全知全能的神,無論在任何環境,仍是堅定不移地信靠祂。
Ginny
附上Sophia的分享,大家看完後是否快一點讀約伯記的其餘部分,這卷書其中有29章是三個朋友跟他的對話,他們跟約伯説話時候好像自己對神有很認識。我以前已經讀過這卷書至少三次,所以看你們想怎樣?
小苖
我自己覺得不用每一章都分享,因為有時候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感覺約伯和他朋友的對話,用了很多比喻。
Ginny
約伯記是屬詩體的書卷,所以引用很多的比喻。
Ginny
我今早還是讀了第九章,看到約伯回答比勒達這一章很有意思。他的回答比他朋友溫柔多了,約伯基本上認同比勒達對神的公義和審判的認識。前大段是頌讚神的作為,亦道出無人能測度神的旨意。 9:2下半節“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義呢?”這句話很精彩!聖經説到的義有兩種:創6:9中的挪亞,約1:1中的約伯,太1:19中的約瑟,是指他們道德行為上的義。另一種是羅3:26的因信稱義;約伯點出的是他自己是個義人, 但站在神面前,人是無法稱義的。連他也搞不懂自己為什麼受難,那其他人怎麼可以這麼容易作出結論呢? They jump to conclusion too fast! 下半段他是在掙扎,神的義何其偉大何其難測!神本來應是跟他很貼近,可是他感覺神好像遠離他。他相信神的大能應該在患難時給他安慰,但如今的環境好像都是against他,神好像不顧念他...... 他最後求憐憫,將那“杖”挪開。看到第九章,我們能夠進入到約伯的心路歷程的起起伏伏,他對神的客觀認識,主觀的經歷,能在無奈的環境中持守信仰,很值得我們學習,這也使我們明白為什麼神揀選了他!神不會將我們不能承受的擔子加在我們身上,因衪的恩典是夠我們用的。
小苖
記得剛開始讀《約伯記》時,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上帝僅僅因為撒旦的一句挑釁的話,就讓約伯承受了家業被毀,兒女盡亡的厄運。雖然對此約伯沒有任何怨言,這讓我感到他信仰的堅定,但卻無法消除我對於上帝“草率” 、“隨意”的負面印象,甚至一度不想再讀下去了。後來在Ginny姐妹闡述自己讀《約伯記》的感受時,我意識到至少應該讀完整篇,再來評價這件事才對。
讀完《約伯記》,我最大的啟發和思考便是:一個人蒙受了苦難,就一定有罪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歸罪”推定:為什麼你考試成績這樣差?你一定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課下又偷懶。為什麼你朋友少,甚至不合群?那一定是你這個人性格不好,令人討厭。為什麼你遭到性騷擾(或被強姦),別人就沒事?誰讓你穿得那麼暴露,勾引人?
這樣“疑罪從有”的思維模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陌生。甚至我自己有時也是這樣想的。我老公的一個侄子上高中了,學習成績一直沒有提高,打電話來向我們諮詢學習方法。我直接就認定他不夠努力。
當一個人遭受苦難的時候,圍繞著你的並不總是“一個好漢三個幫”的溫馨場面,很有可能是眾人冷眼相對,極盡嘲諷,“勸說”你的話語反變成插在你心上的利刺尖刀。即便你有約伯的堅定與口才,可以力爭自己的正義,人們理屈詞窮,心中成見卻不改。
然而《約伯記》告訴我們,苦難的存在有另一種可能:義人受難。在義人受難的時候,連身邊的親朋都無法理解他,甚至會對他妄加猜測揣度。此時唯一脫離困境的辦法就是信靠上帝。無論是約伯一開始的質疑,還是三個朋友的有罪推定,妄加揣測,都是對神的不敬。
Ginny
@Sophia @小苗 都很能快讀約伯記。我今天終於有空再看一遍。謝謝Sophia寫一整篇文章分享約伯記,你summarized 得很好很好。其中的經文1:21: 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這 是我們大家可以記著的金句。耶和華神有祂的主權,福與禍都是在祂的旨意下。
小苖堅持讀下去,縱使不明白為什麼神因撒但的挑戰而容許苦難降在約伯身上,感謝神你還是讀下去。謝謝你的總結,我認同小苗的看法:人的苦難並不一定是那人犯罪。我認為有時候人們會因別人犯罪而苦,例如醉酒駕車,危害他人,有小三破壞了家庭等。這些受難者是無辜的,但神容許這些事臨到祂的兒女們身上:神有時藉苦難磨練我們。
我在這補充幾點:
1)沒有神的允許,撒但不能傷害我們。換句話是神仍在看管任何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任何事。所以在任何環境下,不要驚惶和失去信心,仰望祂和相信祂。 2:10 下:「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約伯對神的信靠不疑,在逆境中能持守信仰。 Sophia 的文章introduction 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確實是有些人在苦難時離開神,失去了看到神最終的計劃對我們有益處,乃是一個祝福。
2)無論我們怎樣有義,在道德上,思想上和行為上能像約伯一樣嗎? 1:1 (NIV) In the land of Uz there lived a man whose name was Job. This man was blameless and upright; he feared God and shunned evil. KJV的翻譯是perfect & upright. 中文用詞「完全正直」。我們仍有許多地方是要被神修剪的。我們讀這卷書也看到約伯的埋怨,求死等話,可見人的不完全。 35:2 以利戶指出約伯的問題:”你以為有理,或以為你的公義勝於神的公義........” 神藉這事浄約伯的生命,使他更近完全。
3)當我們目光看神時,改變就從那一刻開始了。神直接跟約伯説話,見38-41章,這叫約伯無言以對!神是創造主和管理天地萬物的全能者。以利戶在32章出場時指責約伯,要他從另一個立場看 - 37:14 “約伯啊,你要留心聽,要站立思想神奇妙的作為。”因約伯在此之前所説過的話(3-31章 )可以總結在32:1── 自以為義。他在這苦難中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義,認為若他是真的有罪,神應陳明他的罪狀。約伯最後悔改了,42:2-6 是約伯被神鍊浄後的見證: 2 - 神的主權;3 - 𠄘認自己的無知;4 - 求神指引;5 - 對神真正的了解和明白,不只在客觀上,頭腦上和理智上的認識,透過經歷和苦難真正地認識全能的神;6 - 真正的悔改,約伯已經放下尋根究底想要得到答案。他完全看到神的作爲而折服在神的旨意下──包括在第8節為得罪他的朋友們祈禱。
約伯的結局:在人際關係上的重修(朋友們),經濟上的豐盛(加倍),家庭上的祝福(應該是與妻子和好,兒孫滿堂),長壽(見到第四代,在舊約生養眾多和長壽是神的祝福)。我想42:1-6節是提醒我們以有限的智慧是無法測度神的作為的,我們常引用42:5節,我覺得我們從2-6一起讀就更有味和更深入。
2 我 知 道 , 你 萬 事 都 能 做 ; 你 的 旨 意 不 能 攔 阻 。
3 誰 用 無 知 的 言 語 使 你 的 旨 意 隱 藏 呢 ?我 所 說 的 是 我 不 明 白 的 ; 這 些 事 太 奇 妙 , 是 我 不 知 道 的 。
4 求 你 聽 我 , 我 要 說 話 ; 我 問 你 , 求 你 指 示 我 。
5 我 從 前 風 聞 有 你 , 現 在 親 眼 看 見 你 。
6 因 此 我 厭 惡 自 己 ( 或 譯 : 我 的 言 語 ) , 在 塵 土 和 爐 灰 中 懊 悔 。
Ginny
昨天跟小苗聊了一下關於約伯的苦難;想到我們剛查完約翰福音16:33,“33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 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 在世上, 你們有苦難; 但你們可以放心, 我已經勝了世界。” 耶穌很清楚説到門徒會面對苦難。馬太福音11:28-30, 28 凡 勞 苦 擔 重 擔 的 人 可 以 到 我 這 裡 來 , 我 就 使 你 們 得 安 息 。
29 我 心 裡 柔 和 謙 卑 , 你 們 當 負 我 的 軛 , 學 我 的 樣 式 ; 這 樣 , 你 們 心 裡 就 必 得 享 安 息 。
30 因 為 我 的 軛 是 容 易 的 , 我 的 擔 子 是 輕 省 的 。 ”
這是耶穌讓他們知道接受救恩便可以放下重擔──罪的重擔和法利賽人的律法上的軛。這段經文在我們信主的弟兄姐妹中,也可以應用到生活的重擔和苦難當中,耶穌擔當我們的重擔。哥林多後12:9 保羅説:“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 所以我們要相信若有一天苦難臨到時,我們的主,一個好牧人,會保護我們和帶我們走過幽谷,並且使我們得勝。我們每一個人信主後都背不一樣的十字架,有些人是一帆風順,偶然遇小波浪;有人面對不同的苦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不要讓環境支配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時刻仰望主和常常感恩。真正的喜樂不在於你擁有什麽,乃是讓主掌管你的生命,那生命是豐盛的,而且不會有缺乏。哪怕我們在經歷苦難時,主也能夠藉苦難練浄我們的品格,並增加我們對神的信心。
—完--
Ginny
我讀完第六章,看到約伯的回答,8和9節說出他的心願,然而第10節他在痛苦中仍能踴躍,因他沒有離棄神而安慰。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是我們要學習的。祂的恩典夠我們用,在苦難和暴風雨中與我們同在。在後面他開始反問他的朋友,指出他們應當以慈愛待他,並質問他們對他不公平的指責,其實這是指以利法。
小苖
我把約伯和三友的對話看完了,好多比喻,很難懂。只理解了大概意思,如果不看解析的話,對我來說太難了。
Ginny
那就看一下解釋吧。
小苖
約伯堅信自己的無辜,因為他知道自己向神持守純正,這是他心裡的力量,心裡的安慰。但他已經無力繼續撐下去。我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走屬靈的路,唯一的盼望就是有憐憫他、同情他的人用慈愛對待他,讓他能夠繼續前行,可是他的朋友卻讓他失望了。
朋友們為了幫助約伯,就堅持要約伯跟著他們的路走,可是這路是沒有水的「詭詐」的河道,是會讓人渴死在荒野的一條死路。當我們安慰人的時候,常常過不了幾分鐘就開始幫人出主意,當心這主意也是帶人「到荒野之地死亡」。
Michelle
之前咱們讀的第四、第五章主要是以利法認為約伯遭難是因為自己的罪行惹怒了上帝,第六章約伯開始回答並反擊他的朋友,他認為自己言語行為純正,並沒有得罪我們的神,指責以利法在他如此遭受劫難時不給予安慰和代禱,像旁人一般來指責他,這實在不像一個朋友。正如小苗之前說的,一個人不能靠自己走屬靈的路,我們既為同路人就應該彼此攙扶,彼此鼓勵,在朋友跌倒,有需要的時候為他好好禱告,鼓勵他往上看: 看的是神,而不是眼前的困難、險阻。只有被神破碎了的舊生命,才能為神所用,祝福別人,成為這世上美好的見證。
Ginny
大家分享得很好。有時我們不是不能提醒別人,但先要察驗是否合神心意地去勸勉人。約伯堅持自己在神面前行為純正,他夠膽在人面前公開説在神面前無愧,那是一個很嚴謹的宣告(雖然有人認為是自以為義的表現)。約伯實在想不到自己究竟有甚麽過犯導致這様的苦難。若大家無補充便往下看第七章。
小苖
約伯一直認為是神令他這麼痛苦。我想如果真的如以利法所說,他是因為犯罪而受苦,為什麼神對他的罪斤斤計較?他這麼渺小,算什麼呢?如果他連犯了什麼罪自己也搞不清楚,那麼這個罪定必是微不足道,對神應該不構成威脅。那神為何每天鍳察和時刻試驗他呢?
約伯並非因為犯罪而受苦。但從這番話可以看出,他猜想自己犯了罪,但又不知是什麼罪,就埋怨神小器,小小的罪也要罰得那麼重。有沒有一種小孩子犯錯受罰時跟父母討價還價,撒嬌耍賴的感覺?
試想一下,假如約伯真的犯了罪,神會怎樣看,怎麼做呢?
Ginny
謝謝小苖分享。在這章我看到約伯求死,他在跟神吐哀情,非常真實。因他不明自己犯了什麼錯,在猜想自己可能因犯罪受罰,若是的話,他在問神為什麼不赦免他。15、16 和20節是約伯的申訴,其實在字裡行間,他是帶有負氣的語調,我想這也是人之常情。假若換是我的話,我早便質問神為什麽這樣對待我等等。其實神是知曉我們每個信徒光景的吧。回答小苗的問題,神有豐盛的慈愛,有憐憫,祂會赦免我們的罪,但我們先要認罪悔改,求神赦免。
Ginny
第八章是約伯的朋友聽完約伯的一段話的回應。這朋友自以為義,批判約伯,並説一大堆好像屬靈的話。他以為自己看清這事,甚至認為可能約伯的兒女犯罪等 ...... 這朋友最大的盲點是,認為人遭受苦難和痛苦是因為得罪神而受罰。這提醒我看見別的弟兄姐妹們的苦難時,要與哀哭的人同哭。即或那人真的因過犯受罰,我們也當鼓勵那人,因我們的神是慈愛,受罰過後祂仍然會寛恕和接納我們。我們看以色列人的歷史,他們一次又一次得罪神,一次又一次受罰,後又必歸回父神那裡。我過去也有過苦難,當時也覺好無奈,為什麽這事臨到我身上?感謝神,當年身邊的弟兄姐妹們沒有懷疑我是否一個不稱職的妻子,所以丈夫有外遇...... 只是看怎樣幫助我和為我祈禱。今天的社會卻有反過來説有小三的家庭,是妻子不夠吸引力,抓不住丈夫的心等等。這社會已經本末倒置, 我離題了,言歸正轉,我要提醒自己不要做比勒達,求神賜我們智慧的言語去安慰和鼓勵在苦難中的弟兄姐妹。
小苖
比勒達不明白約伯所承受的痛苦,他像以利法一樣,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用理智來思考苦難的邏輯意義,並不是站在受苦者的立場,將心比己來感受約伯的苦與痛。很多時候,我們只想逞口舌之利,只想發表自己的高見,卻忽略了受苦者的感受。
在比勒達的耳中聽來,約伯似乎在埋怨上帝的不公平,然而約伯只是不明白上帝為何以如此嚴厲方式對待他。比勒達認為約伯的信仰走偏了,他再次強調全能的上帝絕不可能不公平不公義,約伯的兒女必定是因罪而死,犯罪是人受苦的主因,他深信約伯有罪,指責他說話狂妄。
比勒達雖然是個智者,卻仍憑著傳統的經驗來評論發生在約伯身上的苦難。事實上,我們沒有資格來評論人為何遭受苦難,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當這個審判官,來替上帝伸張公平正義。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部分真理,並不是全部的真實。很多事情錯綜複雜,不是人想像中那麼單純,上帝也沒有設立我們當審判官,因此也人無須多話,說越多話,越顯出差錯。
Ginny
我還有補充,我們以有限的智慧去理解神的做法,這是常有的毛病。比勒達也很熟悉約伯,從他對約伯的一翻話也反映他頗熟神的話語。但在這事情上,他以一般性的情況去批評約伯;在舊約中,很多時候受難是神的咒詛。我們很多時候,以自己所能認識的,包括對聖經的了解,對個人的經歷,別人見證的理解,對科學、哲學、道德觀和倫理觀與理解去測度神的作為。保羅説:“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踪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祂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羅11:33-36)” 既然我們的智慧有限,只有靠信心去倚靠全知全能的神,無論在任何環境,仍是堅定不移地信靠祂。
Ginny
附上Sophia的分享,大家看完後是否快一點讀約伯記的其餘部分,這卷書其中有29章是三個朋友跟他的對話,他們跟約伯説話時候好像自己對神有很認識。我以前已經讀過這卷書至少三次,所以看你們想怎樣?
小苖
我自己覺得不用每一章都分享,因為有時候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感覺約伯和他朋友的對話,用了很多比喻。
Ginny
約伯記是屬詩體的書卷,所以引用很多的比喻。
Ginny
我今早還是讀了第九章,看到約伯回答比勒達這一章很有意思。他的回答比他朋友溫柔多了,約伯基本上認同比勒達對神的公義和審判的認識。前大段是頌讚神的作為,亦道出無人能測度神的旨意。 9:2下半節“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義呢?”這句話很精彩!聖經説到的義有兩種:創6:9中的挪亞,約1:1中的約伯,太1:19中的約瑟,是指他們道德行為上的義。另一種是羅3:26的因信稱義;約伯點出的是他自己是個義人, 但站在神面前,人是無法稱義的。連他也搞不懂自己為什麼受難,那其他人怎麼可以這麼容易作出結論呢? They jump to conclusion too fast! 下半段他是在掙扎,神的義何其偉大何其難測!神本來應是跟他很貼近,可是他感覺神好像遠離他。他相信神的大能應該在患難時給他安慰,但如今的環境好像都是against他,神好像不顧念他...... 他最後求憐憫,將那“杖”挪開。看到第九章,我們能夠進入到約伯的心路歷程的起起伏伏,他對神的客觀認識,主觀的經歷,能在無奈的環境中持守信仰,很值得我們學習,這也使我們明白為什麼神揀選了他!神不會將我們不能承受的擔子加在我們身上,因衪的恩典是夠我們用的。
小苖
記得剛開始讀《約伯記》時,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上帝僅僅因為撒旦的一句挑釁的話,就讓約伯承受了家業被毀,兒女盡亡的厄運。雖然對此約伯沒有任何怨言,這讓我感到他信仰的堅定,但卻無法消除我對於上帝“草率” 、“隨意”的負面印象,甚至一度不想再讀下去了。後來在Ginny姐妹闡述自己讀《約伯記》的感受時,我意識到至少應該讀完整篇,再來評價這件事才對。
讀完《約伯記》,我最大的啟發和思考便是:一個人蒙受了苦難,就一定有罪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歸罪”推定:為什麼你考試成績這樣差?你一定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課下又偷懶。為什麼你朋友少,甚至不合群?那一定是你這個人性格不好,令人討厭。為什麼你遭到性騷擾(或被強姦),別人就沒事?誰讓你穿得那麼暴露,勾引人?
這樣“疑罪從有”的思維模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陌生。甚至我自己有時也是這樣想的。我老公的一個侄子上高中了,學習成績一直沒有提高,打電話來向我們諮詢學習方法。我直接就認定他不夠努力。
當一個人遭受苦難的時候,圍繞著你的並不總是“一個好漢三個幫”的溫馨場面,很有可能是眾人冷眼相對,極盡嘲諷,“勸說”你的話語反變成插在你心上的利刺尖刀。即便你有約伯的堅定與口才,可以力爭自己的正義,人們理屈詞窮,心中成見卻不改。
然而《約伯記》告訴我們,苦難的存在有另一種可能:義人受難。在義人受難的時候,連身邊的親朋都無法理解他,甚至會對他妄加猜測揣度。此時唯一脫離困境的辦法就是信靠上帝。無論是約伯一開始的質疑,還是三個朋友的有罪推定,妄加揣測,都是對神的不敬。
Ginny
@Sophia @小苗 都很能快讀約伯記。我今天終於有空再看一遍。謝謝Sophia寫一整篇文章分享約伯記,你summarized 得很好很好。其中的經文1:21: 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這 是我們大家可以記著的金句。耶和華神有祂的主權,福與禍都是在祂的旨意下。
小苖堅持讀下去,縱使不明白為什麼神因撒但的挑戰而容許苦難降在約伯身上,感謝神你還是讀下去。謝謝你的總結,我認同小苗的看法:人的苦難並不一定是那人犯罪。我認為有時候人們會因別人犯罪而苦,例如醉酒駕車,危害他人,有小三破壞了家庭等。這些受難者是無辜的,但神容許這些事臨到祂的兒女們身上:神有時藉苦難磨練我們。
我在這補充幾點:
1)沒有神的允許,撒但不能傷害我們。換句話是神仍在看管任何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任何事。所以在任何環境下,不要驚惶和失去信心,仰望祂和相信祂。 2:10 下:「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約伯對神的信靠不疑,在逆境中能持守信仰。 Sophia 的文章introduction 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確實是有些人在苦難時離開神,失去了看到神最終的計劃對我們有益處,乃是一個祝福。
2)無論我們怎樣有義,在道德上,思想上和行為上能像約伯一樣嗎? 1:1 (NIV) In the land of Uz there lived a man whose name was Job. This man was blameless and upright; he feared God and shunned evil. KJV的翻譯是perfect & upright. 中文用詞「完全正直」。我們仍有許多地方是要被神修剪的。我們讀這卷書也看到約伯的埋怨,求死等話,可見人的不完全。 35:2 以利戶指出約伯的問題:”你以為有理,或以為你的公義勝於神的公義........” 神藉這事浄約伯的生命,使他更近完全。
3)當我們目光看神時,改變就從那一刻開始了。神直接跟約伯説話,見38-41章,這叫約伯無言以對!神是創造主和管理天地萬物的全能者。以利戶在32章出場時指責約伯,要他從另一個立場看 - 37:14 “約伯啊,你要留心聽,要站立思想神奇妙的作為。”因約伯在此之前所説過的話(3-31章 )可以總結在32:1── 自以為義。他在這苦難中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義,認為若他是真的有罪,神應陳明他的罪狀。約伯最後悔改了,42:2-6 是約伯被神鍊浄後的見證: 2 - 神的主權;3 - 𠄘認自己的無知;4 - 求神指引;5 - 對神真正的了解和明白,不只在客觀上,頭腦上和理智上的認識,透過經歷和苦難真正地認識全能的神;6 - 真正的悔改,約伯已經放下尋根究底想要得到答案。他完全看到神的作爲而折服在神的旨意下──包括在第8節為得罪他的朋友們祈禱。
約伯的結局:在人際關係上的重修(朋友們),經濟上的豐盛(加倍),家庭上的祝福(應該是與妻子和好,兒孫滿堂),長壽(見到第四代,在舊約生養眾多和長壽是神的祝福)。我想42:1-6節是提醒我們以有限的智慧是無法測度神的作為的,我們常引用42:5節,我覺得我們從2-6一起讀就更有味和更深入。
2 我 知 道 , 你 萬 事 都 能 做 ; 你 的 旨 意 不 能 攔 阻 。
3 誰 用 無 知 的 言 語 使 你 的 旨 意 隱 藏 呢 ?我 所 說 的 是 我 不 明 白 的 ; 這 些 事 太 奇 妙 , 是 我 不 知 道 的 。
4 求 你 聽 我 , 我 要 說 話 ; 我 問 你 , 求 你 指 示 我 。
5 我 從 前 風 聞 有 你 , 現 在 親 眼 看 見 你 。
6 因 此 我 厭 惡 自 己 ( 或 譯 : 我 的 言 語 ) , 在 塵 土 和 爐 灰 中 懊 悔 。
Ginny
昨天跟小苗聊了一下關於約伯的苦難;想到我們剛查完約翰福音16:33,“33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 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 在世上, 你們有苦難; 但你們可以放心, 我已經勝了世界。” 耶穌很清楚説到門徒會面對苦難。馬太福音11:28-30, 28 凡 勞 苦 擔 重 擔 的 人 可 以 到 我 這 裡 來 , 我 就 使 你 們 得 安 息 。
29 我 心 裡 柔 和 謙 卑 , 你 們 當 負 我 的 軛 , 學 我 的 樣 式 ; 這 樣 , 你 們 心 裡 就 必 得 享 安 息 。
30 因 為 我 的 軛 是 容 易 的 , 我 的 擔 子 是 輕 省 的 。 ”
這是耶穌讓他們知道接受救恩便可以放下重擔──罪的重擔和法利賽人的律法上的軛。這段經文在我們信主的弟兄姐妹中,也可以應用到生活的重擔和苦難當中,耶穌擔當我們的重擔。哥林多後12:9 保羅説:“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 所以我們要相信若有一天苦難臨到時,我們的主,一個好牧人,會保護我們和帶我們走過幽谷,並且使我們得勝。我們每一個人信主後都背不一樣的十字架,有些人是一帆風順,偶然遇小波浪;有人面對不同的苦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不要讓環境支配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時刻仰望主和常常感恩。真正的喜樂不在於你擁有什麽,乃是讓主掌管你的生命,那生命是豐盛的,而且不會有缺乏。哪怕我們在經歷苦難時,主也能夠藉苦難練浄我們的品格,並增加我們對神的信心。
—完--
查馬太福音後的感想
黃家慶
黃家慶
本堂中文成人主日學剛查完馬太福音,西北查經小組有一組也於本星期五查到馬太福音第廿五章。 我在兩處都跟 Ginny 一起帶領,雖然多年前也教過馬太福音中主的教訓,但今次也有不少的學習及感受,願意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
馬太福音是初期教會最多引用的福音書,也是新約聖經的首卷,至於是否最先寫成的我不想在這裡討論。但四卷福音書,前三卷稱為對觀或共觀福音是因為它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特點。
馬太福音的特點是注重耶穌的教訓,我相信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馬太是耶穌的十二個使徒之一,也是最會書寫記錄的人,因為他是當税官的。他原本叫利未,但後來主要名為馬太(意思是主的恩賜)。他很可能是因為原本被猶太人認為是羅馬殖民地的政府官員,被視為賣國賊,列為罪人,但竟蒙主呼召成為使徒,所以非常感謝主的恩典。他既蒙揀選呼召,就很留意記錄主的教訓。在主復活之後,升天之前,他記錄的我們常稱為“大使命 ”的是馬太福音28:19-20,「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是真正的門徒,他記得主所吩咐他的,就教訓其他門徒遵守。
馬可,路加都不是主的使徒,他們所寫的對象不同,重點也不同。約翰是主的使徒,但他是漁夫出身,服事主多年之後,在自己晚年才寫他的福音書和他的書信。
馬太福音是記載耶穌教訓最詳盡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大講論,1 5-7章稱為山上寶訓,2 10章是差派門徒的教導,3 13章是天國奧秘的比喻,4 18章是天國裡(或教會裡)的肢體生活,5 24,25章稱為橄欖山的講論,是有關末世的預言。有人認為五大講論可能是有意與舊約的摩西五經平行,讓人容易記得。
馬太福音五大講論中最著名的當然是山上寶訓及橄欖山的講論,天國奧秘的比喻及耶穌差派門徒的教訓也相當多地被提及,但我認為馬太 18章其實是對我們教會生活最為重要的,所以想在這裡分享一些。
1-4 : “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裏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
很多人像門徒一樣,都想為大,但主的回答可能使他們或使我們很詫異,但更使人詫異的是下一段主繼續說的話:
5-6“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
我們會很小心不叫其他信徒跌倒嗎?主更再強調說:
7-9 “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 倘若你一隻手或是一隻腳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你缺一隻手或是一隻腳進入永生,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裡。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來丟掉;你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的火裡。”
我想主真是提醒我們要盡我們所能不叫別人跌倒,也不要自己跌倒。主又再強調說:
10 “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
我們會輕看其他信徒嗎? 他們的使者會在天父(就是他們的父)面前告我們狀嗎?
11節 有些抄本沒有的。
12-14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嗎? 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 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
有人或以為這一百隻羊的故事中走迷的一隻羊是指未信主的人,但這裡很清楚是講信主的小子裡走迷的一個。我們不但不要絆倒信主的小子,更要尋找那些走迷的信徒,他們是天父的兒女,也是我們的弟兄姐妹,天使關心他們,我們關心嗎?
主繼續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5節)
我們有多少時候會按主的教訓來這樣作呢?我們這樣作就是要挽回主內的弟兄姐妹,也是尋回迷失的羊。主繼續說:
16-17 “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 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我們真是會盡力去挽回主內的弟兄姐妹嗎?還是很快就將他們當作教外的人呢?當然若是他們確實清楚自己犯罪而不肯悔改的話,教會是應執行紀律的,因為主繼續說:
18節“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這裡很清楚的是指教會執行紀律的權柄是基於天國的原則和權柄。下面兩節也是指教會紀律的事而不是像很多人以為是指普通禱告及聚會。
19-20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若我們像以上所說的找一兩個人去勸一個肢體悔改,我們可以求主的同在,我們若同心合意地求天父幫助挽回肢體,天父必會成全,但若那人怎樣都不聽,他可能就不是真信主的,那麼只好看他像教外人和稅吏一樣。
21-36 節這一段相信是我們最熟識的一段,就是彼得問主耶穌要饒恕得罪他的弟兄幾次,主說到七十個七次,然後說了一個比喻,講到不饒恕人的必不蒙饒恕。主既饒恕了我們一生都還不清的罪債,我們怎可以不饒恕人一點點的得罪呢?
願我們肢體的生活真是遵守主對使徒所吩咐的。
馬太福音是初期教會最多引用的福音書,也是新約聖經的首卷,至於是否最先寫成的我不想在這裡討論。但四卷福音書,前三卷稱為對觀或共觀福音是因為它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特點。
馬太福音的特點是注重耶穌的教訓,我相信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馬太是耶穌的十二個使徒之一,也是最會書寫記錄的人,因為他是當税官的。他原本叫利未,但後來主要名為馬太(意思是主的恩賜)。他很可能是因為原本被猶太人認為是羅馬殖民地的政府官員,被視為賣國賊,列為罪人,但竟蒙主呼召成為使徒,所以非常感謝主的恩典。他既蒙揀選呼召,就很留意記錄主的教訓。在主復活之後,升天之前,他記錄的我們常稱為“大使命 ”的是馬太福音28:19-20,「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是真正的門徒,他記得主所吩咐他的,就教訓其他門徒遵守。
馬可,路加都不是主的使徒,他們所寫的對象不同,重點也不同。約翰是主的使徒,但他是漁夫出身,服事主多年之後,在自己晚年才寫他的福音書和他的書信。
馬太福音是記載耶穌教訓最詳盡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大講論,1 5-7章稱為山上寶訓,2 10章是差派門徒的教導,3 13章是天國奧秘的比喻,4 18章是天國裡(或教會裡)的肢體生活,5 24,25章稱為橄欖山的講論,是有關末世的預言。有人認為五大講論可能是有意與舊約的摩西五經平行,讓人容易記得。
馬太福音五大講論中最著名的當然是山上寶訓及橄欖山的講論,天國奧秘的比喻及耶穌差派門徒的教訓也相當多地被提及,但我認為馬太 18章其實是對我們教會生活最為重要的,所以想在這裡分享一些。
1-4 : “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裏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
很多人像門徒一樣,都想為大,但主的回答可能使他們或使我們很詫異,但更使人詫異的是下一段主繼續說的話:
5-6“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
我們會很小心不叫其他信徒跌倒嗎?主更再強調說:
7-9 “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 倘若你一隻手或是一隻腳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你缺一隻手或是一隻腳進入永生,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裡。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來丟掉;你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的火裡。”
我想主真是提醒我們要盡我們所能不叫別人跌倒,也不要自己跌倒。主又再強調說:
10 “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
我們會輕看其他信徒嗎? 他們的使者會在天父(就是他們的父)面前告我們狀嗎?
11節 有些抄本沒有的。
12-14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嗎? 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 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
有人或以為這一百隻羊的故事中走迷的一隻羊是指未信主的人,但這裡很清楚是講信主的小子裡走迷的一個。我們不但不要絆倒信主的小子,更要尋找那些走迷的信徒,他們是天父的兒女,也是我們的弟兄姐妹,天使關心他們,我們關心嗎?
主繼續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5節)
我們有多少時候會按主的教訓來這樣作呢?我們這樣作就是要挽回主內的弟兄姐妹,也是尋回迷失的羊。主繼續說:
16-17 “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 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我們真是會盡力去挽回主內的弟兄姐妹嗎?還是很快就將他們當作教外的人呢?當然若是他們確實清楚自己犯罪而不肯悔改的話,教會是應執行紀律的,因為主繼續說:
18節“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這裡很清楚的是指教會執行紀律的權柄是基於天國的原則和權柄。下面兩節也是指教會紀律的事而不是像很多人以為是指普通禱告及聚會。
19-20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若我們像以上所說的找一兩個人去勸一個肢體悔改,我們可以求主的同在,我們若同心合意地求天父幫助挽回肢體,天父必會成全,但若那人怎樣都不聽,他可能就不是真信主的,那麼只好看他像教外人和稅吏一樣。
21-36 節這一段相信是我們最熟識的一段,就是彼得問主耶穌要饒恕得罪他的弟兄幾次,主說到七十個七次,然後說了一個比喻,講到不饒恕人的必不蒙饒恕。主既饒恕了我們一生都還不清的罪債,我們怎可以不饒恕人一點點的得罪呢?
願我們肢體的生活真是遵守主對使徒所吩咐的。
2018年復活節福音聚會的見證
雁寧
雁寧
大家好,我是雁寧,是西北第五年的博士生。每一年,神都給了我機會來為主做見證。我最感恩的是,每一年,我的見證都是新的,因為我是神手裡的工(弗2:10),雖然我的起點很低,但是衪向著我的意念無比的好(參詩139:17),因此衪在我身上的工從沒有停歇。
第一年我為學業焦慮到呼吸困難;第二年,我執意陷入一段充滿折磨的感情,但神把我拯救了出來,同時我拿到了挑戰學院底線的資格考低分,神卻使我通過了;第三年我不記得自己在學業上做了什麼,只記得在團契裡當導演,寫劇本,搞樂隊,搞論壇,帶大家唱歌跳舞,吃喝玩樂。然而,這些歡樂和簇擁如浮雲片刻就消散了;第四年我再次遭遇感情的傷害,當我站在第四年的末尾,站在創傷的廢墟裡,我向神坦白說,我需要在接下來一年完成學業上的里程碑,但是我無法想像遍體鱗傷的自己如何從現在這裡,一步一步地走到你為我定的目的地。雖然我無法想像,但是一年後的今天,我已經達到了重要的里程碑。
神是信實的,衪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帶到神面前坦白承認的每一個罪,衪都赦免了,每一個傷口,衪都醫治了,每一個軟弱,神都使我更剛強,每一塊碎片,衪都親自來填補,使我更完全。不僅如此,在我感到絕望的時候,神對我說,我是在曠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的神,我要在你身上做新事(參賽43:19)。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一件。神回應了我7年多來斷斷續續為我的家人信主所作的禱告。我和媽媽的關係總是存在著爭吵和不諒解。舉個例子,2013年我本科畢業,爸媽過來看我。但就在他們剛來那一周,在紐約的一個旅舍裡,我們發生了劇烈的爭吵,給我們一家人的關係加深了裂痕。
我的媽媽在來美國跟我團聚以前,遭遇了許多變故,所以情緒上很易怒。我們因為行程的安排發生了爭吵。作為一個自私的罪人,當她把她的情緒發洩在我身上的時候,我衝動地還擊,甚至於歇斯底里地說,“我恨不得從這個樓上跳下去。”然後,我媽媽說,“你跳,我跟你一起跳。”
從此以後,媽媽就對我跟她的關係感到深深的失望,她說她再也不知道該怎麼跟我相處了,“反正我們也不住在一起”,她說,“我們以後就各過各的生活。” 而這種失望埋怨,在我心裡面,造成了更深的傷害。
受到傷害的人,很會傷人。我跟我的爸爸的關係,有很長的時間是疏遠的。在視頻上,我內心並沒有什麼想要跟爸爸分享的,於是我們只能聊一聊天氣。這或許是因為,每當我與媽媽爭吵的時候,每當我需要公義、保護、安慰、理解的時候,他似乎總是沉默的。我只能打開窗戶,幾乎撕裂了聲帶地怒吼,把媽媽倒給我的情緒發洩到沉默的空氣裡。就像我媽媽覺得跟我的關係感到失望一樣,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失去了對與爸爸有更深的關係的渴望。即使,我還偶爾為他們得救而禱告,但心裡面也沒有更多的期盼。
然而,即使這是人世間最糟糕的關係,若我們願意把它交給神,神就能讓廢墟讓塵埃也發揮出它的價值——從來沒有任何一件事,如同我對爸爸媽媽發怒一樣,讓我承認我是一個罪人,極度地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在我信主當初,其實並不覺得自己是個罪人,但是,我剛信主的那一年夏天,我對爸爸發怒了。之後,神就藉著這件事讓我越發看到自己的罪,並生出懊悔來。
去年5月,我爸爸媽媽來看我了。本來,他們已經買了來美機票(錯過福音營日期的機票),結果我媽媽的單位幾十年來史無前例地放了額外幾天的假──正好就是福音營會的那幾天,然後我爸媽順利地不需要多交錢就調整了機票。
他們參加了福音營。第一天的第一場,其實比較枯燥,沒有煽情的部分,反正我沒有進入狀態。然而講道之後,呼召開始了,我爸爸像早就準備好了一般,噌地一下站了起來,要決志信主。我難以置信地轉向我媽媽,說,爸站起來了。然後,難以置信地,我媽媽也跟著站了起來。周圍的弟兄姐妹都開始為我們流淚感恩了,我的頭腦繼續一片空白。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唱一首讚美詩。這是我第一次,在我爸爸媽媽的身邊,一起跟他們唱讚美詩。然後,我就回想起5年以前的一個感動,就是將來我爸爸媽媽要和我一起唱讚美詩。我完全無法想像這一天會來,怎麼來,特別是在我給他們做了這麼失敗的見證以後。但是神按著衪的應許成就了。
我站在爸爸的旁邊,聽到他唱詩聲音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一種關係的紐帶被連上了。這不是我預期的, 但是,那種紐帶被連上的感受實在是太真實了,因為當我們唱完那首歌的時候,我從內心發出了一種對爸爸的尊重,愛和依賴,這類似於很久以前,我還做小朋友的時候,坐在我爸爸的電動車後座,靠在他背上的那種依賴的感覺。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把它丟失了,不再渴望了,但是,神幫助我恢復了這種愛的關係。並且從此以後,我看我爸爸,就像是一個新造的人,在基督裡有尊榮的人。
曾經,我跟爸爸幾乎無話可說,現在,我可以給他講我做的每一件很丟人的事情,然後向著他笑,對著他哭,我可以把我內心裡面最深的渴望告訴他,讓他為我的婚姻、工作和未來禱告。
而我跟我媽媽的關係,其實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恢復,因為我們之間有太多彼此的傷害。但是,即使我媽媽對我失望而埋怨我,即使我抓著我內心不被理解的痛苦不放,神定意要來修復,因為衪所說過的話,必然成就(結24: 14)。我記得在福音營的晚上,聖靈催著我去原諒我的媽媽,而我內心非常的掙扎,媽媽以為我是沉浸在失戀的痛苦裡面,並不理解這與她對我造成的傷痛有關,埋怨我為何如此處理不好我的情緒。我繞著營地一圈一圈的跑,不斷地哭,回想著我過去每一次受到的傷害,跑了好多好多圈,跑到精疲力竭,直到最後,我向神說,主阿,
我知道,你要我放下我的痛苦,這太難了,我做不到。但是,主阿,我投降,我把一切都交給你,我願意原諒,求你來背負我的痛苦,求你來幫助我。
後來,神讓我明白,我的痛苦,一大部分來自於自己極度重視卻又缺乏媽媽的接納和肯定。媽媽在很長的時間裡,總是讓我覺得我不夠好,好的成果和進步換不回肯定,只換回哪裡還可以做得更好的教導。因此,我無論到哪裡去,都帶著這樣的負擔,害怕被發現自己不夠好,因而得不到大家的接納和肯定。從信主起我就知道,神按我的本相來接納我。主耶穌在我還做罪人的時候,就為我死了,讓我成為了神所愛的孩子。但要徹底修復我心裡的這個破口,其實是一個需要我配合的過程——神要我直面這個痛苦,然後放下交給神,學會原諒。這個過程彷彿切除自己身上的一塊毒瘤,痛苦卻是必須的,因為衪要讓我得自由。耶穌說: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翰8:36)。
如今,我跟媽媽的關係還在繼續地被神恢復。在這個過程中,神也讓我重新發現了媽媽對我的愛有多深,讓我感恩神是多麼的愛我,因為衪給了我這樣愛我的媽媽。在我18歲生日的時候,媽媽給了我一份禮物,一本她寫的書,叫做18年成長記。裡面記錄了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重要的點點滴滴。我明白,我過去生命裡發生的一切好的不好的事,都是神在預備我,要讓我做衪要我做的工。所以,我無比感謝我的媽媽,她幫我記錄下我成長中的每一步,讓我可以回過頭去看,在我還不認識神的時候,神以怎樣長闊高深的愛來愛我(參弗3:18),如何在我受挫折的時候保護我安慰我,給我機會使我得塑造,給我一個愛我為我受苦為我捨己的媽媽,讓我更加體會到為我受苦,為我捨己的主耶穌的愛。
我相信,任何破碎的關係,神都可以修復,主耶穌為我做的,祂也能為你做,只要你願意相信,只要你願意把你的傷痛你的破碎交給祂。
——————————————--
以弗所書 2:14-16
因衪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
我們在天上的父神,孩子感謝你,你差你的愛子耶穌來,獻上自己,為我們的罪而死,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給了我們原本不敢想的盼望。天父,求你的聖靈來到我們中間,在每一位的心裡,做你奇妙的工,光照我們心裡的每一個角落。
也許,你心裡面,曾經有一個盼望,但不知從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怎樣的,你失去了這樣的盼望。但你聽到神在你心裡說,孩子,我要為你做一件新事。也許,你心裡,有一件在你看來不可能的事,但是神在跟你說,把它交給我,在我一切都能。也許, 你心裡面一直背負著一個沉重的痛苦,一個很難原諒的過去,但是,神在你心裡說,孩子,把它交給我,天父的兒子若叫你自由,你就真自由了。
如果,你願意相信神,你願意讓神的靈,就是那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住在你裡面,如果你願意,讓同樣的靈,使你的破裂的關係起死回生,如果你願意,讓同樣的靈,使你失落的盼望起死回生,如果你願意,讓同樣的靈,使你心裡的傷口得完全的醫治,如果,你願意,讓耶穌進到你的生命中,我邀請你把你的手放在心上,跟著我禱告:
親愛的天父:
我是一個罪人,我願意悔改,我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為我的罪而死,第三天從死裡復活。我願意接受衪做我的救主和我生命的主。從今天起,我願意來跟隨你。謝謝你愛我,給我新的盼望,新的生命,願你的聖靈充滿我,我從此不再一樣,我是神的孩子。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雁寧
2018年3月28日
寫於復活節福音聚會前夜
——————————————--
後記
2019年3月1日
我發現自己長大了。以前我專注於自己受到的傷害,自私而不能夠原諒媽媽。而現在,我越來越能體會媽媽心裡缺少的是什麼,將她引向基督,用基督的愛去填補。過去,我把媽媽當作偶像,因此極度渴望從她那裡得到自己一切所需;而媽媽也把我當作她的偶像,對我不能滿足她而失望,從而進一步企圖控制我,讓我按照她的意思行。我想,許多獨生子女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唯有回轉到基督裡去認識真神,這問題才會得以解決。我慢慢能體會人生長在罪惡的世界裡面,就自然處在傷害和被傷害,虧欠與被虧欠的循環裡面,一代又一代。唯有耶穌基督能救人脫離這種惡性循環,以聖愛來彌補虧欠,醫治傷痛,以寶血換來赦免和原諒。衪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最終答案。若不藉著基督,人無法脫離一代又一代的詛咒。願榮耀頌讚都歸給主!
我覺得我的故事有點像路得記所記載的,既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局,又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路得記沒有止於路得和波阿斯的結合,即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生活在一起了,而是將他們的故事放到了耶穌的家譜裡,因而被賦予了非凡的意義。而我的故事,也沒有止於父母信主,我們的關係得修復。當神感動我在復活節分享我的故事時,也安排雨白在那一天聽到了我的分享。 (那是我們第二次見面,並且沒有直接的交流。但當我呼召有感動的朋友舉手跟我一起禱告的時候,雨白舉手了。)神使用我的分享,觸動了雨白心中對神的渴慕,帶領雨白一步步認識了神,他自己也經歷了神對他和父母關係的修復,並且,神還帶領我和雨白走到一起了。神果然在我生命裡做了新事!曾經,神對我說,放下自己的筆,讓衪來寫我的故事。我回應神說,願你把它寫得像路得記吧!回過頭來看,神信實地回應了我的禱告, 而故事還在繼續。感謝讚美神,我故事的作者!
第一年我為學業焦慮到呼吸困難;第二年,我執意陷入一段充滿折磨的感情,但神把我拯救了出來,同時我拿到了挑戰學院底線的資格考低分,神卻使我通過了;第三年我不記得自己在學業上做了什麼,只記得在團契裡當導演,寫劇本,搞樂隊,搞論壇,帶大家唱歌跳舞,吃喝玩樂。然而,這些歡樂和簇擁如浮雲片刻就消散了;第四年我再次遭遇感情的傷害,當我站在第四年的末尾,站在創傷的廢墟裡,我向神坦白說,我需要在接下來一年完成學業上的里程碑,但是我無法想像遍體鱗傷的自己如何從現在這裡,一步一步地走到你為我定的目的地。雖然我無法想像,但是一年後的今天,我已經達到了重要的里程碑。
神是信實的,衪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帶到神面前坦白承認的每一個罪,衪都赦免了,每一個傷口,衪都醫治了,每一個軟弱,神都使我更剛強,每一塊碎片,衪都親自來填補,使我更完全。不僅如此,在我感到絕望的時候,神對我說,我是在曠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的神,我要在你身上做新事(參賽43:19)。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一件。神回應了我7年多來斷斷續續為我的家人信主所作的禱告。我和媽媽的關係總是存在著爭吵和不諒解。舉個例子,2013年我本科畢業,爸媽過來看我。但就在他們剛來那一周,在紐約的一個旅舍裡,我們發生了劇烈的爭吵,給我們一家人的關係加深了裂痕。
我的媽媽在來美國跟我團聚以前,遭遇了許多變故,所以情緒上很易怒。我們因為行程的安排發生了爭吵。作為一個自私的罪人,當她把她的情緒發洩在我身上的時候,我衝動地還擊,甚至於歇斯底里地說,“我恨不得從這個樓上跳下去。”然後,我媽媽說,“你跳,我跟你一起跳。”
從此以後,媽媽就對我跟她的關係感到深深的失望,她說她再也不知道該怎麼跟我相處了,“反正我們也不住在一起”,她說,“我們以後就各過各的生活。” 而這種失望埋怨,在我心裡面,造成了更深的傷害。
受到傷害的人,很會傷人。我跟我的爸爸的關係,有很長的時間是疏遠的。在視頻上,我內心並沒有什麼想要跟爸爸分享的,於是我們只能聊一聊天氣。這或許是因為,每當我與媽媽爭吵的時候,每當我需要公義、保護、安慰、理解的時候,他似乎總是沉默的。我只能打開窗戶,幾乎撕裂了聲帶地怒吼,把媽媽倒給我的情緒發洩到沉默的空氣裡。就像我媽媽覺得跟我的關係感到失望一樣,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失去了對與爸爸有更深的關係的渴望。即使,我還偶爾為他們得救而禱告,但心裡面也沒有更多的期盼。
然而,即使這是人世間最糟糕的關係,若我們願意把它交給神,神就能讓廢墟讓塵埃也發揮出它的價值——從來沒有任何一件事,如同我對爸爸媽媽發怒一樣,讓我承認我是一個罪人,極度地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在我信主當初,其實並不覺得自己是個罪人,但是,我剛信主的那一年夏天,我對爸爸發怒了。之後,神就藉著這件事讓我越發看到自己的罪,並生出懊悔來。
去年5月,我爸爸媽媽來看我了。本來,他們已經買了來美機票(錯過福音營日期的機票),結果我媽媽的單位幾十年來史無前例地放了額外幾天的假──正好就是福音營會的那幾天,然後我爸媽順利地不需要多交錢就調整了機票。
他們參加了福音營。第一天的第一場,其實比較枯燥,沒有煽情的部分,反正我沒有進入狀態。然而講道之後,呼召開始了,我爸爸像早就準備好了一般,噌地一下站了起來,要決志信主。我難以置信地轉向我媽媽,說,爸站起來了。然後,難以置信地,我媽媽也跟著站了起來。周圍的弟兄姐妹都開始為我們流淚感恩了,我的頭腦繼續一片空白。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唱一首讚美詩。這是我第一次,在我爸爸媽媽的身邊,一起跟他們唱讚美詩。然後,我就回想起5年以前的一個感動,就是將來我爸爸媽媽要和我一起唱讚美詩。我完全無法想像這一天會來,怎麼來,特別是在我給他們做了這麼失敗的見證以後。但是神按著衪的應許成就了。
我站在爸爸的旁邊,聽到他唱詩聲音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一種關係的紐帶被連上了。這不是我預期的, 但是,那種紐帶被連上的感受實在是太真實了,因為當我們唱完那首歌的時候,我從內心發出了一種對爸爸的尊重,愛和依賴,這類似於很久以前,我還做小朋友的時候,坐在我爸爸的電動車後座,靠在他背上的那種依賴的感覺。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把它丟失了,不再渴望了,但是,神幫助我恢復了這種愛的關係。並且從此以後,我看我爸爸,就像是一個新造的人,在基督裡有尊榮的人。
曾經,我跟爸爸幾乎無話可說,現在,我可以給他講我做的每一件很丟人的事情,然後向著他笑,對著他哭,我可以把我內心裡面最深的渴望告訴他,讓他為我的婚姻、工作和未來禱告。
而我跟我媽媽的關係,其實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恢復,因為我們之間有太多彼此的傷害。但是,即使我媽媽對我失望而埋怨我,即使我抓著我內心不被理解的痛苦不放,神定意要來修復,因為衪所說過的話,必然成就(結24: 14)。我記得在福音營的晚上,聖靈催著我去原諒我的媽媽,而我內心非常的掙扎,媽媽以為我是沉浸在失戀的痛苦裡面,並不理解這與她對我造成的傷痛有關,埋怨我為何如此處理不好我的情緒。我繞著營地一圈一圈的跑,不斷地哭,回想著我過去每一次受到的傷害,跑了好多好多圈,跑到精疲力竭,直到最後,我向神說,主阿,
我知道,你要我放下我的痛苦,這太難了,我做不到。但是,主阿,我投降,我把一切都交給你,我願意原諒,求你來背負我的痛苦,求你來幫助我。
後來,神讓我明白,我的痛苦,一大部分來自於自己極度重視卻又缺乏媽媽的接納和肯定。媽媽在很長的時間裡,總是讓我覺得我不夠好,好的成果和進步換不回肯定,只換回哪裡還可以做得更好的教導。因此,我無論到哪裡去,都帶著這樣的負擔,害怕被發現自己不夠好,因而得不到大家的接納和肯定。從信主起我就知道,神按我的本相來接納我。主耶穌在我還做罪人的時候,就為我死了,讓我成為了神所愛的孩子。但要徹底修復我心裡的這個破口,其實是一個需要我配合的過程——神要我直面這個痛苦,然後放下交給神,學會原諒。這個過程彷彿切除自己身上的一塊毒瘤,痛苦卻是必須的,因為衪要讓我得自由。耶穌說: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翰8:36)。
如今,我跟媽媽的關係還在繼續地被神恢復。在這個過程中,神也讓我重新發現了媽媽對我的愛有多深,讓我感恩神是多麼的愛我,因為衪給了我這樣愛我的媽媽。在我18歲生日的時候,媽媽給了我一份禮物,一本她寫的書,叫做18年成長記。裡面記錄了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重要的點點滴滴。我明白,我過去生命裡發生的一切好的不好的事,都是神在預備我,要讓我做衪要我做的工。所以,我無比感謝我的媽媽,她幫我記錄下我成長中的每一步,讓我可以回過頭去看,在我還不認識神的時候,神以怎樣長闊高深的愛來愛我(參弗3:18),如何在我受挫折的時候保護我安慰我,給我機會使我得塑造,給我一個愛我為我受苦為我捨己的媽媽,讓我更加體會到為我受苦,為我捨己的主耶穌的愛。
我相信,任何破碎的關係,神都可以修復,主耶穌為我做的,祂也能為你做,只要你願意相信,只要你願意把你的傷痛你的破碎交給祂。
——————————————--
以弗所書 2:14-16
因衪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
我們在天上的父神,孩子感謝你,你差你的愛子耶穌來,獻上自己,為我們的罪而死,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給了我們原本不敢想的盼望。天父,求你的聖靈來到我們中間,在每一位的心裡,做你奇妙的工,光照我們心裡的每一個角落。
也許,你心裡面,曾經有一個盼望,但不知從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怎樣的,你失去了這樣的盼望。但你聽到神在你心裡說,孩子,我要為你做一件新事。也許,你心裡,有一件在你看來不可能的事,但是神在跟你說,把它交給我,在我一切都能。也許, 你心裡面一直背負著一個沉重的痛苦,一個很難原諒的過去,但是,神在你心裡說,孩子,把它交給我,天父的兒子若叫你自由,你就真自由了。
如果,你願意相信神,你願意讓神的靈,就是那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住在你裡面,如果你願意,讓同樣的靈,使你的破裂的關係起死回生,如果你願意,讓同樣的靈,使你失落的盼望起死回生,如果你願意,讓同樣的靈,使你心裡的傷口得完全的醫治,如果,你願意,讓耶穌進到你的生命中,我邀請你把你的手放在心上,跟著我禱告:
親愛的天父:
我是一個罪人,我願意悔改,我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為我的罪而死,第三天從死裡復活。我願意接受衪做我的救主和我生命的主。從今天起,我願意來跟隨你。謝謝你愛我,給我新的盼望,新的生命,願你的聖靈充滿我,我從此不再一樣,我是神的孩子。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雁寧
2018年3月28日
寫於復活節福音聚會前夜
——————————————--
後記
2019年3月1日
我發現自己長大了。以前我專注於自己受到的傷害,自私而不能夠原諒媽媽。而現在,我越來越能體會媽媽心裡缺少的是什麼,將她引向基督,用基督的愛去填補。過去,我把媽媽當作偶像,因此極度渴望從她那裡得到自己一切所需;而媽媽也把我當作她的偶像,對我不能滿足她而失望,從而進一步企圖控制我,讓我按照她的意思行。我想,許多獨生子女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唯有回轉到基督裡去認識真神,這問題才會得以解決。我慢慢能體會人生長在罪惡的世界裡面,就自然處在傷害和被傷害,虧欠與被虧欠的循環裡面,一代又一代。唯有耶穌基督能救人脫離這種惡性循環,以聖愛來彌補虧欠,醫治傷痛,以寶血換來赦免和原諒。衪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最終答案。若不藉著基督,人無法脫離一代又一代的詛咒。願榮耀頌讚都歸給主!
我覺得我的故事有點像路得記所記載的,既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局,又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路得記沒有止於路得和波阿斯的結合,即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生活在一起了,而是將他們的故事放到了耶穌的家譜裡,因而被賦予了非凡的意義。而我的故事,也沒有止於父母信主,我們的關係得修復。當神感動我在復活節分享我的故事時,也安排雨白在那一天聽到了我的分享。 (那是我們第二次見面,並且沒有直接的交流。但當我呼召有感動的朋友舉手跟我一起禱告的時候,雨白舉手了。)神使用我的分享,觸動了雨白心中對神的渴慕,帶領雨白一步步認識了神,他自己也經歷了神對他和父母關係的修復,並且,神還帶領我和雨白走到一起了。神果然在我生命裡做了新事!曾經,神對我說,放下自己的筆,讓衪來寫我的故事。我回應神說,願你把它寫得像路得記吧!回過頭來看,神信實地回應了我的禱告, 而故事還在繼續。感謝讚美神,我故事的作者!
相約在主裡
作者:John Lu, 艷平和小苗,國棟和文娟
弟兄姐妹向大家問安,這篇文章是他們回國後所拍的拜年視頻的翻譯。
John Lu 曾在西北大學作了一年的博士交換學生。
作者:John Lu, 艷平和小苗,國棟和文娟
弟兄姐妹向大家問安,這篇文章是他們回國後所拍的拜年視頻的翻譯。
John Lu 曾在西北大學作了一年的博士交換學生。
弟兄姐妹們平安。我叫John Lu。時間過得很快,我從九月回國以來已經三個月了。我不知道大家的近況如何,我很想念大家。 Michelle叫我做一個視頻向大家拜年。我也藉這機會報告一下我的近況。
首先我感謝神帶我到懷恩堂這個教會讓我認識神,祂是唯一的真神。我也在這教會接受了洗禮。我也很感謝祂的拯救和使我認識弟兄姐妹們。對于在芝加哥學習期間,我有很多的感恩和美好的回億。我跟大家説一下我和我家庭的近況,首先我找到一個家庭教會可以每週繼續有團契和禮拜的生活,能夠在靈命上成長。
第二我為我的學業和事業感謝神。我的博士學位提前了六個月完成,也在杭州的一所大學找到一個教職。過了春節後我便開始正式上班了。
第三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家庭。我回國以後跟太太説我信主的心路歷程,她也很支持我。遺憾的是她還未認識和相信神。我希望大家為我太太和家人信主的事祈禱,讓她們儘快認識主耶穌基督。
最後我預先跟大家拜年,願神賜福你們平安喜樂。謝謝。
—————————————-
艷平在西北大學做博後,硏究三年,他與太太小苖和孩子一家到芝加哥不久後便來懷恩堂。
弟兄姐妺,新年快樂。轉眼我們已經回國四個月。我們適應後終於安頓下來了。一切的事情都很滿意和順利。我們很感謝弟兄姐妹的關心和問候,也很掛念大家。回來以後,我們帶小乖去了一個家庭教會聚會和參加那裡的一些活動,小孩覺得懷恩堂比較好。他也想念Gabie 老師,Elisheva, Ginny 姨姨和她的狗狗。他剛買了一個新玩具。小苗也跟大家拜年,她祝弟兄姐妹豬年一切順利。艷平祝大家新年快樂和有更多的弟兄姐妹加入教會。
———————————--
國棟和文娟在加州結婚和受洗,隨後倆人搬到芝加哥,國棟在西北大學繼續他的博後硏究。在芝城兩年多期間,他們生了兩個小男孩。
我們已經回國五個月,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安頓下來。現在我們在假期間,在此我們向大家拜年。我們十月份已經開始工作了,我在大學教課,文娟也在學校裡找到一份工作。我們倆都在同一個大學、學院、單位和部門,所以我們能很方便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學校也為我們提供一個房子,經文娟精心佈置後,我們在春節期間便可入住。我們很感謝神,讓我們有自己的房子;我們也很感謝神,回國以後一切都平安順利。我們剛回來後找到一個離家很遠的教會,過完年後我們預備找一個離家近一點的教會,這對小孩子和我們能繼續參加禮拜很有益處。我們希望能活在主裡,也讓小孩子從小就敬拜神。我們祝弟兄姐妹平安喜樂,新年快樂。
首先我感謝神帶我到懷恩堂這個教會讓我認識神,祂是唯一的真神。我也在這教會接受了洗禮。我也很感謝祂的拯救和使我認識弟兄姐妹們。對于在芝加哥學習期間,我有很多的感恩和美好的回億。我跟大家説一下我和我家庭的近況,首先我找到一個家庭教會可以每週繼續有團契和禮拜的生活,能夠在靈命上成長。
第二我為我的學業和事業感謝神。我的博士學位提前了六個月完成,也在杭州的一所大學找到一個教職。過了春節後我便開始正式上班了。
第三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家庭。我回國以後跟太太説我信主的心路歷程,她也很支持我。遺憾的是她還未認識和相信神。我希望大家為我太太和家人信主的事祈禱,讓她們儘快認識主耶穌基督。
最後我預先跟大家拜年,願神賜福你們平安喜樂。謝謝。
—————————————-
艷平在西北大學做博後,硏究三年,他與太太小苖和孩子一家到芝加哥不久後便來懷恩堂。
弟兄姐妺,新年快樂。轉眼我們已經回國四個月。我們適應後終於安頓下來了。一切的事情都很滿意和順利。我們很感謝弟兄姐妹的關心和問候,也很掛念大家。回來以後,我們帶小乖去了一個家庭教會聚會和參加那裡的一些活動,小孩覺得懷恩堂比較好。他也想念Gabie 老師,Elisheva, Ginny 姨姨和她的狗狗。他剛買了一個新玩具。小苗也跟大家拜年,她祝弟兄姐妹豬年一切順利。艷平祝大家新年快樂和有更多的弟兄姐妹加入教會。
———————————--
國棟和文娟在加州結婚和受洗,隨後倆人搬到芝加哥,國棟在西北大學繼續他的博後硏究。在芝城兩年多期間,他們生了兩個小男孩。
我們已經回國五個月,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安頓下來。現在我們在假期間,在此我們向大家拜年。我們十月份已經開始工作了,我在大學教課,文娟也在學校裡找到一份工作。我們倆都在同一個大學、學院、單位和部門,所以我們能很方便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學校也為我們提供一個房子,經文娟精心佈置後,我們在春節期間便可入住。我們很感謝神,讓我們有自己的房子;我們也很感謝神,回國以後一切都平安順利。我們剛回來後找到一個離家很遠的教會,過完年後我們預備找一個離家近一點的教會,這對小孩子和我們能繼續參加禮拜很有益處。我們希望能活在主裡,也讓小孩子從小就敬拜神。我們祝弟兄姐妹平安喜樂,新年快樂。
科學與宗教可以被個人所兼容
作者:黃記號
作者:黃記號
許多人以為科學與宗教是衝突的,認為兩者不兼容。宗教主義者認為“科學有局限”,不可能發現並解釋宗教的許多現象;科學主義者認為“宗教非理性”,無法解決問題的本質。到底孰是孰非?答案是:雙方都錯了,錯在沒有看到自己的局限。也因此,科學與宗教是可以被個人所兼容的。
說“科學有局限”,這話其實是錯的,錯在“科學”是無所謂局限不局限的,科學無頂峰,它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是一種不斷懷疑的精神所產生的求證態度(以及由此產生出來的一套驗證方法)。精神和態度是沒有局限與否的,但是驗證方法卻會因知識的發展演進程度而形成“局限”。
認真歸結起來,真正的“局限”是我們身體的知覺體系,精確的說是“知覺組織因素群”(perceptional organization factor clusters),也就是說,我們人體對外界的認識是由於客觀事物作用於人腦而產生得出的感知,“知覺組織因素群”是一個集合體,具有知覺的多維性、系統性、整體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既與外在客觀事物有關聯,也與內在思維主體神經生理系統相關。
知識是從認識中得出的系統性學問,它是感知(sense)出來的,不能感知時我們就叫做“沒道理”(make no sense),“知覺不出內容”(senseless),如“圓圈就是圓的”;感知紊亂我們叫做“胡說”(nonsense),如“民主的東西可以不是民主的”。從許多測試結果和邏輯推論看,我們人類的知覺體系不能說是完美無暇的,也因此,我們的所謂“驗證”(verification, 推論能力和感覺能力)可能是有局限的。
這個感知體系的局限就是宗教的起源,相信宗教首先就必須相信人類自己是有局限的,而這個局限也是超出我們認知能力的,如某些生物沒有眼睛,也就是不具有視力,因此無論怎麼樣都無法使它明白繽紛七彩的世界。同理,我們的感知局限也局限了我們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們甚至不知我們的局限是在什麼地方。這也是“不可知論”的產生背景。維特根斯坦說:對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最好就是保持緘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推論,宇宙中既然有比我們低等的生物,也就有可能存有比我們高等的生靈,比起宇宙,我們的所謂的知識微不足道,既然如此,“神”或“上帝”就不能否定,祂比起我們完美得多,甚至就是“完美”的化身,人在宇宙面前就必須謙卑而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自以為能夠掌握宇宙的真理,因為我們有太大的局限。
另一方面,科學主義者認為“宗教非理性”的說法也不正確。恰恰相反,上帝與理性的關係最早還是從基督教這裡開始的,早期基督教教父哲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論證上帝存在的命題用的就是理性的方法。
他認為真理的來源高於人類的理性;理由是:它不可能低於理性,否則理性將判斷真理,而不是相反;真理也不可能來自理性之中,因為真理不變,而理性則不(按:指的是絕對性),理性不可能於自身中產生規則。這個高於人類自身知識理性的來源導致知識有無可置疑的確定性,因此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確定性和確定的知識從何而來的問題就有了答案:上帝是真理自身,人類真理因此來源於上帝。
奧氏的理性在這裡是指能感知能推理的一種禀賦,這種禀賦是天生的,來自上帝。事實上,理性的意義可以追溯得更早,在古希臘時期,理性的意思就是“宇宙的心靈”,到了中世紀轉變為“上帝的禀賦”,到了近代才轉變為“科學的精神”。
因此所謂“理性”的說法還是離不開人類的感知能力。至於今人所謂的science (科學)和其範疇其實是到了近代才出現的字眼和領域,早期是叫做natural philosophy(自然哲學),那時探討的範圍只是自然科學的領域,後來因為經驗主義的出現,才把社會科學也包括進去。
科學派與宗教派之間的矛盾是因為沒認清科學與宗教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早在17世紀的康德,就發現宗教學問與世俗學問是必須劃界的,在他的論證之後,宗教徹底從各學科和高等學府裡撤出,獨立為神學院,從此彼此相安無事。到了20世紀,人類更認識到這是兩種不同的真理系統:內在真理與外在真理。並對兩者做了嚴格的規範。
內在真理(Intentional truth)是指通過內省和個人神秘感知的領悟能力獲得的知識,如宗教神學、藝術創作、道德修煉等。由於這些知識缺少科學方法所需要的普遍性,它只作用於某個獨特對象,對該對象來說是有可證性和重複性的,但對外人來說卻並不如此。當一個個獨特對象前後獲得了共同的體驗,那麼宗教或派系就開始產生。
外在真理(Extensional truth)是指我們通過認知系統所獲得的各種知識,尤其是教育體系和高等學府所探討的知識。也就是一切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知識。這些知識在確定為知識前必須通過科學的驗證,在確證之後成為“暫定真理”,並在無法證偽之後成為既定真理。
不管是內在真理還是外在真理,這兩者是不可交集的,也就是你不能用內在真理的方法來論證外在真理,也不能用外在真理的方法來論證內在真理。有神論者常犯的錯誤是常用內在真理的方式來強釋外在世界,而無神論者則反之,用外在真理的方法企圖推翻內在真理的存在性。
只有當我們了解到這兩者的範疇不同,我們才能了解到科學與宗教其實並不衝突,因為悟性和理性可以並存。一個科學家可以有宗教信仰,並且他的信仰毫不影響其科學研究(有時甚至更能推動他深入研究,因為了解真理就是了解未知的神);而一個宗教家也可以有科學的精神並促使他能更好地安排入世的工作。
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 派克(Scott Peck)通過臨床心理分析,得出人類人心智成熟的四個發展階段。各階段循序漸進,而只有達到第四階段的人才能完全體會並接受科學與宗教,這是心智完全成熟的表現。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停留在第一、二階段,只有少數理解上述這道理的才能達到第四階段。四個階段內容如下:
第一階段:幼兒都處於這個階段,內心混亂無序,自我中心,無視和違抗他人的意願,極端利己,缺乏同情心。除了幼兒,很多罪犯的心智一輩子也停留在這一階段。
第二階段:盲目崇拜權威,且視世界為簡單的善與惡、對與錯、我們和他們。正如孩子因畏懼性或羞恥感便去絶對服從父母命令或其他權威人物。很多宗教信徒都在這一階段,他們盲目服從他們的神,從不質疑其存在,由此所帶來的謙卑和意願促使他服從與服侍。大部分良好、守法的公民也沒有脫離這一階段。
第三階段: 以科學態度懷疑和提問。這階段的人不接受基於信仰的事物,只接受能被邏輯論證並確立的事物。許多科技人員處在此階段。他們拒絕靈性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因其難以測量或能被科學證明。一些有信仰但脫離簡單教條主義的信徒也處於這個階段。
第四階段: 享受存在的神秘和奧妙又不失懷疑精神,能感知自然的宏偉並對善和惡,慈悲和憐憫,同情和博愛發展出深層次的體會。與第二階段明顯不同之處是,他既不盲從,也不為逃離恐懼而信仰。他具有真正的信仰,不輕易論斷他人或因被冒犯而妄施懲戒。他愛人如己,不再自利且能原諒敵人。此階段的人也被視為是神秘行者。
你是處於哪一個階段?如果你覺得宗教是迷信,而馬克思主義完美無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宇宙真理且能回答所有的問題,那麼我要告訴你:你是陷入了另一種迷信,甚至是另一種邪教。
編者註:Scott Peck 的臨牀心理分析人類心智成熟的四個發展階段有其啓發性,可以作為參考。讀者若能以第四個階段體會到科學與宗教是可以兼容,請去硏讀聖經和探索真理。
說“科學有局限”,這話其實是錯的,錯在“科學”是無所謂局限不局限的,科學無頂峰,它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是一種不斷懷疑的精神所產生的求證態度(以及由此產生出來的一套驗證方法)。精神和態度是沒有局限與否的,但是驗證方法卻會因知識的發展演進程度而形成“局限”。
認真歸結起來,真正的“局限”是我們身體的知覺體系,精確的說是“知覺組織因素群”(perceptional organization factor clusters),也就是說,我們人體對外界的認識是由於客觀事物作用於人腦而產生得出的感知,“知覺組織因素群”是一個集合體,具有知覺的多維性、系統性、整體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既與外在客觀事物有關聯,也與內在思維主體神經生理系統相關。
知識是從認識中得出的系統性學問,它是感知(sense)出來的,不能感知時我們就叫做“沒道理”(make no sense),“知覺不出內容”(senseless),如“圓圈就是圓的”;感知紊亂我們叫做“胡說”(nonsense),如“民主的東西可以不是民主的”。從許多測試結果和邏輯推論看,我們人類的知覺體系不能說是完美無暇的,也因此,我們的所謂“驗證”(verification, 推論能力和感覺能力)可能是有局限的。
這個感知體系的局限就是宗教的起源,相信宗教首先就必須相信人類自己是有局限的,而這個局限也是超出我們認知能力的,如某些生物沒有眼睛,也就是不具有視力,因此無論怎麼樣都無法使它明白繽紛七彩的世界。同理,我們的感知局限也局限了我們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們甚至不知我們的局限是在什麼地方。這也是“不可知論”的產生背景。維特根斯坦說:對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最好就是保持緘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推論,宇宙中既然有比我們低等的生物,也就有可能存有比我們高等的生靈,比起宇宙,我們的所謂的知識微不足道,既然如此,“神”或“上帝”就不能否定,祂比起我們完美得多,甚至就是“完美”的化身,人在宇宙面前就必須謙卑而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自以為能夠掌握宇宙的真理,因為我們有太大的局限。
另一方面,科學主義者認為“宗教非理性”的說法也不正確。恰恰相反,上帝與理性的關係最早還是從基督教這裡開始的,早期基督教教父哲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論證上帝存在的命題用的就是理性的方法。
他認為真理的來源高於人類的理性;理由是:它不可能低於理性,否則理性將判斷真理,而不是相反;真理也不可能來自理性之中,因為真理不變,而理性則不(按:指的是絕對性),理性不可能於自身中產生規則。這個高於人類自身知識理性的來源導致知識有無可置疑的確定性,因此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確定性和確定的知識從何而來的問題就有了答案:上帝是真理自身,人類真理因此來源於上帝。
奧氏的理性在這裡是指能感知能推理的一種禀賦,這種禀賦是天生的,來自上帝。事實上,理性的意義可以追溯得更早,在古希臘時期,理性的意思就是“宇宙的心靈”,到了中世紀轉變為“上帝的禀賦”,到了近代才轉變為“科學的精神”。
因此所謂“理性”的說法還是離不開人類的感知能力。至於今人所謂的science (科學)和其範疇其實是到了近代才出現的字眼和領域,早期是叫做natural philosophy(自然哲學),那時探討的範圍只是自然科學的領域,後來因為經驗主義的出現,才把社會科學也包括進去。
科學派與宗教派之間的矛盾是因為沒認清科學與宗教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早在17世紀的康德,就發現宗教學問與世俗學問是必須劃界的,在他的論證之後,宗教徹底從各學科和高等學府裡撤出,獨立為神學院,從此彼此相安無事。到了20世紀,人類更認識到這是兩種不同的真理系統:內在真理與外在真理。並對兩者做了嚴格的規範。
內在真理(Intentional truth)是指通過內省和個人神秘感知的領悟能力獲得的知識,如宗教神學、藝術創作、道德修煉等。由於這些知識缺少科學方法所需要的普遍性,它只作用於某個獨特對象,對該對象來說是有可證性和重複性的,但對外人來說卻並不如此。當一個個獨特對象前後獲得了共同的體驗,那麼宗教或派系就開始產生。
外在真理(Extensional truth)是指我們通過認知系統所獲得的各種知識,尤其是教育體系和高等學府所探討的知識。也就是一切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知識。這些知識在確定為知識前必須通過科學的驗證,在確證之後成為“暫定真理”,並在無法證偽之後成為既定真理。
不管是內在真理還是外在真理,這兩者是不可交集的,也就是你不能用內在真理的方法來論證外在真理,也不能用外在真理的方法來論證內在真理。有神論者常犯的錯誤是常用內在真理的方式來強釋外在世界,而無神論者則反之,用外在真理的方法企圖推翻內在真理的存在性。
只有當我們了解到這兩者的範疇不同,我們才能了解到科學與宗教其實並不衝突,因為悟性和理性可以並存。一個科學家可以有宗教信仰,並且他的信仰毫不影響其科學研究(有時甚至更能推動他深入研究,因為了解真理就是了解未知的神);而一個宗教家也可以有科學的精神並促使他能更好地安排入世的工作。
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 派克(Scott Peck)通過臨床心理分析,得出人類人心智成熟的四個發展階段。各階段循序漸進,而只有達到第四階段的人才能完全體會並接受科學與宗教,這是心智完全成熟的表現。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停留在第一、二階段,只有少數理解上述這道理的才能達到第四階段。四個階段內容如下:
第一階段:幼兒都處於這個階段,內心混亂無序,自我中心,無視和違抗他人的意願,極端利己,缺乏同情心。除了幼兒,很多罪犯的心智一輩子也停留在這一階段。
第二階段:盲目崇拜權威,且視世界為簡單的善與惡、對與錯、我們和他們。正如孩子因畏懼性或羞恥感便去絶對服從父母命令或其他權威人物。很多宗教信徒都在這一階段,他們盲目服從他們的神,從不質疑其存在,由此所帶來的謙卑和意願促使他服從與服侍。大部分良好、守法的公民也沒有脫離這一階段。
第三階段: 以科學態度懷疑和提問。這階段的人不接受基於信仰的事物,只接受能被邏輯論證並確立的事物。許多科技人員處在此階段。他們拒絕靈性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因其難以測量或能被科學證明。一些有信仰但脫離簡單教條主義的信徒也處於這個階段。
第四階段: 享受存在的神秘和奧妙又不失懷疑精神,能感知自然的宏偉並對善和惡,慈悲和憐憫,同情和博愛發展出深層次的體會。與第二階段明顯不同之處是,他既不盲從,也不為逃離恐懼而信仰。他具有真正的信仰,不輕易論斷他人或因被冒犯而妄施懲戒。他愛人如己,不再自利且能原諒敵人。此階段的人也被視為是神秘行者。
你是處於哪一個階段?如果你覺得宗教是迷信,而馬克思主義完美無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宇宙真理且能回答所有的問題,那麼我要告訴你:你是陷入了另一種迷信,甚至是另一種邪教。
編者註:Scott Peck 的臨牀心理分析人類心智成熟的四個發展階段有其啓發性,可以作為參考。讀者若能以第四個階段體會到科學與宗教是可以兼容,請去硏讀聖經和探索真理。
我的信仰之路
陳海平
陳海平
2018年8月,是我屬靈生命重生的開始,在那一天,我接受了洗禮,正為了一名基督徒,正式從多年前的一直矗立在窗戶外面觀望,到推開門加入到神給世人準備的基督教大家庭裡。細細想來,我的信仰過程其實不容易,對於一個接受了30年無神論教育的所謂有知識,有理想的年青人來說,要臣服在一個不能直接觸摸到的神面前(甚至有一些人認為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是需要一個巨大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在洗禮後的感悟分享中,我說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接受神做我的救主,成為一個神所悅納的人,凡事向神禱告” 。
我被神的話語打動是從<<哥林多前書>>開始的,從此也讓我對學習聖經有了更渴望的需求。我要寫下我的感悟之前,我要先引用一下聖經裡面的經文:
“8 愛是永不止息的。先知的講道終必過去,方言終必停止,知識終必消失。 9 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所講的道也只是一部分; 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部分的就要過去了。 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想法像孩子,既然長大了,就把孩子的事都丟棄了。 12 我們現在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到那時就完全知道了,好像主完全知道我一樣。 13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當時就在想,聖經裡的教導是那麼的具體和真實,跟之前想的不一樣;以前只覺得聖經是講一些神話故事。其實不然,裡面有很多涉及不同方面的描述和教導。這更加激發了我計劃通讀聖經的興趣。聖經不僅記錄人有良心(神按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 的一面,也揭露人性狡詐的一面,還剖析教會有些地方的不足之處。聯繫到創世記裡神創造宇宙萬物,祂唯獨對人注入了靈,使人成為了萬物主宰,把世上萬物交給人來管理,人應當把這些神創造好的東西好好管理,而智慧的管理要靠屬靈的生命,屬神的愛是有靈性生命最直接的見證。同時神又給了人自由意志,讓人可以控制如何使用這個靈性。回到我自己,這正好是讓自己感覺到不足的地方,自己缺乏運用的就是神給的最大的恩賜 -- 愛。我能用機會在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裡學到這樣一課,實際上也是神無形中的帶領。
作為資深慕道友,我從2013年第一次踏上美國這片國土就開始接觸基督教了,第一次參加團契,不明白人們在聊什麼,那時我對基督教的認識幾乎為零。剛接觸到教會,我去了一家美國當地的教會,叫Oak Brook Community Church,在芝加哥西郊的大教堂裡。負責國際小組的是一對老夫婦叫Margie & Fraluke,很熱心的虔誠的基督徒。他們每個禮拜都派專人去學生住所接上願意去教會做禮拜的學生們,每隔一周還有一些小活動:主要是瀏覽大芝加哥地區的博物館或植物園,偶爾也去遠一點的地方。
很感恩我們有一個小的家庭夫妻小組,剛開始聽大家分享的時候,Murry弟兄分享的對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基督徒要從破已開始,完全破碎以前的自己。”,這話聽起來很容易,應用到自己身上卻是巨大的挑戰。生活細節中處處都是屬世的和屬靈的生命之間的碰撞摩擦,如何討神喜悅往往和自己所行出來的相悖。在接受洗禮之前,總想著我一定要等把所有事情都弄明白了再承認耶穌基督作為救主的地位,雖然我現在也還是沒有完全弄明白所有的事情,但是很幸運自己被神所揀選,在還沒有完全弄明白之前,就成為了一名基督徒,讓我更有信心堅持讓我的屬靈生命成長。
我有段時間腦海裡經常浮現兩個字-- 福音,如果換成是兩年前,我其實對這兩個字聽起來感覺有點像迷信的意味,可能是我的傳統思維對這個詞不偏見,我不明白為什麼傳播基督教叫傳福音,不明白被傳教了的如何就是有福了。有一天突然明白,這兩個字是那麼的恰當地表達了神留給世人的寶物。傳播神的話語,真的是像傳福分一樣,能讓人得著喜樂。我覺得我也要把福音傳給其他人。
我被神的話語打動是從<<哥林多前書>>開始的,從此也讓我對學習聖經有了更渴望的需求。我要寫下我的感悟之前,我要先引用一下聖經裡面的經文:
“8 愛是永不止息的。先知的講道終必過去,方言終必停止,知識終必消失。 9 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所講的道也只是一部分; 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部分的就要過去了。 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想法像孩子,既然長大了,就把孩子的事都丟棄了。 12 我們現在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到那時就完全知道了,好像主完全知道我一樣。 13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當時就在想,聖經裡的教導是那麼的具體和真實,跟之前想的不一樣;以前只覺得聖經是講一些神話故事。其實不然,裡面有很多涉及不同方面的描述和教導。這更加激發了我計劃通讀聖經的興趣。聖經不僅記錄人有良心(神按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 的一面,也揭露人性狡詐的一面,還剖析教會有些地方的不足之處。聯繫到創世記裡神創造宇宙萬物,祂唯獨對人注入了靈,使人成為了萬物主宰,把世上萬物交給人來管理,人應當把這些神創造好的東西好好管理,而智慧的管理要靠屬靈的生命,屬神的愛是有靈性生命最直接的見證。同時神又給了人自由意志,讓人可以控制如何使用這個靈性。回到我自己,這正好是讓自己感覺到不足的地方,自己缺乏運用的就是神給的最大的恩賜 -- 愛。我能用機會在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裡學到這樣一課,實際上也是神無形中的帶領。
作為資深慕道友,我從2013年第一次踏上美國這片國土就開始接觸基督教了,第一次參加團契,不明白人們在聊什麼,那時我對基督教的認識幾乎為零。剛接觸到教會,我去了一家美國當地的教會,叫Oak Brook Community Church,在芝加哥西郊的大教堂裡。負責國際小組的是一對老夫婦叫Margie & Fraluke,很熱心的虔誠的基督徒。他們每個禮拜都派專人去學生住所接上願意去教會做禮拜的學生們,每隔一周還有一些小活動:主要是瀏覽大芝加哥地區的博物館或植物園,偶爾也去遠一點的地方。
很感恩我們有一個小的家庭夫妻小組,剛開始聽大家分享的時候,Murry弟兄分享的對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基督徒要從破已開始,完全破碎以前的自己。”,這話聽起來很容易,應用到自己身上卻是巨大的挑戰。生活細節中處處都是屬世的和屬靈的生命之間的碰撞摩擦,如何討神喜悅往往和自己所行出來的相悖。在接受洗禮之前,總想著我一定要等把所有事情都弄明白了再承認耶穌基督作為救主的地位,雖然我現在也還是沒有完全弄明白所有的事情,但是很幸運自己被神所揀選,在還沒有完全弄明白之前,就成為了一名基督徒,讓我更有信心堅持讓我的屬靈生命成長。
我有段時間腦海裡經常浮現兩個字-- 福音,如果換成是兩年前,我其實對這兩個字聽起來感覺有點像迷信的意味,可能是我的傳統思維對這個詞不偏見,我不明白為什麼傳播基督教叫傳福音,不明白被傳教了的如何就是有福了。有一天突然明白,這兩個字是那麼的恰當地表達了神留給世人的寶物。傳播神的話語,真的是像傳福分一樣,能讓人得著喜樂。我覺得我也要把福音傳給其他人。
來美感悟
Rachel
Rachel
轉眼間,來美已經三月有餘。初來美國,一切都是新鮮的。我的感受是,美國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其實並不算快,但這三個月的時間還是飛快流逝。或許,正如人們所說的,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異常的快吧。這三個月也正值芝加哥的寒冬,感恩所遇到的每一個人,讓我忘卻了氣候的寒苦,懷恩堂的每一人都讓我感受到友好而溫暖,他們的臉上總是充滿積極而真誠的微笑。雖然我們之間並沒有很深的了解,但人最初的印象卻是最真實的。
非常感恩來到美國遇到的所有熱心人,他們除了幫助我一些生活事務,也讓我的心靈得到提升,讓我認識到原來的自己是多麼的不足和不夠陽光。清晨,路人一句微笑的good morning可以讓人積極而舒暢地開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下班時對校車司機的一句thank you可以讓人滿懷感恩地回到家中,儘管人們之間並未相識,但依然可以友好地問候彼此。每天在這樣的氛圍環境中,自己也慢慢沉靜下來,發現松鼠的可愛和雪花的美麗。
我看到的,人及身邊感受到的,是人們工作都很努力、盡責,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取相應的回報,這樣的生活簡單而踏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在日積月累中提升自己,改變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人的世界有了光,人的內心也應有光。在懷恩堂裡掃除心中黑暗之地。
人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的一念決定只在一瞬間,希望在2019年裡,每個人都能用正念抵制黑暗,讓自己和他人都身處“天堂”。
非常感恩來到美國遇到的所有熱心人,他們除了幫助我一些生活事務,也讓我的心靈得到提升,讓我認識到原來的自己是多麼的不足和不夠陽光。清晨,路人一句微笑的good morning可以讓人積極而舒暢地開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下班時對校車司機的一句thank you可以讓人滿懷感恩地回到家中,儘管人們之間並未相識,但依然可以友好地問候彼此。每天在這樣的氛圍環境中,自己也慢慢沉靜下來,發現松鼠的可愛和雪花的美麗。
我看到的,人及身邊感受到的,是人們工作都很努力、盡責,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取相應的回報,這樣的生活簡單而踏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在日積月累中提升自己,改變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人的世界有了光,人的內心也應有光。在懷恩堂裡掃除心中黑暗之地。
人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的一念決定只在一瞬間,希望在2019年裡,每個人都能用正念抵制黑暗,讓自己和他人都身處“天堂”。
不能預備的預備
蒼靈
蒼靈
去年八月我在一個藝術家會議教課,跟同行開會商議一個2020年的項目。假若這項目能進行,那將會是在芝加哥首次的嘗試。去年跟同行商議時,我心裡好猶豫,擔心自己挑不起這個又大又難的項目。我只是有一個念頭去辦這項目,骨子裡却我沒有信心。當時有一位同行説他願意做我的搭檔,我便去申請了。
接下來幾個月我跟紐約的總部聯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音。我想可能不是神的旨意吧,因一直都没有動静。我也打消這念頭不去强求,我深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心裡還是滿有平安。
今年二月初我收到紐約的回覆説可以在芝加哥舉辦這個項目,我第一個反應跟神說,“神啊!我能挑得起這條大樑嗎?我沒有信心。”我跟那位説願意和我搭檔的同行聯絡,他没有回覆,直到現在他在這項目上仍未表態;但在其他的事上他很樂意配合我。
我便開始去計劃,但這回我什麼預備都不能做(包括在申請場地的事上),因芝加哥市政府在十一月才接受明年夏天的場地申請。我連日期也不能定下來,因不能保証能申請到我們選擇的日期。我想神要我學習這一個不能預備的功課。
我是一個頗有紀律性的人,是會預先計劃和辦事的。這回好像什麽都不能預備,對辦好這個項目我没有信心,心裡有點七上八下。兩周前我收到紐約總部的電郵,説芝加哥有另一位同行想跟我合辦這個項目。我明白了,神已經在這項目上早有預備,我也得到祂的印證去勇敢地往前走這未知之旅,目前只有走一步算一步。
感謝神讓我們這一群基督徒舞者將藝術帶到露天廣場,不再僅局限于在教會和劇院裡演出,我們的舞蹈可以接觸到不去教會或劇院的群衆。這項目在911事件的次年,在紐約Time Square 首次舉辦過一整天的露天廣場演出,藉舞蹈傳掦神的平安和盼望;如今不單在紐約每年定期舉辦,也在各州和世界各地包括巴黎、倫敦、台灣、雪梨、波多黎各、香港都有舉辦。
我覺得自己很微小,需要一個團隊配合一起去做。我想神没有給我自己預備的空間是因為祂有祂的預備,祂會在適當的時候將適合的同工放在我身邊,我也不用主動去四處張羅。一切屬神的事工,神會從開始到末了都鋪平道路,讓我靠信心走這不能自己預備的路,因神是這事工的元首。雖然我仍是有點患得患失, 沒有把握,但我的神有大能用我這一個微不足道的器皿。
這個項目開始時只是一個意念,將一個意念落實地進行,假若没有神的同在和預備,一定不能成就。人的謀算有限,我可以很努力去做,但若不是出於神,甚麽都做不成。過去我曾主辦過相仿的小型項目,也經歷過神的帶領 (請参閲2018年6月的季刋“一無掛慮,走出壓力”) 。既然神在過去曾經如此帶領過我,如今衪也會繼續帶領我,然而神不是每一次都用同一種方法去成就祂的事工。過去我是蠻有信心的,因覺得自己有實力去搞,也得到市政府的支持。雖然當時面對意想不到的挑戰,我藉著禱告交託给祂,看見祂怎樣解決所有的難處。
今回我覺得自己不成,没有信心。像一個開荒者一樣,從無開始。究竟這2020的項目前境如何尚未知曉,唯有神這位元首是心裡有數的,我相信我的神必會有所預備。聖經記載神叫亞伯拉罕獻以撒,亞伯拉罕順從神的吩咐,他相信神必有預備;亞伯拉罕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信心考驗,最後獻以撒是要將他唯一的兒子都擺上了,亞伯拉罕靠著信心通過了這個極大的考驗。我的情況當然跟亞伯拉罕不一樣,但為亞伯拉罕預備的神也是我的神!我的情況有點像摩西,摩西怕自己拙口笨舌,擔當不起神派他作以色列人的領袖。我能夠略有所明白他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想擔當神給他的任務的情景。我頭腦上是明白神會預備,但在這等候期間學習安靜不動也有挑戰;因為自己沒有安全感,對自己實力又有懷疑,總是在想要如何去「做」。神卻要我不動,我仍在學這功課。
這項目從開始就有一位姐妹專心為此祈禱。她是我們團隊的禱告勇士,我可以隨時隨地跟她發代禱事項。我很感謝神預備了這位禱告的同工。衪預備了二位同工──一個想和我搭檔的同行和一位代禱的勇士;前周又添加一位同行給我發短訉:讓我知道如何幫你 (Let me know how I can help)。神的預備超出我所能想像,我開始有點信心了。不是我對自己的信心,乃是相信神要成就衪的大事!
耶和華説,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雨雪從天而降,並不徒然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撤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賽55:8-11)所以不能預備反而是一個祝福,這祝福是神為我預備所需的同工,我深信祂也會預備場地和其他的一切;我能夠放下了,無論前路或平順或崎嶇,最終必然會亨通。
這一個項目也是我一個新起點,我剛剛過完生日,我每長一歲便想到人生從出生就踏上向死亡的路途,途中有不同生活的剪影。感謝神讓我認識了祂,使我成為神的兒女。若人生像一台戲,前段我是自導自演,後段神是我的導演,我只是演繹祂給我的角色。作為一個編舞者,當我讓演員們跳我所編的動作,而她們又發揮得淋漓盡致時,我那種滿足是不能言喻的。我反省自己的生命是否滿足主的心意?神若給我一個角色去擔演時,我若是沒有信心,那就是我對神的懷疑。這不是小信,乃是不信神的大能可以成就在我身上!我禱告讓自己不只是反省,乃是能竭力追求滿足主的心意,才不枉此生,能事奉祂是最尊貴的!
神若感動你,請你為Project Dance Chicago 2020祈禱,跟我一起經歷這不能預備的預備之旅。
接下來幾個月我跟紐約的總部聯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音。我想可能不是神的旨意吧,因一直都没有動静。我也打消這念頭不去强求,我深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心裡還是滿有平安。
今年二月初我收到紐約的回覆説可以在芝加哥舉辦這個項目,我第一個反應跟神說,“神啊!我能挑得起這條大樑嗎?我沒有信心。”我跟那位説願意和我搭檔的同行聯絡,他没有回覆,直到現在他在這項目上仍未表態;但在其他的事上他很樂意配合我。
我便開始去計劃,但這回我什麼預備都不能做(包括在申請場地的事上),因芝加哥市政府在十一月才接受明年夏天的場地申請。我連日期也不能定下來,因不能保証能申請到我們選擇的日期。我想神要我學習這一個不能預備的功課。
我是一個頗有紀律性的人,是會預先計劃和辦事的。這回好像什麽都不能預備,對辦好這個項目我没有信心,心裡有點七上八下。兩周前我收到紐約總部的電郵,説芝加哥有另一位同行想跟我合辦這個項目。我明白了,神已經在這項目上早有預備,我也得到祂的印證去勇敢地往前走這未知之旅,目前只有走一步算一步。
感謝神讓我們這一群基督徒舞者將藝術帶到露天廣場,不再僅局限于在教會和劇院裡演出,我們的舞蹈可以接觸到不去教會或劇院的群衆。這項目在911事件的次年,在紐約Time Square 首次舉辦過一整天的露天廣場演出,藉舞蹈傳掦神的平安和盼望;如今不單在紐約每年定期舉辦,也在各州和世界各地包括巴黎、倫敦、台灣、雪梨、波多黎各、香港都有舉辦。
我覺得自己很微小,需要一個團隊配合一起去做。我想神没有給我自己預備的空間是因為祂有祂的預備,祂會在適當的時候將適合的同工放在我身邊,我也不用主動去四處張羅。一切屬神的事工,神會從開始到末了都鋪平道路,讓我靠信心走這不能自己預備的路,因神是這事工的元首。雖然我仍是有點患得患失, 沒有把握,但我的神有大能用我這一個微不足道的器皿。
這個項目開始時只是一個意念,將一個意念落實地進行,假若没有神的同在和預備,一定不能成就。人的謀算有限,我可以很努力去做,但若不是出於神,甚麽都做不成。過去我曾主辦過相仿的小型項目,也經歷過神的帶領 (請参閲2018年6月的季刋“一無掛慮,走出壓力”) 。既然神在過去曾經如此帶領過我,如今衪也會繼續帶領我,然而神不是每一次都用同一種方法去成就祂的事工。過去我是蠻有信心的,因覺得自己有實力去搞,也得到市政府的支持。雖然當時面對意想不到的挑戰,我藉著禱告交託给祂,看見祂怎樣解決所有的難處。
今回我覺得自己不成,没有信心。像一個開荒者一樣,從無開始。究竟這2020的項目前境如何尚未知曉,唯有神這位元首是心裡有數的,我相信我的神必會有所預備。聖經記載神叫亞伯拉罕獻以撒,亞伯拉罕順從神的吩咐,他相信神必有預備;亞伯拉罕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信心考驗,最後獻以撒是要將他唯一的兒子都擺上了,亞伯拉罕靠著信心通過了這個極大的考驗。我的情況當然跟亞伯拉罕不一樣,但為亞伯拉罕預備的神也是我的神!我的情況有點像摩西,摩西怕自己拙口笨舌,擔當不起神派他作以色列人的領袖。我能夠略有所明白他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想擔當神給他的任務的情景。我頭腦上是明白神會預備,但在這等候期間學習安靜不動也有挑戰;因為自己沒有安全感,對自己實力又有懷疑,總是在想要如何去「做」。神卻要我不動,我仍在學這功課。
這項目從開始就有一位姐妹專心為此祈禱。她是我們團隊的禱告勇士,我可以隨時隨地跟她發代禱事項。我很感謝神預備了這位禱告的同工。衪預備了二位同工──一個想和我搭檔的同行和一位代禱的勇士;前周又添加一位同行給我發短訉:讓我知道如何幫你 (Let me know how I can help)。神的預備超出我所能想像,我開始有點信心了。不是我對自己的信心,乃是相信神要成就衪的大事!
耶和華説,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雨雪從天而降,並不徒然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撤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賽55:8-11)所以不能預備反而是一個祝福,這祝福是神為我預備所需的同工,我深信祂也會預備場地和其他的一切;我能夠放下了,無論前路或平順或崎嶇,最終必然會亨通。
這一個項目也是我一個新起點,我剛剛過完生日,我每長一歲便想到人生從出生就踏上向死亡的路途,途中有不同生活的剪影。感謝神讓我認識了祂,使我成為神的兒女。若人生像一台戲,前段我是自導自演,後段神是我的導演,我只是演繹祂給我的角色。作為一個編舞者,當我讓演員們跳我所編的動作,而她們又發揮得淋漓盡致時,我那種滿足是不能言喻的。我反省自己的生命是否滿足主的心意?神若給我一個角色去擔演時,我若是沒有信心,那就是我對神的懷疑。這不是小信,乃是不信神的大能可以成就在我身上!我禱告讓自己不只是反省,乃是能竭力追求滿足主的心意,才不枉此生,能事奉祂是最尊貴的!
神若感動你,請你為Project Dance Chicago 2020祈禱,跟我一起經歷這不能預備的預備之旅。
I Don’t Have the Time
Thoughts of Christian Stewardship of Time
Thoughts of Christian Stewardship of Time
There is an old cliché in the business world that says, “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llotted.” It means that if we don’t control our time, it will be filled up one way or another and you may not like the contents. I must confess that I waste a lot of time. I have a friend, very successful in the business world who was once president of a company in Tokyo. He is amazed at how much I accomplish, but I know that I waste a lot of time. I’m constantly haunted by a quotation that was posted over the chalkboard in my 8th grade Science class. Running the length of the top of the chalkboard, it read, “Time is the only resource which cannot be saved. It can only be spent…wisely.”
The psalmist was concerned about surviving long enough to accomplish what God wanted. That’s why Psalm 31:16 [15 in y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reads, “In YOUR hand are my times. Cause me to be delivered from the hand of my enemies and those hunting me down [literally “those pursuing me” or “those persecuting me”]. But if you don’t like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with its emphasis on God being in control of my survival and potential, try the same verse from the Holman Christian Standard Bible: “The course of my life is in your power; deliver me from the power of my enemies and my persecutors.”
But if God holds our times, our experiences, our possibilities,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in His hand (singular in Hebrew—God doesn’t need both hands to take care of us), shouldn’t we show more respect for the time God has given us? After all, if God who created everything actively holds us, doesn’t that make what we do significant? Even the cynical wise man in Ecclesiastes seems to think so. Everyone is familiar with Ecclesiastes 3:1 from the King James Version, “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and a time for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reads,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scheduled time and a time belonging to every business under the heavens.” The Septuagint (the Greek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is even more striking.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Greek reads,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period of time [chronological] and an optimal [point in] time for every practical activity under the heavens.” In the rest of the chapter, the Greek tells us there is an optimal time to be born and an optimal time to die, an optimal time to construct and an optimal time to destroy.
I don’t know what that says to you, but it tells me that there is potentially a best time for everything that we do—waking and sleeping, thinking and talking, praying and working. It also reminds me that missing those best times is like throwing time away. That’s why we speak of wasting time. It’s also interesting that Jesus uses the same Greek word for the optimal or best time when His brothers tempt Him to put it all on the line and prove Himself at Jerusalem’s Feast of the Tabernacles (John 7:1-13). He tells them, as I translate it,
6) “My optimal time isn’t here yet,
but your optimal time is always
present.
7) The world isn’t able to hate you,
but it hates Me because I testify
concerning it that its works are
evil.
8) You go up to the feast;
I will not go up to this feast
because my optimal time
hasn’t
reached its potential
[literally, “isn’t yet full” or
“fulfilled”].”
Why is Jesus’ time more optimal than His brothers? It’s not only becaus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has ever been completely God and completely human at the same time, but it’s because He is distinctly aware of His mission. His mission is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world and be hated when the best time comes.
So, we recognize that Jesus was focused upon His mission, saving the world. We share part of that mission with Him in sharing the good news of forgiveness, salvation, and life, but we each have individual missions as well. I recently shared with the English congregation about a mistake I made in an early pastorate. I was so enamored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each outside my little church that I often accepted preaching engagements, Bible conferences, teaching opportunities, and radio appearances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em, much less praying about them. I used to be a guest on a family radio show called Prayer Time (I think). Even though it was on one of the Family Radio network affiliates, this was a local call-in show where people would call in with prayer requests and the host would pray for them—sometimes one-at-a-time, but sometimes in groups. I think I did a good job on that show. A lot of people were amazed as I prayed the scriptures for their needs and, by example, showed them how to pray the scriptures. But I was supposed to be discipling and growing my local congregation. I chose the task with human satisfaction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what I had been called to do. Looking back, I’m somewhat ashamed, even though God seemed to have used my errant service according to His grace.
And Jesus recognized the limitations He had assumed when He left heaven to become the only human ever who was also divine. He knew that He needed rest and He knew that He needed some “alone-time” with His Father. So, then, why do we think that we can succeed where Jesus knew that He couldn’t if He acted apart from God’s optimal time? We need to spend some significant time in prayer. And like the psalmist who claimed to “groan” over God’s Word every night, we don’t need to just read the Bible, but think about it and let it churn around our head. We can’t do that if we’re streaming entertainment every waking moment. We can’t do that if we’re busy talking or doing other things every waking moment. We need to set some goals that will help us stretch and expand our time in prayer, God’s Word, and meditation.
Now, that isn’t the only time that Greek word is used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Ephesians 5:16, we are commanded to, “buy back the optimal times because the days are evil.” Doesn’t that suggest that we make the most of the opportune times God gives us lest we let the rest of our time get away from us? If there is evil all around us, we need to make the most of doing God’s will. Besides the rather obvious observations I gave in the last paragraph, let me give you some practical advice.
Charles Duhigg, in his brilliant Smarter, Faster, Better, says that one reason we procrastinate is because we don’t feel in control. He hates writing emails, so he begins each one by writing something simple that he can control. Instead of simply saying, “Yes” to a meeting, he will type, “Okay, but I can only stay for 20 minutes.” That way, he doesn’t feel trapped into attending a long meeting and he puts pressure on the one calling the meeting to be able to handle the business for which Duhigg needs to be there in a more effective time frame. When faced with something we aren’t sure we really want to do, think of a reasonable limitation that can set you fre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take on the assignment of teaching a regular class, but you might be able to teach as a guest or in a rotation of teachers. You may not be able to commit to a weeknight every week for some activity, but you might simply make yourself available one weeknight per month. In the sense of Ephesians 5:16, you are buying back potentially wasted time by only making the commitments you can do well.
But, while you’re exercising control, don’t be a jerk about it. Be sensitive. After all, Colossians 4:5 uses the same Greek word when it reads (as I translate it from the Greek), “Walk in wisdom toward the outsider, buying back the optimal time.” This suggests living according to God’s plan (“The reverence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as a way of influencing those who aren’t yet part of our believing community. Since influencing the outsiders regarding God is a major part of our mission, doing that is a way of making the most of our time.
In thinking of time, I recently read an amazing quotation from 1830. It was written by a person who had ridden a railroad train for the first time. “We flew on the wings of the wind at an amazing fifteen to twenty-five miles an hour, annihilating time and space.” (as quoted in James Gleick’s Faster: The Acceleration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 p. 52). If that rail passenger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thought 25 MPH was fast, imagine what that same passenger would think flying hundreds of miles per hour through the air in a modern jet. And if we’ve managed to accomplish anything in our lives to date, just imagine what we can accomplish if we really followed Jesus’ example and Paul’s admonitions about using the optimal times in our lives rather than merely passing time.
The psalmist was concerned about surviving long enough to accomplish what God wanted. That’s why Psalm 31:16 [15 in y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reads, “In YOUR hand are my times. Cause me to be delivered from the hand of my enemies and those hunting me down [literally “those pursuing me” or “those persecuting me”]. But if you don’t like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with its emphasis on God being in control of my survival and potential, try the same verse from the Holman Christian Standard Bible: “The course of my life is in your power; deliver me from the power of my enemies and my persecutors.”
But if God holds our times, our experiences, our possibilities,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in His hand (singular in Hebrew—God doesn’t need both hands to take care of us), shouldn’t we show more respect for the time God has given us? After all, if God who created everything actively holds us, doesn’t that make what we do significant? Even the cynical wise man in Ecclesiastes seems to think so. Everyone is familiar with Ecclesiastes 3:1 from the King James Version, “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and a time for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reads,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scheduled time and a time belonging to every business under the heavens.” The Septuagint (the Greek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is even more striking.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Greek reads,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period of time [chronological] and an optimal [point in] time for every practical activity under the heavens.” In the rest of the chapter, the Greek tells us there is an optimal time to be born and an optimal time to die, an optimal time to construct and an optimal time to destroy.
I don’t know what that says to you, but it tells me that there is potentially a best time for everything that we do—waking and sleeping, thinking and talking, praying and working. It also reminds me that missing those best times is like throwing time away. That’s why we speak of wasting time. It’s also interesting that Jesus uses the same Greek word for the optimal or best time when His brothers tempt Him to put it all on the line and prove Himself at Jerusalem’s Feast of the Tabernacles (John 7:1-13). He tells them, as I translate it,
6) “My optimal time isn’t here yet,
but your optimal time is always
present.
7) The world isn’t able to hate you,
but it hates Me because I testify
concerning it that its works are
evil.
8) You go up to the feast;
I will not go up to this feast
because my optimal time
hasn’t
reached its potential
[literally, “isn’t yet full” or
“fulfilled”].”
Why is Jesus’ time more optimal than His brothers? It’s not only becaus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has ever been completely God and completely human at the same time, but it’s because He is distinctly aware of His mission. His mission is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world and be hated when the best time comes.
So, we recognize that Jesus was focused upon His mission, saving the world. We share part of that mission with Him in sharing the good news of forgiveness, salvation, and life, but we each have individual missions as well. I recently shared with the English congregation about a mistake I made in an early pastorate. I was so enamored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each outside my little church that I often accepted preaching engagements, Bible conferences, teaching opportunities, and radio appearances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em, much less praying about them. I used to be a guest on a family radio show called Prayer Time (I think). Even though it was on one of the Family Radio network affiliates, this was a local call-in show where people would call in with prayer requests and the host would pray for them—sometimes one-at-a-time, but sometimes in groups. I think I did a good job on that show. A lot of people were amazed as I prayed the scriptures for their needs and, by example, showed them how to pray the scriptures. But I was supposed to be discipling and growing my local congregation. I chose the task with human satisfaction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what I had been called to do. Looking back, I’m somewhat ashamed, even though God seemed to have used my errant service according to His grace.
And Jesus recognized the limitations He had assumed when He left heaven to become the only human ever who was also divine. He knew that He needed rest and He knew that He needed some “alone-time” with His Father. So, then, why do we think that we can succeed where Jesus knew that He couldn’t if He acted apart from God’s optimal time? We need to spend some significant time in prayer. And like the psalmist who claimed to “groan” over God’s Word every night, we don’t need to just read the Bible, but think about it and let it churn around our head. We can’t do that if we’re streaming entertainment every waking moment. We can’t do that if we’re busy talking or doing other things every waking moment. We need to set some goals that will help us stretch and expand our time in prayer, God’s Word, and meditation.
Now, that isn’t the only time that Greek word is used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Ephesians 5:16, we are commanded to, “buy back the optimal times because the days are evil.” Doesn’t that suggest that we make the most of the opportune times God gives us lest we let the rest of our time get away from us? If there is evil all around us, we need to make the most of doing God’s will. Besides the rather obvious observations I gave in the last paragraph, let me give you some practical advice.
Charles Duhigg, in his brilliant Smarter, Faster, Better, says that one reason we procrastinate is because we don’t feel in control. He hates writing emails, so he begins each one by writing something simple that he can control. Instead of simply saying, “Yes” to a meeting, he will type, “Okay, but I can only stay for 20 minutes.” That way, he doesn’t feel trapped into attending a long meeting and he puts pressure on the one calling the meeting to be able to handle the business for which Duhigg needs to be there in a more effective time frame. When faced with something we aren’t sure we really want to do, think of a reasonable limitation that can set you fre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take on the assignment of teaching a regular class, but you might be able to teach as a guest or in a rotation of teachers. You may not be able to commit to a weeknight every week for some activity, but you might simply make yourself available one weeknight per month. In the sense of Ephesians 5:16, you are buying back potentially wasted time by only making the commitments you can do well.
But, while you’re exercising control, don’t be a jerk about it. Be sensitive. After all, Colossians 4:5 uses the same Greek word when it reads (as I translate it from the Greek), “Walk in wisdom toward the outsider, buying back the optimal time.” This suggests living according to God’s plan (“The reverence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as a way of influencing those who aren’t yet part of our believing community. Since influencing the outsiders regarding God is a major part of our mission, doing that is a way of making the most of our time.
In thinking of time, I recently read an amazing quotation from 1830. It was written by a person who had ridden a railroad train for the first time. “We flew on the wings of the wind at an amazing fifteen to twenty-five miles an hour, annihilating time and space.” (as quoted in James Gleick’s Faster: The Acceleration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 p. 52). If that rail passenger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thought 25 MPH was fast, imagine what that same passenger would think flying hundreds of miles per hour through the air in a modern jet. And if we’ve managed to accomplish anything in our lives to date, just imagine what we can accomplish if we really followed Jesus’ example and Paul’s admonitions about using the optimal times in our lives rather than merely passing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