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季刋在截稿前一周,我在想今期可能缺稿,因收到的文章不多。我也鼓励那些从未投过稿的弟兄姐妹尝试去写。我感谢神在截稿后,仍有文章滚滚而来,这都是神感动投稿的作者们。
Wilson 牧师的“谁在看守讲道者” ,分享他对解经式讲道的价值观;他另一篇“I don’t Have the Time” 讲到信徒怎样管理和如何最佳地运用时间。黄记号的“科学与宗教可以被个人所兼容”有系统思维地道出两者是可以兼容的。米迦勒的“以撒演义” 讲述到以撒牛顿的科学发现和我们的信仰传统都是源自同一个造物主。黄家庆分享查完马太福音的感想,写下“查马太福音后感”。 Michelle,小苗和Ginny读完了约伯记,她们的读经交流记录在“约伯记第5章至42章-三人组分享”。 “相约在主里” 是一篇从John Lu, 艳平和小苗,国栋和文娟三家人的农历新年视频记录下来的。泽强的“2018年冬令会后感”分享他在大会婚姻专题讲座上的学习。 Laurie的“回乡记”简述回国之旅。陈海平的“我的信仰之路”分享他从无神论转到有神论和成为基督徒的过程。 Rachel 的“来美感悟”细述她在芝加哥三个多月的经历和感受。雁宁的“2018年复活节福音聚会的见证”详述她家里的纠结;神的爱能医治和修复破碎的关系。苍灵的“不能预备的预备”分享神是那位预备者,在祂手上的工必然会亨通。
今期季刋文章颇多,乃是我意想不到的,为此感谢神。我盼望读者有所得着,希望读者也尝试超越自己,为下期执笔投稿。
本刊文章均有作者署名。文章代表作者的立场,不一定代表本刊的立场。
Wilson 牧师的“谁在看守讲道者” ,分享他对解经式讲道的价值观;他另一篇“I don’t Have the Time” 讲到信徒怎样管理和如何最佳地运用时间。黄记号的“科学与宗教可以被个人所兼容”有系统思维地道出两者是可以兼容的。米迦勒的“以撒演义” 讲述到以撒牛顿的科学发现和我们的信仰传统都是源自同一个造物主。黄家庆分享查完马太福音的感想,写下“查马太福音后感”。 Michelle,小苗和Ginny读完了约伯记,她们的读经交流记录在“约伯记第5章至42章-三人组分享”。 “相约在主里” 是一篇从John Lu, 艳平和小苗,国栋和文娟三家人的农历新年视频记录下来的。泽强的“2018年冬令会后感”分享他在大会婚姻专题讲座上的学习。 Laurie的“回乡记”简述回国之旅。陈海平的“我的信仰之路”分享他从无神论转到有神论和成为基督徒的过程。 Rachel 的“来美感悟”细述她在芝加哥三个多月的经历和感受。雁宁的“2018年复活节福音聚会的见证”详述她家里的纠结;神的爱能医治和修复破碎的关系。苍灵的“不能预备的预备”分享神是那位预备者,在祂手上的工必然会亨通。
今期季刋文章颇多,乃是我意想不到的,为此感谢神。我盼望读者有所得着,希望读者也尝试超越自己,为下期执笔投稿。
本刊文章均有作者署名。文章代表作者的立场,不一定代表本刊的立场。
以撒演义
(米迦勒2/12/2019)
(米迦勒2/12/2019)
中国古代嫁娶之前,新人们先要拜天拜地拜父母。「圣经」里记载敬拜的对象却高出一个层次,乃是造天造地造男女造祖先的造物主。同样是嫁娶的事情, 「圣经」里亚伯拉罕派仆人为他的儿子以撒到远方娶新娘, 要仆人向造物主发誓,就把造物主称为“天 地 的 主”(创世纪24:3)。按中国古人的说法,天地有“天壤之别”,高低差别太大了,怎么会有同一个主宰呢?
这个答案,因另一个也名叫以撒的基督徒科学家的经历,第一次有了合理的说明。这位科学家名以撒姓牛顿, 是圣诞节出生的。年轻时他所就读的英国剑桥大学,有一段时间曾因发生流行病而把学生全部遣散回家。于是以撒也回到自己的家乡。
一天,以撒刚读完创世纪24章中和他同名的以撒的故事,“天 将 晚 , 以 撒 出 来 在 田 间 默 想”(创世纪24:63)。于是他也来到自己家旁边的田间休息默想,就像圣经里的以撒那样,“举 目 一 看 ”(创世纪24:63),他看到傍晚天边的一弯新月,就开始思考月亮运动的规律, 并默想造这一切的“天地的主”(创世纪24:3)。
这时,刚巧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他的头上,他捡起来,觉得果皮粗皱,不合适吃,就随手扔到远处。这把以撒的思绪从月亮轨道上拉开了,他不自觉地想到:“这个苹果,我就是扔得再远,也还是会掉回地上的”。
突然,他得到一个灵感:
“地球不是圆的吗? 离我们远的地面,不是平的, 而是四周逐渐沉下去的大球面。(注: 笔者上班的地方离五大湖不远,眺望那儿远方的水面,很明显能看出逐渐下沉的球面。)”
“那么,如果我扔的苹果出手足够快,它下降的时候已经飞到了远处同样已经下沉的地面,那么这苹果离开远处的地面岂不还是保持着一样的高差?”
“那么,这苹果就落不到地上了,它飞向远方下沉多少,地的球面也延展到远方下沉多少。”
“这样,这个苹果岂不就绕着地球转了,像月亮那样了吗?”
“原来,地上的苹果,和天上的月亮,虽然表面看来有天壤之别,却竟然是按相同的规律运行的! 天地相隔虽远,造物主却同时是天地的主!”
以撒•牛顿忍不住哼起了教堂里听过的一首赞美诗: “我举目观看,祢手所造工,一切皆奇妙!”
牛顿根据他对有关地球半径的知识,计算了远处地表弯曲下沉的程度,等于苹果按某个出手速度被重力拉沉的程度,发现这个出手速度大概需要每秒五英里。这后来成为了计算卫星发射速度的理论基础。牛顿进一步发现了万有引力: 那拉苹果下落到地上的同一力量,也拉天上的月亮每月绕行,也拉他朋友所发现的哈雷彗星每七十多年重现在天空。如此多种不同的表现,却源自同一个规律。
“祂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祂使人贫穷、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参撒母耳记上2:6-7)
圣经里的以撒,科学家以撒,和我们这些后辈信徒,都相信几千年前「圣经」申命记6:4所写的“以色列啊,你要听。造物主我们的主,造物主为一。”(注:此照原文顺序翻译)
这个“一”,原文是a-ch-d,既表示独一, 也表示统一,无论多少种表现,皆是同一主宰。
这个“一”, 原文的数字(1+8+4)和“爱” a-h-v-a的数字(1+5+6+1)相等。
“一” 的数字和”爱“的数字之和, 等于圣经里造物主名字的数字(y-h-v-h,10+5+6+5)
天地将要更新,造物主和祂的爱却始终为一!
这个答案,因另一个也名叫以撒的基督徒科学家的经历,第一次有了合理的说明。这位科学家名以撒姓牛顿, 是圣诞节出生的。年轻时他所就读的英国剑桥大学,有一段时间曾因发生流行病而把学生全部遣散回家。于是以撒也回到自己的家乡。
一天,以撒刚读完创世纪24章中和他同名的以撒的故事,“天 将 晚 , 以 撒 出 来 在 田 间 默 想”(创世纪24:63)。于是他也来到自己家旁边的田间休息默想,就像圣经里的以撒那样,“举 目 一 看 ”(创世纪24:63),他看到傍晚天边的一弯新月,就开始思考月亮运动的规律, 并默想造这一切的“天地的主”(创世纪24:3)。
这时,刚巧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他的头上,他捡起来,觉得果皮粗皱,不合适吃,就随手扔到远处。这把以撒的思绪从月亮轨道上拉开了,他不自觉地想到:“这个苹果,我就是扔得再远,也还是会掉回地上的”。
突然,他得到一个灵感:
“地球不是圆的吗? 离我们远的地面,不是平的, 而是四周逐渐沉下去的大球面。(注: 笔者上班的地方离五大湖不远,眺望那儿远方的水面,很明显能看出逐渐下沉的球面。)”
“那么,如果我扔的苹果出手足够快,它下降的时候已经飞到了远处同样已经下沉的地面,那么这苹果离开远处的地面岂不还是保持着一样的高差?”
“那么,这苹果就落不到地上了,它飞向远方下沉多少,地的球面也延展到远方下沉多少。”
“这样,这个苹果岂不就绕着地球转了,像月亮那样了吗?”
“原来,地上的苹果,和天上的月亮,虽然表面看来有天壤之别,却竟然是按相同的规律运行的! 天地相隔虽远,造物主却同时是天地的主!”
以撒•牛顿忍不住哼起了教堂里听过的一首赞美诗: “我举目观看,祢手所造工,一切皆奇妙!”
牛顿根据他对有关地球半径的知识,计算了远处地表弯曲下沉的程度,等于苹果按某个出手速度被重力拉沉的程度,发现这个出手速度大概需要每秒五英里。这后来成为了计算卫星发射速度的理论基础。牛顿进一步发现了万有引力: 那拉苹果下落到地上的同一力量,也拉天上的月亮每月绕行,也拉他朋友所发现的哈雷彗星每七十多年重现在天空。如此多种不同的表现,却源自同一个规律。
“祂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祂使人贫穷、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参撒母耳记上2:6-7)
圣经里的以撒,科学家以撒,和我们这些后辈信徒,都相信几千年前「圣经」申命记6:4所写的“以色列啊,你要听。造物主我们的主,造物主为一。”(注:此照原文顺序翻译)
这个“一”,原文是a-ch-d,既表示独一, 也表示统一,无论多少种表现,皆是同一主宰。
这个“一”, 原文的数字(1+8+4)和“爱” a-h-v-a的数字(1+5+6+1)相等。
“一” 的数字和”爱“的数字之和, 等于圣经里造物主名字的数字(y-h-v-h,10+5+6+5)
天地将要更新,造物主和祂的爱却始终为一!
谁在看守讲道者?
作者: Pastor Wilson
译者: Philip Wong
作者: Pastor Wilson
译者: Philip Wong
一位名叫Juvenal的古罗马讽刺作家曾问过一个问题,“谁在看守那些看守者?”或者说“谁在监管那些监管者?”这样的说法意味着那些有权位的人需要对某些人负责或交帐。这问题就是一经典图形小说名为“看守者”(Watchmen)的灵感来源,又引发了一套关于超级英雄变成恶棍充满血肉横飞镜头的电影。在基督徒的崇拜中,信徒花很多时间,通常是大部分的时间去听讲道。甚至有些人对教会的评价是基于牧师的讲道水平。
因此我以问题的形式为这篇文章的标题,而我的答案是会众必须留心他们所受的喂养。这是绝对重要的,因为现代的讲道有一个很有问题的趋势。很多牧者由于想要切合时需,有趣味,以及受欢迎,就离开圣经而偏重经历。本文旨在提醒信徒留意这趋势,并解释解经式讲道的价值。
首先,让我介绍解经式讲道的意思。解经式讲道的意思是牧者要在经文中找出它的信息,而不是要找适合他想要 讲的信息的经文。解经式讲道非常重视圣灵所默示的对原本圣经的讲者、抄写者及编辑的启示。它不一定是逐字逐句,但大多时候通常是。因此,解经式的讲道基于历史、文学、正典及当代的处境。若现在不太清楚这些意思,请不要担心,因为我会很快在下文解释。
解经式讲道不同于“练剑式讲道”。这个名字来自几十年前在一些教会中有的比赛。青年人会通过参加比赛来学习圣经的书卷及章节,好像军人用刀剑一样的操练。领游戏者会叫出一些经节(如以弗所书3:3),第一个找到的就要将手指放在经节上然后向前踏一步,就得到一分。当然这些经文会出自圣经的各部份,使年轻人熟悉圣经不同的书卷。
我称为“练剑式的讲道”,就是牧者列出很多圣经章节来应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神学观念。虽然他引很多圣经章节,但没有解明那些经文在那一段,在那一卷书,新约或旧约中原本意义是什么。若人们不考虑圣经中的文化处境,在那文化处境下那些字句的用法及那经文对那时的背景的时适性,那些人就没有达到“历史处境”的要求。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考虑到神在默示祂的话的时候是针对当时某一些人的需要,又同时在祂永恒的角度也针对我们的需要。
另外又有一种我称之为“啦啦队式”的讲道。在这些讲道中,牧者/讲者会拣出最易明了的部分而大声疾呼,会众不需要更深的发掘神的话或将神的话在生活中应用出来,因为讲者只是像带领啦啦队一样,领他们欢呼他们已经知道及相信的。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注意这些主题跟那段经文及那卷书的背景有什么关系。若你相信全本圣经都是圣灵默示的,你也应该相信每一段经文,每一段情节,每一卷书在圣经中的位置都是圣灵所默示的。 “啦啦队式”的讲道很容易会不切合“正典的处境”的原则。 “正典的原则”相信圣灵在整本圣经的形成过程中掌管每一抄本,每一段经文及每一卷书跟整本圣经的关系。
解经式讲道也异于我称为“头条式讲道”。在这一种讲道中,讲者在报纸上,电视上或网上看到一些新闻,就尝试去找一些经文去解答一个问题,或谴责一种情况,或同情一些受害者,以致用一些讲题去吸引听众来教会。问题是当你太着重“现状”,而不小心地考虑整段经文及背景,你很容易会误用圣经,离开经文原本的属灵目的。所以你若在处境以外寻找“当代的处境” 、“头条式讲道” 等,常常会达不到“当代的处境”的原则。换句话说,只是最新的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合时” 的。
最后,“解经式讲道”不是我所说的“人工的修辞学。” 有些牧者/讲者硬将经文变成一个架构以致可以令大纲成为三个“P”(如Purpose, Priority , Pronouncement)或三个谐音字。我并不是说使用聪明的字句来帮助会众记住信息的要点一定是不好的,但每星期都这样做很容易忽略了经文的原意,因为讲者太注重自己的聪明而忽略了圣灵及经文的方向。很多时候我在预备讲章时才发现我以为很聪明的大纲及例证或插图并不适合,因为原文不像英文翻译的意思或重点。
或许你现在会想“解经式讲道”可以有什么作用。首先,它注重事件发生当时的历史处境。我们若不知道希腊社会对蒙头的信念就不会真正明白保罗讲男人蒙头的事。在外邦人拜假神时男人是蒙头的。我们若知道当时很多外邦神庙前面有“庙妓” ,我们就会更明白为何保罗不想让女人在教会中太露面。很清楚的是保罗不想让基督徒的崇拜跟外邦人的敬拜相混淆。
在旧约中,神要杀尽灭尽耶利哥城的所有人及物(除了喇合一家)的命令对我们来说是很恐怖的。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又有神几千年的真理给了我们。但在以色列人攻占及移进应许之地时,当地的外邦人若存活会给以色列人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他们的信心还没有坚定下来时,神的子民会面对很多的试探。在他们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他们会受到很大的逼迫。
一篇不清楚这些历史和文化处境的讲道很容易会像失控的火车一样容易出轨。我听过一些因不明白保罗所讲的外邦人的处境而激动地反对时装的讲道。我听过一些人因不明白保罗对初期教会见证的真正关切而在讲道中贬低妇女在教会里的地位。我也听过一些讲者说神不应让以色列人那样残酷地攻占应许之地。其实我们不应该去专注那些暴力,而应该明白重点是当地的居民和事物对以色列民会带来试探及逼迫的可能。考虑这些因素的讲道就会通得过“历史处境” 原则。
其次,我承认神赐我很好的恩赐,让我能将圣经从希伯来文、希腊文和亚兰文的原文翻译过来。我翻译不是要表现,而是要肯定我听从圣灵的带领,忠于经文。因为我曾对教会的领袖们承诺我会时常注意原文,我每次主日学会印出我的翻译来表明我所负的责任;否则我可以很容易就读解经书及圣经字典,不需要顺服经文本身。
就算你不能翻译原文,你也可以小心地研究经文。牧者/讲者若多读经文超过解经书(或他人的讲章)会更可能因留意到一些重复的字、句或其他经文的引用或事情的重复发生而更清楚地看到一些主题及重点。有时经文是有意编排的,让某些句子重复或对称而成为“X”型,凸出一些重要的讯息(通常在“X”的中心)。翻译或小心研读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困难的句子。圣灵的默示不是要使经文难解难读,但是加倍的留心会促使我们重复地思想经文。这样我们就不会将我们自己的神学思想加进经文内。圣灵也默示美丽的文笔。留心这些经文的风格就是我所说的“文学处境”。
第三点,大多数人都会留意到有些事件在不同时间(或在不同书卷中)有不同的叙述,而我们将不同的经文比较的时候会令我们惊奇。对某些人来说,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好像有矛盾,而约瑟的故事被犹大和他玛的故事不必要地打断了。当然,人类的知识是如此有限,若我们只有创世记第一章而没有第二章的话,我们可能看神好像只是创造者而不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神。若我们只有创世记的二章而没有一章的话,我们可能看神是很亲近的而没有敬畏之心。犹大和他玛故事的插入,提醒我们大卫和基督耶稣的血统不是约瑟的,而是犹大的。大卫和基督耶稣的先祖中的一个婴孩在这故事中出生了,在约瑟的故事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有这一个提醒是非常合理的。
有时旧约有关某一世纪的预言会放在两世纪之后的预言旁边。有时候,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在平原或在山上或在房子里或在会堂里)说同样的话。但若我们问自己为什么圣灵会这样奇怪地编排(例如,马可福音很可能是在马太福音之前写的,但马太福音却排在新约圣经的最前面),我们或许就不会有不必要的困扰(或许我们会更明白经文所要说的)。若我们留意看某段经文或某卷书在圣经中的位置(“正典”的意思是尺度或权威,而圣经借圣灵默示传给我们的就是我们的权威),那么解经式的讲道就会通得过“正典处境”的原则。
“历史处境”,“文字处境”及“正典处境”对经文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些让我们明白神原来要说的,经文自然的重点所在,并神要在经文被接受为圣经后对我们要说的。但如果牧者/讲者在这里停下来,我们就只有一课演讲。讲者一定要指出我们跟圣经时期的人有什么共通的处境。只有这样,讲者才可以指出经文的信息对现代的听众有何意义。若讲者能帮助我们明白这一点,这信息就会通过“当代处境”的原则了。
在比较个人化的处境中,一个不用解经式的讲道者会问:“我这星期日要讲什么呢?我要针对什么需要呢?” 解经式讲道者会问: “主,这星期祢要我在祢的话中得到什么?圣灵为何引领我在这时要讲这段经文?” 不用解经式的讲道者很容易会想将自己的意思加在主的道里,而解经式的讲者却让主的道影响自己。
家父曾这样说,而我很高兴最近听到那位伟大的讲道者 Marten Lloyd-Jones,也是这样说。 “一个人没有信息可跟人分享,除非圣灵先直接传信息给你。”就算你完全留心注意历史、风格、正典及当代的处境,你仍需要圣灵先直接传信息给你这传信息的人。对我来说,翻译及学习只是讲章预备的起步。我一定先让经文对我说话,然后我才有话可对你们说。这就是解经式的讲道。
“谁在看守讲道者?”你在!或者最少,你应当──祈祷、小心、留心──看守。
因此我以问题的形式为这篇文章的标题,而我的答案是会众必须留心他们所受的喂养。这是绝对重要的,因为现代的讲道有一个很有问题的趋势。很多牧者由于想要切合时需,有趣味,以及受欢迎,就离开圣经而偏重经历。本文旨在提醒信徒留意这趋势,并解释解经式讲道的价值。
首先,让我介绍解经式讲道的意思。解经式讲道的意思是牧者要在经文中找出它的信息,而不是要找适合他想要 讲的信息的经文。解经式讲道非常重视圣灵所默示的对原本圣经的讲者、抄写者及编辑的启示。它不一定是逐字逐句,但大多时候通常是。因此,解经式的讲道基于历史、文学、正典及当代的处境。若现在不太清楚这些意思,请不要担心,因为我会很快在下文解释。
解经式讲道不同于“练剑式讲道”。这个名字来自几十年前在一些教会中有的比赛。青年人会通过参加比赛来学习圣经的书卷及章节,好像军人用刀剑一样的操练。领游戏者会叫出一些经节(如以弗所书3:3),第一个找到的就要将手指放在经节上然后向前踏一步,就得到一分。当然这些经文会出自圣经的各部份,使年轻人熟悉圣经不同的书卷。
我称为“练剑式的讲道”,就是牧者列出很多圣经章节来应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神学观念。虽然他引很多圣经章节,但没有解明那些经文在那一段,在那一卷书,新约或旧约中原本意义是什么。若人们不考虑圣经中的文化处境,在那文化处境下那些字句的用法及那经文对那时的背景的时适性,那些人就没有达到“历史处境”的要求。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考虑到神在默示祂的话的时候是针对当时某一些人的需要,又同时在祂永恒的角度也针对我们的需要。
另外又有一种我称之为“啦啦队式”的讲道。在这些讲道中,牧者/讲者会拣出最易明了的部分而大声疾呼,会众不需要更深的发掘神的话或将神的话在生活中应用出来,因为讲者只是像带领啦啦队一样,领他们欢呼他们已经知道及相信的。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注意这些主题跟那段经文及那卷书的背景有什么关系。若你相信全本圣经都是圣灵默示的,你也应该相信每一段经文,每一段情节,每一卷书在圣经中的位置都是圣灵所默示的。 “啦啦队式”的讲道很容易会不切合“正典的处境”的原则。 “正典的原则”相信圣灵在整本圣经的形成过程中掌管每一抄本,每一段经文及每一卷书跟整本圣经的关系。
解经式讲道也异于我称为“头条式讲道”。在这一种讲道中,讲者在报纸上,电视上或网上看到一些新闻,就尝试去找一些经文去解答一个问题,或谴责一种情况,或同情一些受害者,以致用一些讲题去吸引听众来教会。问题是当你太着重“现状”,而不小心地考虑整段经文及背景,你很容易会误用圣经,离开经文原本的属灵目的。所以你若在处境以外寻找“当代的处境” 、“头条式讲道” 等,常常会达不到“当代的处境”的原则。换句话说,只是最新的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合时” 的。
最后,“解经式讲道”不是我所说的“人工的修辞学。” 有些牧者/讲者硬将经文变成一个架构以致可以令大纲成为三个“P”(如Purpose, Priority , Pronouncement)或三个谐音字。我并不是说使用聪明的字句来帮助会众记住信息的要点一定是不好的,但每星期都这样做很容易忽略了经文的原意,因为讲者太注重自己的聪明而忽略了圣灵及经文的方向。很多时候我在预备讲章时才发现我以为很聪明的大纲及例证或插图并不适合,因为原文不像英文翻译的意思或重点。
或许你现在会想“解经式讲道”可以有什么作用。首先,它注重事件发生当时的历史处境。我们若不知道希腊社会对蒙头的信念就不会真正明白保罗讲男人蒙头的事。在外邦人拜假神时男人是蒙头的。我们若知道当时很多外邦神庙前面有“庙妓” ,我们就会更明白为何保罗不想让女人在教会中太露面。很清楚的是保罗不想让基督徒的崇拜跟外邦人的敬拜相混淆。
在旧约中,神要杀尽灭尽耶利哥城的所有人及物(除了喇合一家)的命令对我们来说是很恐怖的。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又有神几千年的真理给了我们。但在以色列人攻占及移进应许之地时,当地的外邦人若存活会给以色列人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他们的信心还没有坚定下来时,神的子民会面对很多的试探。在他们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他们会受到很大的逼迫。
一篇不清楚这些历史和文化处境的讲道很容易会像失控的火车一样容易出轨。我听过一些因不明白保罗所讲的外邦人的处境而激动地反对时装的讲道。我听过一些人因不明白保罗对初期教会见证的真正关切而在讲道中贬低妇女在教会里的地位。我也听过一些讲者说神不应让以色列人那样残酷地攻占应许之地。其实我们不应该去专注那些暴力,而应该明白重点是当地的居民和事物对以色列民会带来试探及逼迫的可能。考虑这些因素的讲道就会通得过“历史处境” 原则。
其次,我承认神赐我很好的恩赐,让我能将圣经从希伯来文、希腊文和亚兰文的原文翻译过来。我翻译不是要表现,而是要肯定我听从圣灵的带领,忠于经文。因为我曾对教会的领袖们承诺我会时常注意原文,我每次主日学会印出我的翻译来表明我所负的责任;否则我可以很容易就读解经书及圣经字典,不需要顺服经文本身。
就算你不能翻译原文,你也可以小心地研究经文。牧者/讲者若多读经文超过解经书(或他人的讲章)会更可能因留意到一些重复的字、句或其他经文的引用或事情的重复发生而更清楚地看到一些主题及重点。有时经文是有意编排的,让某些句子重复或对称而成为“X”型,凸出一些重要的讯息(通常在“X”的中心)。翻译或小心研读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困难的句子。圣灵的默示不是要使经文难解难读,但是加倍的留心会促使我们重复地思想经文。这样我们就不会将我们自己的神学思想加进经文内。圣灵也默示美丽的文笔。留心这些经文的风格就是我所说的“文学处境”。
第三点,大多数人都会留意到有些事件在不同时间(或在不同书卷中)有不同的叙述,而我们将不同的经文比较的时候会令我们惊奇。对某些人来说,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好像有矛盾,而约瑟的故事被犹大和他玛的故事不必要地打断了。当然,人类的知识是如此有限,若我们只有创世记第一章而没有第二章的话,我们可能看神好像只是创造者而不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神。若我们只有创世记的二章而没有一章的话,我们可能看神是很亲近的而没有敬畏之心。犹大和他玛故事的插入,提醒我们大卫和基督耶稣的血统不是约瑟的,而是犹大的。大卫和基督耶稣的先祖中的一个婴孩在这故事中出生了,在约瑟的故事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有这一个提醒是非常合理的。
有时旧约有关某一世纪的预言会放在两世纪之后的预言旁边。有时候,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在平原或在山上或在房子里或在会堂里)说同样的话。但若我们问自己为什么圣灵会这样奇怪地编排(例如,马可福音很可能是在马太福音之前写的,但马太福音却排在新约圣经的最前面),我们或许就不会有不必要的困扰(或许我们会更明白经文所要说的)。若我们留意看某段经文或某卷书在圣经中的位置(“正典”的意思是尺度或权威,而圣经借圣灵默示传给我们的就是我们的权威),那么解经式的讲道就会通得过“正典处境”的原则。
“历史处境”,“文字处境”及“正典处境”对经文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些让我们明白神原来要说的,经文自然的重点所在,并神要在经文被接受为圣经后对我们要说的。但如果牧者/讲者在这里停下来,我们就只有一课演讲。讲者一定要指出我们跟圣经时期的人有什么共通的处境。只有这样,讲者才可以指出经文的信息对现代的听众有何意义。若讲者能帮助我们明白这一点,这信息就会通过“当代处境”的原则了。
在比较个人化的处境中,一个不用解经式的讲道者会问:“我这星期日要讲什么呢?我要针对什么需要呢?” 解经式讲道者会问: “主,这星期祢要我在祢的话中得到什么?圣灵为何引领我在这时要讲这段经文?” 不用解经式的讲道者很容易会想将自己的意思加在主的道里,而解经式的讲者却让主的道影响自己。
家父曾这样说,而我很高兴最近听到那位伟大的讲道者 Marten Lloyd-Jones,也是这样说。 “一个人没有信息可跟人分享,除非圣灵先直接传信息给你。”就算你完全留心注意历史、风格、正典及当代的处境,你仍需要圣灵先直接传信息给你这传信息的人。对我来说,翻译及学习只是讲章预备的起步。我一定先让经文对我说话,然后我才有话可对你们说。这就是解经式的讲道。
“谁在看守讲道者?”你在!或者最少,你应当──祈祷、小心、留心──看守。
2018 年冬令會後感
泽强
泽强
芝加哥华人基督徒大会(Chicago Chinese Christian Conference)于2018 年12月28-31日举行。我们教会有二十多人参加。每天日程满满,早上、下午、晚上都有讲座,最后还有分组讨论,大家都觉得收获良多。
我个人觉得最为感动的专题讲座是12/29日刘志雄长老讲的“爱的协奏曲”。本来我以为他是讲婚姻中如何应付各样的问题,听到后面才发现不是从夫妻的表面关系去分析,而是从问题的根本去讲, 有种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讲座中,刘志雄长老让我们反复朗诵一句话,出自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3节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
圣洁的两层含义:
1) 分别出来归给神。他讲了不信主不得自由, 不信主的人,以为自己有自由做事,却不知自己成为魔鬼的奴隶,肉体的奴隶,欲望的奴隶。信主的人才有自由。他还讲了我们的100%的奉献(不是10%)。
2)像神。里面的生命靠着圣灵才能够长大。他也轻松幽默地讲了一些看似不能做,其实可做的事情。
夫妻之间,当意识到神的旨意时,就会发现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就会发现自己多是出于人的意念,而不是出于神的意念去考虑问题。婚姻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我们幸福,而是荣耀神。当夫妇都以荣耀神为目的时,他们的婚姻也就有幸福。
哈利路亚!
我个人觉得最为感动的专题讲座是12/29日刘志雄长老讲的“爱的协奏曲”。本来我以为他是讲婚姻中如何应付各样的问题,听到后面才发现不是从夫妻的表面关系去分析,而是从问题的根本去讲, 有种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讲座中,刘志雄长老让我们反复朗诵一句话,出自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3节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
圣洁的两层含义:
1) 分别出来归给神。他讲了不信主不得自由, 不信主的人,以为自己有自由做事,却不知自己成为魔鬼的奴隶,肉体的奴隶,欲望的奴隶。信主的人才有自由。他还讲了我们的100%的奉献(不是10%)。
2)像神。里面的生命靠着圣灵才能够长大。他也轻松幽默地讲了一些看似不能做,其实可做的事情。
夫妻之间,当意识到神的旨意时,就会发现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就会发现自己多是出于人的意念,而不是出于神的意念去考虑问题。婚姻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我们幸福,而是荣耀神。当夫妇都以荣耀神为目的时,他们的婚姻也就有幸福。
哈利路亚!
回乡记
Laurie
Laurie
2019年的第一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国泰航空公司班机经香港回广州,难以形容当时的心情,因为有七年没有踏上故土了,非常怀念亲人、同学、同事及朋友。
当我见到我的好同学从广州开车来香港接我时,我非常感动,因为我移民来了美国,她也搬了家,我们失了联系几十年,几年前才寻回,一直都无机会相见,这次我终于回来见面了。
我们开车由深圳湾入皇岗口岸时,见到商楼大厦,一排排的绿化干净的马路,我感慨地说了声:“祖国我回来了,久违的广州我们又见面了。”感谢神让我有平安的脚步回来,有美好的天气迎接我。
因为有了微信,我找到了我小学老师、同学和中学同学,我们有很好的联谊和交通,又寻回我以前的同事和朋友,虽然这次我们相聚的时间短,但有良好的气氛。
虽然只有三周的时间,我还是按计划回去故乡台山,看到侨乡的风貌,尝试了当地的美食,很高兴见到姑姑和她的家人都非常健康,他们把我祖家打理得井井有条,非常干净。很感谢他们的辛劳。
主日我去了一间好特别的教会聚会,听说了这座教堂的由来。有一位外国传教士来到广州,见到广州人都去光孝寺拜拜,他就建议在光孝路中间建一座教堂来阻止愚昧人拜假神,所以这座教堂就落成了。每个主日教堂座无虚席,有长者,有带着小孩来的年轻夫妇,也有青年人。他们用广东话讲道,普通话翻译。愿神赐福这间教会,让神的国度得到拓展,使福音广传。阿们!
当我见到我的好同学从广州开车来香港接我时,我非常感动,因为我移民来了美国,她也搬了家,我们失了联系几十年,几年前才寻回,一直都无机会相见,这次我终于回来见面了。
我们开车由深圳湾入皇岗口岸时,见到商楼大厦,一排排的绿化干净的马路,我感慨地说了声:“祖国我回来了,久违的广州我们又见面了。”感谢神让我有平安的脚步回来,有美好的天气迎接我。
因为有了微信,我找到了我小学老师、同学和中学同学,我们有很好的联谊和交通,又寻回我以前的同事和朋友,虽然这次我们相聚的时间短,但有良好的气氛。
虽然只有三周的时间,我还是按计划回去故乡台山,看到侨乡的风貌,尝试了当地的美食,很高兴见到姑姑和她的家人都非常健康,他们把我祖家打理得井井有条,非常干净。很感谢他们的辛劳。
主日我去了一间好特别的教会聚会,听说了这座教堂的由来。有一位外国传教士来到广州,见到广州人都去光孝寺拜拜,他就建议在光孝路中间建一座教堂来阻止愚昧人拜假神,所以这座教堂就落成了。每个主日教堂座无虚席,有长者,有带着小孩来的年轻夫妇,也有青年人。他们用广东话讲道,普通话翻译。愿神赐福这间教会,让神的国度得到拓展,使福音广传。阿们!
约伯记第5章至42章“三人组分享”
Michelle, 小苖和Ginny 读完了约伯记,现在仍在读彼得前后书。我们三人组是很随意的,大家有空便分享,彼此勉励,互相拉一把,我们好几个月才读完一本书卷,细水长流,慢读去明白神的话,求主保守我们能够持续,借小组读经一起学习。
Ginny
我读完第六章,看到约伯的回答,8和9节说出他的心愿,然而第10节他在痛苦中仍能踊跃,因他没有离弃神而安慰。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要学习的。祂的恩典够我们用,在苦难和暴风雨中与我们同在。在后面他开始反问他的朋友,指出他们应当以慈爱待他,并质问他们对他不公平的指责,其实这是指以利法。
小苖
我把约伯和三友的对话看完了,好多比喻,很难懂。只理解了大概意思,如果不看解析的话,对我来说太难了。
Ginny
那就看一下解释吧。
小苖
约伯坚信自己的无辜,因为他知道自己向神持守纯正,这是他心里的力量,心里的安慰。但他已经无力继续撑下去。我们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走属灵的路,唯一的盼望就是有怜悯他、同情他的人用慈爱对待他,让他能够继续前行,可是他的朋友却让他失望了。
朋友们为了帮助约伯,就坚持要约伯跟着他们的路走,可是这路是没有水的「诡诈」的河道,是会让人渴死在荒野的一条死路。当我们安慰人的时候,常常过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帮人出主意,当心这主意也是带人「到荒野之地死亡」。
Michelle
之前咱们读的第四、第五章主要是以利法认为约伯遭难是因为自己的罪行惹怒了上帝,第六章约伯开始回答并反击他的朋友,他认为自己言语行为纯正,并没有得罪我们的神,指责以利法在他如此遭受劫难时不给予安慰和代祷,像旁人一般来指责他,这实在不像一个朋友。正如小苗之前说的,一个人不能靠自己走属灵的路,我们既为同路人就应该彼此搀扶,彼此鼓励,在朋友跌倒,有需要的时候为他好好祷告,鼓励他往上看: 看的是神,而不是眼前的困难、险阻。只有被神破碎了的旧生命,才能为神所用,祝福别人,成为这世上美好的见证。
Ginny
大家分享得很好。有时我们不是不能提醒别人,但先要察验是否合神心意地去劝勉人。约伯坚持自己在神面前行为纯正,他够胆在人面前公开说在神面前无愧,那是一个很严谨的宣告(虽然有人认为是自以为义的表现)。约伯实在想不到自己究竟有什么过犯导致这様的苦难。若大家无补充便往下看第七章。
小苖
约伯一直认为是神令他这么痛苦: "如果真的如以利法所说,我是因为犯罪而受苦,为什么神对我的罪斤斤计较?我这么渺小,算什么呢?如果我连犯了什么罪我自己也搞不清楚,那么这个罪定必是微不足道,对神应该不构成威胁,你又何必每天鉴察我,时刻试验我呢?"
约伯并非因为犯罪而受苦,但从这番话可以看出,他猜想自己犯了罪,但又不知是什么罪,就埋怨神小器,小小的罪也要罚得那么重。有没有一种小孩子犯错受罚时跟父母讨价还价,撒娇耍赖的感觉?
试想一下,假如约伯真的犯了罪,神会怎样看,怎么做呢?
Ginny
谢谢小苖分享。在这章我看到约伯求死,他在跟神吐哀情,非常真实。因他不明自己犯了什么错,在猜想自己可能因犯罪受罚,若是的话,他在问神为什么不赦免他。 15、16 和20节是约伯的申诉,其实在字里行间,他是带有负气的语调,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假若换是我的话,我早便质问神为什么这样对待我等等。其实神是知晓我们每个信徒光景的吧。回答小苗的问题,神有丰盛的慈爱,有怜悯,祂会赦免我们的罪,但我们先要认罪悔改,求神赦免。
Ginny
第八章是约伯的朋友听完约伯的一段话的回应。这朋友自以为义,批判约伯,并说一大堆好像属灵的话。他以为自己看清这事,甚至认为可能约伯的儿女犯罪等 ...... 这朋友最大的盲点是,认为人遭受苦难和痛苦是因为得罪神而受罚。这提醒我看见别的弟兄姐妹们的苦难时,要与哀哭的人同哭。即或那人真的因过犯受罚,我们也当鼓励那人,因我们的神是慈爱,受罚过后祂仍然会寛恕和接纳我们。我们看以色列人的历史,他们一次又一次得罪神,一次又一次受罚,后又必归回父神那里。我过去也有过苦难,当时也觉好无奈,为什么这事临到我身上?感谢神,当年身边的弟兄姐妹们没有怀疑我是否一个不称职的妻子,所以丈夫有外遇...... 只是看怎样帮助我和为我祈祷。今天的社会却有反过来说有小三的家庭,是妻子不够吸引力,抓不住丈夫的心等等。这社会已经本末倒置, 我离题了,言归正转,我要提醒自己不要做比勒达,求神赐我们智慧的言语去安慰和鼓励在苦难中的弟兄姐妹。
小苖
比勒达不明白约伯所承受的痛苦,他像以利法一样,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理智来思考苦难的逻辑意义,并不是站在受苦者的立场,将心比己来感受约伯的苦与痛。很多时候,我们只想逞口舌之利,只想发表自己的高见,却忽略了受苦者的感受。
在比勒达的耳中听来,约伯似乎在埋怨上帝的不公平,然而约伯只是不明白上帝为何以如此严厉方式对待他。比勒达认为约伯的信仰走偏了,他再次强调全能的上帝绝不可能不公平不公义,约伯的儿女必定是因罪而死,犯罪是人受苦的主因,他深信约伯有罪,指责他说话狂妄。
比勒达虽然是个智者,却仍凭着传统的经验来评论发生在约伯身上的苦难。事实上,我们没有资格来评论人为何遭受苦难,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当这个审判官,来替上帝伸张公平正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部分真理,并不是全部的真实。很多事情错综复杂,不是人想像中那么单纯,上帝也没有设立我们当审判官,因此也人无须多话,说越多话,越显出差错。
Ginny
我还有补充,我们以有限的智慧去理解神的做法,这是常有的毛病。比勒达也很熟悉约伯,从他对约伯的一翻话也反映他颇熟神的话语。但在这事情上,他以一般性的情况去批评约伯;在旧约中,很多时候受难是神的咒诅。我们很多时候,以自己所能认识的,包括对圣经的了解,对个人的经历,别人见证的理解,对科学、哲学、道德观和伦理观与理解去测度神的作为。保罗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祂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祂,使祂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罗11:33-36)” 既然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靠信心去倚靠全知全能的神,无论在任何环境,仍是坚定不移地信靠祂。
Ginny
附上Sophia的分享,大家看完后是否快一点读约伯记的其余部分,这卷书其中有29章是三个朋友跟他的对话,他们跟约伯说话时候好像自己对神有很认识。我以前已经读过这卷书至少三次,所以看你们想怎样?
小苖
我自己觉得不用每一章都分享,因为有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感觉约伯和他朋友的对话,用了太多比喻了。
Ginny
约伯记是属诗体的书卷,所以引用很多的比喻。
Ginny
我今早还是读了第九章,看到约伯回答比勒达这一章很有意思。他的回答比他朋友温柔多了,约伯基本上认同比勒达对神的公义和审判的认识。前大段是颂赞神的作为,亦道出无人能测度神的旨意。 9:2下半节“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义呢?”这句话很精彩!圣经说到的义有两种:创6:9中的挪亚,约1:1中的约伯,太1:19中的约瑟,是指他们道德行为上的义。另一种是罗3:26的因信称义;约伯点出的是他自己是个义人, 但站在神面前,人是无法称义的。连他也搞不懂自己为什么受难,那其他人怎么可以这么容易作出结论呢? They jump to conclusion too fast! 下半段他是在挣扎,神的义何其伟大何其难测!神本来应是跟他很贴近,可是他感觉神好像远离他。他相信神的大能应该在患难时给他安慰,但如今的环境好像都是against他,神好像不顾念他...... 他最后求怜悯,将那“杖”挪开。看到第九章,我们能够进入到约伯的心路历程的起起伏伏,他对神的客观认识,主观的经历,能在无奈的环境中持守信仰,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也使我们明白为什么神拣选了他!神不会将我们不能承受的担子加在我们身上,因衪的恩典是够我们用的。
小苖
记得刚开始读《约伯记》时,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上帝仅仅因为撒旦的一句挑衅,约伯便承受了家业被毁,儿女尽亡的厄运。虽然对此约伯没有任何怨言,让我感到他信仰的坚定,但却无法消除我对于上帝“草率”“随意”的负面印象,甚至一度不想再读下去了。后来在Ginny姐妹阐述自己读《约伯记》的感受时,我意识到至少应该读完整篇,再来评价这件事才对。
读完《约伯记》,我最大的启发和思考便是:一个人蒙受了苦难,就一定有罪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归罪”推定:为什么你考试成绩这样差?你一定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课下又偷懒。为什么你朋友少,甚至不合群?那一定是你这个人性格不好,令人讨厌。为什么你遭到性骚扰(或被强奸),别人就没事?谁让你穿得那么暴露,勾引人?
这样“疑罪从有”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我自己有时也是这样想的。我老公的一个侄子上高中了,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提高,打电话来向我们咨询学习方法。我直接就认定他不够努力。
当一个人遭受苦难的时候,围绕着你的并不总是“一个好汉三个帮”的温馨场面,很有可能是众人冷眼相对,极尽嘲讽,“劝说”你的话语反变成插在你心上的利刺尖刀。即便你有约伯的坚定与口才,可以力争自己的正义,人们理屈词穷,心中成见却不改。
然而《约伯记》告诉我们,苦难的存在有另一种可能:义人受难。在义人受难的时候,连身边的亲朋都无法理解他,甚至会对他妄加猜测揣度。此时唯一脱离困境的办法就是信靠上帝。无论是约伯一开始的质疑,还是三个朋友的有罪推定,妄加揣测,都是对神的不敬。
Ginny
@Sophia @小苗 都很能快读约伯记。我今天终于有空再看一遍。谢谢Sophia写一整篇文章分享约伯记,你summarized 得很好很好。其中的经文1:21: 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这是我们大家可以记着的金句。耶和华神有祂的主权,福与祸都是在祂的旨意下。
小苖坚持读下去,纵使不明白为什么神因撒但的挑战而容许苦难降在约伯身上,感谢神你还是读下去。谢谢你的总结,我认同小苗的看法:人的苦难并不一定是那人犯罪。我认为有时候人们会因别人犯罪而苦,例如醉酒驾车,危害他人,有小三破坏了家庭等。这些受难者是无辜的,但神容许这些事临到祂的儿女们身上:神有时借苦难磨练我们。
我在这补充几点:
1)没有神的允许,撒但不能伤害我们。换句话是神仍在看管任何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所以在任何环境下,不要惊惶和失去信心,仰望祂和相信祂。 2:10 下:「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以口犯罪。约伯对神的信靠不疑,在逆境中能持守信仰。 Sophia 的文章introduction 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确实是有些人在苦难时离开神,失去了看到神最终的计划对我们有益处,乃是一个祝福。
2)无论我们怎样有义,在道德上,思想上和行为上能像约伯一样吗?1:1 (NIV) In the land of Uz there lived a man whose name was Job. This man was blameless and upright; he feared God and shunned evil. KJV的翻译是perfect & upright. 中文用词「完全正直」。我们仍有许多地方是要被神修剪的。我们读这卷书也看到约伯的埋怨,求死等话,可见人的不完全。 35:2 以利户指出约伯的问题:”你以为有理,或以为你的公义胜于神的公义........” 神借这事炼净约伯的生命,使他更近完全。
3)当我们目光看神时,改变就从那一刻开始了。神直接跟约伯说话见38-41章,这叫约伯无言以对!神是创造主和管理天地万物的全能者。以利户在32章出场时指责约伯,要他从另一个立场看- 37:14 “约伯啊,你要留心听,要站立思想神奇妙的作为。”因约伯在此之前所说过的话(3-31章)可以总结在32:1── 自以为义。他在这苦难中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义,认为若他是真的有罪,神应陈明他的罪状。约伯最后悔改了,42:2-6 是约伯被神链净后的见证: 2 - 神的主权;3 - 𠄘认自己的无知;4 - 求神指引;5 - 对神真正的了解和明白,不只在客观上,头脑上和理智上的认识,透过经历和苦难真正地认识全能的神;6 - 真正的悔改,约伯已经放下寻根究底想要得到答案。他完全看到神的作为而折服在神的旨意下──包括在第8节为得罪他的朋友们祈祷。
约伯的结局:在人际关系上的重修(朋友们),经济上的丰盛(加倍),家庭上的祝福(应该是与妻子和好,儿孙满堂),长寿(见到第四代,在旧约生养众多和长寿是神的祝福)。我想42:1-6节是提醒我们以有限的智慧是无法测度神的作为的,我们常引用42:5节,我觉得我们从2-6一起读就更有味和更深入
2 我 知 道 , 你 万 事 都 能 做 ; 你 的 旨 意 不 能 拦 阻 。
3 谁 用 无 知 的 言 语 使 你 的 旨 意 隐 藏 呢 ?我 所 说 的 是 我 不 明 白 的 ; 这 些 事 太 奇 妙 , 是 我 不 知 道 的 。
4 求 你 听 我 , 我 要 说 话 ; 我 问 你 , 求 你 指 示 我 。
5 我 从 前 风 闻 有 你 , 现 在 亲 眼 看 见 你 。
6 因 此 我 厌 恶 自 己 ( 或 译 : 我 的 言 语 ) , 在 尘 土 和 炉 灰 中 懊 悔 。
Ginny
昨天跟小苗聊了一下关于约伯的苦难;想到我们刚查完约翰福音16:33,“33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 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 在世上, 你们有苦难; 但你们可以放心, 我已经胜了世界。” 耶稣很清楚说到门徒会面对苦难。马太福音11:28-30, 28 凡 劳 苦 担 重 担 的 人 可 以 到 我 这 里 来 , 我 就 使 你 们 得 安 息 。
29 我 心 里 柔 和 谦 卑 , 你 们 当 负 我 的 轭 , 学 我 的 样 式 ; 这 样 , 你 们 心 里 就 必 得 享 安 息 。
30 因 为 我 的 轭 是 容 易 的 , 我 的 担 子 是 轻 省 的 。 ”
这是耶稣让他们知道接受救恩便可以放下重担──罪的重担和法利赛人的律法上的轭。这段经文在我们信主的弟兄姐妹中,也可以应用到生活的重担和苦难当中,耶稣担当我们的重担。哥林多后12:9 保罗说:“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 所以我们要相信若有一天苦难临到时,我们的主,一个好牧人,会保护我们和带我们走过幽谷,并且使我们得胜。我们每一个人信主后都背不一样的十字架,有些人是一帆风顺,偶然遇小波浪;有人面对不同的苦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不要让环境支配我们的生活,我们要时刻仰望主和常常感恩。真正的喜乐不在于你拥有什么,乃是让主掌管你的生命,那生命是丰盛的,而且不会有缺乏。哪怕我们在经历苦难时,主也能够借苦难练净我们的品格,并增加我们对神的信心。
—完--
Ginny
我读完第六章,看到约伯的回答,8和9节说出他的心愿,然而第10节他在痛苦中仍能踊跃,因他没有离弃神而安慰。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要学习的。祂的恩典够我们用,在苦难和暴风雨中与我们同在。在后面他开始反问他的朋友,指出他们应当以慈爱待他,并质问他们对他不公平的指责,其实这是指以利法。
小苖
我把约伯和三友的对话看完了,好多比喻,很难懂。只理解了大概意思,如果不看解析的话,对我来说太难了。
Ginny
那就看一下解释吧。
小苖
约伯坚信自己的无辜,因为他知道自己向神持守纯正,这是他心里的力量,心里的安慰。但他已经无力继续撑下去。我们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走属灵的路,唯一的盼望就是有怜悯他、同情他的人用慈爱对待他,让他能够继续前行,可是他的朋友却让他失望了。
朋友们为了帮助约伯,就坚持要约伯跟着他们的路走,可是这路是没有水的「诡诈」的河道,是会让人渴死在荒野的一条死路。当我们安慰人的时候,常常过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帮人出主意,当心这主意也是带人「到荒野之地死亡」。
Michelle
之前咱们读的第四、第五章主要是以利法认为约伯遭难是因为自己的罪行惹怒了上帝,第六章约伯开始回答并反击他的朋友,他认为自己言语行为纯正,并没有得罪我们的神,指责以利法在他如此遭受劫难时不给予安慰和代祷,像旁人一般来指责他,这实在不像一个朋友。正如小苗之前说的,一个人不能靠自己走属灵的路,我们既为同路人就应该彼此搀扶,彼此鼓励,在朋友跌倒,有需要的时候为他好好祷告,鼓励他往上看: 看的是神,而不是眼前的困难、险阻。只有被神破碎了的旧生命,才能为神所用,祝福别人,成为这世上美好的见证。
Ginny
大家分享得很好。有时我们不是不能提醒别人,但先要察验是否合神心意地去劝勉人。约伯坚持自己在神面前行为纯正,他够胆在人面前公开说在神面前无愧,那是一个很严谨的宣告(虽然有人认为是自以为义的表现)。约伯实在想不到自己究竟有什么过犯导致这様的苦难。若大家无补充便往下看第七章。
小苖
约伯一直认为是神令他这么痛苦: "如果真的如以利法所说,我是因为犯罪而受苦,为什么神对我的罪斤斤计较?我这么渺小,算什么呢?如果我连犯了什么罪我自己也搞不清楚,那么这个罪定必是微不足道,对神应该不构成威胁,你又何必每天鉴察我,时刻试验我呢?"
约伯并非因为犯罪而受苦,但从这番话可以看出,他猜想自己犯了罪,但又不知是什么罪,就埋怨神小器,小小的罪也要罚得那么重。有没有一种小孩子犯错受罚时跟父母讨价还价,撒娇耍赖的感觉?
试想一下,假如约伯真的犯了罪,神会怎样看,怎么做呢?
Ginny
谢谢小苖分享。在这章我看到约伯求死,他在跟神吐哀情,非常真实。因他不明自己犯了什么错,在猜想自己可能因犯罪受罚,若是的话,他在问神为什么不赦免他。 15、16 和20节是约伯的申诉,其实在字里行间,他是带有负气的语调,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假若换是我的话,我早便质问神为什么这样对待我等等。其实神是知晓我们每个信徒光景的吧。回答小苗的问题,神有丰盛的慈爱,有怜悯,祂会赦免我们的罪,但我们先要认罪悔改,求神赦免。
Ginny
第八章是约伯的朋友听完约伯的一段话的回应。这朋友自以为义,批判约伯,并说一大堆好像属灵的话。他以为自己看清这事,甚至认为可能约伯的儿女犯罪等 ...... 这朋友最大的盲点是,认为人遭受苦难和痛苦是因为得罪神而受罚。这提醒我看见别的弟兄姐妹们的苦难时,要与哀哭的人同哭。即或那人真的因过犯受罚,我们也当鼓励那人,因我们的神是慈爱,受罚过后祂仍然会寛恕和接纳我们。我们看以色列人的历史,他们一次又一次得罪神,一次又一次受罚,后又必归回父神那里。我过去也有过苦难,当时也觉好无奈,为什么这事临到我身上?感谢神,当年身边的弟兄姐妹们没有怀疑我是否一个不称职的妻子,所以丈夫有外遇...... 只是看怎样帮助我和为我祈祷。今天的社会却有反过来说有小三的家庭,是妻子不够吸引力,抓不住丈夫的心等等。这社会已经本末倒置, 我离题了,言归正转,我要提醒自己不要做比勒达,求神赐我们智慧的言语去安慰和鼓励在苦难中的弟兄姐妹。
小苖
比勒达不明白约伯所承受的痛苦,他像以利法一样,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理智来思考苦难的逻辑意义,并不是站在受苦者的立场,将心比己来感受约伯的苦与痛。很多时候,我们只想逞口舌之利,只想发表自己的高见,却忽略了受苦者的感受。
在比勒达的耳中听来,约伯似乎在埋怨上帝的不公平,然而约伯只是不明白上帝为何以如此严厉方式对待他。比勒达认为约伯的信仰走偏了,他再次强调全能的上帝绝不可能不公平不公义,约伯的儿女必定是因罪而死,犯罪是人受苦的主因,他深信约伯有罪,指责他说话狂妄。
比勒达虽然是个智者,却仍凭着传统的经验来评论发生在约伯身上的苦难。事实上,我们没有资格来评论人为何遭受苦难,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当这个审判官,来替上帝伸张公平正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部分真理,并不是全部的真实。很多事情错综复杂,不是人想像中那么单纯,上帝也没有设立我们当审判官,因此也人无须多话,说越多话,越显出差错。
Ginny
我还有补充,我们以有限的智慧去理解神的做法,这是常有的毛病。比勒达也很熟悉约伯,从他对约伯的一翻话也反映他颇熟神的话语。但在这事情上,他以一般性的情况去批评约伯;在旧约中,很多时候受难是神的咒诅。我们很多时候,以自己所能认识的,包括对圣经的了解,对个人的经历,别人见证的理解,对科学、哲学、道德观和伦理观与理解去测度神的作为。保罗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祂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祂,使祂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罗11:33-36)” 既然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靠信心去倚靠全知全能的神,无论在任何环境,仍是坚定不移地信靠祂。
Ginny
附上Sophia的分享,大家看完后是否快一点读约伯记的其余部分,这卷书其中有29章是三个朋友跟他的对话,他们跟约伯说话时候好像自己对神有很认识。我以前已经读过这卷书至少三次,所以看你们想怎样?
小苖
我自己觉得不用每一章都分享,因为有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感觉约伯和他朋友的对话,用了太多比喻了。
Ginny
约伯记是属诗体的书卷,所以引用很多的比喻。
Ginny
我今早还是读了第九章,看到约伯回答比勒达这一章很有意思。他的回答比他朋友温柔多了,约伯基本上认同比勒达对神的公义和审判的认识。前大段是颂赞神的作为,亦道出无人能测度神的旨意。 9:2下半节“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义呢?”这句话很精彩!圣经说到的义有两种:创6:9中的挪亚,约1:1中的约伯,太1:19中的约瑟,是指他们道德行为上的义。另一种是罗3:26的因信称义;约伯点出的是他自己是个义人, 但站在神面前,人是无法称义的。连他也搞不懂自己为什么受难,那其他人怎么可以这么容易作出结论呢? They jump to conclusion too fast! 下半段他是在挣扎,神的义何其伟大何其难测!神本来应是跟他很贴近,可是他感觉神好像远离他。他相信神的大能应该在患难时给他安慰,但如今的环境好像都是against他,神好像不顾念他...... 他最后求怜悯,将那“杖”挪开。看到第九章,我们能够进入到约伯的心路历程的起起伏伏,他对神的客观认识,主观的经历,能在无奈的环境中持守信仰,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也使我们明白为什么神拣选了他!神不会将我们不能承受的担子加在我们身上,因衪的恩典是够我们用的。
小苖
记得刚开始读《约伯记》时,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上帝仅仅因为撒旦的一句挑衅,约伯便承受了家业被毁,儿女尽亡的厄运。虽然对此约伯没有任何怨言,让我感到他信仰的坚定,但却无法消除我对于上帝“草率”“随意”的负面印象,甚至一度不想再读下去了。后来在Ginny姐妹阐述自己读《约伯记》的感受时,我意识到至少应该读完整篇,再来评价这件事才对。
读完《约伯记》,我最大的启发和思考便是:一个人蒙受了苦难,就一定有罪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归罪”推定:为什么你考试成绩这样差?你一定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课下又偷懒。为什么你朋友少,甚至不合群?那一定是你这个人性格不好,令人讨厌。为什么你遭到性骚扰(或被强奸),别人就没事?谁让你穿得那么暴露,勾引人?
这样“疑罪从有”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我自己有时也是这样想的。我老公的一个侄子上高中了,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提高,打电话来向我们咨询学习方法。我直接就认定他不够努力。
当一个人遭受苦难的时候,围绕着你的并不总是“一个好汉三个帮”的温馨场面,很有可能是众人冷眼相对,极尽嘲讽,“劝说”你的话语反变成插在你心上的利刺尖刀。即便你有约伯的坚定与口才,可以力争自己的正义,人们理屈词穷,心中成见却不改。
然而《约伯记》告诉我们,苦难的存在有另一种可能:义人受难。在义人受难的时候,连身边的亲朋都无法理解他,甚至会对他妄加猜测揣度。此时唯一脱离困境的办法就是信靠上帝。无论是约伯一开始的质疑,还是三个朋友的有罪推定,妄加揣测,都是对神的不敬。
Ginny
@Sophia @小苗 都很能快读约伯记。我今天终于有空再看一遍。谢谢Sophia写一整篇文章分享约伯记,你summarized 得很好很好。其中的经文1:21: 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这是我们大家可以记着的金句。耶和华神有祂的主权,福与祸都是在祂的旨意下。
小苖坚持读下去,纵使不明白为什么神因撒但的挑战而容许苦难降在约伯身上,感谢神你还是读下去。谢谢你的总结,我认同小苗的看法:人的苦难并不一定是那人犯罪。我认为有时候人们会因别人犯罪而苦,例如醉酒驾车,危害他人,有小三破坏了家庭等。这些受难者是无辜的,但神容许这些事临到祂的儿女们身上:神有时借苦难磨练我们。
我在这补充几点:
1)没有神的允许,撒但不能伤害我们。换句话是神仍在看管任何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所以在任何环境下,不要惊惶和失去信心,仰望祂和相信祂。 2:10 下:「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以口犯罪。约伯对神的信靠不疑,在逆境中能持守信仰。 Sophia 的文章introduction 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确实是有些人在苦难时离开神,失去了看到神最终的计划对我们有益处,乃是一个祝福。
2)无论我们怎样有义,在道德上,思想上和行为上能像约伯一样吗?1:1 (NIV) In the land of Uz there lived a man whose name was Job. This man was blameless and upright; he feared God and shunned evil. KJV的翻译是perfect & upright. 中文用词「完全正直」。我们仍有许多地方是要被神修剪的。我们读这卷书也看到约伯的埋怨,求死等话,可见人的不完全。 35:2 以利户指出约伯的问题:”你以为有理,或以为你的公义胜于神的公义........” 神借这事炼净约伯的生命,使他更近完全。
3)当我们目光看神时,改变就从那一刻开始了。神直接跟约伯说话见38-41章,这叫约伯无言以对!神是创造主和管理天地万物的全能者。以利户在32章出场时指责约伯,要他从另一个立场看- 37:14 “约伯啊,你要留心听,要站立思想神奇妙的作为。”因约伯在此之前所说过的话(3-31章)可以总结在32:1── 自以为义。他在这苦难中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义,认为若他是真的有罪,神应陈明他的罪状。约伯最后悔改了,42:2-6 是约伯被神链净后的见证: 2 - 神的主权;3 - 𠄘认自己的无知;4 - 求神指引;5 - 对神真正的了解和明白,不只在客观上,头脑上和理智上的认识,透过经历和苦难真正地认识全能的神;6 - 真正的悔改,约伯已经放下寻根究底想要得到答案。他完全看到神的作为而折服在神的旨意下──包括在第8节为得罪他的朋友们祈祷。
约伯的结局:在人际关系上的重修(朋友们),经济上的丰盛(加倍),家庭上的祝福(应该是与妻子和好,儿孙满堂),长寿(见到第四代,在旧约生养众多和长寿是神的祝福)。我想42:1-6节是提醒我们以有限的智慧是无法测度神的作为的,我们常引用42:5节,我觉得我们从2-6一起读就更有味和更深入
2 我 知 道 , 你 万 事 都 能 做 ; 你 的 旨 意 不 能 拦 阻 。
3 谁 用 无 知 的 言 语 使 你 的 旨 意 隐 藏 呢 ?我 所 说 的 是 我 不 明 白 的 ; 这 些 事 太 奇 妙 , 是 我 不 知 道 的 。
4 求 你 听 我 , 我 要 说 话 ; 我 问 你 , 求 你 指 示 我 。
5 我 从 前 风 闻 有 你 , 现 在 亲 眼 看 见 你 。
6 因 此 我 厌 恶 自 己 ( 或 译 : 我 的 言 语 ) , 在 尘 土 和 炉 灰 中 懊 悔 。
Ginny
昨天跟小苗聊了一下关于约伯的苦难;想到我们刚查完约翰福音16:33,“33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 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 在世上, 你们有苦难; 但你们可以放心, 我已经胜了世界。” 耶稣很清楚说到门徒会面对苦难。马太福音11:28-30, 28 凡 劳 苦 担 重 担 的 人 可 以 到 我 这 里 来 , 我 就 使 你 们 得 安 息 。
29 我 心 里 柔 和 谦 卑 , 你 们 当 负 我 的 轭 , 学 我 的 样 式 ; 这 样 , 你 们 心 里 就 必 得 享 安 息 。
30 因 为 我 的 轭 是 容 易 的 , 我 的 担 子 是 轻 省 的 。 ”
这是耶稣让他们知道接受救恩便可以放下重担──罪的重担和法利赛人的律法上的轭。这段经文在我们信主的弟兄姐妹中,也可以应用到生活的重担和苦难当中,耶稣担当我们的重担。哥林多后12:9 保罗说:“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 所以我们要相信若有一天苦难临到时,我们的主,一个好牧人,会保护我们和带我们走过幽谷,并且使我们得胜。我们每一个人信主后都背不一样的十字架,有些人是一帆风顺,偶然遇小波浪;有人面对不同的苦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不要让环境支配我们的生活,我们要时刻仰望主和常常感恩。真正的喜乐不在于你拥有什么,乃是让主掌管你的生命,那生命是丰盛的,而且不会有缺乏。哪怕我们在经历苦难时,主也能够借苦难练净我们的品格,并增加我们对神的信心。
—完--
2018年复活节福音聚会的见证
雁宁
雁宁
大家好,我是雁宁,是西北第五年的博士生。每一年,神都给了我机会来为主做见证。我最感恩的是,每一年,我的见证都是新的,因为我是神手里的工(弗2:10),虽然我的起点很低,但是衪向着我的意念无比的好(参诗139:17),因此衪在我身上的工从没有停歇。
第一年我为学业焦虑到呼吸困难;第二年,我执意陷入一段充满折磨的感情,但神把我拯救了出来,同时我拿到了挑战学院底线的资格考低分,神却使我通过了;第三年我不记得自己在学业上做了什么,只记得在团契里当导演,写剧本,搞乐队,搞论坛,带大家唱歌跳舞,吃喝玩乐。然而,这些欢乐和簇拥如浮云片刻就消散了;第四年我再次遭遇感情的伤害,当我站在第四年的末尾,站在创伤的废墟里,我向神坦白说,我需要在接下来一年完成学业上的里程碑,但是我无法想象遍体鳞伤的自己如何从现在这里,一步一步地走到你为我定的目的地。虽然我无法想象,但是一年后的今天,我已经达到了重要的里程碑。
神是信实的,衪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我带到神面前坦白承认的每一个罪,祂都赦免了,每一个伤口,衪都医治了,每一个软弱,神都使我更刚强,每一块碎片,祂都亲自来填补,使我更完全。不仅如此,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神对我说,我是在旷野开道路,沙漠开江河的神,我要在你身上做新事(参赛43:19)。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一件。神回应了我7年多来断断续续为我的家人信主所作的祷告。我和妈妈的关系总是存在着争吵和不谅解。举个例子,2013年我本科毕业,爸妈过来看我。但就在他们刚来那一周,在纽约的一个旅舍里,我们发生了剧烈的争吵,给我们一家人的关系加深了裂痕。
我的妈妈在来美国跟我团聚以前,遭遇了许多变故,所以情绪上很易怒。我们因为行程的安排发生了争吵。作为一个自私的罪人,当她把她的情绪发泄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冲动地还击,甚至于歇斯底里地说,“我恨不得从这个楼上跳下去。“然后,我妈妈说,”你跳,我跟你一起跳。“
从此以后,妈妈就对我跟她的关系感到深深的失望,她说她再也不知道该怎么跟我相处了,“反正我们也不住在一起“,她说,“我们以后就各过各的生活。” 而这种失望埋怨,在我心里面,造成了更深的伤害。
受到伤害的人,很会伤人。我跟我的爸爸的关系,有很长的时间是疏远的。在视频上,我内心并没有什么想要跟爸爸分享的,于是我们只能聊一聊天气。这或许是因为,每当我与妈妈争吵的时候,每当我需要公义、保护、安慰、理解的时候,他似乎总是沉默的。我只能打开窗户,几乎撕裂了声带地怒吼,把妈妈倒给我的情绪发泄到沉默的空气里。就像我妈妈觉得跟我的关系感到失望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失去了对与爸爸有更深的关系的渴望。即使,我还偶尔为他们得救而祷告,但心里面也没有更多的期盼。
然而,即使这是人世间最糟糕的关系,若我们愿意把它交给神,神就能让废墟让尘埃也发挥出它的价值——从来没有任何一件事,如同我对爸爸妈妈发怒一样,让我承认我是一个罪人,极度地需要耶稣基督的救恩。在我信主当初,其实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罪人,但是,我刚信主的那一年夏天,我对爸爸发怒了。之后,神就借着这件事让我越发看到自己的罪,并生出懊悔来。
去年5月,我爸爸妈妈来看我了。本来,他们已经买了来美机票(错过福音营日期的机票),结果我妈妈的单位几十年来史无前例地放了额外几天的假──正好就是福音营会的那几天,然后我爸妈顺利地不需要多交钱就调整了机票。
他们参加了福音营。第一天的第一场,其实比较枯燥,没有煽情的部分,反正我没有进入状态。然而讲道之后,呼召开始了,我爸爸像早就准备好了一般,噌地一下站了起来,要决志信主。我难以置信地转向我妈妈,说,爸站起来了。然后,难以置信地,我妈妈也跟着站了起来。周围的弟兄姐妹都开始为我们流泪感恩了,我的头脑继续一片空白。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唱一首赞美诗。这是我第一次,在我爸爸妈妈的身边,一起跟他们唱赞美诗。然后,我就回想起5年以前的一个感动,就是将来我爸爸妈妈要和我一起唱赞美诗。我完全无法想象这一天会来,怎么来,特别是在我给他们做了这么失败的见证以后。但是神按着祂的应许成就了。
我站在爸爸的旁边,听到他唱诗声音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关系的紐带被连上了。这不是我预期的, 但是,那种纽带被连上的感受实在是太真实了,因为当我们唱完那首歌的时候,我从内心发出了一种对爸爸的尊重,爱和依赖,这类似于很久以前,我还做小朋友的时候,坐在我爸爸的电动车后座,靠在他背上的那种依赖的感觉。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把它丢失了,不再渴望了,但是,神帮助我恢复了这种爱的关系。并且从此以后,我看我爸爸,就像是一个新造的人,在基督里有尊荣的人。
曾经,我跟爸爸几乎无话可说,现在,我可以给他讲我做的每一件很丢人的事情,然后向着他笑,对着他哭,我可以把我内心里面最深的渴望告诉他,让他为我的婚姻、工作和未来祷告。
而我跟我妈妈的关系,其实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恢复,因为我们之间有太多彼此的伤害。但是,即使我妈妈对我失望而埋怨我,即使我抓着我内心不被理解的痛苦不放,神定意要来修复,因为祂所说过的话,必然成就(结24: 14)。我记得在福音营的晚上,圣灵催着我去原谅我的妈妈,而我内心非常的挣扎,妈妈以为我是沉浸在失恋的痛苦里面,并不理解这与她对我造成的伤痛有关, 埋怨我为何如此处理不好我的情绪。我绕着营地一圈一圈的跑,不断地哭,回想着我过去每一次受到的伤害,跑了好多好多圈,跑到精疲力竭,直到最后 ,我向神说,主阿,我知道,你要我放下我的痛苦,这太难了,我做不到。但是,主阿,我投降,我把一切都交给你,我愿意原谅,求你来背负我的痛苦,求你来帮助我。
后来,神让我明白,我的痛苦,一大部分来自于自己极度重视却又缺乏妈妈的接纳和肯定。妈妈在很长的时间里,总是让我觉得我不够好,好的成果和进步换不回肯定,只换回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教导。因此,我无论到哪里去,都带着这样的负担,害怕被发现自己不够好,因而得不到大家的接纳和肯定。从信主起我就知道,神按我的本相来接纳我。主耶稣在我还做罪人的时候,就为我死了,让我成为了神所爱的孩子。但要彻底修复我心里的这个破口,其实是一个需要我配合的过程——神要我直面这个痛苦,然后放下交给神,学会原谅。这个过程仿佛切除自己身上的一块毒瘤,痛苦却是必须的,因为祂要让我得自由。耶稣说: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8:36)。
如今,我跟妈妈的关系还在继续地被神恢复。在这个过程中,神也让我重新发现了妈妈对我的爱有多深,让我感恩神是多么的爱我,因为祂给了我这样爱我的妈妈。在我18岁生日的时候,妈妈给了我一份礼物,一本她写的书,叫做18年成长记。里面记录了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点点滴滴。我明白,我过去生命里发生的一切好的不好的事,都是神在预备我,要让我做祂要我做的工。所以,我无比感谢我的妈妈,她帮我记录下我成长中的每一步,让我可以回过头去看,在我还不认识神的时候,神以怎样长阔高深的爱来爱我(参弗3:18),如何在我受挫折的时候保护我安慰我,给我机会使我得塑造,给我一个爱我为我受苦为我舍己的妈妈,让我更加体会到为我受苦,为我舍己的主耶稣的爱。
我相信,任何破碎的关系,神都可以修复,主耶稣为我做的,祂也能为你做,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把你的伤痛你的破碎交给祂。
——————————————--
以弗所书 2:14-16
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
我们在天上的父神,孩子感谢你,你差你的爱子耶稣来,献上自己,为我们的罪而死,第三天从死里复活,给了我们原本不敢想的盼望。 天父,求你的圣灵来到我们中间,在每一位的心里,做你奇妙的工,光照我们心里的每一个角落。
也许,你心里面,曾经有一个盼望,但不知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的,你失去了这样的盼望。但你听到神在你心里说,孩子,我要为你做一件新事。也许,你心里,有一件在你看来不可能的事,但是神在跟你说,把它交给我,在我一切都能。也许, 你心里面一直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痛苦,一个很难原谅的过去,但是,神在你心里说,孩子,把它交给我,天父的儿子若叫你自由,你就真自由了。
如果,你愿意相信神,你愿意让神的灵,就是那使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住在你里面,如果你愿意,让同样的灵,使你的破裂的关系起死回生,如果你愿意,让同样的灵,使你失落的盼望起死回生,如果你愿意,让同样的灵,使你心里的伤口得完全的医治,如果,你愿意,让耶稣进到你的生命中,我邀请你把你的手放在心上,跟着我祷告:
亲爱的天父:
我是一个罪人,我愿意悔改,我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为我的罪而死,第三天从死里复活。我愿意接受祂做我的救主和我生命的主。从今天起,我愿意来跟随你。谢谢你爱我,给我新的盼望,新的生命,愿你的圣灵充满我,我从此不再一样,我是神的孩子。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雁宁
2018年3月28日
写于复活节福音聚会前夜
————————————--
后记
2019年3月1日
我发现自己长大了。以前我专注于自己受到的伤害,自私而不能够原谅。而现在,我越来越能体会妈妈心里缺少的是什么,将她引向基督,用基督的爱去填补。过去,我把妈妈当作偶像,因此极度渴望从她那里得到自己一切所需;而妈妈也把我当作她的偶像,对我不能满足她而失望,从而进一步企图控制我,让我按照她的意思行。我想,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唯有回转到基督里去认识真神,这问题才会得以解决。我慢慢能体会人生长在罪恶的世界里面,就自然处在伤害和被伤害,亏欠与被亏欠的循环里面,一代又一代。唯有耶稣基督能救人脱离这种恶性循环,以圣爱来弥补亏欠,医治伤痛,以宝血换来赦免和原谅。祂是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最终答案。若不借着基督,人无法脱离一代又一代的诅咒。 愿荣耀颂赞都归给主!
我觉得我的故事有点像路得记所记载的,既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又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路得记没有止于路得和波阿斯的结合,即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了,而是将他们的故事放到了耶稣的家谱里,因而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而我的故事,也没有止于父母信主,我们的关系得修复。当神感动我在复活节分享我的故事时,也安排雨白在那一天听到了我的分享。(那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并且没有直接的交流。但当我呼召有感动的朋友举手跟我一起祷告的时候,雨白举手了。)神使用我的分享,触动了雨白心中对神的渴慕,带领雨白一步步认识了神,他自己也经历了神对他和父母关系的修复,并且,神还带领我和雨白走到一起了。神果然在我生命里做了新事!曾经,神对我说,放下自己的笔,让祂来写我的故事。我回应神说,愿你把它写得像路得记吧!回过头来看,神信实地回应了我的祷告, 而故事还在继续。感谢赞美神,我故事的作者!
第一年我为学业焦虑到呼吸困难;第二年,我执意陷入一段充满折磨的感情,但神把我拯救了出来,同时我拿到了挑战学院底线的资格考低分,神却使我通过了;第三年我不记得自己在学业上做了什么,只记得在团契里当导演,写剧本,搞乐队,搞论坛,带大家唱歌跳舞,吃喝玩乐。然而,这些欢乐和簇拥如浮云片刻就消散了;第四年我再次遭遇感情的伤害,当我站在第四年的末尾,站在创伤的废墟里,我向神坦白说,我需要在接下来一年完成学业上的里程碑,但是我无法想象遍体鳞伤的自己如何从现在这里,一步一步地走到你为我定的目的地。虽然我无法想象,但是一年后的今天,我已经达到了重要的里程碑。
神是信实的,衪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我带到神面前坦白承认的每一个罪,祂都赦免了,每一个伤口,衪都医治了,每一个软弱,神都使我更刚强,每一块碎片,祂都亲自来填补,使我更完全。不仅如此,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神对我说,我是在旷野开道路,沙漠开江河的神,我要在你身上做新事(参赛43:19)。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一件。神回应了我7年多来断断续续为我的家人信主所作的祷告。我和妈妈的关系总是存在着争吵和不谅解。举个例子,2013年我本科毕业,爸妈过来看我。但就在他们刚来那一周,在纽约的一个旅舍里,我们发生了剧烈的争吵,给我们一家人的关系加深了裂痕。
我的妈妈在来美国跟我团聚以前,遭遇了许多变故,所以情绪上很易怒。我们因为行程的安排发生了争吵。作为一个自私的罪人,当她把她的情绪发泄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冲动地还击,甚至于歇斯底里地说,“我恨不得从这个楼上跳下去。“然后,我妈妈说,”你跳,我跟你一起跳。“
从此以后,妈妈就对我跟她的关系感到深深的失望,她说她再也不知道该怎么跟我相处了,“反正我们也不住在一起“,她说,“我们以后就各过各的生活。” 而这种失望埋怨,在我心里面,造成了更深的伤害。
受到伤害的人,很会伤人。我跟我的爸爸的关系,有很长的时间是疏远的。在视频上,我内心并没有什么想要跟爸爸分享的,于是我们只能聊一聊天气。这或许是因为,每当我与妈妈争吵的时候,每当我需要公义、保护、安慰、理解的时候,他似乎总是沉默的。我只能打开窗户,几乎撕裂了声带地怒吼,把妈妈倒给我的情绪发泄到沉默的空气里。就像我妈妈觉得跟我的关系感到失望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失去了对与爸爸有更深的关系的渴望。即使,我还偶尔为他们得救而祷告,但心里面也没有更多的期盼。
然而,即使这是人世间最糟糕的关系,若我们愿意把它交给神,神就能让废墟让尘埃也发挥出它的价值——从来没有任何一件事,如同我对爸爸妈妈发怒一样,让我承认我是一个罪人,极度地需要耶稣基督的救恩。在我信主当初,其实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罪人,但是,我刚信主的那一年夏天,我对爸爸发怒了。之后,神就借着这件事让我越发看到自己的罪,并生出懊悔来。
去年5月,我爸爸妈妈来看我了。本来,他们已经买了来美机票(错过福音营日期的机票),结果我妈妈的单位几十年来史无前例地放了额外几天的假──正好就是福音营会的那几天,然后我爸妈顺利地不需要多交钱就调整了机票。
他们参加了福音营。第一天的第一场,其实比较枯燥,没有煽情的部分,反正我没有进入状态。然而讲道之后,呼召开始了,我爸爸像早就准备好了一般,噌地一下站了起来,要决志信主。我难以置信地转向我妈妈,说,爸站起来了。然后,难以置信地,我妈妈也跟着站了起来。周围的弟兄姐妹都开始为我们流泪感恩了,我的头脑继续一片空白。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唱一首赞美诗。这是我第一次,在我爸爸妈妈的身边,一起跟他们唱赞美诗。然后,我就回想起5年以前的一个感动,就是将来我爸爸妈妈要和我一起唱赞美诗。我完全无法想象这一天会来,怎么来,特别是在我给他们做了这么失败的见证以后。但是神按着祂的应许成就了。
我站在爸爸的旁边,听到他唱诗声音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关系的紐带被连上了。这不是我预期的, 但是,那种纽带被连上的感受实在是太真实了,因为当我们唱完那首歌的时候,我从内心发出了一种对爸爸的尊重,爱和依赖,这类似于很久以前,我还做小朋友的时候,坐在我爸爸的电动车后座,靠在他背上的那种依赖的感觉。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把它丢失了,不再渴望了,但是,神帮助我恢复了这种爱的关系。并且从此以后,我看我爸爸,就像是一个新造的人,在基督里有尊荣的人。
曾经,我跟爸爸几乎无话可说,现在,我可以给他讲我做的每一件很丢人的事情,然后向着他笑,对着他哭,我可以把我内心里面最深的渴望告诉他,让他为我的婚姻、工作和未来祷告。
而我跟我妈妈的关系,其实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恢复,因为我们之间有太多彼此的伤害。但是,即使我妈妈对我失望而埋怨我,即使我抓着我内心不被理解的痛苦不放,神定意要来修复,因为祂所说过的话,必然成就(结24: 14)。我记得在福音营的晚上,圣灵催着我去原谅我的妈妈,而我内心非常的挣扎,妈妈以为我是沉浸在失恋的痛苦里面,并不理解这与她对我造成的伤痛有关, 埋怨我为何如此处理不好我的情绪。我绕着营地一圈一圈的跑,不断地哭,回想着我过去每一次受到的伤害,跑了好多好多圈,跑到精疲力竭,直到最后 ,我向神说,主阿,我知道,你要我放下我的痛苦,这太难了,我做不到。但是,主阿,我投降,我把一切都交给你,我愿意原谅,求你来背负我的痛苦,求你来帮助我。
后来,神让我明白,我的痛苦,一大部分来自于自己极度重视却又缺乏妈妈的接纳和肯定。妈妈在很长的时间里,总是让我觉得我不够好,好的成果和进步换不回肯定,只换回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教导。因此,我无论到哪里去,都带着这样的负担,害怕被发现自己不够好,因而得不到大家的接纳和肯定。从信主起我就知道,神按我的本相来接纳我。主耶稣在我还做罪人的时候,就为我死了,让我成为了神所爱的孩子。但要彻底修复我心里的这个破口,其实是一个需要我配合的过程——神要我直面这个痛苦,然后放下交给神,学会原谅。这个过程仿佛切除自己身上的一块毒瘤,痛苦却是必须的,因为祂要让我得自由。耶稣说: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8:36)。
如今,我跟妈妈的关系还在继续地被神恢复。在这个过程中,神也让我重新发现了妈妈对我的爱有多深,让我感恩神是多么的爱我,因为祂给了我这样爱我的妈妈。在我18岁生日的时候,妈妈给了我一份礼物,一本她写的书,叫做18年成长记。里面记录了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点点滴滴。我明白,我过去生命里发生的一切好的不好的事,都是神在预备我,要让我做祂要我做的工。所以,我无比感谢我的妈妈,她帮我记录下我成长中的每一步,让我可以回过头去看,在我还不认识神的时候,神以怎样长阔高深的爱来爱我(参弗3:18),如何在我受挫折的时候保护我安慰我,给我机会使我得塑造,给我一个爱我为我受苦为我舍己的妈妈,让我更加体会到为我受苦,为我舍己的主耶稣的爱。
我相信,任何破碎的关系,神都可以修复,主耶稣为我做的,祂也能为你做,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把你的伤痛你的破碎交给祂。
——————————————--
以弗所书 2:14-16
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
我们在天上的父神,孩子感谢你,你差你的爱子耶稣来,献上自己,为我们的罪而死,第三天从死里复活,给了我们原本不敢想的盼望。 天父,求你的圣灵来到我们中间,在每一位的心里,做你奇妙的工,光照我们心里的每一个角落。
也许,你心里面,曾经有一个盼望,但不知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的,你失去了这样的盼望。但你听到神在你心里说,孩子,我要为你做一件新事。也许,你心里,有一件在你看来不可能的事,但是神在跟你说,把它交给我,在我一切都能。也许, 你心里面一直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痛苦,一个很难原谅的过去,但是,神在你心里说,孩子,把它交给我,天父的儿子若叫你自由,你就真自由了。
如果,你愿意相信神,你愿意让神的灵,就是那使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住在你里面,如果你愿意,让同样的灵,使你的破裂的关系起死回生,如果你愿意,让同样的灵,使你失落的盼望起死回生,如果你愿意,让同样的灵,使你心里的伤口得完全的医治,如果,你愿意,让耶稣进到你的生命中,我邀请你把你的手放在心上,跟着我祷告:
亲爱的天父:
我是一个罪人,我愿意悔改,我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为我的罪而死,第三天从死里复活。我愿意接受祂做我的救主和我生命的主。从今天起,我愿意来跟随你。谢谢你爱我,给我新的盼望,新的生命,愿你的圣灵充满我,我从此不再一样,我是神的孩子。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雁宁
2018年3月28日
写于复活节福音聚会前夜
————————————--
后记
2019年3月1日
我发现自己长大了。以前我专注于自己受到的伤害,自私而不能够原谅。而现在,我越来越能体会妈妈心里缺少的是什么,将她引向基督,用基督的爱去填补。过去,我把妈妈当作偶像,因此极度渴望从她那里得到自己一切所需;而妈妈也把我当作她的偶像,对我不能满足她而失望,从而进一步企图控制我,让我按照她的意思行。我想,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唯有回转到基督里去认识真神,这问题才会得以解决。我慢慢能体会人生长在罪恶的世界里面,就自然处在伤害和被伤害,亏欠与被亏欠的循环里面,一代又一代。唯有耶稣基督能救人脱离这种恶性循环,以圣爱来弥补亏欠,医治伤痛,以宝血换来赦免和原谅。祂是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最终答案。若不借着基督,人无法脱离一代又一代的诅咒。 愿荣耀颂赞都归给主!
我觉得我的故事有点像路得记所记载的,既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又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路得记没有止于路得和波阿斯的结合,即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了,而是将他们的故事放到了耶稣的家谱里,因而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而我的故事,也没有止于父母信主,我们的关系得修复。当神感动我在复活节分享我的故事时,也安排雨白在那一天听到了我的分享。(那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并且没有直接的交流。但当我呼召有感动的朋友举手跟我一起祷告的时候,雨白举手了。)神使用我的分享,触动了雨白心中对神的渴慕,带领雨白一步步认识了神,他自己也经历了神对他和父母关系的修复,并且,神还带领我和雨白走到一起了。神果然在我生命里做了新事!曾经,神对我说,放下自己的笔,让祂来写我的故事。我回应神说,愿你把它写得像路得记吧!回过头来看,神信实地回应了我的祷告, 而故事还在继续。感谢赞美神,我故事的作者!
相约在主里
作者:John Lu, 艳平和小苗,国栋和文娟
弟兄姐妹向大家问安,这篇文章是他们回国后所拍的拜年视频的翻译。
John Lu 曾在西北大学作了一年的博士交换学生。
作者:John Lu, 艳平和小苗,国栋和文娟
弟兄姐妹向大家问安,这篇文章是他们回国后所拍的拜年视频的翻译。
John Lu 曾在西北大学作了一年的博士交换学生。
弟兄姐妹们平安。我叫John Lu。时间过得很快,我从九月回国以来已经三个月了。我不知道大家的近况如何,我很想念大家。 Michelle叫我做一个视频向大家拜年。我也借这机会报告一下我的近况。
首先我感谢神带我到怀恩堂这个教会让我认识神,祂是唯一的真神。我也在这教会接受了洗礼。我也很感谢祂的拯救和使我认识弟兄姐妹们。对于在芝加哥学习期间,我有很多的感恩和美好的回亿。我跟大家说一下我和我家庭的近况,首先我找到一个家庭教会可以每周继续有团契和礼拜的生活,能够在灵命上成长。
第二我为我的学业和事业感谢神。我的博士学位提前了六个月完成,也在杭州的一所大学找到一个教职。过了春节后我便开始正式上班了。
第三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家庭。我回国以后跟太太说我信主的心路历程,她也很支持我。遗憾的是她还未认识和相信神。我希望大家为我太太和家人信主的事祈祷,让她们尽快认识主耶稣基督。
最后我预先跟大家拜年,愿神赐福你们平安喜乐。谢谢。
————————————————-
艳平在西北大学做博后,硏究三年,他与太太小苖和孩子一家到芝加哥不久后便来怀恩堂。
弟兄姐妺,新年快乐。转眼我们已经回国四个月。我们适应后终于安顿下来了。一切的事情都很满意和顺利。我们很感谢弟兄姐妹的关心和问候,也很挂念大家。回来以后,我们带小乖去了一个家庭教会聚会和参加那里的一些活动,小孩觉得怀恩堂比较好。他也想念Gabie 老师,Elisheva, Ginny 姨姨和她的狗狗。他刚买了一个新玩具。小苗也跟大家拜年,她祝弟兄姐妹猪年一切顺利。艳平祝大家新年快乐和有更多的弟兄姐妹加入教会。
—–——————————————--
国栋和文娟在加州结婚和受洗,随后俩人搬到芝加哥,国栋在西北大学继续他的博后硏究。在芝城两年多期间,他们生了两个小男孩。
我们已经回国五个月,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安顿下来。现在我们在假期间,在此我们向大家拜年。我们十月份已经开始工作了,我在大学教课,文娟也在学校里找到一份工作。我们俩都在同一个大学、学院、单位和部门,所以我们能很方便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房子,经文娟精心布置后,我们在春节期间便可入住。我们很感谢神,让我们有自己的房子;我们也很感谢神,回国以后一切都平安顺利。我们刚回来后找到一个离家很远的教会,过完年后我们预备找一个离家近一点的教会,这对小孩子和我们能继续参加礼拜很有益处。我们希望能活在主里,也让小孩子从小就敬拜神。我们祝弟兄姐妹平安喜乐,新年快乐。
首先我感谢神带我到怀恩堂这个教会让我认识神,祂是唯一的真神。我也在这教会接受了洗礼。我也很感谢祂的拯救和使我认识弟兄姐妹们。对于在芝加哥学习期间,我有很多的感恩和美好的回亿。我跟大家说一下我和我家庭的近况,首先我找到一个家庭教会可以每周继续有团契和礼拜的生活,能够在灵命上成长。
第二我为我的学业和事业感谢神。我的博士学位提前了六个月完成,也在杭州的一所大学找到一个教职。过了春节后我便开始正式上班了。
第三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家庭。我回国以后跟太太说我信主的心路历程,她也很支持我。遗憾的是她还未认识和相信神。我希望大家为我太太和家人信主的事祈祷,让她们尽快认识主耶稣基督。
最后我预先跟大家拜年,愿神赐福你们平安喜乐。谢谢。
————————————————-
艳平在西北大学做博后,硏究三年,他与太太小苖和孩子一家到芝加哥不久后便来怀恩堂。
弟兄姐妺,新年快乐。转眼我们已经回国四个月。我们适应后终于安顿下来了。一切的事情都很满意和顺利。我们很感谢弟兄姐妹的关心和问候,也很挂念大家。回来以后,我们带小乖去了一个家庭教会聚会和参加那里的一些活动,小孩觉得怀恩堂比较好。他也想念Gabie 老师,Elisheva, Ginny 姨姨和她的狗狗。他刚买了一个新玩具。小苗也跟大家拜年,她祝弟兄姐妹猪年一切顺利。艳平祝大家新年快乐和有更多的弟兄姐妹加入教会。
—–——————————————--
国栋和文娟在加州结婚和受洗,随后俩人搬到芝加哥,国栋在西北大学继续他的博后硏究。在芝城两年多期间,他们生了两个小男孩。
我们已经回国五个月,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安顿下来。现在我们在假期间,在此我们向大家拜年。我们十月份已经开始工作了,我在大学教课,文娟也在学校里找到一份工作。我们俩都在同一个大学、学院、单位和部门,所以我们能很方便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房子,经文娟精心布置后,我们在春节期间便可入住。我们很感谢神,让我们有自己的房子;我们也很感谢神,回国以后一切都平安顺利。我们刚回来后找到一个离家很远的教会,过完年后我们预备找一个离家近一点的教会,这对小孩子和我们能继续参加礼拜很有益处。我们希望能活在主里,也让小孩子从小就敬拜神。我们祝弟兄姐妹平安喜乐,新年快乐。
我的信仰之路
陈海平
陈海平
2018年8月,是我属灵生命重生的开始,在那一天,我接受了洗礼,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正式从多年前的一直矗立在窗户外面观望,到推开门加入到神给世人准备的基督教大家庭里。细细想来,我的信仰过程其实不容易,对于一个接受了30年无神论教育的所谓有知识,有理想的年青人来说,要降服在一个不能直接触摸到的神面前(甚至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是需要一个巨大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洗礼后的感悟分享中,我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愿意放下自己的骄傲,接受神做我的救主,成为一个神所悦纳的人,凡事向神祷告”。
我被神的话语打动是从<<哥林多前书>>开始的,从此也让我对学习圣经有了更渴望的需求。我要写下我的感悟之前,我要先引用一下圣经里面的经文:
“8爱是永不止息的。先知的讲道终必过去,方言终必停止,知识终必消失。9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所讲的道也只是一部分;10等那完全的来到,这部分的就要过去了。11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想法像孩子,既然长大了,就把孩子的事都丢弃了。12我们现在是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到那时就完全知道了,好象主完全知道我一样。13现在常存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我当时就在想,圣经里的教导是那么的具体和真实,跟之前想的不一样;以前只觉得圣经是讲一些神话故事。其实不然,里面有很多涉及不同方面的描述和教导。这更加激发了我计划通读圣经的兴趣。圣经里不仅记录人有良心(神按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 的一面,也揭露人性狡诈的一面,还剖析教会有些地方的不足之处。联系到创世记里神创造宇宙万物,祂唯独对人注入了灵,使人成为了万物主宰,把世上万物交给人来管理,人应当把这些神创造好的东西好好管理,而智慧的管理要靠属灵的生命,属神的爱是有灵性生命最直接的见证。同时神又给了人自由意志,让人可以控制如何使用这个灵性。回到我自己,这正好是让自己感觉到不足的地方,自己缺乏运用的就是神给的最大的恩赐 -- 爱。我能有机会在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里学到这样一课,实际上也是神无形中的带领。
作为资深慕道友,我从2013年第一次踏上美国这片国土就开始接触基督教了,第一次参加团契,不明白人们在聊什么,那时我对基督教的认识几乎为零。刚接触到教会,我去了一家美国当地的教会,叫Oak Brook Community Church,在芝加哥西郊的大教堂里。负责国际小组的是一对老夫妇叫Margie & Fraluke,很热心的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每个礼拜都派专人去学生住所接上愿意去教会做礼拜的学生们,每隔一周还有一些小活动:主要是浏览大芝加哥地区的博物馆或植物园,偶尔也去远一点的地方。
很感恩我们有一个小的家庭夫妻小组,刚开始听大家分享的时候,Murry弟兄分享的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基督徒要从破己开始,完全破碎以前的自己。”,这话听起来很容易,应用到自己身上却是巨大的挑战。生活细节中处处都是属世的和属灵的生命之间的碰撞摩擦,如何讨神喜悦往往和自己所行出来的相悖。在接受洗礼之前,总想着我一定要等把所有事情都弄明白了再承认耶稣基督作为救主的地位,而我虽然现在也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所有的事情,但是很幸运自己被神所拣选,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之前,就成为了一名基督徒,让我更有信心要坚持靠主让我的属灵生命成长。
我有段时间脑海里经常浮现两个字 -- 福音,如果换成是两年前,我其实对这两个字感觉有迷信的意味,可能是我的传统思维对这个词的偏见,我不明白为什么传播基督教叫传福音,不明白被传教了的如何就是有福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这两个字是那么恰当地表达了神留给世人的宝物。传播神的话语,真的是像传福分一样,能让人得着喜乐。我觉得我也要把福音传给其他人。
我被神的话语打动是从<<哥林多前书>>开始的,从此也让我对学习圣经有了更渴望的需求。我要写下我的感悟之前,我要先引用一下圣经里面的经文:
“8爱是永不止息的。先知的讲道终必过去,方言终必停止,知识终必消失。9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所讲的道也只是一部分;10等那完全的来到,这部分的就要过去了。11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想法像孩子,既然长大了,就把孩子的事都丢弃了。12我们现在是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到那时就完全知道了,好象主完全知道我一样。13现在常存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我当时就在想,圣经里的教导是那么的具体和真实,跟之前想的不一样;以前只觉得圣经是讲一些神话故事。其实不然,里面有很多涉及不同方面的描述和教导。这更加激发了我计划通读圣经的兴趣。圣经里不仅记录人有良心(神按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 的一面,也揭露人性狡诈的一面,还剖析教会有些地方的不足之处。联系到创世记里神创造宇宙万物,祂唯独对人注入了灵,使人成为了万物主宰,把世上万物交给人来管理,人应当把这些神创造好的东西好好管理,而智慧的管理要靠属灵的生命,属神的爱是有灵性生命最直接的见证。同时神又给了人自由意志,让人可以控制如何使用这个灵性。回到我自己,这正好是让自己感觉到不足的地方,自己缺乏运用的就是神给的最大的恩赐 -- 爱。我能有机会在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里学到这样一课,实际上也是神无形中的带领。
作为资深慕道友,我从2013年第一次踏上美国这片国土就开始接触基督教了,第一次参加团契,不明白人们在聊什么,那时我对基督教的认识几乎为零。刚接触到教会,我去了一家美国当地的教会,叫Oak Brook Community Church,在芝加哥西郊的大教堂里。负责国际小组的是一对老夫妇叫Margie & Fraluke,很热心的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每个礼拜都派专人去学生住所接上愿意去教会做礼拜的学生们,每隔一周还有一些小活动:主要是浏览大芝加哥地区的博物馆或植物园,偶尔也去远一点的地方。
很感恩我们有一个小的家庭夫妻小组,刚开始听大家分享的时候,Murry弟兄分享的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基督徒要从破己开始,完全破碎以前的自己。”,这话听起来很容易,应用到自己身上却是巨大的挑战。生活细节中处处都是属世的和属灵的生命之间的碰撞摩擦,如何讨神喜悦往往和自己所行出来的相悖。在接受洗礼之前,总想着我一定要等把所有事情都弄明白了再承认耶稣基督作为救主的地位,而我虽然现在也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所有的事情,但是很幸运自己被神所拣选,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之前,就成为了一名基督徒,让我更有信心要坚持靠主让我的属灵生命成长。
我有段时间脑海里经常浮现两个字 -- 福音,如果换成是两年前,我其实对这两个字感觉有迷信的意味,可能是我的传统思维对这个词的偏见,我不明白为什么传播基督教叫传福音,不明白被传教了的如何就是有福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这两个字是那么恰当地表达了神留给世人的宝物。传播神的话语,真的是像传福分一样,能让人得着喜乐。我觉得我也要把福音传给其他人。
来美感悟
Rachel
Rachel
转眼间,来美已经三月有余。初来美国,一切都是新鲜的。给我的感受是,美国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其实并不算快,但这三个月的时间还是飞快流逝。或许,正如人们所说的,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异常的快吧。这三个月也正值芝加哥的寒冬,感恩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让我忘却了气候的寒苦,怀恩堂的每一人都让我感受到友好而温暖,他们的脸上总是充满积极而真诚的微笑。虽然我们之间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但人最初的印象却是最真实的。
非常感恩来到美国遇到的所有热心人,他们除了帮助我一些生活事务,也让我的心灵得到提升,让我认识到原来的自己是多么的不足和不够阳光。清晨,路人一句微笑的good morning可以让人积极而舒畅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下班时对校车司机的一句thank you可以让人满怀感恩地回到家中,尽管人们之间并未相识,但依然可以友好地问候彼此。每天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自己也慢慢沉静下来,发现松鼠的可爱和雪花的美丽。
我看到的,人及身边感受到的,是人们工作都很努力、尽责,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相应的回报,这样的生活简单而踏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人的世界有了光,人的内心也应有光。在怀恩堂里扫除心中黑暗之地。
人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的一念决定只在一瞬间,希望在2019年里,每个人都能用正念抵制黑暗,让自己和他人都身处“天堂”。
非常感恩来到美国遇到的所有热心人,他们除了帮助我一些生活事务,也让我的心灵得到提升,让我认识到原来的自己是多么的不足和不够阳光。清晨,路人一句微笑的good morning可以让人积极而舒畅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下班时对校车司机的一句thank you可以让人满怀感恩地回到家中,尽管人们之间并未相识,但依然可以友好地问候彼此。每天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自己也慢慢沉静下来,发现松鼠的可爱和雪花的美丽。
我看到的,人及身边感受到的,是人们工作都很努力、尽责,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相应的回报,这样的生活简单而踏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人的世界有了光,人的内心也应有光。在怀恩堂里扫除心中黑暗之地。
人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的一念决定只在一瞬间,希望在2019年里,每个人都能用正念抵制黑暗,让自己和他人都身处“天堂”。
查马太福音后的感想
黄家庆
黄家庆
本堂中文成人主日学刚查完马太福音,西北查经小组有一组也于本星期五查到马太福音第廿五章。我在两处都跟 Ginny 一起带领,虽然多年前也教过马太福音中主的教训,但今次也有不少的学习及感受,愿意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
马太福音是初期教会最多引用的福音书,也是新约圣经的首卷,至于是否最先写成的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但四卷福音书,前三卷称为对观或共观福音是因为它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马太福音的特点是注重耶稣的教训,我相信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马太是耶稣的十二个使徒之一,也是最会书写记录的人,因为他是当税官的。他原本叫利未,但后来主要名为马太(意思是主的恩赐)。他很可能是因为原本被犹太人认为是罗马殖民地的政府官员,被视为卖国贼,列为罪人,但竟蒙主呼召成为使徒,所以非常感谢主的恩典。他既蒙拣选呼召,就很留意记录主的教训。在主复活之后,升天之前,他记录的我们常称为“大使命”的是马太福音28:19-20,「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是真正的门徒,他记得主所吩咐他的,就教训其他门徒遵守。
马可,路加都不是主的使徒,他们所写的对象不同,重点也不同。约翰是主的使徒,但他是渔夫出身,服事主多年之后,在自己晚年才写他的福音书和他的书信。
马太福音是记载耶稣教训最详尽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大讲论,15-7章称为山上宝训, 210章是差派门徒的教导,313章是天国奥秘的比喻,418章是天国里(或教会里)的肢体生活,524,25章称为橄榄山的讲论,是有关末世的预言。有人认为五大讲论可能是有意与旧约的摩西五经平行,让人容易记得。
马太福音五大讲论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山上宝训及橄榄山的讲论,天国奥秘的比喻及耶稣差派门徒的教训也相当多地被提及,但我认为马太18章其实是对我们教会生活最为重要的,所以想在这里分享一些。
1-4 :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很多人像门徒一样,都想为大,但主的回答可能使他们或使我们很诧异,但更使人诧异的是下一段主继续说的话:
5-6“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
我们会很小心不叫其他信徒跌倒吗?主更再强调说:
7-9 “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倘若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
我想主真是提醒我们要尽我们所能不叫别人跌倒,也不要自己跌倒。主又再强调说:
10 “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
我们会轻看其他信徒吗?他们的使者会在天父(就是他们的父)面前告我们状吗?
11节 有些抄本没有的。
12-14 “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 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 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有人或以为这一百只羊的故事中走迷的一只羊是指未信主的人,但这里很清楚是讲信主的小子里走迷的一个。我们不但不要绊倒信主的小子,更要寻找那些走迷的信徒,他们是天父的儿女,也是我们的弟兄姐妹,天使关心他们,我们关心吗?
主继续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5节)
我们有多少时候会按主的教训来这样作呢?我们这样作就是要挽回主内的弟兄姐妹,也是寻回迷失的羊。主继续说:
16-17 “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 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我们真是会尽力去挽回主内的弟兄姐妹吗?还是很快就将他们当作教外的人呢?当然若是他们确实清楚自己犯罪而不肯悔改的话,教会是应执行纪律的,因为主继续说:
18节“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这里很清楚的是指教会执行纪律的权柄是基于天国的原则和权柄。下面两节也是指教会纪律的事而不是像很多人以为是指普通祷告及聚会。
19-20 “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 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若我们像以上所说的找一两个人去劝一个肢体悔改,我们可以求主的同在,我们若同心合意地求天父帮助挽回肢体,天父必会成全,但若那人怎样都不听,他可能就不是真信主的,那么只好看他像教外人和税吏一样。
21-36 节这一段相信是我们最熟识的一段,就是彼得问主耶稣要饶恕得罪他的弟兄几次,主说到七十个七次,然后说了一个比喻,讲到不饶恕人的必不蒙饶恕。主既饶恕了我们一生都还不清的罪债,我们怎可以不饶恕人一点点的得罪呢?
愿我们肢体的生活真是遵守主对使徒所吩咐的。
马太福音是初期教会最多引用的福音书,也是新约圣经的首卷,至于是否最先写成的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但四卷福音书,前三卷称为对观或共观福音是因为它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马太福音的特点是注重耶稣的教训,我相信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马太是耶稣的十二个使徒之一,也是最会书写记录的人,因为他是当税官的。他原本叫利未,但后来主要名为马太(意思是主的恩赐)。他很可能是因为原本被犹太人认为是罗马殖民地的政府官员,被视为卖国贼,列为罪人,但竟蒙主呼召成为使徒,所以非常感谢主的恩典。他既蒙拣选呼召,就很留意记录主的教训。在主复活之后,升天之前,他记录的我们常称为“大使命”的是马太福音28:19-20,「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是真正的门徒,他记得主所吩咐他的,就教训其他门徒遵守。
马可,路加都不是主的使徒,他们所写的对象不同,重点也不同。约翰是主的使徒,但他是渔夫出身,服事主多年之后,在自己晚年才写他的福音书和他的书信。
马太福音是记载耶稣教训最详尽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大讲论,15-7章称为山上宝训, 210章是差派门徒的教导,313章是天国奥秘的比喻,418章是天国里(或教会里)的肢体生活,524,25章称为橄榄山的讲论,是有关末世的预言。有人认为五大讲论可能是有意与旧约的摩西五经平行,让人容易记得。
马太福音五大讲论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山上宝训及橄榄山的讲论,天国奥秘的比喻及耶稣差派门徒的教训也相当多地被提及,但我认为马太18章其实是对我们教会生活最为重要的,所以想在这里分享一些。
1-4 :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很多人像门徒一样,都想为大,但主的回答可能使他们或使我们很诧异,但更使人诧异的是下一段主继续说的话:
5-6“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
我们会很小心不叫其他信徒跌倒吗?主更再强调说:
7-9 “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倘若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
我想主真是提醒我们要尽我们所能不叫别人跌倒,也不要自己跌倒。主又再强调说:
10 “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
我们会轻看其他信徒吗?他们的使者会在天父(就是他们的父)面前告我们状吗?
11节 有些抄本没有的。
12-14 “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 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 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有人或以为这一百只羊的故事中走迷的一只羊是指未信主的人,但这里很清楚是讲信主的小子里走迷的一个。我们不但不要绊倒信主的小子,更要寻找那些走迷的信徒,他们是天父的儿女,也是我们的弟兄姐妹,天使关心他们,我们关心吗?
主继续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5节)
我们有多少时候会按主的教训来这样作呢?我们这样作就是要挽回主内的弟兄姐妹,也是寻回迷失的羊。主继续说:
16-17 “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 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我们真是会尽力去挽回主内的弟兄姐妹吗?还是很快就将他们当作教外的人呢?当然若是他们确实清楚自己犯罪而不肯悔改的话,教会是应执行纪律的,因为主继续说:
18节“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这里很清楚的是指教会执行纪律的权柄是基于天国的原则和权柄。下面两节也是指教会纪律的事而不是像很多人以为是指普通祷告及聚会。
19-20 “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 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若我们像以上所说的找一两个人去劝一个肢体悔改,我们可以求主的同在,我们若同心合意地求天父帮助挽回肢体,天父必会成全,但若那人怎样都不听,他可能就不是真信主的,那么只好看他像教外人和税吏一样。
21-36 节这一段相信是我们最熟识的一段,就是彼得问主耶稣要饶恕得罪他的弟兄几次,主说到七十个七次,然后说了一个比喻,讲到不饶恕人的必不蒙饶恕。主既饶恕了我们一生都还不清的罪债,我们怎可以不饶恕人一点点的得罪呢?
愿我们肢体的生活真是遵守主对使徒所吩咐的。
科学与宗教可以被个人所兼容
作者:黄记号
作者:黄记号
许多人以为科学与宗教是冲突的,认为两者不兼容。宗教主义者认为“科学有局限”,不可能发现并解释宗教的许多现象;科学主义者认为“宗教非理性”,无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到底孰是孰非?答案是:双方都错了,错在没有看到自己的局限。也因此,科学与宗教是可以被个人所兼容的。
说“科学有局限”,这话其实是错的,错在“科学”是无所谓局限不局限的,科学无顶峰,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是一种不断怀疑的精神所产生的求证态度(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一套验证方法)。精神和态度是没有局限与否的,但是验证方法却会因知识的发展演进程度而形成“局限”。
认真归结起来,真正的“局限”是我们身体的知觉体系,精确的说是“知觉组织因素群”(perceptional organization factor clusters),也就是说,我们人体对外界的认识是由于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而产生得出的感知,“知觉组织因素群”是一个集合体,具有知觉的多维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与外在客观事物有关联,也与内在思维主体神经生理系统相关。
知识是从认识中得出的系统性学问,它是感知(sense)出来的,不能感知时我们就叫做“没道理”(make no sense),“知觉不出内容”(senseless),如“圆圈就是圆的”;感知紊乱我们叫做“胡说”(nonsense),如“民主的东西可以不是民主的”。从许多测试结果和逻辑推论看,我们人类的知觉体系不能说是完美无暇的,也因此,我们的所谓“验证”(verification,推论能力和感觉能力)可能是有局限的。
这个感知体系的局限就是宗教的起源,相信宗教首先就必须相信人类自己是有局限的,而这个局限也是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如某些生物没有眼睛,也就是不具有视力,因此无论怎么样都无法使它明白缤纷七彩的世界。同理,我们的感知局限也局限了我们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们甚至不知我们的局限是在什么地方。这也是“不可知论”的产生背景。维特根斯坦说: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最好就是保持缄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推论,宇宙中既然有比我们低等的生物,也就有可能存有比我们高等的生灵,比起宇宙,我们的所谓的知识微不足道,既然如此,“神”或“上帝”就不能否定,祂比起我们完美得多,甚至就是“完美”的化身,人在宇宙面前就必须谦卑而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自以为能够掌握宇宙的真理,因为我们有太大的局限。
另一方面,科学主义者认为“宗教非理性”的说法也不正确。恰恰相反,上帝与理性的关系最早还是从基督教这里开始的,早期基督教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论证上帝存在的命题用的就是理性的方法。
他认为真理的来源高于人类的理性;理由是:它不可能低于理性,否则理性将判断真理,而不是相反;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真理不变,而理性则不(按:指的是绝对性),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产生规则。这个高于人类自身知识理性的来源导致知识有无可置疑的确定性,因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确定性和确定的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就有了答案:上帝是真理自身,人类真理因此来源于上帝。
奥氏的理性在这里是指能感知能推理的一种禀赋,这种禀赋是天生的,来自上帝。事实上,理性的意义可以追溯得更早,在古希腊时期,理性的意思就是“宇宙的心灵”,到了中世纪转变为“上帝的禀赋”,到了近代才转变为“科学的精神”。
因此所谓“理性”的说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感知能力。至于今人所谓的science (科学)和其范畴其实是到了近代才出现的字眼和领域,早期是叫做natural philosophy(自然哲学),那时探讨的范围只是自然科学的领域,后来因为经验主义的出现,才把社会科学也包括进去。
科学派与宗教派之间的矛盾是因为没认清科学与宗教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早在17世纪的康德,就发现宗教学问与世俗学问是必须划界的,在他的论证之后,宗教彻底从各学科和高等学府里撤出,独立为神学院,从此彼此相安无事。到了20世纪,人类更认识到这是两种不同的真理系统:内在真理与外在真理。并对两者做了严格的规范。
内在真理(Intentional truth)是指通过内省和个人神秘感知的领悟能力获得的知识,如宗教神学、艺术创作、道德修炼等。由于这些知识缺少科学方法所需要的普遍性,它只作用于某个独特对象,对该对象来说是有可证性和重复性的,但对外人来说却并不如此。当一个个独特对象前后获得了共同的体验,那么宗教或派系就开始产生。
外在真理(Extensional truth)是指我们通过认知系统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尤其是教育体系和高等学府所探讨的知识。也就是一切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确定为知识前必须通过科学的验证,在确证之后成为“暂定真理”,并在无法证伪之后成为既定真理。
不管是内在真理还是外在真理,这两者是不可交集的,也就是你不能用内在真理的方法来论证外在真理,也不能用外在真理的方法来论证内在真理。有神论者常犯的错误是常用内在真理的方式来强释外在世界,而无神论者则反之,用外在真理的方法企图推翻内在真理的存在性。
只有当我们了解到这两者的范畴不同,我们才能了解到科学与宗教其实并不冲突,因为悟性和理性可以并存。一个科学家可以有宗教信仰,并且他的信仰毫不影响其科学研究(有时甚至更能推动他深入研究,因为了解真理就是了解未知的神);而一个宗教家也可以有科学的精神并促使他能更好地安排入世的工作。
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通过临床心理分析,得出人类人心智成熟的四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循序渐进,而只有达到第四阶段的人才能完全体会并接受科学与宗教,这是心智完全成熟的表现。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停留在第一、二阶段,只有少数理解上述这道理的才能达到第四阶段。四个阶段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幼儿都处于这个阶段,内心混乱无序,自我中心,无视和违抗他人的意愿,极端利己,缺乏同情心。除了幼儿,很多罪犯的心智一辈子也停留在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盲目崇拜权威,且视世界为简单的善与恶、对与错、我们和他们。正如孩子因畏惧性或羞耻感便去绝对服从父母命令或其他权威人物。很多宗教信徒都在这一阶段,他们盲目服从他们的神,从不质疑其存在,由此所带来的谦卑和意愿促使他服从与服侍。大部分良好、守法的公民也没有脱离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以科学态度怀疑和提问。这阶段的人不接受基于信仰的事物,只接受能被逻辑论证并确立的事物。许多科技人员处在此阶段。他们拒绝灵性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因其难以测量或能被科学证明。一些有信仰但脱离简单教条主义的信徒也处于这个阶段。
第四阶段:享受存在的神秘和奥妙又不失怀疑精神,能感知自然的宏伟并对善和恶,慈悲和怜悯,同情和博爱发展出深层次的体会。与第二阶段明显不同之处是,他既不盲从,也不为逃离恐惧而信仰。他具有真正的信仰,不轻易论断他人或因被冒犯而妄施惩戒。他爱人如己,不再自利且能原谅敌人。此阶段的人也被视为是神秘行者。
你是处于哪一个阶段?如果你觉得宗教是迷信,而马克思主义完美无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宇宙真理且能回答所有的问题,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是陷入了另一种迷信,甚至是另一种邪教。
编者注:Scott Peck 的临床心理分析人类心智成熟的四个发展阶段有其启发性,可以作为参考。读者若能以第四个阶段体会到科学与宗教是可以兼容,请去硏读圣经和探索真理。
说“科学有局限”,这话其实是错的,错在“科学”是无所谓局限不局限的,科学无顶峰,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是一种不断怀疑的精神所产生的求证态度(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一套验证方法)。精神和态度是没有局限与否的,但是验证方法却会因知识的发展演进程度而形成“局限”。
认真归结起来,真正的“局限”是我们身体的知觉体系,精确的说是“知觉组织因素群”(perceptional organization factor clusters),也就是说,我们人体对外界的认识是由于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而产生得出的感知,“知觉组织因素群”是一个集合体,具有知觉的多维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与外在客观事物有关联,也与内在思维主体神经生理系统相关。
知识是从认识中得出的系统性学问,它是感知(sense)出来的,不能感知时我们就叫做“没道理”(make no sense),“知觉不出内容”(senseless),如“圆圈就是圆的”;感知紊乱我们叫做“胡说”(nonsense),如“民主的东西可以不是民主的”。从许多测试结果和逻辑推论看,我们人类的知觉体系不能说是完美无暇的,也因此,我们的所谓“验证”(verification,推论能力和感觉能力)可能是有局限的。
这个感知体系的局限就是宗教的起源,相信宗教首先就必须相信人类自己是有局限的,而这个局限也是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如某些生物没有眼睛,也就是不具有视力,因此无论怎么样都无法使它明白缤纷七彩的世界。同理,我们的感知局限也局限了我们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们甚至不知我们的局限是在什么地方。这也是“不可知论”的产生背景。维特根斯坦说: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最好就是保持缄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推论,宇宙中既然有比我们低等的生物,也就有可能存有比我们高等的生灵,比起宇宙,我们的所谓的知识微不足道,既然如此,“神”或“上帝”就不能否定,祂比起我们完美得多,甚至就是“完美”的化身,人在宇宙面前就必须谦卑而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自以为能够掌握宇宙的真理,因为我们有太大的局限。
另一方面,科学主义者认为“宗教非理性”的说法也不正确。恰恰相反,上帝与理性的关系最早还是从基督教这里开始的,早期基督教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论证上帝存在的命题用的就是理性的方法。
他认为真理的来源高于人类的理性;理由是:它不可能低于理性,否则理性将判断真理,而不是相反;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真理不变,而理性则不(按:指的是绝对性),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产生规则。这个高于人类自身知识理性的来源导致知识有无可置疑的确定性,因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确定性和确定的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就有了答案:上帝是真理自身,人类真理因此来源于上帝。
奥氏的理性在这里是指能感知能推理的一种禀赋,这种禀赋是天生的,来自上帝。事实上,理性的意义可以追溯得更早,在古希腊时期,理性的意思就是“宇宙的心灵”,到了中世纪转变为“上帝的禀赋”,到了近代才转变为“科学的精神”。
因此所谓“理性”的说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感知能力。至于今人所谓的science (科学)和其范畴其实是到了近代才出现的字眼和领域,早期是叫做natural philosophy(自然哲学),那时探讨的范围只是自然科学的领域,后来因为经验主义的出现,才把社会科学也包括进去。
科学派与宗教派之间的矛盾是因为没认清科学与宗教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早在17世纪的康德,就发现宗教学问与世俗学问是必须划界的,在他的论证之后,宗教彻底从各学科和高等学府里撤出,独立为神学院,从此彼此相安无事。到了20世纪,人类更认识到这是两种不同的真理系统:内在真理与外在真理。并对两者做了严格的规范。
内在真理(Intentional truth)是指通过内省和个人神秘感知的领悟能力获得的知识,如宗教神学、艺术创作、道德修炼等。由于这些知识缺少科学方法所需要的普遍性,它只作用于某个独特对象,对该对象来说是有可证性和重复性的,但对外人来说却并不如此。当一个个独特对象前后获得了共同的体验,那么宗教或派系就开始产生。
外在真理(Extensional truth)是指我们通过认知系统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尤其是教育体系和高等学府所探讨的知识。也就是一切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确定为知识前必须通过科学的验证,在确证之后成为“暂定真理”,并在无法证伪之后成为既定真理。
不管是内在真理还是外在真理,这两者是不可交集的,也就是你不能用内在真理的方法来论证外在真理,也不能用外在真理的方法来论证内在真理。有神论者常犯的错误是常用内在真理的方式来强释外在世界,而无神论者则反之,用外在真理的方法企图推翻内在真理的存在性。
只有当我们了解到这两者的范畴不同,我们才能了解到科学与宗教其实并不冲突,因为悟性和理性可以并存。一个科学家可以有宗教信仰,并且他的信仰毫不影响其科学研究(有时甚至更能推动他深入研究,因为了解真理就是了解未知的神);而一个宗教家也可以有科学的精神并促使他能更好地安排入世的工作。
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通过临床心理分析,得出人类人心智成熟的四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循序渐进,而只有达到第四阶段的人才能完全体会并接受科学与宗教,这是心智完全成熟的表现。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停留在第一、二阶段,只有少数理解上述这道理的才能达到第四阶段。四个阶段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幼儿都处于这个阶段,内心混乱无序,自我中心,无视和违抗他人的意愿,极端利己,缺乏同情心。除了幼儿,很多罪犯的心智一辈子也停留在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盲目崇拜权威,且视世界为简单的善与恶、对与错、我们和他们。正如孩子因畏惧性或羞耻感便去绝对服从父母命令或其他权威人物。很多宗教信徒都在这一阶段,他们盲目服从他们的神,从不质疑其存在,由此所带来的谦卑和意愿促使他服从与服侍。大部分良好、守法的公民也没有脱离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以科学态度怀疑和提问。这阶段的人不接受基于信仰的事物,只接受能被逻辑论证并确立的事物。许多科技人员处在此阶段。他们拒绝灵性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因其难以测量或能被科学证明。一些有信仰但脱离简单教条主义的信徒也处于这个阶段。
第四阶段:享受存在的神秘和奥妙又不失怀疑精神,能感知自然的宏伟并对善和恶,慈悲和怜悯,同情和博爱发展出深层次的体会。与第二阶段明显不同之处是,他既不盲从,也不为逃离恐惧而信仰。他具有真正的信仰,不轻易论断他人或因被冒犯而妄施惩戒。他爱人如己,不再自利且能原谅敌人。此阶段的人也被视为是神秘行者。
你是处于哪一个阶段?如果你觉得宗教是迷信,而马克思主义完美无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宇宙真理且能回答所有的问题,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是陷入了另一种迷信,甚至是另一种邪教。
编者注:Scott Peck 的临床心理分析人类心智成熟的四个发展阶段有其启发性,可以作为参考。读者若能以第四个阶段体会到科学与宗教是可以兼容,请去硏读圣经和探索真理。
不能预备的预备
苍灵
苍灵
去年八月我在一个艺术家会议教课,跟同行开会商议一个2020年的项目。假若这项目能进行,那将会是在芝加哥首次的尝试。去年跟同行商议时,我心里好犹豫,担心自己挑不起这个又大又难的项目。我只是有一个念头去办这项目,骨子里我却没有信心。当时有一位同行说他愿意做我的搭档,我便去申请了。
接下来几个月我跟纽约的总部联络,但一直没有收到回音。我想可能不是神的旨意吧,因一直都没有动静。我也打消这念头不去强求,我深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心里还是满有平安。
今年二月初我收到纽约的回覆说可以在芝加哥举办这个项目,我第一个反应跟神说,“神啊!我能挑得起这条大梁吗?我没有信心。” 我跟那位说愿意和我搭档的同行联络,他没有回覆,直到现在他在这项目上仍未表态;但在其他的事上他很乐意配合我。
我便开始去计划,但这回我什么预备都不能做(包括在申请场地的事上),因芝加哥市政府在十一月才接受明年夏天的场地申请。我连日期也不能定下来,因不能保证能申请到我们选择的日期。我想神要我学习这一个不能预备的功课。
我是一个颇有纪律性的人,是会预先计划和办事的。这回好像什么都不能预备,对办好这个项目我没有信心,心里有点七上八下。两周前我收到纽约总部的电邮,说芝加哥有另一位同行想跟我合办这个项目。我明白了,神已经在这项目上早有预备,我也得到祂的印证去勇敢地往前走这未知之旅,目前只有走一步算一步。
感谢神让我们这一群基督徒舞者将艺术带到露天广场,不再仅局限于在教会和剧院里演出,我们的舞蹈可以接触到不去教会或剧院的群众。这项目在911事件的次年,在纽约Time Square 首次举办过一整天的露天广场演出,借舞蹈传掦神的平安和盼望;如今不单在纽约每年定期举办,也在各州和世界各地包括巴黎、伦敦、台湾、雪梨、波多黎各、香港都有举办。
我觉得自己很微小,需要一个团队配合一起去做。我想神没有给我自己预备的空间是因为祂有祂的预备,祂会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合的同工放在我身边,我也不用主动去四处张罗。一切属神的事工,神会从开始到末了都铺平道路,让我靠信心走这不能自己预备的路,因神是这事工的元首。虽然我仍是有点患得患失, 没有把握,但我的神有大能用我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器皿。
这个项目开始时只是一个意念,将一个意念落实地进行,假若没有神的同在和预备,一定不能成就。人的谋算有限,我可以很努力去做,但若不是出于神,什么都做不成。过去我曾主办过相仿的小型项目,也经历过神的带领 (请参阅2018年6月的季刋“一无挂虑,走出压力” )。既然神在过去曾经如此带领过我,如今衪也会继续带领我,然而神不是每一次都用同一种方法去成就祂的事工。过去我是蛮有信心的,因觉得自己有实力去搞,也得到市政府的支持。虽然当时面对意想不到的挑战,我借着祷告交托给祂,看见祂怎样解决所有的难处。
今回我觉得自己不成,没有信心。像一个开荒者一样,从无开始。究竟这2020的项目前境如何尚未知晓,唯有神这位元首是心里有数的,我相信我的神必会有所预备。圣经记载神叫亚伯拉罕献以撒,亚伯拉罕顺从神的吩咐,他相信神必有预备;亚伯拉罕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信心考验,最后献以撒是要将他唯一的儿子都摆上了,亚伯拉罕靠着信心通过了这个极大的考验。我的情况当然跟亚伯拉罕不一样,但为亚伯拉罕预备的神也是我的神!我的情况有点像摩西,摩西怕自己拙口笨舌,担当不起神派他作以色列人的领袖。我能够略有所明白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想担当神给他的任务的情景。我头脑上是明白神会预备,但在这等候期间学习安静不动也有挑战;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对自己实力又有怀疑,总是在想要如何去「做」!神却要我不动,我仍在学这功课。
这项目从开始就有一位姐妹专心为此祈祷。她是我们团队的祷告勇士,我可以随时随地跟她发代祷事项。我很感谢神预备了这位祷告的同工。衪预备了二位同工──一个想和我搭档的同行和一位代祷的勇士;前周又添加一位同行给我发短訉:让我知道如何帮你(Let me know how I can help)。神的预备超出我所能想象,我开始有点信心了。不是我对自己的信心,乃是相信神要成就衪的大事!
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雨雪从天而降,并不徒然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撤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 (赛55:8-11)所以不能预备反而是一个祝福,这祝福是神为我预备所需的同工,我深信祂也会预备场地和其他的一切;我能够放下了,无论前路或平顺或崎岖,最终必然会亨通。
这一个项目也是我一个新起点,我刚刚过完生日,我每长一岁便想到人生从出生就踏上向死亡的路途,途中有不同生活的剪影。感谢神让我认识了祂,使我成为神的儿女。若人生像一台戏,前段我是自导自演,后段神是我的导演,我只是演绎祂给我的角色。作为一个编舞者,当我让演员们跳我所编的动作,而她们又发挥得淋漓尽致时,我那种满足是不能言喻的。我反省自己的生命是否满足主的心意?神若给我一个角色去担演时,我若是没有信心,那就是我对神的怀疑。这不是小信,乃是不信神的大能可以成就在我身上!我祷告让自己不只是反省,乃是能竭力追求满足主的心意,才不枉此生,能事奉祂是最尊贵的!
神若感动你,请你为Project Dance Chicago 2020祈祷,跟我一起经历这不能预备的预备之旅。
接下来几个月我跟纽约的总部联络,但一直没有收到回音。我想可能不是神的旨意吧,因一直都没有动静。我也打消这念头不去强求,我深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心里还是满有平安。
今年二月初我收到纽约的回覆说可以在芝加哥举办这个项目,我第一个反应跟神说,“神啊!我能挑得起这条大梁吗?我没有信心。” 我跟那位说愿意和我搭档的同行联络,他没有回覆,直到现在他在这项目上仍未表态;但在其他的事上他很乐意配合我。
我便开始去计划,但这回我什么预备都不能做(包括在申请场地的事上),因芝加哥市政府在十一月才接受明年夏天的场地申请。我连日期也不能定下来,因不能保证能申请到我们选择的日期。我想神要我学习这一个不能预备的功课。
我是一个颇有纪律性的人,是会预先计划和办事的。这回好像什么都不能预备,对办好这个项目我没有信心,心里有点七上八下。两周前我收到纽约总部的电邮,说芝加哥有另一位同行想跟我合办这个项目。我明白了,神已经在这项目上早有预备,我也得到祂的印证去勇敢地往前走这未知之旅,目前只有走一步算一步。
感谢神让我们这一群基督徒舞者将艺术带到露天广场,不再仅局限于在教会和剧院里演出,我们的舞蹈可以接触到不去教会或剧院的群众。这项目在911事件的次年,在纽约Time Square 首次举办过一整天的露天广场演出,借舞蹈传掦神的平安和盼望;如今不单在纽约每年定期举办,也在各州和世界各地包括巴黎、伦敦、台湾、雪梨、波多黎各、香港都有举办。
我觉得自己很微小,需要一个团队配合一起去做。我想神没有给我自己预备的空间是因为祂有祂的预备,祂会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合的同工放在我身边,我也不用主动去四处张罗。一切属神的事工,神会从开始到末了都铺平道路,让我靠信心走这不能自己预备的路,因神是这事工的元首。虽然我仍是有点患得患失, 没有把握,但我的神有大能用我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器皿。
这个项目开始时只是一个意念,将一个意念落实地进行,假若没有神的同在和预备,一定不能成就。人的谋算有限,我可以很努力去做,但若不是出于神,什么都做不成。过去我曾主办过相仿的小型项目,也经历过神的带领 (请参阅2018年6月的季刋“一无挂虑,走出压力” )。既然神在过去曾经如此带领过我,如今衪也会继续带领我,然而神不是每一次都用同一种方法去成就祂的事工。过去我是蛮有信心的,因觉得自己有实力去搞,也得到市政府的支持。虽然当时面对意想不到的挑战,我借着祷告交托给祂,看见祂怎样解决所有的难处。
今回我觉得自己不成,没有信心。像一个开荒者一样,从无开始。究竟这2020的项目前境如何尚未知晓,唯有神这位元首是心里有数的,我相信我的神必会有所预备。圣经记载神叫亚伯拉罕献以撒,亚伯拉罕顺从神的吩咐,他相信神必有预备;亚伯拉罕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信心考验,最后献以撒是要将他唯一的儿子都摆上了,亚伯拉罕靠着信心通过了这个极大的考验。我的情况当然跟亚伯拉罕不一样,但为亚伯拉罕预备的神也是我的神!我的情况有点像摩西,摩西怕自己拙口笨舌,担当不起神派他作以色列人的领袖。我能够略有所明白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想担当神给他的任务的情景。我头脑上是明白神会预备,但在这等候期间学习安静不动也有挑战;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对自己实力又有怀疑,总是在想要如何去「做」!神却要我不动,我仍在学这功课。
这项目从开始就有一位姐妹专心为此祈祷。她是我们团队的祷告勇士,我可以随时随地跟她发代祷事项。我很感谢神预备了这位祷告的同工。衪预备了二位同工──一个想和我搭档的同行和一位代祷的勇士;前周又添加一位同行给我发短訉:让我知道如何帮你(Let me know how I can help)。神的预备超出我所能想象,我开始有点信心了。不是我对自己的信心,乃是相信神要成就衪的大事!
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雨雪从天而降,并不徒然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撤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 (赛55:8-11)所以不能预备反而是一个祝福,这祝福是神为我预备所需的同工,我深信祂也会预备场地和其他的一切;我能够放下了,无论前路或平顺或崎岖,最终必然会亨通。
这一个项目也是我一个新起点,我刚刚过完生日,我每长一岁便想到人生从出生就踏上向死亡的路途,途中有不同生活的剪影。感谢神让我认识了祂,使我成为神的儿女。若人生像一台戏,前段我是自导自演,后段神是我的导演,我只是演绎祂给我的角色。作为一个编舞者,当我让演员们跳我所编的动作,而她们又发挥得淋漓尽致时,我那种满足是不能言喻的。我反省自己的生命是否满足主的心意?神若给我一个角色去担演时,我若是没有信心,那就是我对神的怀疑。这不是小信,乃是不信神的大能可以成就在我身上!我祷告让自己不只是反省,乃是能竭力追求满足主的心意,才不枉此生,能事奉祂是最尊贵的!
神若感动你,请你为Project Dance Chicago 2020祈祷,跟我一起经历这不能预备的预备之旅。
I Don’t Have the Time
Thoughts of Christian Stewardship of Time
Thoughts of Christian Stewardship of Time
There is an old cliché in the business world that says, “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llotted.” It means that if we don’t control our time, it will be filled up one way or another and you may not like the contents. I must confess that I waste a lot of time. I have a friend, very successful in the business world who was once president of a company in Tokyo. He is amazed at how much I accomplish, but I know that I waste a lot of time. I’m constantly haunted by a quotation that was posted over the chalkboard in my 8th grade Science class. Running the length of the top of the chalkboard, it read, “Time is the only resource which cannot be saved. It can only be spent…wisely.”
The psalmist was concerned about surviving long enough to accomplish what God wanted. That’s why Psalm 31:16 [15 in y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reads, “In YOUR hand are my times. Cause me to be delivered from the hand of my enemies and those hunting me down [literally “those pursuing me” or “those persecuting me”]. But if you don’t like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with its emphasis on God being in control of my survival and potential, try the same verse from the Holman Christian Standard Bible: “The course of my life is in your power; deliver me from the power of my enemies and my persecutors.”
But if God holds our times, our experiences, our possibilities,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in His hand (singular in Hebrew—God doesn’t need both hands to take care of us), shouldn’t we show more respect for the time God has given us? After all, if God who created everything actively holds us, doesn’t that make what we do significant? Even the cynical wise man in Ecclesiastes seems to think so. Everyone is familiar with Ecclesiastes 3:1 from the King James Version, “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and a time for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reads,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scheduled time and a time belonging to every business under the heavens.” The Septuagint (the Greek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is even more striking.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Greek reads,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period of time [chronological] and an optimal [point in] time for every practical activity under the heavens.” In the rest of the chapter, the Greek tells us there is an optimal time to be born and an optimal time to die, an optimal time to construct and an optimal time to destroy.
I don’t know what that says to you, but it tells me that there is potentially a best time for everything that we do—waking and sleeping, thinking and talking, praying and working. It also reminds me that missing those best times is like throwing time away. That’s why we speak of wasting time. It’s also interesting that Jesus uses the same Greek word for the optimal or best time when His brothers tempt Him to put it all on the line and prove Himself at Jerusalem’s Feast of the Tabernacles (John 7:1-13). He tells them, as I translate it,
6) “My optimal time isn’t here yet,
but your optimal time is always
present.
7) The world isn’t able to hate you,
but it hates Me because I testify
concerning it that its works are
evil.
8) You go up to the feast;
I will not go up to this feast
because my optimal time
hasn’t
reached its potential
[literally, “isn’t yet full” or
“fulfilled”].”
Why is Jesus’ time more optimal than His brothers? It’s not only becaus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has ever been completely God and completely human at the same time, but it’s because He is distinctly aware of His mission. His mission is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world and be hated when the best time comes.
So, we recognize that Jesus was focused upon His mission, saving the world. We share part of that mission with Him in sharing the good news of forgiveness, salvation, and life, but we each have individual missions as well. I recently shared with the English congregation about a mistake I made in an early pastorate. I was so enamored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each outside my little church that I often accepted preaching engagements, Bible conferences, teaching opportunities, and radio appearances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em, much less praying about them. I used to be a guest on a family radio show called Prayer Time (I think). Even though it was on one of the Family Radio network affiliates, this was a local call-in show where people would call in with prayer requests and the host would pray for them—sometimes one-at-a-time, but sometimes in groups. I think I did a good job on that show. A lot of people were amazed as I prayed the scriptures for their needs and, by example, showed them how to pray the scriptures. But I was supposed to be discipling and growing my local congregation. I chose the task with human satisfaction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what I had been called to do. Looking back, I’m somewhat ashamed, even though God seemed to have used my errant service according to His grace.
And Jesus recognized the limitations He had assumed when He left heaven to become the only human ever who was also divine. He knew that He needed rest and He knew that He needed some “alone-time” with His Father. So, then, why do we think that we can succeed where Jesus knew that He couldn’t if He acted apart from God’s optimal time? We need to spend some significant time in prayer. And like the psalmist who claimed to “groan” over God’s Word every night, we don’t need to just read the Bible, but think about it and let it churn around our head. We can’t do that if we’re streaming entertainment every waking moment. We can’t do that if we’re busy talking or doing other things every waking moment. We need to set some goals that will help us stretch and expand our time in prayer, God’s Word, and meditation.
Now, that isn’t the only time that Greek word is used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Ephesians 5:16, we are commanded to, “buy back the optimal times because the days are evil.” Doesn’t that suggest that we make the most of the opportune times God gives us lest we let the rest of our time get away from us? If there is evil all around us, we need to make the most of doing God’s will. Besides the rather obvious observations I gave in the last paragraph, let me give you some practical advice.
Charles Duhigg, in his brilliant Smarter, Faster, Better, says that one reason we procrastinate is because we don’t feel in control. He hates writing emails, so he begins each one by writing something simple that he can control. Instead of simply saying, “Yes” to a meeting, he will type, “Okay, but I can only stay for 20 minutes.” That way, he doesn’t feel trapped into attending a long meeting and he puts pressure on the one calling the meeting to be able to handle the business for which Duhigg needs to be there in a more effective time frame. When faced with something we aren’t sure we really want to do, think of a reasonable limitation that can set you fre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take on the assignment of teaching a regular class, but you might be able to teach as a guest or in a rotation of teachers. You may not be able to commit to a weeknight every week for some activity, but you might simply make yourself available one weeknight per month. In the sense of Ephesians 5:16, you are buying back potentially wasted time by only making the commitments you can do well.
But, while you’re exercising control, don’t be a jerk about it. Be sensitive. After all, Colossians 4:5 uses the same Greek word when it reads (as I translate it from the Greek), “Walk in wisdom toward the outsider, buying back the optimal time.” This suggests living according to God’s plan (“The reverence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as a way of influencing those who aren’t yet part of our believing community. Since influencing the outsiders regarding God is a major part of our mission, doing that is a way of making the most of our time.
In thinking of time, I recently read an amazing quotation from 1830. It was written by a person who had ridden a railroad train for the first time. “We flew on the wings of the wind at an amazing fifteen to twenty-five miles an hour, annihilating time and space.” (as quoted in James Gleick’s Faster: The Acceleration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 p. 52). If that rail passenger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thought 25 MPH was fast, imagine what that same passenger would think flying hundreds of miles per hour through the air in a modern jet. And if we’ve managed to accomplish anything in our lives to date, just imagine what we can accomplish if we really followed Jesus’ example and Paul’s admonitions about using the optimal times in our lives rather than merely passing time.
The psalmist was concerned about surviving long enough to accomplish what God wanted. That’s why Psalm 31:16 [15 in y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reads, “In YOUR hand are my times. Cause me to be delivered from the hand of my enemies and those hunting me down [literally “those pursuing me” or “those persecuting me”]. But if you don’t like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with its emphasis on God being in control of my survival and potential, try the same verse from the Holman Christian Standard Bible: “The course of my life is in your power; deliver me from the power of my enemies and my persecutors.”
But if God holds our times, our experiences, our possibilities,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in His hand (singular in Hebrew—God doesn’t need both hands to take care of us), shouldn’t we show more respect for the time God has given us? After all, if God who created everything actively holds us, doesn’t that make what we do significant? Even the cynical wise man in Ecclesiastes seems to think so. Everyone is familiar with Ecclesiastes 3:1 from the King James Version, “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and a time for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reads,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scheduled time and a time belonging to every business under the heavens.” The Septuagint (the Greek translation from the Hebrew) is even more striking. My translation from the Greek reads,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period of time [chronological] and an optimal [point in] time for every practical activity under the heavens.” In the rest of the chapter, the Greek tells us there is an optimal time to be born and an optimal time to die, an optimal time to construct and an optimal time to destroy.
I don’t know what that says to you, but it tells me that there is potentially a best time for everything that we do—waking and sleeping, thinking and talking, praying and working. It also reminds me that missing those best times is like throwing time away. That’s why we speak of wasting time. It’s also interesting that Jesus uses the same Greek word for the optimal or best time when His brothers tempt Him to put it all on the line and prove Himself at Jerusalem’s Feast of the Tabernacles (John 7:1-13). He tells them, as I translate it,
6) “My optimal time isn’t here yet,
but your optimal time is always
present.
7) The world isn’t able to hate you,
but it hates Me because I testify
concerning it that its works are
evil.
8) You go up to the feast;
I will not go up to this feast
because my optimal time
hasn’t
reached its potential
[literally, “isn’t yet full” or
“fulfilled”].”
Why is Jesus’ time more optimal than His brothers? It’s not only becaus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has ever been completely God and completely human at the same time, but it’s because He is distinctly aware of His mission. His mission is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world and be hated when the best time comes.
So, we recognize that Jesus was focused upon His mission, saving the world. We share part of that mission with Him in sharing the good news of forgiveness, salvation, and life, but we each have individual missions as well. I recently shared with the English congregation about a mistake I made in an early pastorate. I was so enamored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each outside my little church that I often accepted preaching engagements, Bible conferences, teaching opportunities, and radio appearances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em, much less praying about them. I used to be a guest on a family radio show called Prayer Time (I think). Even though it was on one of the Family Radio network affiliates, this was a local call-in show where people would call in with prayer requests and the host would pray for them—sometimes one-at-a-time, but sometimes in groups. I think I did a good job on that show. A lot of people were amazed as I prayed the scriptures for their needs and, by example, showed them how to pray the scriptures. But I was supposed to be discipling and growing my local congregation. I chose the task with human satisfaction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what I had been called to do. Looking back, I’m somewhat ashamed, even though God seemed to have used my errant service according to His grace.
And Jesus recognized the limitations He had assumed when He left heaven to become the only human ever who was also divine. He knew that He needed rest and He knew that He needed some “alone-time” with His Father. So, then, why do we think that we can succeed where Jesus knew that He couldn’t if He acted apart from God’s optimal time? We need to spend some significant time in prayer. And like the psalmist who claimed to “groan” over God’s Word every night, we don’t need to just read the Bible, but think about it and let it churn around our head. We can’t do that if we’re streaming entertainment every waking moment. We can’t do that if we’re busy talking or doing other things every waking moment. We need to set some goals that will help us stretch and expand our time in prayer, God’s Word, and meditation.
Now, that isn’t the only time that Greek word is used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Ephesians 5:16, we are commanded to, “buy back the optimal times because the days are evil.” Doesn’t that suggest that we make the most of the opportune times God gives us lest we let the rest of our time get away from us? If there is evil all around us, we need to make the most of doing God’s will. Besides the rather obvious observations I gave in the last paragraph, let me give you some practical advice.
Charles Duhigg, in his brilliant Smarter, Faster, Better, says that one reason we procrastinate is because we don’t feel in control. He hates writing emails, so he begins each one by writing something simple that he can control. Instead of simply saying, “Yes” to a meeting, he will type, “Okay, but I can only stay for 20 minutes.” That way, he doesn’t feel trapped into attending a long meeting and he puts pressure on the one calling the meeting to be able to handle the business for which Duhigg needs to be there in a more effective time frame. When faced with something we aren’t sure we really want to do, think of a reasonable limitation that can set you fre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take on the assignment of teaching a regular class, but you might be able to teach as a guest or in a rotation of teachers. You may not be able to commit to a weeknight every week for some activity, but you might simply make yourself available one weeknight per month. In the sense of Ephesians 5:16, you are buying back potentially wasted time by only making the commitments you can do well.
But, while you’re exercising control, don’t be a jerk about it. Be sensitive. After all, Colossians 4:5 uses the same Greek word when it reads (as I translate it from the Greek), “Walk in wisdom toward the outsider, buying back the optimal time.” This suggests living according to God’s plan (“The reverence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as a way of influencing those who aren’t yet part of our believing community. Since influencing the outsiders regarding God is a major part of our mission, doing that is a way of making the most of our time.
In thinking of time, I recently read an amazing quotation from 1830. It was written by a person who had ridden a railroad train for the first time. “We flew on the wings of the wind at an amazing fifteen to twenty-five miles an hour, annihilating time and space.” (as quoted in James Gleick’s Faster: The Acceleration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 p. 52). If that rail passenger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thought 25 MPH was fast, imagine what that same passenger would think flying hundreds of miles per hour through the air in a modern jet. And if we’ve managed to accomplish anything in our lives to date, just imagine what we can accomplish if we really followed Jesus’ example and Paul’s admonitions about using the optimal times in our lives rather than merely passing time.